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k3 b" G) f- g6 Q2 i0 h香港的填词人知多少
& ?9 W6 g$ x+ X# ^. R3 L6 ~1 g; D 香港的流行曲填词人共有多少?他们的遭逢,你知多少?
* M& k! R- [. K0 ] 作谁都知道,香港的流行曲填词人一直都不多,从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的会讯(1986年5月号第四期)中得知,作词人仅一百零一名;其中还包括不少正统音乐作词家,也有一些是只有一两首作品在唱片发表过,就申请成为该协会会员。实际上,同一时期,经常替歌星填词的作者,都不会超过十至十五名。
- K. N! j5 e8 h" P 以下不妨以崛起的先后次序,统计一下香港究竟有多少位著名的填词人:
$ U! g2 R1 a) N2 m0 R) l 先贤前辈级(《啼笑因缘》一曲盛行之前):周聪、柳生、王粤生、叶绍德、罗宝生、周永坤、詹惠风,关圣佑、文翁、苏翁、庞秋华、邓登、公羽(怀疑是郑国江早年的笔名)、尹光、邓锦昌。(共15位) 4 @( p/ x6 w2 x/ n* S7 v/ x
第一代:黄沾、郑国江(尚有郑一川、江上风、江羽等笔名)、卢国沾、许冠杰、黎彼得。(共5位)
, q- V* J" G$ _6 g( w9 R4 m+ ? 第二代:卡龙(叶汉良)、汤正川、李再唐、何重立、潘伟源、周慕瑜(罗锵鸣)、邓伟雄、韦然、易空(徐亿雄)、林孝升、黄百鸣。(共11位) ' X& } O% l0 V1 x( l4 N) g9 k: ^& U
第三代:向雪怀、林振强、林敏聪、潘源良、文井一、唐书琛、卢永强、小美。(共8位)
; m( u/ r8 _; E8 { 第四代:林夕、陈少琪、因葵、刘卓辉、周礼茂、周耀辉、简宁。(共7位)
- m' F( h2 }9 o$ f 上述五代填词人,统计起来也不过40多位。在名单中,周慕瑜(罗锵鸣)、易空、林孝升的作品只寥寥几首,尚恐予人勉强凑数之感,行内人甚至会笑说:“那么只写了一首半首的俞琤、陈婉芬、倪秉郎、林燕妮、张国荣等也不该漏列的。” & O, }3 \8 G3 h# C: k8 H7 m
为什么粤语流行曲的填词人,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位?而且若细心留意,他们的背景大多不简单。 ( f5 B7 F$ N! N. X
多年前,在一份音乐周刊上看到一封这样的读者信: 4 d( [0 Z7 \. D" L+ @- P$ P
………
. s3 m5 t" {# A' [2 V4 y 近期的新近填词人虽多,但各有其特殊背景,例如:
" S$ s b3 S% U m 汤正川——商台、港台DJ。
! N- U1 c3 A" _( Q, h0 ^, A 李再唐——港台DJ。 2 N% y5 h3 Z1 I2 K& S
邓伟雄——任无线(即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要职。 `: k/ A3 |0 r1 W
卡龙——唱片公司职员,将任职港台。
, P: Q ^3 r/ j! x6 N& F4 ` 林振强——林燕妮之弟,可能获黄沾支持。
' b! ^2 O( N& C# [3 H ……… $ D+ x4 V$ E' r9 ^% u
填词界四代主将素描
3 e* ?' d3 V0 q. S# O: G 本章要评述的,是粤语流行曲乐坛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填词界主将,故此,有关的分期方法,便与上一章略有不同,这里很粗略地把二十年来各个时期的填词界主将分成四代: 1 V. z: ?5 z/ @4 @% m
(一)1969-1973年:苏翁、文采、叶绍德、郑锦昌、罗宝生。 4 U9 M- a. Y( ^6 Q
(二)1974-1979年:郑国江、黄沾、卢国沾、黎彼得、许冠杰。 2 V' G6 c: S# Z4 B I g$ a" Q2 o
(三)1980-1984年:向雪怀、林振强、林敏聪、卡龙、卢永强。
& c" {' j' N% Y2 k! p' B( L (四)1985-1989年:潘源良、小美、林夕、陈少琪、潘伟源。
. B6 v1 w9 P9 D) ~( X: R 这个分法,主要依据填词人初露头角的年份。其实要说填词界的主将,黄沾、郑国江、卢国沾在八十年代头数年,他们的产量依然占去总产量的很大比例。林振强在1985至1989年间,其产量也曾是众人之冠。现在这个分法,基本上每五年便冒出一代,似乎很有规律呢!
& P8 ~9 E) p! h3 N 四代填词人的作品,最明显的分辊自然是遣词用字的不同,也关乎文采方面的差异。 ) j! f( o0 ]. n% l& n2 v
词风三变 1 ^1 H* D+ m2 z- ^/ j
气概,是这二十年来粤语歌词的又一大风格变化。
& M; l5 G, F. I, d6 V 第一代填词人顶多只能说是花间派。他们不大觉得填词有什么地位(事实上当时许多唱片连谁写词也不作字面交代的),也就安于流连于“花间”,以温丽词藻再现古代倚花傍柳的生活,殊不管这已是个到处石屎森林的世界,还唱这样的歌词其实是颇隔膜的。
9 U4 f5 a" A2 ]- Y5 ` 到第二代填词人,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是愈来愈受尊重的,因而也让他们以替粤语歌词开天辟地为己任。故此,这一代填词人的作品气概都不凡,予人波澜壮阔、境界宏大的感觉。当然,这也许是与个别作家的作风性情有关,如卢国沾,一下笔便仿佛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而他又是这一时期的填词界主将,自是使当时粤语流行曲歌词的总体风格倾向于雄奇磊落、豪壮激昂。 0 Z( {% ], ^- r4 R l
不过,这种气概到了第三、第四代填词人,便全变了样,上可揽月、下可擒龙的阔大境界渐渐变得罕有,常见的却是现代商场式的,千门万户,每户局促一隅,虽小也五脏俱全。偶然有一两户是打通多个铺位的,算是“大作”了。庆幸的是,第三、第四代填词人并没有返祖到第一代填词人那种只徜徉花间的狭隘。
, a: G$ r" s7 x1 @# g; @ 但为什么第三、第四代填词人的气概,反不及第二代填词人呢?这该跟他们的成长环境与过程有关,其中也涉及社会、文化、思想等等的因素。卢国沾、黄沾等是成长在六十年代的;林敏聪、小美、林夕、陈少琪是成长在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的。他们虽同在香港,却是两个很不同的社会环境呢!六十年代的香港社会仍是奋斗型的,可让青少年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但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社会已很富裕,又兼“九七”渐近,在这些年代成长的青少年,物质的丰足、前景的隐忧,也许正好削弱了他们的理想和激情。至于文化、思想方面的因素,也可作相类的比较分析。
! m2 |$ u a# k; G4 Y3 P S+ b* k ' m2 A5 A, X4 i* m# i# r2 x Z
9 L& Y: I. G! @% l9 L* Z! x: `
--------------------------------------------------------------------------------
4 R8 h; U5 v1 v4 k9 [5 d, _! H5 回复:<粤语流行四十年>节选(填词部分)
* C, v$ \3 u" o% X& ?8 O5 @( Y题材上百花齐放
/ ^" }5 r6 Y. B- a4 r+ d. z 从这几代填词人对题材的取舍,则可从另一角度去看填词人作品的风格变化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 N, r5 K5 W/ `5 n! P0 y
第一代填词人的题材基本上只有两个:情歌和鬼马歌。事实上,爱情歌曲永远是流行歌曲的主流,问题是爱情歌曲以外,填词人还能写什么?第二代填词人在题材开拓上是有很丰富的收获的,除爱情歌曲,约略也可分出八大类: . j9 c+ h$ l- h3 o
(一) 励志; : } A" i1 N2 O- v
(二) 武侠(又可根据内容归到其他类别去);
/ D& [& }; R" G( h$ \3 S7 z0 T: V (三) 歌颂自然; $ Y, q5 `; l O* Z9 J' C
(四) 哲理、人生(包括人情冷暖、亲情友情等); ( V; B+ p5 V1 i' x2 U
(五) 讽刺社会、写实;
! l! b4 b$ I4 j: R% k (六) 家国情怀、香港情怀; 1 ^- G: d2 |3 h! j3 }+ y* X
(七) 反战、盼望和平; & T4 n/ k6 [6 d: ]$ n% |2 q
(八) 宣传运动。 , b& Z$ N! u, r+ k0 ~: k8 D( _
在七十年代末期,主要还是“哲理、人生”型的歌曲占优势。到了八十年代初,这类型的歌曲也一度失势。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一种叫“度身订造”的歌词,混合了励志、哲理、人生等元素,却也能重新抬头一阵子,而其中的代表作:《顺流逆流》、《几许风雨》、《别人的歌》都先后得奖。这隐约说明,近十多年,除了爱情,香港青少年关心的主要还是个人的奋斗或对人生的种种思索。
/ E$ [6 E. x, B 歌词呈现人际关系疏离 6 H, X3 U! o& @* R! x' {3 H" _# N' g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第四代填词人,其实一直都很能注意到现代社会的疏离感,并且一直都有通过歌词表达出来。这些,是第二代填词人绝少写过的题材。这种作品,尤以潘源良写得最多;其他第三、第四代填词人,也屡有尝试,例如林敏聪的《可爱的笑容》、小美的《寻真记》(两首都是由彭健新主唱)、林振强的《假假地》(夏韶声主唱)、向雪怀的《为忙说谎》(汪明荃主唱)、林夕的《说不出的感想》(林志美主唱)、《不愿置评》(Raidas主唱)、陈少琪的《迷惘夜车》等,有时,这群填词人甚至把这种疏离感写入爱情歌曲中,如林敏聪在《休息工作再工作》(苏芮主唱)中所写的:“人生只不过如此,休息工作再工作……恋爱分开再恋爱”,把人生感受写成无休止的单调重复,仿佛除此便别无意义。
' V, x3 ~ V, d- g* x( ? 歌词的价值:娱乐之外
/ A' B3 }+ j6 m Z2 c! V1 f& F 上面已先后从填词人的词采、气概、取材三方面来看粤语歌词风格的变迁,以及它与社会变迁关系。由此而联想到另外一些问题,例如:粤语流行曲是否有留存的价值,它在普及文化中应占什么地位?从我们的文化历史来看,即使如汉赋的空有词藻、内容苍白,又或是唐宋间的“花间”艳词,人们评价都不高,但却不容否定它们的存在。至少,这种文学现象,也可以旁证一些社会风尚。同样,从内涵看,第一代填词人的作品内容纵是只有郎情妾意,苍白得很,也是不应该抹杀它们曾在历史舞台上出现过的这一事实。
, D' @3 C) F$ k- T$ p 论内涵,第二代以至第三、第四代填词人的作品当然优胜得多,不但取材广泛,作品的创意和深度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当年黄沾、卢国沾都自豪地说,他们所写的,内容甚至可与台湾新一代(即罗大佑、侯德健、李寿全等)的流行曲作品匹敌。确实,我有时也感惊讶,它们好些歌词,确可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待,尤其是上述第三、第四代填词人所常写的人际关系疏离感问题,是如此敏感的嗅到当前社会的气息,殊属难得。 5 ^4 E1 G8 M! j6 ]
当然,基于流行曲的商品本质,粤语流行曲的写实作品还是往往只限于罗列现象,步入讽刺层次的已很少,而具批判性的就更少。然而,这又教我想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好些写实作品,只被视为“鬼马歌曲”,这个称呼压根儿就把歌曲的价值贬得很低。例如,当年许冠杰的《半斤八两》、《加价热潮》和大AL(张武孝)的《新区自叹》,究其内容,虽是绝对限于罗列现象,批判性欠奉,但也肯定是写实作品,为何众人都只视之为“鬼马歌曲”,却不带一丝严肃去看待?有时总怀疑是传统那种“词为艳科”的观念在作崇,写爱情给视为天公地道,写实反被视作毫不正宗。幸而到了八十年代,这种观念已明显淡出,人们也不再动辄把写实作品目为“鬼马歌曲”了。
- |+ D) f/ t: }8 D* ^7 l
# ], v, h2 j- |" f5 c; i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