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比者,就是打比方。什么“我好比、你好像、这就似、那正如”等等皆是。不过古典歌诗自有其特殊的语法结构,未必写明“好像、好比”什么的。选两首庾信的《拟咏怀》:1 U% O$ C& A3 A
一 - J; M9 ?% _+ ^- [/ T1 j) y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c. X4 |: S( A5 O4 ?; [) a: w
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 ^' S" h+ s5 |- r7 q
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
. ^' X( a: o1 w( z0 O/ y四
5 o/ `! g2 t4 M& K; P% n' ^9 S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D% ]) K/ B1 o0 q% [" L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7 u. {" C( i- @) d. r$ M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 q) y$ v0 Y- p2 g# U! J* X0 g什么“步兵、中散、涸鲋、往长岑、楚才晋用、秦臣赵冠、子产、陈完、寓卫、安齐、去鲁、相韩、穷途恸”,全部都是引古人古事以自况。
\) ~3 G5 t9 |0 q" r- H p由于省略了“好像、好比”,比中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指代。以甲代乙,目的在于修辞,比的意思倒弱化了。看庾信的《哀江南赋》,通篇用典,但是其中大部分是指代,少部分是刻意在比。白居易的《长恨歌》,起首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也是指代,因为汉皇那么多,作者并无让大家想起某一位的特定故事的意思。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 J/ W* E# }& m& ?0 X$ y5 G0 A! D7 H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7 t1 S0 H1 _8 O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i7 t5 a1 Z/ q4 C1 G) b
言唐朝事,用了不少汉朝名词。古人为何要这么做,不是一个掉书袋古能解释得了的。我想,民族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在文人心理上刻印极深。所谓祖先的光荣与坎坷,被时时提起,也是极自然的事。
; ?0 x1 `1 V' I" I- }# x+ R【10】兴者,烘托气氛也。诗经里多烘托在先,所以又叫起兴。其实诗文之始终,都可用烘托点染法,未必拘泥于位置。兴与赋比,自有其模糊处的。如《诗经·关雎》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不是记述其景么?但是这一首是写爱情的,所以这两句是兴,要是这首是写“河洲”的,这两句就是赋了。以禽鸟比情侣,也是常态,所以这两句也未必不暗含比的意思。所以兴就自身笔法而言,可以是赋,就主题而言,即是“远比”。《西厢记》中有辞:+ Y( G1 P1 _" \. K% e* p. l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y% _: S( e' x7 a3 _( t( r- O
前四句是兴,后两句是比。染红霜林的是离人泪,前面的景色何尝不是离人心绪的写照呢?9 k, i! h5 v P% ^; L2 I
以事典“助兴”,似乎少见。电影《三笑》中,唐伯虎曾唱《道情调》:; u1 F4 H; z" { S: p7 w
哭元和,吊伍员,叹蒙正,悲韩信。吹箫吴市谁怜悯?添花锦上无须问,送炭雪中哪处寻?徒然么气愤徒然恨,只落得长街落魄,眼盼着冷饭残羹。7 h3 ^& A+ V3 u$ v# a
当然也有比的成分,不过以“元和、伍员、蒙正、韩信”之各有不同之惨来自比,似乎牵强,所以还是烘托气氛,以便最后着落在自己的“只落得长街落魄,眼盼着冷饭残羹”。
5 F% ]" c" L4 I' A- d# }(元和:就是唐传奇《李娃传》中的“生”,后代俗文学为演绎方便,才编派了这个名字。)
% `2 e, z( o& d8 ?& a2 u& [
9 `: x! M% B/ Y5 @1 P浅谈词谱
! j$ s: p& M& }$ O8 \说到对词谱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 { I/ w. W3 \2 K0 _" ~一是“正统论”。大家作词,一般都有个人习惯,有人喜欢用龙榆生谱,有人习惯白香谱,或有人习惯钦定谱。这是个人使用习惯的问题。但往往有诗友会认为自己使用的谱才是正统的,且十分固执;9 K [ h! d* b* e
二是“例词唯上论”。我发现这样的观点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就是认为例词的表现形式是唯一的,唯上的,必须遵从的。比如,例词的某两句用了对仗,就认为此处必须对仗;某处领字,就必须领字。诸如此类,经常争执。& }/ L9 w. @1 ]4 h% w
据此,我想谈以下几个观点:% @! c% _3 E0 J& b- m* ]
1、律绝从严,而词从宽------对格律的把握度问题:
L' R5 V, I& P" y& u/ R律绝写的人再多,它固有的格律从未有过改变,不管你是李杜还是苏黄,对不起,只要你敢称律称绝,那就照妖镜给你照一下,再大牌都没用,出律出格你就装“风”(古风)吧。所以它的标准是极其严格的、标准化的,偶然出现拗了,你还得去救。正因为如此(特别是律中的两个对仗联),严重的影响了创作的思路,一作律就要做对联,这个枷锁是极其沉重的。这也是人们求变思想的一个重要由来。所以到了唐末,词开始兴起。0 f# g+ _, W. T P9 C0 P! K! T8 W/ p
再来看词。它本身是一个求变的产物。有的词牌,除了例词以外,找不到同牌的词,我称其为“孤牌”,如《醉妆词》,那么,它就具有唯一性,你要填此牌,你就老老实实按照它的例词来做。而大部分的词,除例词外,后人填的很多,于是,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出现了:填的人越多,它与例词的不同愈大------一是出现了可平可仄之处(例词是不存在可平可仄处的,一般认为例词为此牌存在以来能找到的最早填的词,或认为有了该例词后开始有此牌流传);二是出现了字数的变化,减字、添声、摊破、偷声等都来了,还有单调变双调的,等等。自唐到宋,一个词牌就可能有了巨大的变化,再到元,变化更大,元人用韵都发生很大的变故。所以,我认为词之所以产生,以及它的魅力所在,就在一个变字上。因此对词的格律把握上,应不同于律绝,它是相对宽松的,是所谓“从宽”的。具有反适应性的。
: Y2 Z0 e8 T. C" z/ b2、词的创作上可以求变、突破,但前提是你的作品必须有生命力,必须得到普遍承认:
; r: u7 |: X4 f, o对律绝,我的观点是严格遵守,字数、平仄、对仗要求皆不可变,否则诗词并存的局面就没有了,诗也成词了,也变为长短句了,这是难以容忍的,律绝唯一可变的,我认为在韵上,这里不再赘述。而词,你不妨大胆创新,你可以去摊破如梦令,可以去减字踏莎行,没问题,你去这样做好了,这样标题好了,但是你的摊破,你的减字,是否可以入谱?也行,只要你的这篇摊破,这篇减字,甚至这篇自度曲,能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你必然可以入谱。所以作品的生命力才是NO.1的。但在创作过程中,你大可不必拘泥,特别是在所谓个别平仄之处、所谓对仗之处,出律无妨,作者、读者皆不必大惊而小怪(再申明一下,律绝,则决不可如此,否则你写上七律,我绝不认可,呵呵)。所以这个权衡利弊的权力,我认为交给作者为好,在作品的生命力和框框条条之间自己选择。在用韵上,词和律绝一样,我认为也可求变,问题是,你的标准必须统一,不能这个字用正韵,那个又用新韵。
1 z' V7 U5 v0 m$ D- K3、读谱的问题上,我坚决反对“正统论”和“例词唯上论”9 g6 [" v5 i/ {5 M2 e* S% d$ J' B
关于谱,我认为没什么高下之分,都是后人考校前人的若干作品后得出的,你只要花巨大的功夫去词海拾贝,逐一考校,你也可以出谱。问题是,收集而编辑词谱的人,不要加入自身观点,人无完人,个人观点未必是正确的,就像此文,仅了凡一人之愚见,不同意我观点者,大可拍砖,因为误导人的话,罪莫大焉。现在流行的一些谱,你都可以用,不同谱有出入也很正常,你按你的谱填就是了,但千万不要以我独尊,我对你错。一些朋友往往说,我手上的某某书说的,这里应该怎样,或例词是这样的,你也应该这样。其实不然,作者一家之见也。你说“最好这样”,“例用什么”,“建议这样”,那是不错的,这种治学态度才是正确的,严谨的。我看52最近鹧鸪声声,就拿【鹧鸪天】举个例子,我本人也甚喜欢此牌:
3 G7 U4 v w8 Q1 P- @【鹧鸪天】谱的最大分歧可能在对仗问题上,小晏作“彩袖殷勤捧玉钟”,乃有鹧鸪鸣到今。好多朋友见该篇上片第三句、第四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以及下片第一、二句:“从别后,忆相逢”,坚持认为这两处应该对仗(其实下片的3、3字不能算对)。确实,许多(甚至是绝大部分)后人词,在这两处用了对。但是朋友们,这不等于说就不能不用对了。晏几道留存【鹧鸪天】七首,这个始作俑者,呵呵,其中一首“十里楼台倚翠微”的三四句是这样的“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并不对仗,两个3、3字的句“惊梦觉,弄晴时”也如此。他这首也叫【鹧鸪天】啊。再看朱敦儒【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的三四句(两个3、3句不再举例),是“自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里新”;再看一首贺铸忆亡妻的【鹧鸪天】三、四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这些词,都叫【鹧鸪天】,似乎没有人说不是吧?不再一一列举。
- H; N" Y5 T9 D4 C' s注意到52上对另一词牌----【长亭怨慢】的不同意见,我的观点,同样是不必强求用什么什么。用一句法律术语叫“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举例如下:" C4 ^6 N2 V& R9 i9 W2 }
该词龙谱和钦定谱出入很大。主要是龙谱四、五、六三句“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和钦定谱四、五句“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这里不谈钦定谱。龙谱言:四五句是四言对句,接着以“向何许”三字紧束。我认为这样说本身没什么不对,也没有说因此必须要在此处如此做,仅仅是对姜夔词的一种解读而已。看看后人的作品:2 V+ f2 H4 z {# W! d7 c! M
王沂孙“重过中庵故园”(《宋词鉴赏辞典》第1933页)的相对应句子(下同,俱为对应句):屐齿莓苔,酒痕罗袖事何限。
7 p1 ^' `( R5 J3 j% w+ W! p7 E1 _! Y张炎“旧居有感”(《宋词鉴赏辞典》第2006页):鹤去苔空,佩环何处弄明月。
, H. ^! q" S5 v2 G& k另,张炎有:“破却貂裘,远游归后与谁语。”
$ c: j, f, [# d3 a% X4 U( i `不敢说龙先生在句读上有误,至少“鹤去苔空,佩环何处”:“破却貂裘,远游归后“不是对仗吧?
" o$ e+ ?/ h' T" ?' H% Z举这两词牌为例,盖因52近日正流行它们,非针对任何朋友也。
1 H3 P2 X$ w4 y; h$ B所以,本人认为,在词的创作上,我们要本着词的自身特性----求变性、包容性来把握格律。既为格律,理应遵守;词谱有异,不必苛求。偶一破格,并非不可,承认与否,看词良莠。子衿青青,我心悠悠;但为伊人,日渐消瘦;伊人为谁,长句短歌,有斐君子,欣欣而求。9 A" O) ?: E7 b7 f5 ]* x
一、字句锤炼 (炼 字 )9 `$ j) _0 R! x0 a; U( r* j
学习对偶,即为作诗之预备,然面对偶虽工,假如不知炼字之法,则易犯涣散之病例,全句精彩,无由可见。前人所以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之说,可见炼字之难,实为学诗者最切要之功夫。不论五言七言,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两字,下笔之时,要加意推敲,兹举数例于后。
& r) M8 ~& Q0 i( b, B- F: h【五言炼第二字】 / T' ]1 l! A1 m! e
海暗三山雨, 花明五岭春,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1 z% T( s; v% k0 H, F
【五言炼第三字】 ( X8 _, ?- s8 g$ @0 l
山势雄三辅, 关门扼九州,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 G- y+ a# U2 [+ ?. b4 y1 p
【五言炼第五字】
" ~1 v6 m& E, [0 Q5 P ]1 I* N0 V晓月临窗近, 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 花落讼庭闲
& Z+ C! U* u9 J( L4 K【五言炼第二第五字】 2 j8 V. D" @) ^) ]/ ]0 O
溪冷泉声苦, 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闲, 风正一帆顺
V( u2 ^; h4 K C6 h6 ~【七言炼第二字】
" V, x9 A5 m) X8 @0 U山入白楼沙苑暮, 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 m* C. m7 {: j& n. @( |+ _
【七言炼第五字】
2 d4 P2 T# w4 ]3 P: E7 G# E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4 o7 e* @; z" w9 s+ Y6 n9 W【七言炼第七字】
9 E' `4 i( q5 Q" a2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青枫江上孤帆远, 白帝城边古木疏 6 W" r& O% V' C0 H1 L
【七言炼第二第五字】
4 T3 M1 v" E- s$ X雪霁山门迎瑞日, 云开水殿侯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 鸟吐花声寄树闲 Y, j$ t$ M& {5 S$ f
二、节 奏
$ y' Y; h0 E, Q- h) T0 \2 o6 s! C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诗,句之妥洽与否,诗之工拙判焉。故欲学作诗,必先学造句。造句之节奏若然轻灵流动,则全诗风采飞扬。
/ K# [" Z8 O# c3 E/ r【五言】
/ @ W4 H, d8 ]一四句 1 v% H( k* _) f; C- L
青/惜峰峦过, 黄/知橘柚来
' ]/ W5 h0 d# ~, X1 N9 f$ `( [二三句
' s4 W+ C( U- m9 i野人/相问姓, 山鸟/自呼名 `. H% G3 s& w% q' W! C
三二句 " f; M: K. q. e6 _ H% }- S
夜郎溪/日暖, 白帝峡/风寒 8 v) Q' A" K0 z
四一句 2 u8 s9 {) N; z7 [) R" u
风连西极/动, 月过北庭/寒 3 g* W. J: {/ u6 H) w& U0 Q
三顿折句
) }+ f# V' o4 k4 ]% V0 x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7 Z% P2 }2 S+ l/ y2 d# o8 ~
【七言】
3 }, C; c2 I( a& y' g一六句
0 g2 Q( U& J1 i2 \山/动将崩未崩石, 松/浮欲尽不尽云 ' i) ?1 E" M& F2 U* @' C8 z$ V
二五句
, T. I, x" ^6 i! {' c# }! C有时/三点两点雨, 到处/十枝九枝花
" M" P5 l8 |, o" N/ f- K0 g三四句
) d% ~3 O6 s6 n0 U9 `梦儿亭/古传名谢, 教妓楼/新道姓苏
/ K/ W! Y% F. u5 s3 i6 G" s+ `四三句 : w% O# u v5 Z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 O( R2 e8 J( B E五二句 + \* ?; c/ n3 M# [! N9 d1 C1 L; |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4 o, v* Q* r3 g! r7 e
三顿折句 ' } I1 W& O( {1 k# z7 Q) T
盘飨/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