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I) c- y; m6 w! y
1952年,马可排演歌剧《小二黑结婚》(原图现存中戏档案室)
/ l# L: R0 t% M$ ~# H% Q8 A2 a 这部被誉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典范作品”[34]的歌剧,创作于1952—1953年。 马可坚定地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民族歌剧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虽然歌剧《白毛女》最初运用陕西秦腔的尝试被彻底否定,他仍然坚持对地方戏曲音乐[35]的探索。马可一边当系主任,一边在音乐系讲授“歌剧作曲”和“民间音乐”课程,热情地鼓励学生们学习和挖掘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戏曲音乐资源。1952年,第一届歌剧系学生进入毕业创作,歌剧《小二黑结婚》以浓郁的北方民间音乐风格登上舞台。 《小二黑结婚》原作,是晋察冀边区文学家赵树理创作于1943年的小说,讲述了晋察冀边区一对青年农民追求自由恋爱的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 在带领学生们创作歌剧《小二黑结婚》的过程中,马可运用了集体创作方式。他这样描述集体创作流程: 首先将一场戏按照剧情的要求分出若干单位目的,从表现人物情绪,渲染舞台气氛、配合戏剧节奏等方面考虑这一场戏的音乐结构;其次,大家酝酿讨论生活素材与音乐素材,这一步骤是最生动有趣,也是最重要的;再次是分头写作,尽管在讨论中大家意见如何趋于一致,但已通过个人的创作,在风格上和情绪上还是有很大的悬殊。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了教学的需要,使每人都有创作实践的机会也必须如此做。至于风格上的不统一在讨论过后交由一人去负责处理。这当然只能做有限的补救了。[36] 1953年1月,歌剧《小二黑结婚》,在中戏实验剧场由中戏歌剧系毕业生首次公演。一时之间,好评如潮:作品内容以婚姻自主为主题,配合了婚姻法颁布;生动质朴的歌剧表演保持了原作的乡土气息;山西地方戏曲音乐为基础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歌剧风格。著名音乐家胡士平认为:“马可的《小二黑结婚》则在《白毛女》歌剧样式的基础上,开创了在戏曲基础上发展中国歌剧的先河,这是他的特殊贡献。” 马可自己却冷静而诚恳地认为: 从整个的戏曲音乐的结构来说,从更深刻地表现人物性格与丰富的戏剧节奏等方面来说,民歌就显得贫弱无力了。这是因为我们比较熟悉和比较易于了解还只是民歌,而对于戏曲音乐我们还是生疏的,对于戏曲音乐中的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精神更缺乏研究,因此看法也很模糊。这成为今天新歌剧创作中一个相当严重的障碍,如果我们不能克服它,也就不能把歌剧音乐的创作水平提高一步。 ……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在歌剧创作上的语言贫乏。我们必须加强向民族戏曲学习,以丰富我们在戏剧音乐上的语言、语汇和表现方法。[38] 在歌剧《小二黑结婚》之后,马可提出了“一个基础两个吸收”的民族歌剧创作观点,即“在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反映当前生活的基础上,一面继承民族戏曲的优良传统,一面吸收世界先进的音乐文化。二十多年来的创作实践证明了:当我们忠实于上述原则,将三者—生活现实、民族传统、外来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时(或者确切地说:当我们正确地解决了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时),我们的创作就前进了一步。”[39] 在如何发展中国民族歌剧的问题上,中国音乐界始终存在不同意见。有研究者认为,歌剧源自西方,与西方文化中的理性思维、立体表现、复调演唱、观众欣赏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与中国传统戏曲之间有完全不同的文化特点和社会基础;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是写意、虚拟和程式化,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将两种戏剧类型嫁接成功,几乎没有可能。 然而,马可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确有传统文化内容,“如果让它脱离原来的内容而用以表现新的现实生活、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便会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用于歌剧音乐形式的表现,其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40]但是,不能由此而推翻传统音乐的古为今用。 无论存在怎样的艺术观点分歧,音乐界普遍认为,歌剧《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开创了“以民族音乐和戏曲音乐为基础发展中国民族歌剧”的探索之路。 ) b4 j* L7 g* v! e& W& q*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