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楚声》
, C" M1 ]" p W6 G1 o3 ~. k
/ f/ ^8 h9 I# e5 L* h* F8 z7 Z《楚声》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声",也叫"南音"。
6 V1 g- p. ?, T8 ^+ C3 }
! p+ F J! G5 K: {楚国是指今江、汉间及今湖南、湖北一带,战国时还兼指徐、淮的一部分地区。楚国的民歌很多,在前面讲过的"涂山氏妾歌"就是原始社会时最早的"楚歌"。记载中的楚歌作品有许多,其中著名的作品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阿》、《激楚》等。这些民歌在当时楚国宫廷中也是很流行的。
1 G& [5 U- \3 W8 ^* R
/ u2 A- w/ v3 r$ Q% c2 c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楚国君主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同时也能了解到"楚声"的实际演出多么动人。* c$ }$ R5 I+ l
5 K4 r1 L/ y1 H( f5 f @"楚俗尚巫,楚声与巫音有关,起源甚古。"(《中国音乐辞典》53页)
) X5 L3 G$ I a4 Z, L- e
. q6 Y. e& T- k. @6 C$ h. ?在"楚声"中有一部民间祀神乐曲一—《九歌》,就是"巫"在祀神时所表演的歌舞曲。4 [( @0 m; {2 {$ O/ A# f
' P, X0 n# m, h% E: |2 u& x
《九歌》是"楚声"的一部代表作,其歌词被保存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和属于他的流派作家们的诗歌集——《楚辞》之中。$ Y6 N8 U2 Z* I% a; ^4 y$ h1 {1 O9 m3 q
1 T: z. U; r4 q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文学史中,《楚辞》是继《诗经》而后出现的新的音乐形式与风格,只有把《楚辞》和《诗经》相比较,才能看出它是继《诗经》后中国音乐史和文学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 K3 n( V' o! y$ {* u" K, J
. A" J( G7 T+ T《九歌》这部作品原是一套民间歌舞,传说是夏王"启"从"天帝"那取来的,这当然是神话,但也能说明它是一种古老的乐歌。这一古老的乐歌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形式。有专家考证说在前面介绍过的舜部落的乐舞——《韶》的结构与音乐,就是后来《九歌》的结构和音乐。' X+ _7 J1 L A4 {1 Y v. |7 q! H2 Z
* W( I$ u8 T5 {& N《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为名。屈原在民间歌曲的感染下并从其中吸取了营养,还创作了不少按民歌形式写成的歌。从《九歌》的内容来看,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都是恋歌。《九歌》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有故事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屈原对这部作品十分推崇,曾在《离骚》、《天问》等作品中提到它。. Y' s, |$ T1 ?0 H! M
$ u9 P3 G/ ]- [, A关于《九歌》的演唱形式,近人作了种种解释。现在能够肯定的有一点,即"巫师"在演唱中起着主要作用。5 N8 ~- P, T, x* Q U
% d4 V# h2 `* w5 H8 `前面已经提及过,"楚俗尚巫",在楚国民间和宫廷的祭祀活动中,"巫"是起着主要作用的。在参加祭祀的"群巫"之中,有一"大巫"(或"主巫")以"神鬼"代表身份出现。他(她)假托神鬼附身,用受祭祀鬼神的口气来说话,而其他巫者则配合着起着迎神、送神、颂神等作用。《九歌》各篇,除了一般认为是祭祀结束时所唱的《礼魂》之外,其它各篇都有以鬼神本身的语气写成的歌词,是"主巫"或"大巫"在载歌载舞时用以直接表现受祭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而在一部分篇章中,也穿插有不是用鬼神本身的语气写成的歌词,这是"群巫"在助唱陪舞时所用的。. Y2 v+ B! Y- V# Z3 }9 ]! p* y
8 A' b. x6 L7 |( T( J q
除此而外,还能从甲骨文中看出,这时的"巫"与"舞"的意思一样。在屈原生活的时代,"巫"既管沟通"人"与"神"的关系,同时又是那个时代的专业舞蹈家,所以"巫"与"舞"的最初写法是同一个字,而后来的"舞"字,是"巫"字演化。
$ j9 W3 T [# D6 R# @, @0 s) l
9 ` i1 `7 f2 a1 ^7 P总之,"楚声"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音乐,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两汉音乐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
; a& E: p8 D( q5 G
5 U4 Z8 d7 u4 }2 s4 v
# @! W, W ^3 K+ x, a8 M
9 \+ E, }7 V. @: Q6 O5 f( C& J
8 z5 M0 F! u8 n2 d9 d# I+ k* t; R5 R- d3 h. s
* S1 r4 @. p7 q. v1 I4 {0 Y2 p% t$ ^6 X1 q; q) `- O
中国中古音乐(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0 o# f% K2 n' F* \ u; o
7 }- l1 S% u) [! _/ z9 ?! J8 g/ U7 D' m5 Q d4 ^# ^
. L( @+ g& m. B! w( Z4 X) [2 w, |* |
& F; j' p+ {( p6 l群伎(相和歌)$ I3 g9 Z6 X; s0 W( i/ ~
. N7 n: u1 s1 s7 @( ]% } s& b
% Z9 L+ r) v( C
" m0 ~! U1 h9 v% z
, R, l, \3 j5 K6 I3 a3 c& X一、歌舞音乐—相和歌、相和大曲、清商乐与曲子、大曲; d! `: p$ W, D
8 }1 F2 m4 K$ o, H9 x1、相和歌
2 f& L- P7 d+ |2 @% P$ f. W' L+ E8 N, A$ x& n& F# I6 C3 q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
$ ?- `" M4 }1 d% d+ W$ l. x) E! T' G- R7 V6 s# A: V# Y
相和歌具有两种含义:这一名称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它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以后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2 j+ h1 @* A+ D* e" J
) X+ p1 @1 s( `" f* ~2、相和大曲- }! Q" |1 A( b# }5 U+ b
4 n$ [: f: @, f* t6 F$ p- d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便产生了"大曲"。
2 r& |, Y" }* ?3 J, X. J- \) T1 c7 A/ e3 d! O p$ B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
3 M" Z5 m& `+ a+ X4 h/ j1 C" k; r ]; Q& Z
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9 s. m# M$ l+ y I2 J! _$ O
8 H/ W) q# \6 }/ r7 k- x3、清商乐
: B' z e; o* E: W8 w P; t" o) g5 P
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但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战争的局面。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E4 F+ k) T" q+ Z+ U8 d7 L( U( O0 ?
+ _: ], {5 m* _: _
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 卷四十四· 清商曲辞一》中说:"清商乐,一曰清乐。......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2 Z6 X; i* L( k/ f0 X5 o
6 u! e/ ?$ T+ g清商乐"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是和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3 J2 j; s- ^* p+ i; n, b
- V# j8 ~4 H8 Q4 U: n
清商乐所用的乐器比相和诸曲又有增益。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小序》载,清商乐用打击乐器节鼓为节;弦乐器除了原有的琴、瑟、筝、筑、琵琶外,又有箜篌和击琴;吹奏乐器除了原有的笙、笛、篪外,又有了箫、埙等;并增加了击乐器钟和磬,这在前代俗乐中是没有的。1 n* D% Y/ O: a3 A, m4 [
) K) w: x+ s) U; K在前面介绍了相和大曲中所用调式是"相和三调"(或"相和四调"),后来到了东晋和南北朝期间,相和诸曲逐渐演变成清商乐,"相和三调"也就随之逐渐改称为"清商三调"(清、平、瑟三调)。"清调",以"太簇"宫为主音;"平调",以"黄钟"宫为主音;"瑟调"(又称之为"侧调"),以姑洗角为主音。由此可见,"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皆为调式的名称。$ X( M! g! b+ w' ?1 h
, v$ Y% U% _. f+ m. Y: n4 曲子
# q' h8 N2 C9 W& x
/ c3 l8 o, l g; p+ E X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选择、推荐、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作"曲子"。这种被选择、推荐、加工的民歌,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民歌形式,而是一种艺术歌曲了。; B, j( p- O. u# @, J& f
" q9 C4 o& ?: I8 [( ]! F) l+ o在中国,选择、推荐一部分民歌而且对之进行加工改编的作法早已有之,从《诗经》、《楚辞》到汉代的乐府大都采取了这种作法,只不过每个时代对这类民歌的称呼各有不同而已。但唐代曲子比之过去的民歌得到了更广泛应用,它除了仍像一般民歌一样单独演唱外,还被用于说唱、歌舞及其它更高的艺术形式中。特别是当曲子流传到都市以后,得到了文人们的青睐,并成为唐代市民音乐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也成为文人们写作新作品一种好形式。0 K# J- i Q- H. [9 M3 X
) m1 I4 M' F0 A曲子新鲜而富有生气,形式自由,节奏活泼,其歌词接近口语,所以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而那些以填写歌词而著名于世杰出的文学家和乐工们,正是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形式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盛唐之音"。
0 a* w) D2 ^; e( G/ ], {: D+ q/ n' P* m* }3 p* Z3 R2 B
当然,曲子的题材、内容是十分广泛,也有一些作品属于封建性的糟粕,是不可取的。+ t! O7 s6 z; e+ E$ d+ k3 L
2 \% z* l9 M& P3 b3 U: j% D3 S! Q& x
曲子的结构形式有多样,一般以单遍的只曲为主,也有用前后两个单遍合成的双遍,或称之为"双阕"等。可以从敦煌发现中唐五代的《望江南》、《菩萨蛮》等曲子谱中,可以领略到唐代曲子的风貌。& u( c$ I" B7 S; u; _8 n5 f6 g
2 Y* v0 D8 S; \
在曲式上,曲子词大部分为"长短句",这是为适应音乐需要而产生的新形式。
6 A( Z2 {/ P E* e" e8 F& Z0 ]) ~$ E8 \: }; K: G+ L
从应用范围来看,曲子有用于说唱的;有用于歌舞音乐的,也有用于扮演"戏弄"的。
* C% c+ }$ r- m* ?5 |* G
* |. z# M C, _7 `0 P7 ~- m `% w曲子创作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 x- G7 h! v- }5 d4 ]
. c# |$ S9 S/ d(1) "由曲定词",即把已有的曲调配上新词,也叫"填词";- g$ v" N! p, z% x2 O2 U0 J/ `) ^
' v% O; ~7 z3 O( }(2) "依词配乐",即根据新的歌词创作新曲调,叫作"自度曲"。
7 I4 M& i6 ?, @$ f, x$ b1 B2 C7 c9 T
到了后来,曲子的不同曲调被分别固定下来,形成了今天称谓的"曲牌"(在文学上被称作"词牌"),以至于成为从中唐到中国宋代艺术歌曲重要的形式,直到今天,这种形式一直被继承和发扬。"近代所谓的小曲,其实就是唐人所谓曲子"(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196页)。6 j2 N" w$ Y" e: B n
& p @$ C% b/ e. w# V唐代曲子被保存在敦煌石窟中有五百多首,曲调名有八十余支,除少数属名外,其余大部分为民间作品。除歌词外尚有《倾杯乐》、《心事子》、《西江月》、《伊州》等8首乐曲曲谱,曲谱是一种古老"工尺谱"(参见图例44)。
6 g O- L8 T$ L& ]( ~&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