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5 C8 t0 a" e2 L4 i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音协举办全国音乐创作座谈会,为音乐创作工作把脉布局——0 K% N0 ^6 \ E9 M& F8 E
) l$ @0 l5 w0 |$ m5 l f- t9 ~2 e 让汹涌的音乐新流量改变未来) W7 ~( W0 w7 ^/ m. _% C
( J( V% v9 `" J' G8 y; ?
有关音乐创作,我们当前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中观察,当前音乐创作的时代使命是什么?需要规划并逐步完成哪些工作任务?从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出发,如何认识和把握当前的问题,如何不辜负历史责任、时代使命、党和国家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在日前举办的全国音乐创作座谈会上,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开场就将这一长串问题向全国各地前来赴会的近50位老中青音乐创作者抛出,大家真诚交流、各抒己见,为音乐创作工作把脉和布局。
: b' M) D8 L( C' K! L4 y I2 U, O, f" \2 V
音乐工作者一辈子要做的功课
, s" ]# ~' y2 D/ L: ?2 O" Z L" L+ J1 T, s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音乐工作者一辈子要做的功课。”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赵季平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即将一周年之际举办的这次会议,应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会议。对一个音乐工作者来说,必须具备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对作品创作的准确驾驭力,把最具生活气息的音乐语言,凝炼成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 l! O$ z/ B! K$ x* G% o9 M7 o/ G5 T% d5 B) U1 i
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傅庚辰回顾自己67年的音乐创作生涯,总结出“二、三、四、五”的创作规律,“二”表示两个吃透,即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三”是指现代技法中国化,音乐语言民族化和音乐结构科学化这三“化”;“四”是指要做到四个字——雅俗共赏;“五”则是指“音乐为人民”这五个字。“然而做到这‘二、三、四、五’并不容易。”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关峡听了傅庚辰的发言后感触很深。“文艺作品的创作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联。创作者除了要超越自己,还要与社会同步。傅主席的创作与他的人生是‘绑定’在一起的。他不是深入生活,而是就在生活中。”关峡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多年来坚持推出“龙声华韵”音乐会,如今这个音乐会已成为国交的品牌,陆续推出了47位老中青作曲家的最新作品,也从中获得一些经验,那就是要对自己平常的生活多加留意,要“真”,要有意识地往下走,深入民间的土壤中补充营养。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重交流,也就是理解观众的需求,当今时代更需要一些雅俗共赏的作品,也就是观众爱听、指挥爱指、乐队爱演的作品。
1 E- B) u0 v, h% @2 U+ |1 m$ e% k! H
碰到天花板的作曲家之惑0 d. A% R8 C1 h9 |4 U# x8 h
% ^& `* {8 ~4 K, q. w
“以我本人的音乐创作为例,写的歌越来越少,感觉创作遇到了瓶颈。最主要的是对于歌曲主题新角度的开掘非常难,为了完成任务,是用自己驾轻就熟的手段进行创作?或是不断重复自己?这种感觉就像碰到了天花板。我不满足,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多的突破,但是如何创新?我也在不断地思考。”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副主席印青坦言自己近一段时间进入了创作困惑期。$ }% Z: M6 g! l( Y
4 O( r% R: Z, F) D3 Y% J
有着同样困惑的还有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张千一。他说:“创作是音乐事业的中心工作,表演、理论都是围绕着它来进行的。我个人的创作经历,是坚持用真情创作,将技法融入其中,将器乐思维和声乐思维融会贯通。近年来音乐创作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创作者的心态越来越浮躁,没有沉下心来。”0 G: l' U O" L$ L/ e7 ~5 Z( B' z
; C0 F( X( }4 R& b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认为,如今音乐创作者的待遇,比起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所改善,但现在的词曲作家整体地位偏低,这是个怪现象。过去创作者有团体,现在的创作变得社会化。没有组织,音乐创作者的劳动得不到认识。“我们面对的受众群体一直在变,因此创作者应当研究特定环境的特定创作,遵守艺术创作规律。”徐沛东表示,“现在的文艺创作环境是相当宽松了,但不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迷失方向。流传长久的作品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迸发。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最需要的是有思考的深入表达。”
p+ t, C; C/ f( I6 V2 ^
- y; }& x/ |, ]' f- ~ 呼唤大情怀的音乐创作3 V8 v9 R/ ^3 T! R& B7 `7 K0 h
7 W8 [# g. ]5 M1 C! C- U& w; i “37年前,在湖北武汉东湖。我那时还很年轻,40岁以下的有我、施光南等人。会后,我和吕骥老师坐火车去葛洲坝,在途中问起列车员有什么要求,他们最希望的是听到雷振邦唱歌。于是雷振邦第一次在陌生人面前唱歌。那一幕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那次音乐创作会议,是‘文革’以后音乐创作反对思想禁锢、反对雷同化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之后,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诞生了。”福建省音协主席章绍同回忆起他参加过的重要的音乐创作会议。在他看来,在新形势下召开的这次全国音乐创作座谈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世界音乐史就是音乐创作史,创作必须先行”。章绍同认为,“美学思维主导着我们的创作,所以在创作中应该更加强调民族性,在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中,这样的作品更受欢迎。作品的内容中要有大的情怀,关注人类的命运。”/ [8 h- Z6 G4 [: G0 M- [$ y$ I
, b: t7 M8 P3 C( Z3 S. _ 湖北省音协驻会副主席方石谈到,围绕中心的重大主题创作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越是政治主题和政治意义特别重大的项目,越是要强调艺术规律和高水准,做得好自然会受群众喜爱。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唱响的这么多的抗战歌曲就是很好的范例。同时他认为,艺术创作要有意义、有意思和有意外。有意义是指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教育意义等方面;但关键的是要做到有意思,具有音乐创作的趣味性;有意外就是一种创新,突破自己。$ B" s4 A8 ~7 N3 _- z( r
7 }5 ^, W9 }' C( {* v$ B 精品来源于创作者的感觉创新
1 Y2 c6 @( G! W5 H7 A3 i6 e* z4 c4 b+ t0 W6 I
“音乐创作是什么?它是一种完全的知识创造吗?显然不是,否则萧友梅博士留下的经典歌曲《问》应该比中专学历的聂耳留下的经典歌曲要丰富得多,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显示出一条重要的音乐创作规律,即精品音乐创作不完全依靠知识和技巧,而依靠的是人的特殊才华和审美的敏感度。”叶小钢坦言他对精品的看法并对此解释道,“音乐艺术的精品来源于创作者的感觉创新,创作出音乐精品就要锻炼并发展这种非常人的艺术感觉,也就是个性。但是仅有个性仍不够,因为这种音乐很难产生人民大众的普遍共鸣。所以还要扎根人民生活,做到对人民生活中的微信号而不是强信息产生强烈感受,能够在精微之处感应到隐含的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与人文情怀。只要在人民熟悉的生活中,并以此为对象创作出人民群众不一样的感觉,就可能创作出人民群众普遍欢迎的力作。”
2 L7 L& a1 N( [- V
' v" O H/ s, i: L1 Q+ h. C6 C 针对如何以“精品力作”为目标展开音乐创作的工作,叶小钢提出了他的思考:创作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去反映和表达人民的共同心声,要有很深的人文理想和文化情怀,紧扣社会主旋律,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讴歌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中国人民;艺术歌曲和交响音乐等类型音乐创作应贴近人民、贴近生活,以人民熟悉的生活内容为对象,创造出有独特个性的艺术精品,让中国的音乐文化走出去,让中国时代精神在世界文化环境中产生影响;发展民族器乐音乐是中国作曲家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作曲家应重视民族器乐音乐精品的创作;西方类型的音乐在创作题材上要和中华传统和民族文化结合,加强体现中国风格韵味、中华审美趣味、中华文化精神、中华审美追求的优秀音乐作品的生产;加速音乐传播渠道的整合和利用,让汹涌的音乐新流量改变我们的文化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