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gxyg 于 2015-9-25 17:12 编辑
4 S, @9 u2 j( V' ~! ?, x% N7 ?( y6 O; N+ g
通过对乐坛流行歌曲的分析,探讨现代流行歌曲歌词创作中的修辞手法,尤其是中国风歌曲中的修辞方式,分析流行歌曲歌词创作与修辞的具体关系,研究不同类型的歌词创作修辞方法,使歌词富于语言美音乐美。
% |0 U1 t, _ [0 E! k3 s6 i, @$ m0 f: H
关键词:流行歌曲;中国风;歌词;汉语修辞
- e: ]; s+ |7 r! [" L7 M2 `+ _ 作者简介:赵栅凌(1982-),女,汉族,硕士,四川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音乐教师,主要从事钢琴、中国音乐史及鉴赏方面的课程教学与研究。
# L6 V E) l2 [5 x) n1 r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A 2 a5 B7 ? y7 f# r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2 5 [3 ^9 o8 h( R- z$ F" _
流行歌曲作为大众非常喜爱的声乐艺术,可以充分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深受人们的欢迎。流行歌曲歌词创作其实就是一种文学创作,就不能离开其文学性,就会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段。但是我国目前比较缺乏优秀的歌词作者,很多歌词写得比较平淡无奇,文学性较差,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无法流传下去,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缺乏较好的修辞方法,或者是修辞方法的运用不太恰当,这里结合我们的创作探讨流行歌曲歌词在修辞方面的具体方法。 7 L* ~/ g2 S& s, h$ {$ R6 W
一、押韵 ; b! O1 v8 x5 E9 _
所谓押韵,是指在歌词创作中在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音节,增强乐感。歌词是用于歌唱的,在配上美妙旋律之外,歌词的押韵能够增强语言的音乐性,使语句富于韵律美,古代的诗、词、歌、赋都必须讲究押韵,现在有些歌词语言很美,就是句尾不协调,虽然可以很好地唱出来,但缺乏节奏感和音乐美。如《从头再来》:“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什么事都难不倒,一直到老”;《千纸鹤》:“爱越深,总是难舍难分;情越真,容易看见伤痕。”许嵩《庐州月》:“太多的伤,难诉衷肠,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些歌词节拍有致,音节和谐,形成前呼后应的音韵谐和状态,便于传唱。押韵并不要求每句都要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而是有规则的交替出现,这样既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还会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如周杰伦演唱、方文山作词的《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 O$ ^5 |1 K& f4 S1 y1 A1 ^ 歌词很美,如果没有押韵,其效果就会不同,请比较《情网》: 6 R% `, i) Z% W: Z3 J4 q @
新歌词 原歌词
% U# Z% g/ g" Y 请你再为我点上一盏蜡烛, 请你再为我点上一盏烛光, " L. P7 _: I. f9 ]% |" a3 u
因为我早已迷失了方向, 因为我早已迷失了方向,
7 V8 K9 U6 z* r3 H, P# S6 R$ g% E 我掩饰不住的慌张, 我掩饰不住的慌张,
3 R0 |2 O" f# O) V% o8 H3 `) O3 I 在迫不急待地张望, 在迫不急待地张望, 2 ?1 e" V7 P- ?4 t9 c
生怕这一路是好梦不断。 生怕这一路是好梦一场。 $ I2 c$ @( u `7 l& a' |
上面我们把张学友演唱的《情网》原来的歌词前后两句尾部改两个字,其效果就完全不同,既没有韵律之美,也会缺乏乐感,变得比较生涩。
" ?% I I; D4 w 二、比喻
% p% t/ C; G7 h8 H! ] 比喻就是用简单的事物来对比复杂的事物,用形象的东西来对比抽象的东西,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总的来说,比喻就是使事物更加形象化、直观化,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
4 O1 t, V2 I: G# i( y$ g" w2 h" f' r 许嵩是中国大陆年轻有为的词作者,他的《半城烟沙》中有这样的歌词:“有些爱像断线纸鸢,结局悲余手中线;有些恨像是一个圈,冤冤相报不了结”。他在此将爱比喻为断线纸鸢,没有着落;将恨比喻为一个圈,说明主人公并没有在爱中得到满意的结果,但这份爱情让他欲罢不能,手里面还保留着被扯断的线,对这份情感念念不忘,难以释怀;因爱而生的恨绵绵不绝,犹如一个怪圈,没有尽头,没有终点。这段歌词写得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最后一句不押韵,影响了乐感:“鸢”、“线”、“圈”都是an韵,而“结”是个入声字,ie韵,与它们不相押,如果把最后一句改为“冤冤相报意绵绵”则乐感就出来了。周杰伦演唱的《花恋蝶》:“落款中署名悔,你伤过谁,不忍看宣纸内,晕开的泪”,将那宣纸上浓浓的墨汁比喻为眼泪,显得形象可感,让人们仿佛触摸到主人公内心如墨的悲伤。 % m2 z$ J$ a* E5 j( b9 |2 x
三、对偶 3 h$ {. f' e" x4 g( C# C y5 R4 w
对偶与其它辞格不同,其它词格在外国语言中也有,而对偶则是我们汉语才有的。其特点是上下两个句子句式整齐,冼练集中,音节匀称,韵律优美,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春天的故事》“月圆月缺,一代梦想;潮起潮落,百年沧桑。”《好想好想》:“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当》:“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杯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对偶要求上下两个句子的对应部分。当然,古代的对偶要讲究声律,如平仄、押韵等,还要讲究相同位置的词性相同,意义相对等等,现代的对偶则不再讲究这些了。对偶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详加说明了。 $ c. A& f- g0 j( Z
四、排比
i2 j+ J; p7 `5 \" q 所谓排比就是在几个句子中使用一些相同的词语或者相同的句式,增强句子的语气,使句子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一般用于抒情,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如《离别的车站》:“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当你踏上离别的车站”;《十六岁的花季》:“十六岁的秘密装满沉甸甸的书包,十六岁的日记写满长长的思考,十六岁的眼睛飘出绿色的旋律,十六岁的心灵透出梦幻的烦恼,十六岁的记忆永不会衰老,十六岁的太阳会把未来照耀。”这些歌词采用一致的语气、相同的结构,既加强了歌词节奏感,又加深了句意的递进关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薛之谦《钗头凤》:“有人在兵荒马乱的分离中,折半面铜镜,飘泊经年又重圆如新。有人在马嵬坡外的夜半时,留三尺白绫,秋风吹散她倾城的宿命。有人在干涸龟裂的池塘中,见鲤鱼一对用口中唾沫让彼此苏醒。有人在芳草萋萋的长亭外,送情人远行,落日照着她化蝶的眼睛。”这里既是排比,又有用典,写出了“破镜重圆”、“马嵬长恨”、“相濡以沫”、“十八相送”四个著名的爱情典故。薛之谦《钗头凤》本来是写唐琬与陆游的爱情故事,他们收到陆母的干涉而不能长相厮守,词作者用这几个典故强化了两人的爱情悲剧。几个排比句式的运用,一气呵成,富于节律,富于气势,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感叹。 五、借代 # O+ @1 [0 P' v, v
所谓的借代,就是用某种事物的一部分来代指其整体,利用事物间的特殊关系从语言上进行一种换名,使句子能够引人遐想,收到特点鲜明、形象突出、具体生动的效果。如《红旗飘飘》:“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李玉刚演唱的《贵妃醉酒》:“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度轮回你为你歌舞。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缘为真爱魂断红颜。”这里用“金雀钗玉搔头”这个意象来指代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定情之初、用“霓裳羽衣曲”来指代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情意浓浓、用“马嵬坡”来指代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情断意绝、用“剑门关”意象来代表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相互思念,语气连贯,气势宏大,情意绵绵,令人嗟叹。
' [/ h2 j- q0 A& D; [ 六、叠音 5 Z, S7 ~) i+ A9 L( l% t( @$ C
所谓的叠音是指运用两个字形、字音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以描摩事物、增强音乐感的修辞现象,也叫重言。早在古代汉语中,就有这种辞格,在《诗经》中比较普遍,因为《诗经》中的国风是民间歌谣,喜欢用一些叠音字来拟声、描绘事物等等,朗诵起来非常富有乐感,如“关关雎鸠”、“杨柳依依”、“鸡鸣喈喈”、“雨雪��”等。可以说,上古时期的叠音词除了少量的拟声词以外,都是形容词;现、当代的叠音词一般都是作为形容词使用,如: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 6 v# K* `, n' m/ C" h# S5 e
七、反复
9 q$ h- V2 y# H$ l7 [ 所谓的反复就是部分词语或者某些句子的重复,其主要目的是加强音乐节拍、突出主观思想、强调个人情感、表达强烈感情。在歌词创作中用得最多的要数反复修辞格,因为歌曲是用来演唱的,为了便于人们记忆,大量使用反复,让同一词语、同一句子或句群重复出现。如:“《相约九八》:来吧,来吧,相约九八。来吧,来吧,相约一九九八。相约在绿色的春风里,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心相约,心相约,相约一年又一年,不论咫尺天涯。”著名修辞学家倪宝元先生认为,恰当使用反复可以强调重点,突出重点,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也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加强节奏感。
2 u1 j) x2 q9 @* d 八、顶真 2 \: s" \: f" E" H2 ?4 k# Q. @
所谓的顶真,是中国古代传统修辞方式,来自民间,是用句结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的开头,句子首尾连贯,流畅自然,富于趣味,如民歌《山不转水转》“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以及带有民歌色彩的《大花轿》:“太阳出来我爬山坡,爬上山坡我想唱歌,歌声唱给我妹妹听,听到了山歌她笑呵呵。”。后来,在很多流行歌曲中,也大量使用这种修辞方式以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如《记事本》:“爱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累了……”《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夜里有风,风里有我,我拥有什么?云跟风说,风跟我说,我能向谁说?”这些歌曲,词句连贯,层层递进,具有文字上的意趣,既是叙事,也是抒情。 6 _" I/ I$ W K% O( ?. I6 M
九、拟人 ( ]" o3 ]* {$ D+ X
所谓拟人,就是有意识地把某些事物象对待人一样去描述,是事物的人格化,也叫比拟。如周杰伦演唱的《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在此,“离愁”和“漂泊”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拟人化以后,事物就显得生动可感了,使我们对离愁和漂泊有了更加形象、准确的认识。拟人是很常见的修辞方式,这里为节省篇幅起见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 `: Q `4 I6 Y7 \2 p 十、化用
6 d% ?1 }# H5 x; B4 {- p' { 所谓的化用,就是在创作中改变古典诗句、词句的某个部分,或者古代神话、传说、故事等,恰当地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以帮助表达情感或者增强气氛。如《发如雪》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就化用了“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弱水三千始见于《西游记》,但“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则始见于《红楼梦》,以后一般用这句话表示对爱情的忠贞。这里把“繁华”喻为“三千东流水”,主要是强调主人公对爱情的专一。 在《发如雪》这首歌中,有句“只恋你化身的蝶”,是化用梁祝化蝶双飞的传说,说明主人公对恋人的感情永远不会改变,哪怕对方香消玉碎。李宇春演唱的《蜀绣》有这样的句子:“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就化用了陆游“夜阑我同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铁马冰河指代战乱。丝线逢的本是绣品,这里却说缝的是韶华,因为古代女子每天边刺绣边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她们在一年年的等待中逐渐老去。 + K" P- Y l( ]- t( j: S
一首好的歌词,应该“入曲可唱,离曲可赏”,让歌词既具有诗性的美感,也同时能够成功流传好的歌词。应该具备文学形象之美和韵律节奏之美,因为歌词是用于演唱的,是通俗文学,要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就要利用修辞手法,来更好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才能够新鲜生动。 - f* u- S- v2 l/ _
参考文献: % E& y# U t: r n/ {+ r+ _, p
[1]柴莺、王晓娥,谈谈声乐艺术中歌词的音乐性[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 T) q" G2 @: }* s" I6 G ?. I3 ~* t; m4 B
[2]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J],词刊,2008,11
( _+ i; R+ v3 ]0 h [3]王世达,时间的历史样态与文化烙印[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3期
) A, w2 g, ~9 V' o5 {& \6 G2 ?1 e [4]戚序,21世纪中国高校审美教育解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 j/ k. ]- |8 t$ ~
[5]宋秋敏,《浅析周杰伦歌词中的传统化修辞》2006
, Z$ L1 q8 V1 p# Q: s- [. ]* S [6]魏颖,论文学形象表象模糊性的语言构成[J],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8 M9 V. @% s5 u( T( x [7]胡士平,歌者三境界:诵性、悟性、个性[N],音乐周报2007年 ! W1 ^9 a: B% E$ H
[8]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