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 I! Q( U3 q1 |4 @
女儿很小时候(也就四五岁吧),在首次被问及愿意学哪种乐器时,曾问道:“钢琴和小提琴谁好听?”当时受到我的断然斥责,斥之为“什么屁问题”。
" C2 K% b/ a* p2 Z X9 V" U/ E$ b1 ?
斥责是当然的:钢琴和小提琴不存在谁更好听的问题,孰优孰劣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可是过后细想、深想,这是“屁问题”吗?9 ~. z5 ^2 _% K7 O' A
( P9 ]( F' n) q* b
我在想,为什么是钢琴和小提琴?0 G/ L8 y, y" c1 h
9 h9 [$ k4 f6 a5 O4 h/ y! i
是的,它们在庞大的现代乐器阵列中,分别称“王”和“王子”;历代作曲家所作器乐作品,最多属于它俩;普通人想到乐器,首先进入脑海的,也肯定是它俩……但是,仅仅如此简单吗?
$ m* y5 X$ G7 P) G8 I+ q
' x! S7 Y; c+ }& D% E% x$ o) B( D, ? 四五岁的女儿,对音色、乐器还没有什么概念,除了“什么好听我就学什么”的小小功利之外,出发点和用心应该是纯粹的。孩子的问题可能更接近本体。9 U4 O4 u J0 X; ]( @4 U6 v, S
7 L n# T+ ]8 ~6 i$ M
众所周知,旋律、节奏、音色是音乐的三大要素。三者中,旋律、节奏不去说了,音色主要是由不同的乐器或人声来区分的;当然,乐器演奏者能够赋予乐器更丰富的音色内容,所谓音色的温暖、委婉、浑厚、热情、轻灵、忧郁等等。但凡此种种,都有着很强的主观性。那么,什么是它们内在的、不变的、自有的本质属性呢?
4 @( g* ^. d H) M2 N
/ f x, U6 n: P; a7 P% C 由此,忽然想到了历史上“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著名审美命题。& x5 H8 \ e5 r2 T/ p/ z) `# T9 e6 Y
# L8 p7 z' g% X4 ?- \% S% o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引《孟嘉别传》:“又问:‘听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渐近自然。’”意思是说,听艺人演奏、演唱,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人声,为什么?因为它们一个比一个更接近自然。
7 w+ D2 n- J* ^/ }8 x$ S) H, } m, ~( u) X
其实,早在春秋就有“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礼记卷二十五·郊特牲》)的说法,可见崇尚人声自然的审美情趣,渊源甚为久远;近代西方音乐界,“人声是最美的乐器”,也基本形成共识。这些都不再赘言。
( r8 J" e4 L; E! g! i8 p3 x; q' E0 W
8 I8 Y. V+ k2 S9 r* U8 i0 V9 p 我想说的是,以归纳见长的中国古人,为什么用丝、竹来指代所有乐器?/ g. s4 z% Y r
1 E5 u8 R* ?9 Y+ Z! ^6 q4 ~+ h7 X 原来丝(弦乐)最早都是弹拨发声,以“琴瑟”为典型(台前为琴,幕后为瑟),拉弦乐器的出现和传入,时间上要晚得多;而竹(管乐)则是吹气发声,典型的如箫、埙等。在音色上,它们的不同显而易见——弹拨乐器是由点状、颗粒状的声音单元组成,吹奏乐器是由条状、线性的声音单元组成。
; J- p C8 s: w5 N* n5 ~8 h9 X! g3 L C) S/ ~5 ]* L i2 t
回到初始问题,“为什么是钢琴和小提琴”,实为“为什么用丝、竹来指代”的翻版——在现代乐器中,钢琴、小提琴分别是颗粒状音色、线性音色的典型及代表,尽管钢琴可以通过延音踏板营造连续音,小提琴也能以拨弦制造颗粒状音色,但这改变不了它们各自的基本面。
2 ]% |9 b/ x+ X6 f! N, d1 r7 d) X! |# E0 a- c. A! D9 T w# N
在此意义上,“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中,如果说“竹不如肉”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那么“丝不如竹”所呈现的,是更为朴素、原始的艺术判断。
, i8 B' z0 \# Q% r0 D4 T4 `7 R6 Y. f9 S: T1 g4 T2 Z/ u) e
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具有时间上的流动性:一曲听罢,与时“俱往矣”。可以说,没有时间,音乐是没有意义的。相比之下,绘画则是相对静止的物理存在,当然你看画也需费时,但那是“以时间换空间”,你看不看,画都在那里;而音乐流过,你不听就没有,空间换不来时间。录音技术发明之前的前工业革命时代更是如此,“错过就不再”。+ K' V, R6 S7 ?% G# E$ U4 F" V
6 w7 Q, p% z Q! t' J& M: }
丝之所以不如竹,就因为颗粒状音色,无论颗粒之间连结多么紧密,“大珠小珠落玉盘”,在时间上都是有间隔的。在古人看来,这至少不如悠长的“竹”音更接近人声,实属音乐流动性上的先天不足。
' e9 A. J+ a8 ~- V0 E
' p6 M$ L5 A" q- @9 y3 ^2 T; w 这样的分类有意义吗?
) A) T) x" k9 W, ~; ]% d1 L8 v. G( v9 {5 h2 `4 k1 t9 R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音乐演奏、演唱和欣赏层面,线性与颗粒状音色的划分都深具意义。
+ G# m2 V5 s: P C" d! z M0 U z! s3 n& U. ~. l4 U( C3 x1 S+ D2 K3 ~, C
线性音色因其时间上无间隔,优势在于连贯性、整体感;但让听者清晰地辨认出每个音,是对演奏者巨大的挑战。以小提琴为例,拉出“干净”的音色,是演奏家入门的起码“门槛”,同时又是最高境界。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能以“真正干净”的音色拉任何曲目的小提琴家,同一时代决不超过10人。
( M4 L) ]5 p+ a1 L0 l2 Y( k9 |5 J: {8 c1 x
必须承认,古人对颗粒状音色的朴素判断并非偏见,在时间上有间隙的这些“颗粒”,如何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不仅考验演奏家的技法,更考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但同时,音色干净、没有失真,是这一类型的优势。同样地,在世界范围内,真正做到连贯性上毫无瑕疵的钢琴家,同一时代也不超过10人。/ |- f+ X6 X2 P2 e. M9 F- B
. H) U! i0 j/ m4 T' H9 s' P1 u6 d% F
能佐证以上结论的实例数不胜数,其中以对钢琴曲的管弦乐编曲最为典型。
! Z% u4 D Q' J) l4 ]" s7 x* k
通常,对钢琴曲的成功配器,因其音色层次感极大地丰富了,能收获比钢琴版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拉威尔对莫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展览会上的图画》的改编,弗朗兹·多普勒(Franz Doppler)对李斯特19首《匈牙利狂想曲》(S.244)中第2、5、6、9、12、14首的改编,德沃夏克为自己杰出的16首钢琴版《斯拉夫舞曲》(OP.46和OP.72)所写乐队平行版,以及其他人对无数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管弦乐编曲,等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特《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之二,由20世纪指挥家中的音响大师斯托科夫斯基重新配器并亲自指挥演绎,在李斯特原本高超的钢琴技法之上又实现了瞬间升华,令听者无不惊叹,被评为“史上最伟大录音”之一。! ~' E1 {3 K3 g% X' p+ a5 M. B% ^
3 W6 p1 g, [/ ?( k# S
相反的例子亦多,以我至爱的J·S·巴赫《E大调组曲(BWV1006)》为最典型。
" M" m$ ^% U+ w5 g5 ]( M; q
8 i4 j( t$ y, | 我听过的BWV1006演绎,主要有谢林、帕尔曼、格吕米奥的小提琴版,鲁茨·基尔希霍夫的琉特琴(吉他前身)版(作品编号BWV1006a),以及摩纳哥国家爱乐首席的现场小提琴版(BWV1006之一“前奏曲”)。其中,小提琴版无一例外地在“干净”上出了问题,特别是BWV1006之五“小步舞曲”Ⅱ、之六“布列舞曲”,包括当今世界声名最为显赫的小提琴家帕尔曼、被誉为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最权威的诠释者谢林在内,都出现了难堪的吞音现象,几乎把BWV1006中这两段最动听的篇章拉没了;相比之下,格吕米奥版没有吞音,无愧于“最忠实于巴赫原著”演奏家的头衔。但比较基尔希霍夫琉特琴版的颗粒般细腻、清澈,所有小提琴版都显得垃圾。极言之,BWV1006(特别是之五“小步舞曲”Ⅱ)甚至是线性音色乐器难以胜任的曲目。) I: M6 i- a& R4 T6 ^* w
$ `" r4 F0 R% f6 l$ \
如此看来,“钢琴和小提琴谁好听?”或许真的是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