, r; E0 u$ t2 u7 | 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大师? , L) c% F% w0 B5 E3 n8 h5 ^% r9 |# S
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欧美和日本盛产这类游戏音乐大师?为什么国内游戏音乐人成为大师的很少?为什么国内游戏音乐业在根本上无法和国外游戏音乐业相比?为什么很多国内游戏公司宁可请国外名家也不愿意请到国内的配乐人?(哪怕请国内的配乐人费用要低廉很多) & N7 k1 H6 s4 |, n: n; P1 Y. E. F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欧美和日本等国经济足够发达,使得音乐教育更加普及,例如欧美不少国家的小孩很早就可以接触到各种乐器,从小就受到规范的音乐教育,因此在这方面有一个普遍积累的作用,一旦想从事游戏配乐或者其他领域的配乐工作,可以很快适应过来。; L4 N5 l' x! K. M0 j4 r9 K/ E" |
) m, `2 j: b8 b) F7 X" j9 s 日本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日本那些现在顶梁柱级别的游戏配乐大师大多都不是科班出身,只有下村阳子和滨涡正志是正规音乐院校毕业,植松伸夫和崎元仁都是半路出家,前者最初是在一家音像店打工,然后业余喜欢谱曲,而后者最初则是一名程序编程者,后来因为喜爱音乐而转型。但是因为日本80年代比较开放的环境,以及当时电子乐和流行乐的兴起,使得他们有充足的条件去研究音乐。. e k/ ^3 ]% i# b, ~2 E" ^( P
! i" @1 Y# X3 L I
此外这些配乐大师们都赶上了好时候,80年代和90年代正是日本游戏业兴起的时候,经典名作层出不穷,所以他们正好遇上了那个机遇,才得以成名,而在现在,这种机会要少很多,以SE公司为例,虽然该公司现在旗下也有不少在职的作曲人,但是影响力都无法和植松伸夫等该公司之前老一辈成名人物相比,一方面是因为实力不够的缘故,另一方面也和主机领域的日式RPG整体衰落有关,虽然SE公司的新一代作曲人也给不少手游配乐,但是因为手游整体行业积累还不够的缘故,这些手游音乐无法像主机游戏音乐那样引起巨大反响。 " p( t1 Y: c! I( I' b 7 ^( H8 @) W; a2 W0 u5 t. K 最后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些大师都有各自的独门绝技,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音乐体系,即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这种风格鲜明到玩家一听就能分辨出来,而这正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的缘故,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缘故,更是他们可以一直活跃在一线的缘故。# U: u2 A5 r' h0 r8 A& k5 ^- R
% g) E% z0 s* H9 e) @# ^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一直都在求新求变,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例如崎元仁早期风格都是带有一定的实验性,带有一定的编程痕迹,旋律上就像是精心计算过的一样,有一种机械感,因此颇有些晦涩,但是后来他因为为《最终幻想12》谱写配乐,逐渐开始重视起旋律性,因此到了他后来的作品中,优美动人的旋律出现得越来越多,而且在《奥丁领域》等作品中,他精心设计出了一种欧洲奇幻世界的音乐风格,这使得后来他成为了这种风格的代言人。# g, ~: m9 T: Q" e2 _8 F3 E" H! M5 b
. D8 E0 {2 l+ K. v& Y# @' a崎元仁崎元仁* Q6 n' |9 Y/ n9 C/ T$ e
再如下村阳子,或许是因为早年为《街头霸王2》配乐的缘故,所以她写出的音乐中总是洋溢着一种动感般的节奏跃动,这是辨识她的音乐的一大标志性符号,从王国之心系列的音乐,再到《最终幻想15》预告宣传片中的配乐,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生命般的跃动感。! }' m5 N0 v5 j/ r# p! N- n0 K
9 |- G. s' c) h8 h
这种情况在其他行业也比较常见,任何行业的领头羊总是少数人,大量的从业者则没有太多个性和风格而言,能够成为大师级的人物终究是少数,无论是下村阳子还是崎元仁之所以能够在这个行业工作多年依然屹立不倒,靠的就是那一份精湛并且不断求新求变以适应时代需求的手艺。1 o# ?: P/ ^1 s# G) x9 v
& s+ v, E6 c3 D: _# |7 w 而国内之所以在游戏音乐领域缺乏大师级人物,也和国内大环境有关,比起日本和欧美的大师有着充足的时间去打磨音乐以及因此可以拿到巨额的报酬收入而言,国内的游戏公司提供给作曲人的时间非常少,而且提供的报酬也很低,这就造成了很多游戏音乐人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沉沦的状况,一个再有抱负的音乐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日久,要么就会变得应付差事了事,要么就是转行,最终就是游戏音乐在国内大多数时候成为游戏本身可有可无的一种附庸品。! V7 Y' p: j- k% m$ B/ E4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