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比者,就是打比方。什么“我好比、你好像、这就似、那正如”等等皆是。不过古典歌诗自有其特殊的语法结构,未必写明“好像、好比”什么的。选两首庾信的《拟咏怀》:3 ?( k& a C0 A. A. k4 g
一
2 h0 v: m$ L' C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i2 W. s9 ?) d2 [
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
6 H8 y n% U2 l3 l/ V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
! [$ q) a2 n% f9 v6 w5 `四 3 K M# j; W8 n6 M; [9 T7 ~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3 s3 M T7 ~6 b# i$ v# e) u(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1 O! s0 C& c6 c7 B0 ?! I/ ]1 y; o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0 M. ]0 T/ O8 } K5 E" Y2 H
什么“步兵、中散、涸鲋、往长岑、楚才晋用、秦臣赵冠、子产、陈完、寓卫、安齐、去鲁、相韩、穷途恸”,全部都是引古人古事以自况。( x: _- [& M- g
由于省略了“好像、好比”,比中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指代。以甲代乙,目的在于修辞,比的意思倒弱化了。看庾信的《哀江南赋》,通篇用典,但是其中大部分是指代,少部分是刻意在比。白居易的《长恨歌》,起首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也是指代,因为汉皇那么多,作者并无让大家想起某一位的特定故事的意思。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K: J6 @6 X7 G1 y+ w" n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U; ^2 q: Z;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M Q# i+ S5 L( q& Y" _言唐朝事,用了不少汉朝名词。古人为何要这么做,不是一个掉书袋古能解释得了的。我想,民族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在文人心理上刻印极深。所谓祖先的光荣与坎坷,被时时提起,也是极自然的事。
* I. r2 B' ?% g) N【10】兴者,烘托气氛也。诗经里多烘托在先,所以又叫起兴。其实诗文之始终,都可用烘托点染法,未必拘泥于位置。兴与赋比,自有其模糊处的。如《诗经·关雎》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不是记述其景么?但是这一首是写爱情的,所以这两句是兴,要是这首是写“河洲”的,这两句就是赋了。以禽鸟比情侣,也是常态,所以这两句也未必不暗含比的意思。所以兴就自身笔法而言,可以是赋,就主题而言,即是“远比”。《西厢记》中有辞:
9 k: ~- I/ P' n2 ?& j1 ~8 m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 ?: x ^# J- C9 D0 k前四句是兴,后两句是比。染红霜林的是离人泪,前面的景色何尝不是离人心绪的写照呢?
! }3 U9 X3 t9 M `! G" W3 T+ `以事典“助兴”,似乎少见。电影《三笑》中,唐伯虎曾唱《道情调》:
) o5 W- `3 q, m1 d哭元和,吊伍员,叹蒙正,悲韩信。吹箫吴市谁怜悯?添花锦上无须问,送炭雪中哪处寻?徒然么气愤徒然恨,只落得长街落魄,眼盼着冷饭残羹。" R& }6 |; V9 }% I2 D0 J
当然也有比的成分,不过以“元和、伍员、蒙正、韩信”之各有不同之惨来自比,似乎牵强,所以还是烘托气氛,以便最后着落在自己的“只落得长街落魄,眼盼着冷饭残羹”。% P3 U- [* z# V; J" u4 g% E
(元和:就是唐传奇《李娃传》中的“生”,后代俗文学为演绎方便,才编派了这个名字。)6 {+ \% [8 Y- t% r
8 s1 ]. I! J t
浅谈词谱4 L, H& X! p; l0 ~! S' Z: h. V1 ^
说到对词谱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5 L9 s: R9 Q ]5 o5 Q% k一是“正统论”。大家作词,一般都有个人习惯,有人喜欢用龙榆生谱,有人习惯白香谱,或有人习惯钦定谱。这是个人使用习惯的问题。但往往有诗友会认为自己使用的谱才是正统的,且十分固执;
, |6 h7 m; f& O% F9 T/ \二是“例词唯上论”。我发现这样的观点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就是认为例词的表现形式是唯一的,唯上的,必须遵从的。比如,例词的某两句用了对仗,就认为此处必须对仗;某处领字,就必须领字。诸如此类,经常争执。
9 r( r3 K7 V, R5 D6 }: Y* y- T据此,我想谈以下几个观点:
8 l+ h3 M1 d% }& Q5 e" [1、律绝从严,而词从宽------对格律的把握度问题:
2 j( M) x1 @" g' V* N* a! l# I- u: ?! a律绝写的人再多,它固有的格律从未有过改变,不管你是李杜还是苏黄,对不起,只要你敢称律称绝,那就照妖镜给你照一下,再大牌都没用,出律出格你就装“风”(古风)吧。所以它的标准是极其严格的、标准化的,偶然出现拗了,你还得去救。正因为如此(特别是律中的两个对仗联),严重的影响了创作的思路,一作律就要做对联,这个枷锁是极其沉重的。这也是人们求变思想的一个重要由来。所以到了唐末,词开始兴起。% X( h: ~8 y; x" m
再来看词。它本身是一个求变的产物。有的词牌,除了例词以外,找不到同牌的词,我称其为“孤牌”,如《醉妆词》,那么,它就具有唯一性,你要填此牌,你就老老实实按照它的例词来做。而大部分的词,除例词外,后人填的很多,于是,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出现了:填的人越多,它与例词的不同愈大------一是出现了可平可仄之处(例词是不存在可平可仄处的,一般认为例词为此牌存在以来能找到的最早填的词,或认为有了该例词后开始有此牌流传);二是出现了字数的变化,减字、添声、摊破、偷声等都来了,还有单调变双调的,等等。自唐到宋,一个词牌就可能有了巨大的变化,再到元,变化更大,元人用韵都发生很大的变故。所以,我认为词之所以产生,以及它的魅力所在,就在一个变字上。因此对词的格律把握上,应不同于律绝,它是相对宽松的,是所谓“从宽”的。具有反适应性的。7 r$ U- h1 I3 j/ s" t9 h, r
2、词的创作上可以求变、突破,但前提是你的作品必须有生命力,必须得到普遍承认:
# N% z+ r8 y! |* G对律绝,我的观点是严格遵守,字数、平仄、对仗要求皆不可变,否则诗词并存的局面就没有了,诗也成词了,也变为长短句了,这是难以容忍的,律绝唯一可变的,我认为在韵上,这里不再赘述。而词,你不妨大胆创新,你可以去摊破如梦令,可以去减字踏莎行,没问题,你去这样做好了,这样标题好了,但是你的摊破,你的减字,是否可以入谱?也行,只要你的这篇摊破,这篇减字,甚至这篇自度曲,能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你必然可以入谱。所以作品的生命力才是NO.1的。但在创作过程中,你大可不必拘泥,特别是在所谓个别平仄之处、所谓对仗之处,出律无妨,作者、读者皆不必大惊而小怪(再申明一下,律绝,则决不可如此,否则你写上七律,我绝不认可,呵呵)。所以这个权衡利弊的权力,我认为交给作者为好,在作品的生命力和框框条条之间自己选择。在用韵上,词和律绝一样,我认为也可求变,问题是,你的标准必须统一,不能这个字用正韵,那个又用新韵。
) y9 z1 o3 I3 B2 p1 s3、读谱的问题上,我坚决反对“正统论”和“例词唯上论”
1 f+ i5 }% W M' U关于谱,我认为没什么高下之分,都是后人考校前人的若干作品后得出的,你只要花巨大的功夫去词海拾贝,逐一考校,你也可以出谱。问题是,收集而编辑词谱的人,不要加入自身观点,人无完人,个人观点未必是正确的,就像此文,仅了凡一人之愚见,不同意我观点者,大可拍砖,因为误导人的话,罪莫大焉。现在流行的一些谱,你都可以用,不同谱有出入也很正常,你按你的谱填就是了,但千万不要以我独尊,我对你错。一些朋友往往说,我手上的某某书说的,这里应该怎样,或例词是这样的,你也应该这样。其实不然,作者一家之见也。你说“最好这样”,“例用什么”,“建议这样”,那是不错的,这种治学态度才是正确的,严谨的。我看52最近鹧鸪声声,就拿【鹧鸪天】举个例子,我本人也甚喜欢此牌:; T6 L: {. H7 u" M9 x z
【鹧鸪天】谱的最大分歧可能在对仗问题上,小晏作“彩袖殷勤捧玉钟”,乃有鹧鸪鸣到今。好多朋友见该篇上片第三句、第四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以及下片第一、二句:“从别后,忆相逢”,坚持认为这两处应该对仗(其实下片的3、3字不能算对)。确实,许多(甚至是绝大部分)后人词,在这两处用了对。但是朋友们,这不等于说就不能不用对了。晏几道留存【鹧鸪天】七首,这个始作俑者,呵呵,其中一首“十里楼台倚翠微”的三四句是这样的“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并不对仗,两个3、3字的句“惊梦觉,弄晴时”也如此。他这首也叫【鹧鸪天】啊。再看朱敦儒【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的三四句(两个3、3句不再举例),是“自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里新”;再看一首贺铸忆亡妻的【鹧鸪天】三、四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这些词,都叫【鹧鸪天】,似乎没有人说不是吧?不再一一列举。
3 h5 R& g8 r' e% h注意到52上对另一词牌----【长亭怨慢】的不同意见,我的观点,同样是不必强求用什么什么。用一句法律术语叫“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举例如下:
, v" s1 C$ r# F3 K* A6 Q# d$ Z' O/ ~该词龙谱和钦定谱出入很大。主要是龙谱四、五、六三句“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和钦定谱四、五句“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这里不谈钦定谱。龙谱言:四五句是四言对句,接着以“向何许”三字紧束。我认为这样说本身没什么不对,也没有说因此必须要在此处如此做,仅仅是对姜夔词的一种解读而已。看看后人的作品:
- R6 q o+ j7 b6 J2 x- @$ [$ z王沂孙“重过中庵故园”(《宋词鉴赏辞典》第1933页)的相对应句子(下同,俱为对应句):屐齿莓苔,酒痕罗袖事何限。
) J1 ~: e; s0 J1 h/ |张炎“旧居有感”(《宋词鉴赏辞典》第2006页):鹤去苔空,佩环何处弄明月。, P+ l) ?: d7 z% J' g& T7 b
另,张炎有:“破却貂裘,远游归后与谁语。”- L& |8 K4 n$ g- O
不敢说龙先生在句读上有误,至少“鹤去苔空,佩环何处”:“破却貂裘,远游归后“不是对仗吧?+ ~* c* C8 w# y' ^
举这两词牌为例,盖因52近日正流行它们,非针对任何朋友也。8 Z6 N; r3 I& R
所以,本人认为,在词的创作上,我们要本着词的自身特性----求变性、包容性来把握格律。既为格律,理应遵守;词谱有异,不必苛求。偶一破格,并非不可,承认与否,看词良莠。子衿青青,我心悠悠;但为伊人,日渐消瘦;伊人为谁,长句短歌,有斐君子,欣欣而求。2 @2 P' c* E2 N6 [- t8 N- e
一、字句锤炼 (炼 字 )( g$ ?; ]& w5 `+ y# _& P
学习对偶,即为作诗之预备,然面对偶虽工,假如不知炼字之法,则易犯涣散之病例,全句精彩,无由可见。前人所以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之说,可见炼字之难,实为学诗者最切要之功夫。不论五言七言,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两字,下笔之时,要加意推敲,兹举数例于后。 & f% e0 }( @* s3 c7 V
【五言炼第二字】
7 @% ~: K4 v: ~海暗三山雨, 花明五岭春,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 T, q. r9 n0 x/ K, [
【五言炼第三字】 5 [; r; _$ y+ n9 n
山势雄三辅, 关门扼九州,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3 R4 D8 w, V+ T; J5 V( u6 K* ~" L【五言炼第五字】
9 }. \5 O- @: x. }0 g' p晓月临窗近, 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 花落讼庭闲
; J Y' n, X" j! H) k【五言炼第二第五字】
, Z$ d1 w4 l" K5 K, |; ?# H溪冷泉声苦, 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闲, 风正一帆顺 + @; }/ h: {) Z! r; p" _
【七言炼第二字】
6 r5 z* Z$ r c6 L% A山入白楼沙苑暮, 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 i9 ^; m: T7 f, T# j0 R6 b【七言炼第五字】 + x f" i0 U y. X$ j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0 ^+ x L$ S( n$ g! t' e2 h9 O
【七言炼第七字】
% H8 a* H8 ^+ g j; p: I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青枫江上孤帆远, 白帝城边古木疏
% U) X) n1 Q( L8 z# x: ?% a【七言炼第二第五字】 * O! F. w; m' U4 A6 o& v( X4 E
雪霁山门迎瑞日, 云开水殿侯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 鸟吐花声寄树闲 ; j. e4 N# O7 E& z$ I
二、节 奏
% b+ {$ S4 e" _- u/ v9 b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诗,句之妥洽与否,诗之工拙判焉。故欲学作诗,必先学造句。造句之节奏若然轻灵流动,则全诗风采飞扬。 - m* B* {! ]3 q, R% F
【五言】
4 b' P2 W% X5 W* \& d一四句 " c2 |6 D3 |: G4 k( U; z$ k9 i* |
青/惜峰峦过, 黄/知橘柚来
% B1 I; Y# u1 w) \) d二三句 ; R U" n. [+ ^
野人/相问姓, 山鸟/自呼名 " r8 z- k Z+ T6 O) F; Z3 X1 j
三二句
4 J h# e5 m' C7 b h" R" Y5 @/ ?夜郎溪/日暖, 白帝峡/风寒 2 ?3 w: L% U/ x
四一句
9 l8 @3 W7 y4 D1 b: y风连西极/动, 月过北庭/寒
! {( S$ Q3 h4 x0 U三顿折句
# {+ g0 L* k9 Z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 q8 |- U* u! D" ~8 Q7 o9 R, D9 M
【七言】 - A' o; B* U- K6 `% C
一六句 ) m& s: j0 T. ^
山/动将崩未崩石, 松/浮欲尽不尽云 ) X! E3 \, n# ?7 h; \$ F# N
二五句
9 z9 [, p( ~! _% H2 O有时/三点两点雨, 到处/十枝九枝花
* b- L+ W/ V$ F. _3 o' }, ?( J三四句 0 p2 [, h; `; W% B9 X
梦儿亭/古传名谢, 教妓楼/新道姓苏
/ I) Q- {) h a* |6 M( D四三句 + N5 Z5 q r8 h: h" j5 m& [# j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 \! M/ D0 @" i. \; d: g% s
五二句 % |4 s* V3 U v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 B1 P! ], [0 W# x. |2 v三顿折句 $ F$ q5 m! f- |+ B) C$ y- s/ s
盘飨/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