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 l* t9 k4 X. b p5 m
其实我不喜欢“小众音乐”的说法,因为里面带着一些“偏见”和“无知”,从来不觉得音乐要分什么“大众”和“小众”,一首歌只有好听和不好听的区别。4 A, T! d; c7 n7 K
I+ c# T: m: G1 T就比如赵雷的《少年锦时》,当它有机会被大众听到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挺好听的,一点都不另类和难以下咽,但是,在此之前,他被归入“小众”的行列,只是因为他可能不像很多主流歌手那样会很容易被主流媒体关注或者符合由大唱片公司和主流媒体主导的主流审美。
# `. h/ r- b! `; y( V
# k1 P, h5 y# |) K这样的歌手,在中国还有很多,他们只是因为乐于静静地做一个创作者和歌者,而不是追求曝光和话题,而他们也没有更多的渠道去表现自己,于是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 }+ B* W5 R9 V& d' R
( F% z& X: ]; D9 Y没错,是“大多数”,而不是“少数”。当国内的媒体长年累月地为缺乏“好歌”哀鸿片野,一大群人却在源源不断地创作着各种风格的优秀作品,并终于借由《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逐渐地展示出了他们的价值,终于有这么一天,我们发现,那些曾经的“小众”,其实挑起了中国原创音乐的大梁。; S4 Q2 i j4 [% w8 a
1 K! Z1 v( H; i6 q% H8 U" d! J3 ~) G
' g; b8 k! w) |8 `# g+ F
: m/ B/ C$ o, x5 k: c赵雷是如何变“小众”的?
; W& W* \1 X$ P. C$ H; H& d0 D3 {% j" H1 `
赵雷曾说自己只想被小众认可。而我理解,所谓“小众”,通常是因为选择了一种不从众的生活方式。
# f5 j B- K w% W' U" k% w) H2 t% n2 \& }
就像赵雷,早年虽然参加过“快男”,后来也曾经了《中国好歌曲》,却没有像其他选手那样走上一条主流的从艺之路,幻想通过与大公司签约,唱大众喜闻乐见的歌,跑各种通告,话题炒作,然后功成名就。
s% N. _1 |& H& ^$ V' q t& ~6 ~- \& d) D
这是一种人生选择,没有对错,但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人都走不通,这么多年来,那么多人去挤选秀的独木桥,但真正大红大紫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7 S$ ]$ S6 l) U1 K+ p) E9 ^6 ^9 D% Q! `. T9 s' V t* |$ E4 F
而赵雷选择了另一条路,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去创作、去表演,往来于全国的Livehouse,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听众,自然生长,瓜熟蒂落。我们很少会在主流媒体上看到关于赵雷的报道,却不时会在朋友圈(生活中或社交媒体上)听到有人分享他的歌,以及毫不吝啬的赞美。9 _- X% m/ k( A! a7 R/ f
8 x+ \6 i) i/ O7 J3 t" J赵雷的新专辑《吉姆餐厅》就是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现”的,而我相信这才是一位歌手的真正的生命力所在,你可以乐此不疲的选秀、炒作,却很可能永远留不下一首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永远也不会有人愿意翻唱你的歌。相反,对于像赵雷这样的所谓“小众歌手”,先有一首《南方姑娘》,再有一首《少年锦时》,其实也就够够的了。
$ u5 m" p8 I' R. w4 p3 i6 v
$ l/ p3 [' C5 c- ?* K/ `! k8 K这样的歌手其实并不在少数。
5 T& N+ w% v- `( E2 C" S. N' Z. P" U& o) Y# j0 x2 n
2 \4 d8 q# |9 A沉默的大多数
# V3 X! m: u1 _/ o0 g, g
1 N' l8 }) I6 z A+ R" L$ u过去这些年来,听得最多一个论调是,中国流行音乐缺乏好歌,因为唱片业崩盘了。0 X3 k3 l$ s# A0 b0 A1 P8 o
5 Z( ? c$ M- r2 g9 \- @- C
如果说好歌的标准是《吻别》,是《心太软》,是《双截棍》,是那种能红遍大江南北的所谓“金曲”,那我觉得,缺就缺吧,没什么可遗憾的。. `4 z, X' X) }
0 _, u/ _8 k% R8 d8 u% \! E
可是,事实是,如果我们放下“大众”和“小众”的成见去发现音乐,其实好歌是源源不断的,作为一个听歌听了十几年的音乐爱好者,我甚至认为过去七八年来,我听到的好歌要比“唱片业崩盘”前多得多。( q" ?2 ^6 J2 }1 h( E
7 R0 O& W9 v1 _2 S% X' Z* a `9 R
布衣乐队的《三峰》、白水的《南方以南》、李志的《天空之城》、周云蓬的《不会说话的爱情》、大飞的《谁都不伟大》、张玮玮的《米店》,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好歌,他们都有着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愫,却因为他们都没有被大众媒体关注、都被归入“小众”,所以在主流谈论缺乏好歌的时候都被忽视掉了。
* A. i) f5 E- R! e& M$ W/ r
! O7 k6 X V$ R7 E我们在各种排行榜上听不到这样的作品,更不会在各种春晚上听到,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创作、演唱、发片、巡演,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而且,每一年都会有大量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行列,成为所谓“独立音乐人”、“独立歌手”、“小众艺人”。
! d; |7 S) ~' B. F9 r; B0 a' t# j
: S: j9 b K% T6 z2 m+ q; |虾米音乐人和豆瓣音乐人的数量都号称超过万人,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随着音乐生态的进一步转型和媒体生态的进一步碎片化,这些惊人的能量也开始通过各种管道爆发出来。3 _1 W; K9 p& H/ ~
5 Y2 J' @ M& f- \9 S$ D* Y
于是才有了《董小姐》的“泛滥”,于是《十万嬉皮》才会在台湾大明星田小姐那里找到”共鸣“。! b2 q i0 K) C0 q2 Y+ l- g4 ?& a
0 i! M' W \1 H$ s: d
而从去年开始的剧场级巡演潮,正在成为“小众歌手”、尤其是民谣歌手们的“上马石”。+ l3 L% x: x7 P- a' d
V5 O" ^) c2 u3 A7 `9 }. K2014年,宋冬野完成了“雏儿劳鹊”全国剧场巡演;2015年,李志的“看见”场馆级巡演空前成功;今年11月15日在北京展览馆,赵雷又将接棒开启自己的全国剧场级别跨年巡演。小众歌手们,正在从小酒吧和Livehouse里四处蔓延开去,把所谓“小众音乐”的活力,带到全国各地,带给更多听众。
( r' o: q/ z6 r4 E+ q
3 g7 k3 n4 C& C终于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挑起了中国原创音乐的大梁。
+ P* y+ X. i( e2 u3 X# {- P0 L7 H7 r: r; t3 B3 |
7 B7 I# |# Y/ V! G, ~- {
5 o8 k+ u) U2 t
(从小众歌曲越来越多地被《中国好声音》翻唱,我们可以看到的年轻一代歌手对“小众音乐”的偏爱)
8 t5 p5 H8 P$ Q3 ^ j7 E( r
, U: u8 p5 \5 P5 o《中国好声音》是一面镜子' }8 g. P# [+ D4 L
2 N7 m. a: r4 o, A曾经有朋友对我说,他认为《中国好声音》是在吃华语音乐辉煌期的老本。. v8 G7 d+ E( [
: C9 u, W' u3 h- z2 a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如此。我们在《中国好声音》上听到的大多是十几二十年前创作的老歌,过去十年来创作的歌曲很少。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华语主流音乐圈这些年来创作乏力的现实,但同时也体现出所谓“小众音乐”的活力。
# V1 S8 ?3 g$ ~2 c4 }% W9 A+ y/ P- Y! I3 u
数据显示,《中国好声音》选手翻唱的歌曲里,21世纪前创作的老歌比例超过50%,剩下的部分,除了英文歌和萧敬腾、林宥嘉、苏打绿等年轻一代台湾艺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国内的“小众音乐”。
& f* s4 f+ c5 ]% D- ^" i+ ^ K7 {
h Y2 c# J( x6 P3 U' p我们现在可能觉得崔健、郑钧、李健、许巍和汪峰并不“小众”,但如果不是因为《中国好声音》,有多少人听过汪峰原来的乐队鲍家街43号的《我真的需要》?许巍、李健和郑钧再大众也肯定比不了那些主流歌星,就算是崔健,在当下的主流听众里,也是知道的多,听过的少。
. _- W, Q/ z7 M$ n+ i
- J1 V. \0 {1 F" c真正让人欣慰的是赵雷、Gala、万晓利、宋冬野、阿肆、莫西子诗等,这一拨2000年以后横空出世的“小众歌手”,他们在《中国好声音》里完全成了年轻一代内地音乐人里的代表。# l/ m' u+ G: r2 e& |4 ~
- ]% g0 S% v' \" |. `6 Q
不完全统计,《中国好声音》到今年第四季,先后有10位左右“小众歌手”的作品被翻唱,相比之下,内地年轻一拨“大众歌手”被翻唱的也就只有李宇春和曲婉婷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曲婉婷虽然现在签的是大公司,但也曾经当过多年“小众歌手”。
9 ?/ U% N7 M$ ~1 Y
' x/ |" B6 p3 _7 p3 C所以才会有《中国好歌曲》吧,因为灿星从《中国好声音》中看到了“小众音乐”的力量,而《中国好歌曲》开播以来出乎意料的收视率证明“小众音乐”的能量,而他们才是中国音乐的未来。1 H/ L# e8 D4 ?& h& l$ U
3 i! I/ Y# c' P. R2 `1 F最后,我想再啰嗦一句,不要再用“小众”来概括那些还没有被你“发现”的好音乐了,这是一个需要也有条件去主动“发现”好歌的时代,有没有好歌,取决于我们自己,而不是唱片公司和媒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