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12|回复: 14

[作曲家] 古典音乐资料篇——著名作曲家及其作品汇编

[复制链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塔兰台拉Op.102-3 (1845) Tarantelle <法>
5 v7 c% v$ A# h1 a" @
0 |" K2 o4 h$ b8 Q+ g% s伊拉迭埃尔 (Sebastian yradier)<西> 1809-1865 8 B: l: }, f$ R% a0 D& u  i7 w
, j; c  k1 o6 Q5 b$ y; b* V" h
----塞巴斯第安&#8226;伊拉迭埃尔 (Sebastian Yradier,1809-1865),西班牙作曲家。生于阿拉瓦。主要在马德里从事音乐创作。曾经旅居古巴。后一度担任马德里音乐学院的声乐学练耳教授。
# Y* A& t% }4 G1 j- D/ l  作品以歌曲为主,具有浓厚的西班牙民间风格,旅居北美时期的作品则深受古巴、墨西哥等加勒比地区民谣的影响,其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代表作《鸽子》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作品是歌曲集《西班牙之花》、《西班牙的反响》等。
; t- ^: c, X' L) }! G% |& a% A9 z2 R2 b& `4 W6 `2 s7 G( B
---- 主要作品:鸽子(1851) La paloma <西>
% c8 x+ k9 ~4 \  |$ J# p% Y) E
$ V7 P9 V3 b, E! D9 s% n肖邦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波)1810-1849 7 z8 Q/ G+ X. v: Z( ~
) b1 y- y" j5 A- c, Y! O3 M8 |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U* P) h+ ?# o* o. }8 W. X! C( I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 X8 |9 u- u$ T+ x. q% x3 L* d; Q& r2 B1 i/ ~% A
-----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其艺术特点是随想式的、任意的,即使是最小的细节也是非常迷人而富于特性,迷人的旋律和丰富多采的和声织成了他自己幻想般的形式,其自由的结构和旋律以及和声语言给浪漫主义音乐本身提供了主要成分。他成就最突出的是比例完美的钢琴小曲,细腻、别致、富于抒情味道,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其和声境界超过了当时传统界限,富于色彩性(如转调、半音化和声)。其谐谑曲体裁的结构原则,多为扩充和发展的大型三段体式或自由处理的奏鸣曲式。叙事曲创造性地从声乐体裁移到器乐中,并成为大型的、结构复杂的、有宽广展开的乐曲,往往无固定的曲式,从内容出发,处理的比较自由。24首前奏曲写于24个不同的调性上,按纯五度关系排列而成,仅仅包含单一的音乐形象,结构却多种多样。夜曲钢琴织体非常精致,旋律本身富有装饰性,和声在功能上虽然不复杂,但有鲜明的色彩性。只有奏鸣曲严守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原则。
- R- ?' ?$ v7 u0 t5 e$ s1 @0 s& W  N! I. O: C  u( C+ V
---- 主要作品列表:
5 u. t; Z$ }, Z: b$ j
3 m* L! o9 G5 D5 S1 A叙事曲(一)Op.23 (1831/5) Ballade No.1 <法> & I! O0 K- S% L1 l4 V( I: q! o
幻想即兴趣 Op.66 (1834) Fantaisie-impromptu <法>
0 {+ K" r) Z% m: l9 j4 y前奏曲(六)Op.28-6 (1838-9) Prelude No.6 <法>
- t" u  t* E) Y! N) P8 R6 S前奏曲(七)Op.28-7 (1836) Prelude No.7 <法> * w8 Q3 r, ]2 V4 T- X0 p  y& @! M
雨滴前奏曲 Op.28-15 (1838-9) Raindrop <英> . R0 @  E1 d: H8 j4 ~# ^
离别练习曲Op.10-3 (1827) Chanson de l’adieu<法> 0 y' c% J6 b  }" r- Q
黑键练习曲Op.10-5(1830)Black-key etude<英> ( v$ _& J7 i) m' n4 G; e1 Y
革命练习曲 Op.10-12 (1831) Revolutionary etude <英> . Y" X- o) g! z1 G
牧童练习曲 Op.25-1(1836)Shepherd boy etude<英> 9 X' g' g2 r3 A2 B/ [9 a/ e
葬礼进行曲Op.35(1839)Fumeral march sonata<英>
4 A1 Q9 p+ x  d/ B回忆帕格尼尼 In memory of Paganini<英> ! ]* g9 {& l% e' q! b% e- S
冬天的风Op.25-11(1834)The winter wind<英> 0 P& ]' a6 x! D  i- n
夜曲(二)Op.9-2 (1830/1) Nocturne No.2<法> $ x6 y  O3 a- L: I3 ?4 r6 V; |
夜曲(五)Op.15-2 (1830/1) Nocturne No.5 <法>
6 G+ S" K: Y5 R4 X( i夜曲(八)Op.27-2 (1835) Nocturne No.8 <法> ( h) ?0 r1 y" [& |9 s3 R
军队波兰舞曲Op.40-1 (1838) Polonaise No.3 “Militaire” 6 y; i' o1 r1 S! V6 K: m
英雄波兰舞曲Op.53 (1842) Polonaise No.6 “Heroique” 6 q3 e7 j" v' u* D6 ~8 X/ L8 g
马祖卡(五)Op.7-1 (1830/1) Mazurka No.5 <法>   H7 H, s& ?/ i5 P0 k2 X
马祖卡(二十三)Op.33-2 (1837/8) Mazurka No.23 <法> 5 k# C) B! i  B+ V
马祖卡(四十七)Op.68-2 (1827) Mazurka No.47 <法>
9 o  H. x3 U; `/ j# [) m华丽的大圆舞曲Op.18 (1831) Grande Valse brillante <法> + n- M9 r6 S9 y5 a6 c
小狗圆舞曲Op.64-1 (1846/7) Valse No.6 “Petit chien” <法> $ O) I, @, I. T2 k. c- u
告别圆舞曲 Op.69-1 (1835) Valse No.9 “L’adieu” <法>
; C0 s6 Z* \9 _5 S$ y* r摇篮曲Op.57 (1843) Berceuse <法> 1 q+ \" {7 @( X8 @/ ]0 I
船歌Op.60 (1845/6) Barcarolle < 法> % D4 n% T: J; ~4 R3 c- h
少女的愿望Op.74-1 (1829) Zyczenie <波> Madchens Wunsch <德>
. J. ~, T. B! H1 J  I
7 C  S; W4 j. H# t. N尼古拉(Carl Otto Ehrenfried Nicolai) <德>1810-1849 * ^, Q2 P' `( l6 Z* n/ c

5 \, ~) m4 c4 x' ]4 v3 S---- .德国作曲家,生于哥尼斯堡。他先后在柏林和罗马深造音乐,1841年成为维也纳宫廷管弦乐队的指挥,1847年成为柏林歌剧院的指挥。其作品《温莎的风流娘们》(歌剧)是他去世前不久才完成的。, R, I' P; U" j& n% ^. p

) a9 R: x" a7 y3 W---- 主要作品:温莎的风流娘们序曲 (1847) Ouverture “Die Iustigen Weiber von Windsor” <德>  `2 z( B! y7 _7 V

4 G+ C2 a& H5 M* m4 j" R% R) Z( k+ F/ Q1 a
舒曼 (Robert Schumann) <.德>1810-1856 - U- F9 m! w& g
& D5 |  H: Q! |$ x' v) W
----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 H" x7 @" W! J  \1 x( }3 b, y- a4 l; J+ w
---- 舒曼的钢琴作品集中表现了许多日后成为浪漫主义时代钢琴风格的特征。他对浪漫主义诗歌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表现在他的歌曲形式丰富多变、表情亲切。与舒伯特不同,他更偏重钢琴,《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精采的钢琴序奏和后奏便是明证。
3 X9 J! C( {  ?' U5 A- m" r8 A" n  描写人和他自己的内心活动,是舒曼创作的基本主题,着重于复杂心理活动的刻划,体现出感情的无尽丰富、美妙和力量。
" P$ V; V: X" D6 y0 q+ f& W. V  `: j8 w/ n1 T
-----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
0 d* e" g( ]& t6 F. j; d
8 Q# i: f! j6 X# a7 K7 K! L  (1)钢琴独奏:奏鸣曲3首,《幻想曲》以及练习曲、即兴曲、浪漫曲等共七十余首。. F! J$ M0 S5 [6 y% S/ M
  (2)钢琴二重奏41首,2架钢琴用行板与变奏曲、8首波洛奈兹舞曲;带脚键盘钢琴用6首练习曲和4首素描。& j3 E, I3 p- p5 A+ p
  (3)管风琴或带脚键盘钢琴用:以巴赫的名字(Bach)为基础的赋格曲4首。' s- X, T7 {, _+ k1 a* D, N
  (4)管弦乐曲:4首交响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G大调引子与热情的快板》,钢琴与乐队的D大调音乐会快板,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乐队的《幻想曲》、大提琴协奏曲,4支圆号与乐队的《音乐会曲》。
1 X3 a2 U/ T4 v9 Q% r7 A" w. u4 }  (5)室内乐:3首四重奏,3首三重奏,三重奏《幻想曲》4首,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单簧管(或小提琴)与中提琴的《童话故事》,2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提琴与钢琴的《童话情景》,大提琴与钢琴的民歌风格小曲五首,双簧管与钢琴的浪漫曲3首,单簧管与钢琴的《幻想曲》,圆号与钢琴的《柔板与快板》。% x  ^6 w, A* D: v
  (6)声乐曲:33部套曲与14首单篇的歌曲(有钢琴伴奏)以及各种重唱、合唱、叙事歌四十余套首。1 \4 ?+ s2 T1 Q( q
  (7)戏剧音乐:歌剧《格诺费瓦》,拜伦的《曼弗雷德》配乐。
( S1 @% l. q9 S" z' M  f    代表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梦幻曲》——钢琴套曲《儿时情景》第7首(Op.15-7);歌曲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Op.42)。/ |4 P* b' m# ]

  S! C& n8 [- }, S---- 主要作品列表:
( @4 E1 i! [( x! e童年情景Op.15 Kinderscenen <德> Scenes of childhood<英> & V' l+ N+ z# T5 m( b0 l/ r' D
阿贝格变奏曲Op.1(1830)Abegg variations<英>
1 s) a% E$ U  U. o, p蝴蝶Op.2(1829/31)Butterflies<英> 4 O$ N2 S  E$ }8 O% |2 ]
大卫盟友之舞Op.6(1837)Dances of the David-leaguers)曲
: V: ^* g/ M8 x7 |. L. P7 v% n狂欢节Op.9(1834)Carnival<英>
) o7 X4 {! o! [! u! c2 l7 i( R2 F帕格尼尼练习曲(1832/3)Paganini etudes<英>
8 R$ [4 K/ x. N( o0 i交响练习曲Op.13(1834)Symphony studies曲
0 ^8 D! R; D, Y! C3 M4 i' g曼弗雷德Op.15(1848/9)Manfred
% K) h/ Z( s. b8 r克莱斯勒偶记Op.16(1838)Kreisleriana 0 Y+ B6 R4 H* i( A, P
新事曲Op.21(1838)Novellete<法>
5 Q' C! C& X3 D  h$ t1 U. j" ~; z维也纳的狂欢节嬉戏Op.26(1839)Carnival prank from<英> 5 n, w% _+ }/ {# ~" C# K. c6 R
春天交响曲Op.38(1841)Spring symphony<英> 4 ~8 e5 e% \6 ~" m' Q- D) U
妇女的爱情与生活Op.42(1840)Woman’s love and life<英>
; X3 _/ I( Z4 z& ^4 j诗人之恋Op.48(1840)Poet’s love<英>
: t0 H. D/ f1 h7 H, O, `天堂与仙子Op.50(1843)Paradise and the peri<英>
( v5 [  f7 o1 p7 \, v莱茵交响曲Op.97(1850/1)Rhenish symphony<英>
# a7 H9 N1 Q: K0 u6 q7 n( \基诺费娃 Genoveva
' E( i9 j, x* d# E' z0 h+ O阿拉伯风格Op.18Arabesque   M4 X( H# @7 ?$ ~2 I
为什麽 Op.12-3 Warum <德> Why <英>
, I; n& `6 t+ v8 [李斯特 (Liszt Ferencz )<匈>1811-1886 7 V3 g8 [% B: i# P/ I3 j( [9 y! s+ y

# Z9 N! f) B6 u-----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早年即以卓越的钢琴琴艺驰誉欧洲各国,同时也从事创作与评论。他的绝大部分创作都明显地反映了对祖国,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李斯特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出钢琴的演奏技法和独奏音色,使钢琴音乐不仅具有室内乐抒情小品的诗情画意,还具有交响性的宏伟气魄和辉煌效果。他同柏辽兹一起倡导新型标题音乐。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从而扩大了管弦乐的表现领域。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塔索》,《普罗米修斯》,交响曲《浮士德》,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大量练习曲,钢琴小品名曲《爱之梦》等。
6 a0 o4 y; c0 h- @1 W7 P; T. E$ P  z; d+ ^) W
---- 主要作品列表:3 n8 Y" M0 |" {4 i
前奏曲S.97 ,R.414 (1848) Les preludes<法>
0 |$ H# a* C2 |* ^3 G/ ~旅游岁月 years of travel<英> : l" Y2 G* c/ G8 v8 ?
但丁奏鸣曲(1837)Dante sonata<英>
# D: B- u  p% o2 N7 ]帕格尼尼练习曲(1838)Paganini etudes<英>
( ]: A% l+ H7 O  X, h超级练习曲(1851)Transcendental etues<英>
1 w! X/ ?9 |& m- K. m8 V( X山中所闻(1848)What one hears in the mountains<英> 8 E" F0 n5 y# H8 D0 k, ]1 p, n! V" B# n
三角铁协奏曲(1849)Triangle concorto<英>
+ A7 d4 S+ w& ~' s7 m  r塔索 S.96 ,R.413 (1849) Tasso Lamento e trlonfo<意> ) c/ \" x) m3 I4 \$ l6 i/ ]0 w& `
英雄的葬礼(1850)Heroide Funebre<法>
: }5 f0 S8 f9 V爱之梦(1850)Love’s dream<英>
7 Q  q! F8 \5 B6 U奥菲欧 Orpheus
- `$ b$ u8 N8 T% h' {0 F8 g% _苦难的经历(1879)Via crucis<拉>
" m3 K7 @& L! z: p2 A马捷帕 S.100, R.417 (1854) Symphonische Dichtung “Mazeppa”
8 }; o: t0 |3 t% h匈牙利狂想曲(二) S.244-2 R.106-2 (1847) Ungarische Rhapsodie No.2<德>
# _" j" _: `) Y: o7 C0 V6 ?匈牙利狂想曲(六) S.244-6, r.106-6 (1853) Ungarische Rhapsodie No.6<德>
: e7 i3 H) p+ D- j! T4 y( B% _. @普罗米修斯(1855)Prometheus + F$ d. |+ y" ?* n% `0 H" q
拉科西进行曲 Rakoczy march<英>
/ r7 \: J% q/ `0 ^/ R但丁交响曲(1856)Dante symphony<英> 7 g; q  [% a& Y2 h# q# e2 h* W
匈奴人的战争(1857)The battlo of huns<英>
  K' N8 F, p0 P& ^: {理想(1857)Die Ideale<德> 2 d; j8 [  W: p
钟 (1838) La campanella <意> . H2 J  i+ D  H" B/ J. f6 _) U
梅菲斯特圆舞曲(一) (1860) Erster Mephisto-Walzer <德>
7 ]4 @% X$ n% ^! s6 x- P爱之梦 (1850) Liebestraume <德>
( K8 i$ Y- o* Q0 C# k5 B/ C格兰弥撒曲(1855)Gran mass<英>
6 m) m5 W! T4 t. L7 ^浮士德交响曲(1857)Faust symphony<英> 4 |. X$ @* r. y4 q. Z& ?
从摇篮到坟墓(1882)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英> % U* x3 Z" b& _: W  ?5 A1 }
9 B( x, L3 Y. v$ h6 P( P

( }+ W. a& |, i6 {0 K; p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托玛斯(Ambroise Thomas) <法>1811-1896
& {5 j1 C9 O) d2 e( `+ l( p3 |, J% ]( x2 G. d2 F
---- 1811年出生,父亲是一位来自梅兹的音乐家。托马斯从小在学习文字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音乐。在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Lesueur,并跟随Kalkbrenner学习钢琴。1832年,获得罗马音乐大奖,在意大利旅居的那段时间里,他开始创作一些室内作品。1837年,开始创作格局,并逐步取得成功。特别是歌剧《米侬》的面世,是托马斯取得了辉煌的荣誉。/ `( R. P, e2 W- D( s& Y3 ^
1 K% Y# C9 ^$ \5 _* g& N! x2 y+ n' O1 G
---- 主要作品列表:* x% _& a$ y8 V+ B- z: V1 e1 ]
迷娘序曲 (1866) Ouverture “Mignon” <法> (也有翻译成《米侬序曲》的)
7 T- Z: e) j6 J1 H! k4 s( f加伏特舞曲 Gavotte 0 j8 B4 N/ g" N: f8 [. L5 f  A: e
' [/ J/ Y1 b* S& n
瓦格纳 (Richard Wagner) <德>1813-1883 9 |% v4 W; v8 s6 F9 l2 Y+ u
+ `, k: Y3 Z- R/ D& C
----理查德&#8226;瓦格纳,生于莱比锡,。曾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与哲学。20岁时已写过几部管弦乐。后在维尔茨堡、马格德堡、哥尼希斯堡和里加等歌剧院当指挥。1842年他的歌剧《黎恩济》演出成功,使他当上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指挥。瓦格纳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歌剧的革新上,他在猛烈地鞭挞当时流行的迎合贵族和资产阶级庸俗趣味的歌剧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歌剧应该和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及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成为进步思想的宣传者。瓦格纳对音乐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撰写了大量的评论和论文,瓦格纳的文章有的讽刺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音乐与社会风尚,有的则对艺术家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青年时期,瓦格纳的思想主要倾向于“青年德意志”,但他也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后来甚至成为种族理论戈比诺的忠实门徒,开始大力宣传大日耳曼主义,瓦格纳的“音乐艺术”也成为德意志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和“普鲁士精神”的一面旗帜。; I3 p$ V% v  l+ u! U5 {; p( y1 J

& x4 ]: d# H; _) L1 d% @瓦格纳是大型管弦乐的创始者,对歌剧艺术有重大改革。首先,他建议一个歌剧作曲家要参与剧本创作,作整部歌剧的总导演;其次,他强调预先确定的和弦是歌剧艺术的基础;第三,他作品中的内核就是连续旋律的发展,利用翻来复去的旋律产生柔顺悦耳的音乐效果,乐曲内部很少出现正常的终止式。瓦格纳探索和发展了前人对铜管乐器的研究,找到了铜管乐音响的合理基础,使萨克斯管与管风琴、小号、长号组合在一起,发出和谐的音响。他的许多作品有着威武骑士的色彩,充满了金属的辉煌。" l8 g7 X$ o9 F4 L) u0 ]
6 p' l- z$ t8 [* C6 b
他的代表作品有《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费里德》、《诸神的黄昏》等11部歌剧,9首序曲,1部交响乐,4部钢琴奏鸣曲及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并写了《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 y5 ?* z- @+ [$ S1 [! M
  Z3 Q% ]3 s3 q
---- 主要作品列表:
. @1 N" J( h; T6 Q5 r$ i- g" e# |7 E% M) G
齐格弗里德牧歌 (1870) Siegfried-ldyll <德> % q4 b- u9 }8 U/ X! z3 p
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 Tristan und Isolde<英>
6 ]; z  q) R% W! `  @$ Z/ N众神的黄昏 The twilight of the gods<英> 5 X" `0 F7 W( b! V( d- S
汤豪舍序曲(1844) Ouverture “Tannhauser” <德> ( C; C/ ]9 w3 Y& i' `5 @% l
汤豪舍Tannhauser 9 r  I$ `3 D7 q' _' U
纽伦堡名歌手序曲 (1862) Ouverture znr Oper”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德>
6 }! F1 y/ Z! t- l9 g纽伦堡名歌手 The mastersingers of Nuremberg<英> 5 I4 a% J& m) K9 \# w  M5 k. q* w
漂泊的荷兰人序曲 (1841) Ouverture “Der fliegende Hollander”
: {8 z2 s6 v3 F! W+ O2 g浮士德序曲 (1840) Faust-Ouverture<德> 2 p6 ~7 v5 v2 s, B+ e
帕西发尔(1882)Parsifal<英> 5 C! `7 N4 ?1 j% W
尼伯龙根的指环 (1853/74)The Rhine gold<英>
7 L( Z% ^' I+ V4 i! ^- w) D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 (1848) Vorspiel 1 Aufzug zu “Lohengrin” <德> ! T( g/ e; G( F. G  a7 _
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1848) Vorspiel 3 Aufzug zu “Lohengrin” <德>
8 R( |. |5 B* }% \; W, }2 J婚礼进行曲 (1848) Beidal March<德> 0 g; i& B- n) ~6 S9 C6 v) v3 A
大进行曲 (1844) Grand March <英>
) b9 ]8 N/ \& d黄昏的星星 (1844) Lied anf Abendstern<德> Evening star<英> ( ]8 c' t- i, E9 h* E
& N' Y0 [: e; K* {3 G
威尔地(Giuseppe Verdi) <意>1813-1901
$ @* L5 t7 f" B# U2 m( D1 M! F
+ P6 F- f5 [# p2 M+ k---- 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比在莱比锡出生的瓦格纳晚5个月。他的父亲是当地旅馆的老板和杂货商。这是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打发他到附近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去住,他在那里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管弦乐团工作。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却遭到拒绝,被拒原因是他的岁数太大(超过了14岁)。! }+ A% v2 T3 B$ F: ^3 ^' G4 K
从未受过训练,缺乏音乐才能。他回到布塞托,后来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该剧于1839年他26岁时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歌剧取得了成功,使他获得了创作三部新歌剧的合约,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1 k! E$ W: d7 Y5 j6 `  v, f2 i3 k& v6 f) @" k, I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
7 D3 l9 \; ]" [2 l3 b9 w' P' R- g6 y- K$ j  n
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 @& l, }( F0 {7 o" o! g* o& U  O' \5 K
---- 主要作品列表:
" W+ ?. q7 C; |0 X
% k% f% }; g# z) ]. V茶花女前奏曲(1853) Preludio “La Traviata”<意> 5 ~# s- ~% X% Y* k7 z% B5 C
阿依达 Aida , Z/ A$ n3 Q9 t, ]/ _% J
堂卡洛斯 Don Carlos % V) i5 X6 z. ~
欧那尼 Ernani<意> Hernani<法> : o# n. I* P& J8 d  S
福尔斯塔夫 Falstaff % l) F. E+ A  G* K, z) t
命运的力量 The force of destiny<英> ) t2 q  t+ p" G" d
路易丝.米勒 Luisa miller 7 e7 Q* ?. f" ?( }  O* R4 q: T
麦克佩斯 Macbeth & K* R  D8 v& D& T5 v+ K1 C" ~
假面舞会 Masked ball<英> 0 {  Z, Z5 c0 b" T2 [
奥赛罗 Otello;Othello $ F+ u/ z6 b$ Y/ f3 X
利哥莱托 Rigoletto
' g# d/ Z0 \( L* `西西里晚祷 The Sicilian vespers<英>
6 c2 y1 v( u$ g+ J# B西梦.波卡涅拉Simon.boccanegra   W. [# d+ B; G
失足者(茶花女)La traviata<意> The wayward one<英> $ l! n% T8 L* K4 t4 V
游吟诗人Il trovatore<意> Thetronbadonr<英> ; g7 b  [% i" a- B# v1 o
大进行曲 (1871) Grand March<英>
' C( @8 ^4 q: }) E; i2 q" Z/ c
5 f  b7 R3 @5 ~. K, o$ H8 r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 <法>1818-1893 4 E2 d8 D) ]. b# b
) t6 l- q! B; g! o' [  Z7 ^- u
-----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7日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古诺从小热爱音乐,并受到母亲的关怀和引导。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雷哈和勒叙厄尔(Lesueur)学习音乐理论,后又随阿莱维(Halévy)和帕埃尔(Paer)学习对位和作曲。1839年以康塔塔《斐尔南德》(Fernand)获罗马作曲大奖,得以公费在罗马学习三年,此间他接触到了大量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艺术,他也热衷于宗教音乐的研究,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开意大利后,他访问了维也纳,在那里写下了一些宗教作品,并自己担任指挥,在圣查尔斯教堂演奏。1842年返回巴黎后,被任命为外国传教团(Missions Etrangeres)合唱指挥,还组织过“古诺合唱团”。此后,由于宗教的责任感,他在圣叙尔皮斯(Saint-Sulpice)神学院参加了两个学习的神学学习,但并没有接受神职,1848年结束学习后继续担任合唱指挥。而出于对天主教的信仰,他谱写了大量宗教作品。1851年起,古诺开始致力于歌剧的创作,写下了《萨福》(Sapho)、《突变的医生》(Le médecin malgré lui)、《浮士德》(Faus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 et Juliette)等成功的歌剧。1852年起,他担任了俄耳菲昂联合合唱协会的指挥。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他不得不离开巴黎,到伦敦住了几年。1875年返回法国后,潜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1882年完成了宗教剧《救赎》(The Redemption),1885年完成了他最后的一部优秀歌剧《生与死》(Mors et Vita)。1893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圣克卢(St. Cloud)。) x6 Q( A& i; X0 S! Y

8 k4 r& J$ ^# h5 I* e- I. [' B  古诺是法国知名的歌剧作家,一生写了12部歌剧,这些作品高下不一,最成功的是《浮士德》,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歌剧以外,他还写了许多歌曲,其中根据巴赫《C大调前奏曲》而创作的《圣母颂》,至今传唱不衰。梵蒂冈的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的作品。% g  J  c' O. Y+ [7 u6 M( H* E( c

% @: c$ b# u: Y2 J4 j. D+ y-----主要作品列表:
. i4 ]  H2 z+ V" a微风圆舞曲 (1859) Valse “Faust” <法> 8 j% G5 Y( ?- x8 @8 x
士兵进行曲 (1859)
4 _8 N  w) }# P, F$ k8 s4 i圣母颂 (1859) Are Maria 3 R3 r9 a' W  m  z- V( Z
小夜曲(1855) Serenade <法>
; B# s! t: d! k( o* t浮士德 Faust 2 S0 c+ s- f0 T8 V, F, X
罗米欧与朱丽叶 Romro and Juliet + X. V& S. F) E! W% S5 }

* l$ V. Q! X7 C2 C" j巴齐尼 (Antonio Bazzini ) <意>1818-1897
( `3 v0 d* e8 g/ J( r9 [  K4 g" _6 q2 p4 t" [7 M( i
著名作品有:
- y5 o: T$ H' j1 v妖精之舞OP.25 La ronde des lutins<法>
3 ~( s9 G+ D/ m, |  W0 d  B" D2 j6 t3 G  T+ _6 b! q
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 ) <法>1819-1880 " N- H0 c; b7 N" z5 q! N0 W

& l5 \/ p) I6 W----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原籍德国,科隆犹太教堂乐师之子。从小学习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一年后退学,到喜歌剧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戏剧音乐作曲家的身份出现。一生为巴黎各剧院写过一百零二部舞台音乐作品,大多数是轻歌剧,曾雄霸巴黎乐坛;有些还借题发挥,以巧妙的笔触对时政与第二帝国“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风尚进行讽刺。他被认为是一位真正懂音乐美,闪耀着音乐精神的罕见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遗作)等。
3 g+ Z$ Z7 G8 O. ]/ n$ ~2 r/ v$ q. N/ v
---- 主要作品:$ L- v- `3 Z) W7 u8 }9 Y# I2 f/ g
天堂与地狱序曲 (1858) Orphee aux enfers <法>
0 \" \% g5 H% V0 r( i7 B地狱中的奥菲欧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英> 0 k# T3 ]: S/ q" x! u2 Z
霍夫曼的故事 The tales of Hoffmann<英> * D  E2 P) r% e; _) [! x
船歌 (1877/80) Barcarolle <法>
$ H, P7 u. I0 V2 j# q( K3 N: m
7 {# u  J' r& X索贝(Franz von Suppe ) <奥>1819-1895 ) j( s! ]( t3 ^, s4 U) d+ [7 j6 {
$ X& }! D, l% L% e; T4 l* r3 }
----弗朗兹-冯-苏佩 (Franz von Suppe,1819-1895),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祖籍比利时人,后迁居意大利。少年时代已擅长演奏长笛,十三岁学习和声,十四岁开始作曲。后随母迁居维也纳,并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主要担任维也纳各大剧场的指挥职务。
- S! h; K! f! z0 L) q5 {$ X3 j0 K4 o, h, O+ h3 m5 Y7 m5 X
  其创作风格轻松明快、优雅动听。作品以轻歌剧、喜剧配乐和舞剧为主,共计二百多部。他是维也纳轻歌剧体裁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轻歌剧《轻骑兵序曲》,《诗人与农夫序曲》等。+ w% T8 |% @4 Y% r- h

( ?: L+ J$ L& \1 A, N---- 主要作品:
" T; H9 U7 q9 H轻骑兵序曲 Leichte Kavallerie <德>
3 K' M, U8 B' I5 H6 i1 K诗人与农夫序曲 (1846) Dichter und Bauer <德>
: w$ D( N0 v: u9 F5 q4 }/ T8 g1 H黑桃皇后序曲 (1862) Pique Dame<法> Die Kartenaufschlagerin<德>   @0 u! B. s% q6 ?( |9 ]
维也纳的早中晚序曲(1844) Ouverture “Ein Morgen,ein Mittag,ein Abend in Wien” <德> 6 n1 J. `: W$ p* _7 I
美丽的加拉蒂亚序曲(1865) Die Schone Galathea <德>
: Z4 H# `$ o  `1 E: l2 n0 Z' Q2 d1 R9 ?
多普勒(Albert Franz Doppler ) <匈>1821-1895
" g7 o/ }5 m% n0 k9 t; c/ r% V: r9 L( p/ b1 Y, B- d3 k# A, [1 r
匈牙利长笛演奏家、作曲家。少年时代即学习长笛,十三岁首次登台演出。1838年在布达佩斯管弦乐团任首席长笛。后一度担任维也纳音乐学院长笛系的名誉教授。他为自己的演奏而写作了一批杰出的长笛协奏曲与独奏曲,对于长笛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5 t6 r) F' z) M+ O' s
% I- F+ _5 y- _- N( P4 O$ ^+ L5 }  他还曾把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改编成管弦乐,因而闻名乐坛。其代表作品为长笛协奏曲《匈牙利田园幻想曲》。3 k( I2 c& p5 j' K" i( v5 l" f
4 `' k8 T+ e1 R
---- 主要作品:4 O% `: l! V* g, Z' q  }
匈牙利田园幻想曲OP.26 Fantaisie pastorale hongroise <德> 
: U+ d& w0 T& h4 X$ ^7 J这是最受世界人民欢迎的长笛独奏曲之一,其音阶颇具东方风味,高度发挥了长笛性能。曲中田园色彩极为浓厚,采用吉普赛音乐的查尔达什舞曲风格作成。乐曲共分为三段:第一段:行板。D小调,6/8拍子。先是鲜明的前奏,接着长笛奏出沉思般优美的旋律;旋律暂时由长笛喃喃而歌,经过技巧华丽的装饰奏后,又回到开头的旋律;最后是长笛与管弦乐的竞技,逐渐跳入高潮后,强有力地终了。 第二段:中庸的稍快板。D大调,4/8拍子。先是管弦乐队短小的前奏,然后长笛奏出主旋律,旋律有着浓厚的匈牙利色彩。接着乐曲速度变得稍快,再经过一处装饰演奏后结束。  第三段:热情的快板。开头仍是管弦乐的前奏,然后主奏长笛吹出舞蹈般轻快的旋律,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觉。乐曲以这一旋律为中心,华丽地做各种技巧式的发展,接近结尾时才变成中速,经过装饰奏之后,又回到快板上,灿烂地结束全曲。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拉夫(Joseph Joachim Raff ) <德> 1822-1882
7 t4 v) D" |. Y
$ ^0 S: h" I) `8 Z( B. y& n德国作曲家。生于瑞士,曾任小学教师,自学钢琴、小提琴、作曲。其早期作品得到门德尔松的好评。1844年,在门德尔松的推荐下,他首次出版了自己的两首钢琴曲。1850年,他成为李斯特的助手。1877年后担任法兰克福音乐学院院长。作品格调轻盈,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y7 O5 k# t- `

3 K! B0 ?; H! A" {& X  一生共创作了交响曲十一部、弦乐四重奏曲八部、另有大量的钢琴曲、管弦乐组曲、序曲、歌曲以及合唱曲等。代表作品为抒情小品《卡伐蒂那》(有器乐曲和小提琴独奏曲等多种版本)。
$ K. k, A* Z, y* V
; V4 Y. `9 A2 o---- 主要作品:
6 z& s% v/ M% O$ e; l《卡瓦蒂那OP.85-3 (1859) Cavatina <意> kavatine<德>》:小提琴独奏曲中的精品,也常以管弦乐曲的形式出现。作者拉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编号超过二百,单单交响曲就留下了十一部之多。不过,至今仍经常演奏的,只有这一首小品曲而已。所谓卡伐蒂那,是一种抒情小曲,通常由歌剧中的咏叹调改编而成。  本曲为颇似小行板的甚缓板,D大调,4/4拍,三段体结构。抒情性的主旋律,优美如歌;在同样拥有优美旋律的中段之后,主旋律又以变奏的形式出现;之后是充满激情的主旋律展开形式。乐曲的结尾部分又出现了变化后的主旋律,象在无形中消失一样地结束全曲。
$ J8 Z9 B* q8 B! {9 D( y! w( m$ W
1 G. `- K" m2 `2 e* Z- d) G" I
- T- ?# F+ J- L豪塞 (Miska Hauser ) <匈>1822-1887 & M' |5 `$ J2 F! ?
! P8 i! K( D) W& u: t: D0 H
---- 著名作品:
7 }! t# ~' H( _# ]9 O; G& ?1 U$ n9 y3 G; ~0 u
摇篮曲OP.85-3 Chanson du berceau <法> 8 f) y0 n7 }" R3 I) v

  [5 `8 n( O& h拉罗 (Victor Antoine Edouard Lalo)<法>1823-1892 3 X" ?7 B# R2 H: ?5 y( N8 H8 W
& H9 y5 L* Q! q( M/ i! k' w
---- 法國重要作曲家,名作『西班牙交響曲』及管弦樂,室內樂等。主要作品:伊斯国王 The king of ys<英> ;西班牙交响曲 Op.21 Spanish Symphony<英>
0 y; ?2 k6 b5 u- H% n1 X+ b0 e7 }$ ~0 K7 {0 R, c
斯美塔那 (Bedrich Smetana ) <捷>!824-1884 & X7 K5 {' v8 g. m& ^; w

) `; h8 I& g  X1 |; a----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奠基者贝德瑞赫&#8226;斯美塔那,在1824年3月2日生于捷克东南部的里托迈希.斯美塔那的音乐才能自小就已显露:四岁开始学小提琴,翌年便能参加四重奏演奏海顿的作品,六岁当众演奏钢琴并开始尝试作曲.中学毕业后,他自修音乐,到1843年他已决定献身于音乐事业了.1844-1847年,又到布拉格拜师学习.此外,他还写出不少圆舞曲、方阵舞曲、加洛普舞曲和波尔卡舞曲等作品,1851年通过李斯特的介绍出版的钢琴曲《六首特性乐曲》(列作品第1号),就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斯美塔那真正得到艺术世界的承认,却在若干年之后,而其中的转折点则是1848年的革命事件.4 p$ C" T% n! D7 ?+ E- _
7 ~) r/ Y( f& E! z
当1848年革命爆发时,斯美塔那在这如火如荼的革命现实直接影响之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一系列反映这一伟大事变的作品,包括《两首革命进行曲》、《民族近卫军进行曲》和《自由之歌》等;革命赋予斯美塔那以力量,帮助他意识到推动现实前进的思想与艺术的功用.$ N0 x  d& l& d

/ v. J0 p0 P$ H5 K1856-1861年间,斯美塔那住在国外---大部分时间住在瑞典的哥德堡,在那里组织乐队和指挥交响音乐会,还到德国、丹麦和荷兰等地成功地进行钢琴演奏.这五年间,斯美塔那的创作分两条路线发展:一方面,他继续早年创作钢琴曲的经验,又以充满诗意的捷克波尔卡舞曲形式写出了《回忆捷克》的钢琴套曲;另一方面,他创造性地运用李斯特所的交响诗体裁,写出了《理查三世》(莎士比亚) 、《华伦斯坦的阵营》(席勒)和《雅尔&#8226;哈康》(艾伦什奈格尔).这三首交响诗中的崇高激情和戏剧性,预示了斯美塔那一些歌剧的风格,它那乐天和欢乐进发的场面,成为他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序曲的蓝本,所有这些,也为他后来写出的范作《我的祖国》做好了必要的准备.1861年春,斯美塔那回到布拉格,就此几乎不曾再离开过捷克的首都. 他为1862年建立的"临时剧院"接连不断地写作歌剧,包括记述十三世纪捷克人民抗击德国封建主这一史实的《勃兰登堡人在捷克》(1863年) 、反映捷克人民乐观精神的《被出卖的新娘》(1866年)、借十五世纪末的传奇以强调解放斗争思想的《达里波尔》(1867年)和描写古捷克明智的女执政官的史诗以歌颂人民的不朽功业的《里布斯》(1872年)等.+ u' t7 ^: Y# Y) N/ K7 C
在这段时间,斯美塔那经常是同时进行两三种作品的写作,一部作品尚未完成,另一部作品又已开始;在创作歌剧的同时,还为合唱团写合唱曲,构思钢琴曲和大型交响音乐作品.但是,斯美塔那在各方面进行的斗争却相当艰巨,他受到论敌的攻讦和凌辱也持续不断:他的第一部歌剧《勃兰登堡人在捷克》写出后过了三年才得以公开演出;第三部剧《达里波尔》只上演六场便被迫停演;1874年,他新写的歌剧《二寡妇》受到的恶意攻击,使他的神经严重震荡,甚至酿成耳聋的惨剧---对一个音乐家来说乃是最惨重的灾难.为此,他不得不辞去剧院指挥的职务,幽居乡间专心写作,在他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继续写出他的划时代的交响诗集《我的祖国》、四部歌剧---《吻》(1876年) 、《秘密》(1878年) 、《鬼墙》(1882年)和《薇奥拉》(1884年,只写出第一幕) 、以及一系列钢琴、室内乐和合唱作品.3 F( i6 H! U, M8 r
. q7 W  f3 C7 F5 }% y
1884年5月12日,斯美塔那终于走完他一生的道路,死于布拉格精神病院,葬在维谢格拉德公墓的捷克名人祠中.# g. U7 N3 m* [6 L

0 E1 h& h  v2 j3 H0 l斯美塔那在捷克古典音乐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可以同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地位相比,人们常把斯美塔那称为"捷克的格林卡",这确是对他的十分恰如其分的评价.
" T* C$ I- x9 v3 o
7 ~# z0 t$ D: J9 ^0 y----- 主要作品:
8 f7 g. U2 D- Y3 o' C
, x9 [6 }! S* _2 t伏尔塔瓦河 (1874) Vltava <捷>
' }- W: L/ S9 h  h波希米亚的平原与森林(1875) From Bohemias meadows and Forests <英>
9 t, {2 u) G0 P6 F" G被出卖的新娘序曲 (1863) Ouvertura “Prodana neveta”<捷> ! Q5 P) t# Q0 o5 a/ ~7 [
被出卖的新娘 The bartered bride<英> 8 h- L% O3 ^% z& _. }  Q
达里波 Dalibor
  m: q8 f! Y6 e我的一生 From my life<英> # }" b$ P$ b0 W
吻 The kiss<英> 0 c. q1 }$ Y; j0 ^: m" s' m- e: Y
里布舍 Libuse
+ s& G9 O1 g3 I我的祖国(1874/9) My country<英> 7 R9 O+ a# \0 U2 _9 K
波尔卡 (1863) Polka 2 g2 u! u" D. k1 H+ c
富里安特 (1863) Furiant <捷> 2 i- O6 E/ ~8 x% b) R9 ~5 \
马戏团演员的舞曲 (1863) Tanz der komodianten <德>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布鲁克纳 (Anton Bruckner) <奥>1824-1896 0 C1 W7 Z) f3 H3 i6 @
$ d; |) F% L' v* D3 n% ]( d
----奥地利作曲家及管风琴家,生于安斯斐尔登,十一岁学习管风琴和音乐理论,十三岁入教堂唱诗班,二十四岁任教堂管风琴师。作有九部交响曲和大批宗教乐曲,其中第四交响曲(《浪漫主义》)和第七交响曲颇为著名。其交响曲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显著的管风琴音响效果,把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到极宏伟的音乐形式之中。他不满足于一般的和声配器手段,而是借鉴新浪漫主义的成就(特别是瓦格纳的音乐),利用瓦格纳改革的纯外在特征:激情、处理的细腻和鲜明的配器手段,而不是通过诗、文学或造型艺术的题材起作用。
+ F0 R$ K/ m  W, K% P- |( w  `, C2 ?# E3 k3 W
其交响乐风格从贝多芬出发,复调方面从巴赫出发,同时还把交响乐的传统技法同古代众赞歌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些特点使得他与同时代的勃拉姆斯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不如后者的音乐有那么大的影响。近年来,好象已经过了时的布鲁克纳交响乐,又重新在音乐厅响起。严肃的作品使听众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在西欧日益引人注目。, I5 d' Q  `4 J8 J, ?
* P3 l. ^" Z& l- J$ T
---- 主要作品:2 {! s3 O& J& i2 j5 s
% k7 b9 v/ u% ~. a% S3 L4 s) K- ~
第零号交响曲 (1864) Symphony No.0<英>
  `# y0 P, a$ O' y8 E- k瓦格纳交响曲 (1873/7) Wagner symphony<英>
2 ]  Z' ]" T. J6 y7 n% `5 y浪漫交响曲 (1874) Romantic symphony<英>
# Z: R% t7 P+ X" o悲剧交响曲 (1875/7) Tragic symphony<英> + D2 U# r4 H) g8 T3 F: O
哲学 (1879/81) Philosophic<英> 6 m- n  V$ ?) Z# R& C9 X
启示交响曲 (1884/7) Apocalyptic symphony<英> * Q+ Z- K: f/ u9 Y  J% i9 ?
未完成交响曲 (1891/6) Unfinished symphony<英>
& ?# x. }8 C, |, t7 K! b- T$ y) }7 a- m! E4 s0 |( x& H7 m$ g/ Z( g
阿尔班 (Jean-baptist Arban ) <法>1825-1889 : w+ D* \/ ~- ?0 t) {; M. a

2 P- G& K5 @5 ?! v0 w3 r--- 阿尔班是一位优秀的短号演奏家,他于1841-1845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向Dauverne学习小号吹奏,阿尔班在指挥方面也小有建树,先是在指挥当时盛行的小型沙龙管弦乐团声誉卓著,后来也在歌剧院指挥。1857年阿尔班成为艾可勒军事学校的萨克斯喇叭(saxhorn)教授;经由七年来的努力,阿尔班终于在音乐学院里开班教授短号,他的短号与Cerclier的小号都得自Dauverne的真传,Dauverne的小号吹奏班至此分支为短号与小号两部分,持续到今日。从1873年起,阿尔班一年一度在圣彼得堡指挥音乐会,他在1874年辞去了巴黎音乐院的职位,把教职交给Maury,而更加专心在指挥方面;而在1880年Maury去世之际,阿尔班再回到巴黎音乐学院继续教授短号,直至1889年逝世为止。阿尔班是小号演奏现代学派的建立者。他也是第一位将将短号的演奏技巧全数建立的演奏者,同时身为作曲家的他,也谱写了两首让练习短号者受益良多的作品,其中《威尼斯狂欢节》变奏曲有短号独奏的艰难乐段,这一直是接下来几十年间学习短号者尝试挑战的作品;另外一首曲子《附活塞的短号与萨克斯风的演奏曲全集》也是练习这两种乐器的标准曲目。此外,阿尔班也谱写许多由当时著名的歌剧咏叹调旋律为主题所成的室内乐幻想曲,这些作品也不乏由短号吹奏,由此可见阿尔班对于短号推广的用心。
. v; P0 s0 Z  _% m8 M; Z4 h. N+ i& T) J
---- 主要作品:威尼斯狂欢节幻想变奏曲 The Carnival of Venice <英>
: L/ v. _. f8 q+ O6 L0 v- [1 ?, ]* ?* [" b0 N1 B
小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 ) <奥> 1825-1899
' P9 T5 ^8 p/ n3 w# z9 C( l
- I) K! J: z& e6 e: N' Z6 E( w----- 奥地利作曲家、小提家家兼指挥家约翰-施特劳斯,在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
& d  V4 t+ o" G8 e9 C1 M
2 h) [% }4 y! W' O1 a# ^1844年,十九岁的约翰-施特劳斯已经带着一支由十五个人组成的乐队,当众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亲的乐队分庭抗礼了.1849年,老约翰去世后,小约翰便负责领导他父亲的乐队,自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聘到处巡回演出.1855-1865年和1869-1872年,约翰&#8226;施特劳斯定期带领乐队到俄罗斯举行夏季音乐会演出;1867年,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时,他曾受到当时在巴黎的一些著名文学艺术家,包括福楼拜、托玛、戈蒂叶、小仲马和屠格涅夫等人的热诚欢迎;但是他演出活动的最高潮,却是1872年到美国的访问.: R* C( l! f" D3 J9 `9 Y5 C( V
5 T3 x1 B, U+ T0 b6 m4 _
约翰-施特劳斯的一生完全在创作和演出中度过,他的指挥和演奏光彩焕发,能使听众为之心旷神怡;他的作品也赢得了许多作曲家如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封-彪罗和瓦格纳的高度评价,封-彪罗曾称他为"绝妙的魔术家",并说"他亲自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使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音乐享受".约翰&#8226;施特劳斯于1899年6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时年七十四岁.
: y0 T% ?3 {2 a/ h( Q# K3 P5 d# `1 o. e5 R- V* c
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总共有五百首左右,主要是一些生活舞蹈性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进行曲以及一些轻歌剧等.他创作的核心是圆舞曲,他创造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这一范型,使它具有真正艺术性的特点,从而完成了这种源自连德勒舞曲的奥地利民间舞蹈曲体的深化和发展过程.
8 m+ u3 J! y! G( y3 ^$ r- P/ R( S$ J- N$ V# z+ g1 J0 [+ B9 D' C
----- 主要作品:! y4 d3 s. O" V6 m
9 z6 C( d8 c. e8 A
他具有代表性的圆舞曲,包括《蓝色的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美酒、爱情和歌曲》、《春之声》和《皇帝》等,都是在他婚后创作上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写出的.在六十年代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在巴黎和维也纳上演成功的影响下,特别是在1872年访美演出后,约翰&#8226;施特劳斯似乎明显看出轻音乐和舞蹈音乐的局限性,于是他转而在轻歌剧创作方面下功夫---从1870抻起将近三十年期间,他写出了十六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剧. 约翰&#8226;施特劳斯的最著名的轻歌剧是《蝙蝠》、《茨冈男爵》和《威尼斯之夜》. 1848年在欧洲革命曾经鼓起过约翰&#8226;施特劳斯的真挚热情,他写过《自由之歌》、《街垒之歌》、《革命进行曲》、《大学生进行曲》和《布隆民族近卫军进行曲》等,指挥过《马赛曲》的演出,据说,在这期间,他在国内外演出时总是穿着维也纳公民近卫军的乐队长制服,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 ^/ o- n. ?( d

' r; {2 t& O1 L8 D----- 主要作品列表:
& _1 r0 g7 h8 F  v& q( `! w
: U4 q$ G2 j! `/ `2 m% E蝙蝠序曲OP.362 (1874) Ouverture “Die Fledermaus” <德>
. E6 L6 Z, B) }% u/ p$ h吉普赛男爵序曲 (1885) Ouverture “Der Zigeunerbaron” <德> / T' n! }& P9 E
威尼斯的一个夜晚序曲OP.411 Ouverture “Ein Nacht in Venedig” <德>
( {7 q. x' |: q8 O, y9 T爱之歌圆舞曲 Op.114 (1852) Liebeslieder <德>
; [. m3 P0 X9 l1 M加速度圆舞曲Op.234 (1860) Accrlerationen <德> 3 T- y9 T# N0 _) b% l: ^
晨刊圆舞曲Op.279 (1862) Morgen blatter <德> & ^* N' O3 F1 y+ `# c
维也纳糖果圆舞曲Op.307 (18660 Wiener bonbons <德> 6 S/ p+ u9 v" e- |6 @
兰色多瑙河圆舞曲Op.314 (1867) An der schonen, blauen Donau <德> # Z* W# l" W% ~" O* W. W- |6 |1 M
艺术家的生涯Op.316 (1867) Kunsterleben <德> . z3 f0 X* A4 S% F" z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Op.325 (1868) Ge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 <德>
& b5 @3 i, e0 _) g4 ^% K; Z葡萄酒.爱人与歌声圆舞曲Op.333 (1869) Wein, Weib und Gesang <德> ( ^6 q+ G- `; h0 Z, k
欢乐的人声圆舞曲Op.340 (1870) Freut euch den Lebens <德> 9 i7 N+ Z0 @( ^/ a$ |
一千零一夜圆舞曲Op.346 (1871) Tausend und eine Nacht <德>
! m5 A3 t- H8 t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Op.354 (1872) Wiener Blut <德>
( r% U$ J, I; |. w% w5 K3 N/ s8 ^如同在家圆舞曲Op.361 (1873) Bri uns z’Haus <德> 0 r. D9 \& m' l9 q1 i4 M
啊.美丽的五月圆舞曲Op.375 (1877) O Schoner <德>
8 h+ s5 F1 ~3 g0 v9 R* N* \南国玫瑰圆舞曲Op.388 (1880) Rosen aus dem Suden <德> " ]: r  U: r2 o+ h7 E7 f& y
春之声圆舞曲Op.410 (1882/3) Fruhlingsstimmen <德>
. ], q5 a9 y, N深情圆舞曲Op.418 (1885) Schatz-Walzer <德> ; D7 a0 q% k/ c3 b. b
皇帝圆舞曲Op.437 (1889) Kaiser-Walzer <德> 5 T; }6 c7 n& O+ F9 ]+ R
安娜卡尔卡Op.117 (1852) Annen Polka <德>
- Q9 [% ]* w& D$ B1 S* Q2 a闲聊波尔卡Op.214 (1858) Tritsch-Tratsch-Polka <德>
  J* y% o( v! |. r! O快活波尔卡Op.319 Leichtes Blut <德> 2 c' M- C3 S7 ?6 w5 h
雷鸣电闪波尔卡Op.324 (1868) Unter Donner und blitz <德> * B* S- ^4 ~6 l) _! I6 C7 a1 M
愉快的歌手波尔卡Op.328 Sangerslust <德> 3 a5 ^; b4 v8 ?5 x& i6 [! x
打猎波尔卡Op.373(1875) Auf der Jagd <德> $ P) G" a: m. G3 i* R2 K" {
拨弦波尔卡 (1869) Pizzicato Polka <德>
$ C0 N. _0 s; k8 c/ T无穷动Op.257 (1861) Perpetuum Mobile <拉丁>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斯特 (Stephen Collins Foster) <美>1826-1864 5 g' R& p. z- G8 i3 C/ H0 a: Y, N
5 Y: H2 Q5 h! v$ t! |2 |
----美国作曲家,以歌曲创作为主,自学而成。生于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作有《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美丽的梦神》、《噢,苏珊娜》、《老黑奴》等二百首歌曲,其中很多都是广为流传的著名歌曲。他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音调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欧洲赞美歌的黑人民歌的养料,于真挚纯朴中含感伤色彩。这种情绪既是对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第一位真正伟大的美国音乐家是曾经被称为“民歌制作者”的斯蒂芬-福斯特。: Z( O$ V4 X% D

% q6 v9 l2 z2 c5 f---- 主要作品:6 W4 P2 \1 s2 J& K
美丽的梦神 (1864) Beautiful dreamer <英>
: W& r2 X9 {7 s% T+ n5 v哦,苏珊娜 (1848) Oh! Susanna <英>
' q) I" T3 j2 [. o# l" o
! X0 g& W( w9 R4 [" h/ I6 d  B8 _) @. d
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 )<奥>1827-1870 1 b" i+ x" u" L, I& u5 @: s) |

2 I  ?5 q! @- L8 o5 j0 s-----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本职为建筑工程师。1853年开始从事指挥和作曲,后任宫廷舞会的指挥。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
5 r3 `! J; N0 a  n9 s, \; o. P8 v8 y3 b# z
---- 主要作品:  e- R/ b& X4 j

. \! }# i  L) e  `, I$ V' Y奥地利的春燕圆舞曲Op.164 (1864) Dorfschwalben ans Osterreich <德> 5 o- A. e' o* X$ P7 e
天体的音乐圆舞曲Op.235 (1868) Spharenklange <德> 8 [3 G, h8 X) w& s2 [
生活充满爱与欢乐圆舞曲Op.263 (1869) Mein lebenslauf ist Lieb’ und Lust <德> 4 q7 x9 ?* t; i1 b6 e
小嘴不停波尔卡Op.245 (1868) Palppermaulchen,Polka-schnell <德>
8 N6 C( y( a; g" ]3 p. O铁匠波尔卡Op.269 (1869)Feuerfest <德> - ^- k8 P" A9 c9 B: t' Y
红蜻蜓波尔卡-马祖卡Op.204 (1866) Die Libeilr,Polka Mazurka <德> + b& e& f% ^% h+ y
女人心波尔卡-马祖卡Op.166(1864) Frauenherz Polka Mazurka <德>   V% v! |2 N  @) ?7 R( U1 q
8 v5 G, E4 G. x, T
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俄> 1829-1894 / c/ h# l! d' G+ I
  z' ^* u& ^$ i1 N
----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安东-格里戈里叶维奇-鲁宾什坦,在1829年11月28日生在界于波多尔斯基省与别沙拉比亚之间的维赫瓦齐涅茨镇上一个有文化的犹太人家庭,六岁时,随家庭迁居莫斯科.鲁宾什坦的非凡的音乐才能自幼便已显露,十岁时(1839年)公开举行钢琴演奏会,1841-1843年间,到西欧许多城市巡回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这期间,小鲁宾什坦得以认识西欧的一些大音乐家,如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和梅耶贝尔等.此后,鲁宾什坦在柏林和维也纳攻读音乐理论,并创作和出版了他的第一批作品.1849年鲁宾什坦回到彼得堡,后来就任大公爵夫人叶莲娜-帕芙罗芙娜的宫廷乐师.
7 e  A2 {: u6 H9 p1 A) D1854-1858年间,鲁宾什坦重又出国巡回演出,在钢琴演奏方面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1859年回国后,定居在彼得堡,并着手实现他一生中的主要事业----创办俄罗斯音乐协会,指挥协会在彼得堡举办的全部交响音乐会,并以独奏家身份参加交响乐和室内乐演奏会,实际上成为协会的领导者.与此同时,他主持了协会开设的"音乐班",这个班后来在1862年改建为俄国的第一年音乐学院(彼得堡音乐学院),由他亲任院长.这所学院在鲁宾什坦的领导之下,很快地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柴科夫斯基便是这个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1 c& q! r  N! Z8 ^/ j: {

1 a& m* |7 c/ n3 i% K- A鲁宾什坦正确地注意到专业音乐人才的重要意义,他所创办的彼得堡音乐学院,和他的兄弟尼古拉&#8226;鲁宾什坦在1866年开办的莫斯特音乐学院,是当时俄国音乐教育的真正中心.
- ~" J' k3 Y: ?$ w; @从1867-1886这二十年间,鲁宾什坦多半住在西欧,主要从事演出活动.1872-1873年间,他曾同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H.Wieniawski,1835-1880)到美国旅行演奏;1885年,他开了一组按历史编排的著名演奏会,这组音乐会包括七套音乐会曲目.
- ~! q  O, v% n; S
( A* M# z8 O4 A) _0 R# ~1887年,鲁宾什坦重又出任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兼教授,他对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891年,鲁宾什坦移居德累斯顿,主要从事创作活动,有时也为慈善目的开演奏会,还为年轻的霍夫曼(J.Hofmann,1876-1957)授钢琴课.1894年,鲁宾什坦回归祖国,同年11月8日辞世.+ o) I: t7 q, w% D; W; h
$ Q# w4 C3 v; K7 O+ }
他的音乐社会活动,对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奠立了俄罗斯钢琴学派,他的演奏风格对世界钢琴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创作过多种多样体裁的大量作品,包括十四部歌剧(最著名的一部是《恶魔》)、六部交响曲、五首钢琴协奏曲、以及室内乐重奏曲、钢琴曲和声乐曲等.但是,他的作品除歌剧《恶魔》、个别钢琴小品和浪漫曲外,一般很少有人演奏,而在交响音乐作品中也只有《第四钢琴协奏曲》至今仍然受到应有的欢迎.$ x* j& Z! K& Y3 Q" N* G
# H7 H# B; d  }+ k5 ]+ J8 L* A
----- 主要作品:
4 s' m1 B- v' q6 K& v9 B: KF大调旋律Op.3-1 & [0 @9 g" m% F3 @, D& c
天使之梦Op.10-22 * Y) R$ r! x5 b8 F3 w0 Y
浪漫曲Op.44-1 : x1 e- I1 ~+ L& ]& {$ o, h
戏剧交响曲Op.95(1874)Dramatic symphony<英>
/ Y- A- g3 }6 m& _! F4 u0 W& w俄罗斯交响曲 Op.107(1881)Russian symphony<英>
2 ^9 X( S2 p2 W4 [6 M5 M* }& t4 U! g
" `: Q) n8 G  t: v热南 (Paul Genin) <法> 1829-1904 9 S. X8 l7 f9 {" U  a  K
  {: o# T. V% ~2 J" S, b
----- 著名作品:
5 {7 Z) D9 i9 x: f
4 l& T& J+ s: a: Y8 J) M6 s0 l威尼斯狂欢节Op.14 Carneval de Venise, Fantasie Variee <法>
3 U# r* r+ r: ^1 R  A5 S7 X( D那波里民歌主题幻想曲与变奏曲
) i/ d* G0 ]  ^2 x- o4 u* w' ?1 e# E/ ?9 n$ {; q8 p! Z" c
布拉加 (Gaetano Braga ) <意>1829-1907 + f) s$ |3 J9 ]: i. K9 Y
' Z* z, }0 J8 w
---- 意大利歌劇及民歌作家,兼大提琴家。 主要作品;天使小夜曲 Angel’s Serenade <英>5 `2 }  x4 L/ i3 p% u0 O! O
米夏埃利斯 (Theodor Michaelis) <德> 1831-1887
/ `" c, A. t3 q$ i! Y8 y$ C% Z% p' b5 {
台奥多尔-米夏埃利斯 (Theodor Michaelis,1831-1887),德国作曲家。曾在汉堡等地任管弦乐团演奏员,是现代轻音乐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是描绘性管弦乐小品《森林中的铁匠》,常作为野外音乐会的曲目。
9 L) H8 G2 v/ X( ^' T! C( h, _0 `6 @3 w# c% D5 ^2 R2 d
---- 主要作品:
* L* U+ {2 t: r- P* F6 a) F+ W* g4 m. U6 o! ?
1)《森林中的铁匠 》Der Schmled im Walde <德> :管弦乐曲,后被改编为钢琴曲和轻音乐。有人曾将本曲与艾伦贝格的《森林水车》和奥尔特的《钟表店》一起并列为三首最著名的描绘性标题乐曲。 乐曲分为五段,以造型性表现手法写成:  第一段:《夜晚》。降B大调,慢板,4/4拍。主题旋律悠长平稳,描绘了宁静的森林夜景。 第二段:《清晨》。g小调,中板,4/4拍。主题中的三连音生动逼真地模仿出杜鹃的啼鸣,华丽精巧的颤音犹如此起彼伏的鸟鸣,使人联想到清新明朗的森林之晨。最后以鹌鹑的鸣叫声结束。第三段:《小溪》。g小调,急速的快板,3/8拍。主题中运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跳进音程的曲调,描绘了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和杜鹃的啼鸣;三拍子轻快的节奏,烘托出森林的幽静气氛。整个主题展现出一幅溪畔鸟语的自然画卷。  第四段:《早晨的祷告》。G大调,快板,4/4拍。这一段是本曲中最为人们熟知的部分,在教堂的钟声、管风琴声的衬托下,悠扬的主题采用波尔卡舞曲体裁,其跳跃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铁匠的打铁声和快活的形象。  第五段:终曲。乐曲在活泼而富有生气的气氛中结束。
& J0 A. X- s8 N- i7 e3 K
' d! W- }5 M& y, U& G( u. H2) 《土耳其巡逻兵 》Turkish Pastrol <英> 6 o& ]2 X1 b6 M) L
3 }, @. x# T( e+ z. P# T

  \  N* `$ G- s鲍罗廷 (Alexander Borodin) <俄>1833-1887 4 z9 b( D* x6 x! @- O# S+ D

! Z1 t) l! d, Y! E+ L- I- d( e---- 俄国作曲家,从小就对科学和音乐同时发生浓厚的兴趣。他的专业是化学,1856年从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科学上有重要发明,二十五岁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任医学院教授。直至1869年(三十六岁)《第一交响曲》公演前,一直是业余音乐爱好者。之所以能在化学、音乐两大领域中获得成功,一方面由于他的努力,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他的音乐老师和朋友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人。他是“强力五人集团”成员之一,主要作品有:被称为“勇士”的《第二交响曲》、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和两部弦乐四重奏,为俄国民族交响乐和室内乐的创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还有歌剧《伊戈尔王》(自编脚本)。在他去世后,这部歌剧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成。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作品主题和他研究的化学公式。一位评论家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E+ q' _% v$ ^9 @$ K, z

- P9 |5 \! p/ E' G! e! X; ^' ~---- 主要作品:/ G- R% Q, z* o6 J  S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Op.7 Danse les steppe de l’asie centrale <法>
' l0 F9 L7 G* u, o, q% i伊格尔王序曲 Prince lgor oveture <英> & x! ^, n% U( Z
伊戈尔王子 Prince Igor<英> ; ?9 t" M9 o  D# W8 U, s, `0 ^
未完成交响曲Unfinished symphony<英> ( ]! Q, s$ M/ o$ ?; b3 {; b5 ^
波罗维茨舞曲 Polowezkischer Tanz <德>
% H; e- b9 Q8 M# f* `夜曲 (1881) Notturno <意>
! M% f/ g  A, y  l& H
+ i( }5 T* \# k  k! ^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德>1833-1897
, E  k2 }/ @. ]. |8 @, h" w3 ]. l8 S: N: z% `. l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十三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他曾从师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8226;阿希姆的赏识与支持。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曲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六十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l897年4月3日他在维也纳逝世。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伯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他的作品成为继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如果同奥地利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相比较,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好象都是从一个统一的结构派生出来的,而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却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剧:《第一交响曲》象史诗那般宏伟,可以看到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的构思的强烈影响;《第二交响曲》是风俗舞蹈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曲》是一曲悲壮的颂歌,但它的戏剧性的终曲却令人神迷心醉;而《第四交响曲》的戏剧性发展则几乎达到古典悲剧的境界. 就其历史功绩而言,在德国音乐史中,人们时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与贝多芬相提并论,把他们比作三个主要支柱,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位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 O: |" |) |% r3 o9 S

% U% }' |( X0 Z3 E9 X" S* Q---- 主要作品:
" t' k: M- f# I, B: i( R; ]
+ l, R2 R7 H3 w1 g, u9 O大学庆典序曲Op.80 (1880) Akademische Fest-Ouverture <德>
3 g9 u* M7 j0 ]海顿主题变奏曲Op.56a (1873) Variationen uber ein Thema von Joseph Haydn <德> 9 H$ ^) z5 n# O& x* \, J
匈牙利舞曲(一) (1869) Uungarische Tanz No.1 <德>
1 T) }9 M6 l/ c$ H4 Z# A/ i- Z匈牙利舞曲(三) (1869) Uungarische Tanz No.3 <德> ' {% ^7 j. P6 V8 N+ V& h0 t4 I) q
匈牙利舞曲(五) (1858) Uungarische Tanz No.5 <德>
& N- I$ a- T  a+ W6 N: N8 `+ ]. \匈牙利舞曲(六) Uungarische Tanz No.6<德> + x: E9 t, B2 ?, l  h$ g; _  e
圆舞曲Op.39-15 (1865) Walzer <德> 3 t- e- j" X# @& l+ H/ o/ C
摇篮曲Op.49-4 (1868) Wiegenlied <德>
" i0 J8 S% o- L女低音狂想曲Op.53(1869) Alto rhapsody<英> 9 h* c# J, O7 ]/ J5 \+ s( G
爱德华Op.10-1(1854)Edward
7 k; c8 x% A( r' C: T2 M  g' f* ^德意志安魂曲 Op.45(1857/69)A German requiem<英> 9 j7 n; v5 S  d& ?; w3 L/ N& r
亨德尔主题变奏曲Op.24(1861)Handel variations<英>
- C, u4 ^7 Q; ?- l4 C% Q情歌 Op.52;Op.65 Liebeslieder<德> Love songs<英> 5 G- r0 O( X: {' N" a; c
梅格罗尼浪漫曲 Op.33(1861/8)Magelone romances<英>
' J" B3 C' H. p0 \) P悲歌 Op.82(1880)Mournful song<英>
, ~9 _. s( V$ Q, G&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Op.35(1866)Paganini variations<英>
/ ?" x8 N8 ?; h- E/ C" K雨水奏鸣曲Op.78(1878/9)Rain sonata<英> . J% }+ U2 I/ F9 c) u
命运之歌Op.54(1871)Song of destiny<英> / X8 P' J$ U0 f: t& p
悲剧序曲Op.81(1880)Tragic overture<英>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达捷夫斯卡 (女) (Thekla Badarzewska) <波>1834-1861 * |( O- r1 G6 O6 S- J$ ~6 x

2 i( o$ S' L5 E; s+ [----苔克拉-芭达捷芙丝卡 (Tekla Badarzewska,1834-1861),波兰女作曲家、钢琴家。主要作品为三十五首钢琴小品,风格单纯而清丽,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默默无闻,只有《少女的祈祷》(作于1859年)是世界名曲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钢琴小品之一。3 k1 S! a& T' x6 I% y! s

; R7 k; ?5 J' v' `. u  ?# V---- 主要作品:
+ y0 ]" k' ~( Q6 ]& F5 P3 e3 C( n
《少女的祈祷》 (1856) The maiden’s prayer <英> :作于1859年,最初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但很快就不胫而走,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版本风行全球。很多音乐爱好者往往对于本曲的旋律十分熟悉,却不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作者芭达捷芙斯卡是一位女钢琴家,她生于波兰首都华沙,二十四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首名曲。虽然世人对于本曲的作曲经过已无从知晓,但这首乐曲在形式上只不过是简单的变奏曲,却由于命名为《少女的祈祷》而蜚声世界、久盛不衰,也许应归功于作曲者的匠心独具,抑或是出版商的精明,总之,这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乐曲的结构极其简单,为速度适中的行板,降E大调,4/4拍子。以下行音为中心的四小节前奏之后,乐曲呈现出温婉而幽丽的主题; 此后是主题的四种变奏,最后一个变奏以三连音符为主,饱含热情,这就是全曲的结尾。曲中左手所弹的和声也十分简单,只是一些属七和弦和主三和弦而已。本曲形象单纯、手法朴素,在演奏技巧上难度不大,初学者即可弹奏。俄国杰出的文学家契诃夫曾在他的著名剧作《三姐妹》中引用此曲作为配乐。
9 s' ?7 s% N0 V6 R% ?
# J" L: @$ r! `庞契埃利 (Amilcare Ponchielli) <意> 1834-1886 ! l4 ~# N- W3 v" X" E4 w/ ^1 h
) N9 v; h) o: L$ Q# E& m. m4 j
著名作品:时间之舞 (1876) Dance of the hours <英>
1 }0 X1 U: ^* C+ v8 e) `! e" ~& w* _% h. e
维尼亚夫斯基 (Henryk Wieniawski ) <波>1835-1880
  Y5 |8 y; b8 q
/ g. F8 P# D$ c) ^, w6 R: U2 n& U---- 波兰作曲家和小提琴家亨利&#8226;维尼亚夫斯基,在1835年7月10日生于华沙东南部的卢布林城一个医生家庭里. 1843年秋,母亲便带他到巴黎投考音乐学院.1846年毕业时以其惊人的辉煌技巧和比他这个年龄所能理解和表达的更强有力的感情,演奏了意大利的作曲家维奥蒂(G.B.Viotti,1755-1824)的《第十七小提琴协奏曲》而获得第一奖,创造了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的记录.毕业后,继续留在巴黎跟他原来的老师学习.1848年,维尼亚夫斯基同他的一位后来成为著名钢琴家的弟弟一起到俄国、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旅行,开始他的独立的音乐会活动,获得很大的成功.1849年初,维尼亚夫斯基又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翌年学成时同样获得第一奖.学习结束后,他的艺术生活的新阶段就开始了.
; X! P% ^: C  i1 T0 G) u  i
8 D; h' d+ T  H" i" F6 ^! I1851-1859年间,维尼亚夫斯基多次到俄国旅行演奏,几乎走遍俄国的欧洲部分.由于当时住在彼得堡的鲁宾什坦的邀请,维尼亚夫斯基在1860年终于来到这深深吸引着他的城市,这一住历时十一年之久.在这里,他充任薪俸不高的宫廷小提琴乐师,在芭蕾演出时担任独奏,此外,他还是俄罗斯音乐协会交响乐队的首席、音乐学院小提琴与室内乐合奏课的教授,有时还兼任指挥.
3 B( O: r8 P  X( ?% D& J- }' |3 v, V- Y
1872年初,离开他在彼得堡的职位.维尼亚夫斯基早在尚未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前便已开始作曲,他的第一号作品是在十二岁时写出的.
. ?- t$ G  [1 z  z4 {; T
9 {2 d5 {5 f4 i8 c9 e: B0 y3 j9 l1872年早秋,他同安东&#8226;鲁宾什坦联袂赴美,举行一系列音乐会,1874年,积劳成疾的维尼亚夫斯基回到欧洲,在巴黎开演奏会,同年秋天应聘接任比利时小提琴家维厄当(H.Vieuxtemps,1820-1881)因病空出的布鲁塞尔音乐学院教授职位,但为斯甚短.1877年又继续他那不停顿的演奏旅行,并参加鲁宾什坦组织的、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举行的俄罗斯音乐会;他在柏林的一系列演奏会成为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 B; W  n8 }2 b6 t! H: \( I
  _( T5 ?# v5 h
1878年底,维尼亚夫斯基到莫斯科时已患重病,但他还是以其巨大的感染力演奏他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879年,原定的南俄之行因病取消,心脏病和水肿病使他卧床不起,病中一度住在崇拜他的梅克夫人家中,受到过十分殷勤的照料.1880年3月31日,维尼亚夫斯基病逝于莫斯科,他的最亲近的两个朋友---鲁宾什坦兄弟一直守在他身旁.
9 V( H0 L4 o0 s. q
! }" U9 u3 T: D, m* ?4 u! {4 v  A  g# S9 ^6 z2 w
维尼亚夫斯基根据祖国波兰的乡土舞曲——波兰舞曲,为小提琴一共谱写了四首《华丽的波兰舞曲》,都需要绚丽纯熟的技巧,不易演奏。这里只介绍流传最广、经常被演奏的《D大调华丽波兰舞曲》。本曲具有波兰舞曲所固有的3/4拍子,曲式为三段体。在一小段波兰舞曲节奏的引子之后,呈示出跳跃性十分剧烈的,像迸发出火花一般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充满光彩与力度;乐曲的中间部转为b小调,类似娓娓细说般的语气,优美动听而又带有一点忧郁色彩的第二主题出现,造成与第一主题迥然不同的,平静而又灰暗的气氛;不过,乐曲很快又回到第一主题,以热情而又蓬勃的情绪结束全曲$ b0 p0 _/ V2 X; d. C
) K+ ?9 ?4 A" |! j
---- 主要作品列举:  f" {  a: s+ G
华丽波兰舞曲Op.4 Polonaise brillante <法> % ]& I% M& b  s8 d5 e/ p8 q% h
莫斯科的回忆 Op.6 (1853) Souvenir de Moscou<法>
/ [7 [) _% u6 e' k  x诙谐曲-塔兰台拉 Op.16 (1855) Scherzo-tarantelle * u# L( v7 Y( }1 d
传奇曲 Op.17 (1860) Legende <法> . }  R* S* |( N
3 z5 I2 R5 C  I/ H
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法>1835-1921 8 z4 }/ n7 E7 m/ H% m) b& l. K6 x

% C( D2 W) d7 U. n8 A----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e+ j& Z9 S; Q2 p4 M  T
  J' \1 E$ n, O2 C) `2 O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一共写过五部交响曲,但由于作者自己过早地否定早期的两部作品,把它们从作品目录中一笔勾销,因此,现今的这部《第三交响曲》,实际是他在1886年写成的最后一部。圣-桑的作品拥有清澈、严谨、均衡和精致等特点,都同法国的古典传统有联系,但是,圣-桑的作品还有其可贵之处,首先是他敢于创新和不畏避表达感情,因此,他使法国器乐音乐得以从第二帝国时期以来崇尚典雅与精致之中解脱出来,而汇入整个欧洲音乐发展的主流—浪漫主义中去。我们可以看出,圣-桑为他的这部作品写上“纪念李斯特”的辞句不是偶然的。因为十九世纪末叶法国音乐生活的复苏和在二十世纪前法国得以成为国际音乐潮流的先锋,显然同李斯特这位浪漫主义的播火者的影响不无关系。
% ?9 x- L0 O* |" r" J2 a6 v; z4 p. N% Y
---- 主要作品:2 [& V+ h# r. F# m' y/ c/ }: j% E

7 T0 i& d- d$ M9 G3 ?- d动物狂欢节组曲 (1886) Le Carnaval des Animaux-Fantaisie zoologique<法>
: ^+ w+ n$ s; h* D- G9 o! Z5 B引子与回旋随想曲Op.28 (1863) introduction et rando capriccioso <法> 6 ?7 Y4 Y7 T; U* Q  D
死之舞Op.40 (1874) Danse macabre <法>
6 C3 I9 c. }3 W哈巴涅拉 Op.83 (1887) Havanaise <法> . I* G: h3 i+ m# F! A
阿非利加Op.89(1891)Africa
. E6 u8 Q5 d2 M1 W死之舞Op.40(1874)Dance of death<英>
! S: O- V- E. X$ u( m; C埃及协奏曲 Op.103(1896) Egyptian concerto<英>
- Q- k9 w; u# T$ ?/ U4 l亨利八世 HenryⅧ
' \( r2 {; Z( o9 d$ \" K海格立斯的青年时代Op.50(1877)The youth of Hercules<英>
3 b5 s# s( W* T( x0 ^/ G管风琴交响曲Op.78(1886) Organ symphony<英> * x- z( m% m% I1 ?3 G) U
法厄同Op.39(1873) Phaeton ! ]$ F2 ?9 [. b1 d4 h' _$ D; M
奥姆法尔的纺车Op.31(1871) Omphale’s spinning wheel<英>
& |% d/ |' H# f9 Q参孙与大利拉Op.47(1877) Samson and Delilah<英>
% J9 |9 D3 w2 o0 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德立勃 (Leo Delibes ) <法>1836-1891
1 b1 v/ Q; g% ]! Z+ b" D7 S. D4 _6 B4 {  w, m
----法国作曲家。1836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的圣日尔曼-迪瓦尔(St.-Germain-du-Val)。11岁随母亲移居巴黎。12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曾随作曲家阿道夫&#8226;亚当学习。1852年开始在巴黎的莱瑞克剧院(Thé&acirc;tre-Lyrique)任职。1856年创作了第一部小歌剧。1862-1871年担任圣吉恩圣弗朗索瓦教堂任管风琴师。1865年担任巴黎剧院的合唱指挥。1866年创作了第一部芭蕾剧《泉》(La source)。1870年第二部芭蕾剧《葛蓓莉娅》(Coppélia)公演。1873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国王如是说》(Le Roi la dit)。1881年受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188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1891年1月16日逝世于巴黎。  德立勃一生创作了20余部舞台剧,而以芭蕾剧最为知名。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卡斯亚》(Kassya),是在他逝世后由马斯奈续成的。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推崇。- A2 W" w1 S( T6 @' p1 _) H+ Z: C$ W
% Y8 r2 Z. h3 n) S  p
---- 主要作品:
* ~8 S, j) V$ w  G$ {$ m2 V& }6 U" {: L; P8 Z7 M1 u
葛佩莉亚组曲 Suite “Coppelai” <法>
9 H: h5 A. K8 ^希尔薇亚组曲 Suite “Sylvia,ou La Nymphe de Diane” <法> / q# P% v) {; m* J) M3 |) \
纳伊拉圆舞曲 (1867) Naila valse <法>
2 G5 d6 @4 c7 e拉克美 Lakme 9 v3 ]! E- U1 S4 z
国王如是说 The king has said it<英> " V: s5 o1 a1 p& }# q* K% {
( a8 @, ]' b& }
巴拉基列夫 (Mily Alexeyevich Balakirev) <俄>1837-1910
6 i: E/ K1 l9 @" i2 N! g9 [. X% ?# ^% }& P. O; X
---- 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米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在1837年1月2日诞生在下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城)一个出身破落贵族的小官员家庭里.2 l+ s6 D7 V- N! o- r- D1 K* @' z  F
  w5 L+ {7 m% c5 G& ]
1855年深秋,近十九岁的巴拉基列夫来到彼得堡,由于乌雷贝雪夫的帮助,他很快便得到音乐界的赏识.同年年底,巴拉基列夫在为林格卡弹奏他以歌剧《伊凡-苏萨宁》主题写成的幻想曲后,格林卡对他的才华给予很高的评价,还把他看作自己的未来继承者.
' \/ K5 d" T1 ~8 e% s5 [# ]! T
+ `& m9 j. Q4 j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一些禀赋优异的青年作曲家聚焦在巴拉基列夫和斯塔索夫的周围,当中有居伊、莫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鲍罗丁,他们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时常被斯塔索夫称为"强力集团"的所谓"巴拉基列夫小组".4 f  w% f0 l* w! V( W

) D1 V3 q  ]9 S- f+ p$ d1 H# B; @# u) k. Y
"强力集团"作曲家以民间创作作为革新音乐艺术的源泉,他们的许多活动和作品确实充满了强力的气息,他们创立的"新俄罗斯乐派"以格林卡为楷模,甚至骄傲地自称为"鲁斯兰派".巴拉基列夫是第一个在作品中表现出这新乐派的倾向和风格的作曲家,他对"强力集团"作曲家以及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等人的活动产生过一些有益的影响.
& U9 ~3 @4 E, h# C5 b7 T6 N5 o; T4 C' B
  B9 q6 e9 u" p! {1862年,当安东-鲁宾什坦在彼得堡创立俄国第一所音乐学院时,巴拉基列夫也发起组织一所免费音乐学校,自己担任副校长.1867年间,他除了出任免费音乐学校校长之外,还担任鲁宾什坦刚辞去的俄罗斯音乐协会指挥的职务.1870年,由于经济困难他到铁路上工作,逐渐变得冷漠无情,甚至退出音乐界而离群索居.1882年重新就任他以前放弃的免费音乐学校校长职务.1910年5月29日,他像油尽灯灭似地溘然长逝,葬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墓格林卡、莫索尔斯基、鲍罗丁和斯塔索夫的墓旁.
  ~  O" U# z0 ?5 B
$ b4 E  W1 m# A1 I: W巴拉基列夫很早就十分热爱和重视民间音乐艺术,他曾直接从伏尔加河上的水手、般上司炉工、拉纤夫和农民口中记录民歌,加配钢琴伴奏,先后出版过两册《俄罗斯民歌集》,其中有一首《伏尔加船夫曲》后来成为俄国革命知识分子爱唱的歌曲,在1905年革命时期广为流传.
1 ?. S: B8 D2 e! V3 g* o) ^3 ]$ W0 x; b5 @+ O% l1 X% n
在巴拉基列夫的创作中,虽有不少浪漫曲和歌曲,他的钢琴作品,如幻想曲《伊斯拉美》还是俄国钢琴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巴拉基列夫的大部分作品,却是风俗性或标题性的交响音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交响诗《在捷克》和《塔玛拉》、《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等.巴拉基列夫的交响音乐作品具有画面性和史诗性特征,形象的对比多于戏剧性冲突,变奏的手法多于奏鸣曲形式原则的运用,所有这些都是同民间歌曲创作的特点密切相关的.他的一些作品成为格林卡和"强力集团"其他作曲家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P( E; k6 q$ O0 S/ _/ p6 ^

, o$ E6 |' a6 I3 u) F5 o主要作品:塔玛拉(1882) Tamala 6 B/ E$ i! I4 E+ u0 @3 q: J* m
% i& T6 N9 U: `, v( U! R
比才 (Georges Bizet ) <法>1838-1875
9 ^& m( a  m2 \/ ~7 H! N) t: s; Z# _+ @( ]) j3 b( g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 I  w  h  h, h& E: K* K( m4 L- K& W5 r+ \1 Q1 ^7 K
---- 歌剧《卡门》: 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8226;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8226;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8226;豪塞的剑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0 ?0 Q9 w* C$ s% O
  P# g# g3 j) m: Q9 h  J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8226;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 G) @/ Z/ e2 R; ^/ L
6 b& ~: Y0 L5 Q/ ~5 C$ h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 选自第二幕中 唐&#8226;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7 I! N/ N1 K" W4 i& A7 C
) s: Y3 n  f' k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 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 O4 l. m( w: t- h1 Q. S2 {
: E* v' Y- I, U, y6 v% S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5 v' N- t( W/ _
$ c5 m; H) u9 Z2 D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2 k7 f2 K' [6 @+ L/ D
$ @6 t, [0 {# Q3 a; L' p, x7 V0 b6 R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 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w; q5 F' V+ L
) M" T0 ~0 v3 S  Y* n8 _; t. e7 H/ l+ y-----《阿莱城姑娘》: 这本来是戏剧配乐,剧本为法国著名文学家都德所作,原为三幕剧。戏剧演出并未取得成功,而根据戏剧配乐编成的两套组曲却成为传世佳作。
7 c6 X7 r& I" a( w6 N: n- f! }  n; U' }+ C6 Z7 w+ N) ?6 D
《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由比才自编,第二组曲由法国另一位作曲家吉罗编成。  
- ^7 S& A" l# r) I5 s* Q
! S8 e# m5 S; j! j3 ?. u2 j戏剧《阿莱城姑娘》描写了法国普罗旺斯青年农民弗雷德里的爱情悲剧。剧情大致为:弗雷德里准备与一位阿莱城姑娘(这姑娘在原剧中并未出场)结婚, 突然得悉姑娘的名誉不好,于是弗雷德里想忘掉这姑娘,而与童年女友薇叶特成婚。 婚礼当天,一个不速之客带来了那位阿莱城姑娘与其情人私奔的消息。内心依然深爱着阿莱城姑娘的弗雷德里无法控制自己,从阁楼窗口跳下去自杀了。  
% v3 X8 }  m' K$ T. ?2 R0 a
9 u- @$ c+ j5 f《前奏曲》的主题源于普罗旺斯地区的民歌《三个国王的队伍》,在原戏剧中用于第三幕第二场的村民合唱,其主题威武雄壮、刚健有力; 乐曲的中段为“法朗多尔舞曲”(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形式),加入了法国民间乐器——普罗旺斯长鼓作为伴奏的轻松旋律,活泼而欢快。 其中著名的 “小步舞曲”, 选自第二组曲的第三曲。这段清新而单纯的长笛独奏旋律,原为比才的另外一歌剧《美丽的珀斯姑娘》中的间奏。美妙的竖琴以轻巧的琶音伴奏,更衬出长笛明澈的音色。
  ]2 ?3 v  W8 z1 W- k1 Z( ~" y
# _, y+ b- e. ~, v: ?----- 主要作品:
9 J# A' w% a1 g1 |& P, y/ r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 (1872) L’Arlesienne (Premier Suite) <法> 9 r+ q9 W$ e. X3 \1 s$ C
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1872) L’Arlesienne (Deuxiene Suite) <法> . e5 Z" ?# O8 d* a* A
美丽的伯斯姑娘组曲 La Jolie Fille de Perth <法> ' Y( m; N* H% V7 L9 u  X+ p
小组曲 (1871) Petite suite <法>
/ F" G% q! q8 W" \7 s$ l卡门第一组曲 Premier Suite “Carmen” <法> 7 X2 e: v6 I4 G& y( O4 e
卡门 Carmen   b" i( C( U" r) _+ Q1 C/ d' E
德谢米雷 Djamileh * j' G: a3 k8 }- e- g  U0 r
采朱者 The pearl fishrs<英>
* U9 q/ E2 j. q4 F5 i/ E& N4 w2 B4 x吉普赛之歌 (1873/4) Chanson boheme “Les tringles des sistres tintaint” <法>
" N# h, `8 r& |8 ^1 p4 e: r% r; b哈巴涅拉舞曲 (1874) Habanera <西>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布鲁赫 (Max Bruch) <德>1838-1920
! j. i0 E/ C* Y8 h8 ~' f) I1 k/ r7 g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马克斯-布鲁赫1838年1月6日生于科隆.1852年,十四岁的布鲁赫便获得法兰克福(美因河畔)莫扎特基金会的四年奖学金,得以在科隆继续深造,这期间他的一些作品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在音乐上的进一步发展,同他长时间旅居许多音乐城市密切相关:他在科隆当教师,根据歌德原作写成的一部轻歌剧也在这时候上演(1858-1861);在慕尼黑他根据诗人盖布尔(Geibel)的诗作写作歌剧并得以在曼海姆上演(1863);他在科布伦茨等地当音乐指挥(1865-1870);在柏林和波恩专心创作(1875-1878);到英国利特浦任爱乐乐队指挥(1881-1883);回国后又在布勒斯劳和柏林担任指挥和教职(1883-1910).1910年以后,他脱离演奏活动,住在离柏林不远的小城镇,直到1920年10月2日去世为止.
; U& _# y8 E! U; J) J8 S$ @* `. [" R  y
布鲁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技艺完备的作曲家之一,他写出的旋律同民歌有很密切的联系,德国的合唱曲、希伯来的传统曲调、苏格兰和威尔士的歌调都使他迷恋,他选取这些民间旋律的部分素材,从其中简单的核心发展成完整的乐曲.他的音乐严肃而泼辣,流畅而又适度;他的配器与和声体系以古典惯例为依据.一般说来,他较少进行大胆的探索,他的声名可能从而有所局限.他的创作涉及音乐体裁的诸多方面,他作品的精华所在历来有所争议,但无论如何,时至今日的音乐舞台上常可听到的,只有他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和《苏格兰幻想曲》而已.. ]9 S: Y/ x+ T: R3 Q" m( r3 Q
4 |6 @; d8 H6 t! p; k$ }) f) y7 p$ N0 b
---- 主要作品:
2 M7 f0 A" e/ X0 a希伯莱旋律Op.47 (1880) Hebraische Melodie <德> & ?2 L" z6 `4 o& K
苏格兰幻想曲Op.46(1880) Scottish fantasy<英>& [; R8 h' w+ }7 t: j9 C
穆索尔斯基 (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俄> 1839-1881 * I1 u" V& ~! p

2 N" ]1 S# G- ^----俄罗斯作曲家。出身于富裕之家,但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穷困潦倒,一是由于因1861年的农奴解放(他是竭力支持这一运动的)导致他家庭收入缩减,另一原因是他自己性格反复无常。父母亲一意要他在军界任职,因于1856年参军。1858年与巴拉基列夫和达尔戈梅日斯基相识后,对音乐的兴趣日益浓厚,于是辞去军职,从巴拉基列夫学习;但因生活放纵无度,不可能专心从事音乐工作,只能在机关中担任一名低级文官,不久便开始酗酒不能自拔。在四十二岁生日后一星期,因酒精中毒性癫痫在彼得堡一所医院去世。4 k7 j+ F5 o4 j2 D+ c' ~2 |- |) m$ a
  w; C6 K9 y9 P# o
穆索尔斯基的创作与他的生活一样乖僻反常。许多作品有头无尾,杂乱无章,但他居然能写成那么多东西,确是一个奇迹。从很多方面来看,他是俄罗斯最有个性和最富人情味的天才。1870年以初稿完成的歌剧《鲍里斯&#8226;戈东诺夫》,作为俄罗斯人民的肖像画,刻画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至今无出其右者。构成《图画博览会》(1874)的一幅幅风景画,是出自俄罗斯作曲家笔下的第一部无愧于杰作之称的钢琴独奏曲。在这两部作品中,穆索尔斯基在和声与节奏上的大胆创新被一些迂腐之士看作音乐上的无能,认为他写得不知所云。例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校订《鲍里斯&#8226;戈东诺夫》时“修正”穆索尔斯基的“错误”,冲淡了原来培其中绘声绘影的鲜明色彩,使歌剧流为一部程式化的作品。不过他的努力是出于好心,是为穆索尔斯基着想,因而无可厚非。《鲍里斯》是在他的帮助下得以流传的;而且为了整理和完成穆索尔斯基的未完成音乐,他所花的心血比谁都多。同样,拉威尔为《图画博览会》所作的配器虽然改变了原作的特性,却使这部作品得以广泛流传。没有拉威尔的配器,听到它的人一定要少得多。继《鲍里斯》之后,穆索尔斯基最有生命力的舞台作品是取材于果戈理小说的喜剧《索罗钦集市》(1874—1880,由居伊续成)和《霍宛斯基党人之乱》(1872—1880,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成)。在他创作生涯的不同阶段,他还根据福楼拜的《萨朗波》(1863—1866,未完成)和果戈理的《婚事》(未完成)写了两部歌剧。在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廷、居伊集体创作的芭蕾歌剧《默拉达》(1872)中,他写了《荒山之夜》和其他乐曲,前者本身是一首独立的管弦乐音诗,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改编。他对俄罗斯人民及其语言的感情在他苦心孤诣创作的约六十首歌曲中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其中包括三部杰出的声乐套曲《育儿室》(1868—1872),《死之歌舞》(1875—1877)与《暗无天日》(1874)。
/ m7 y8 U9 P7 K7 U% u) l4 J1 L% b0 M/ P5 K. C  p
----- 穆索尔斯集是19世纪第一批以俄罗斯民歌为创作基础的著名俄国作曲家之一。其歌曲和歌剧以现实主义为特点,人物刻画鲜明,深刻反映了俄罗斯生活。他的音乐语言大胆独特,和声与配器别具一格而简炼,作品虽不多,但对后世作曲家有深远影响。父为地主,曾祖母是农奴。自称幼时听保姆讲俄国神话故事对他是最大的创作动力。母为优秀钢琴家,随母学钢琴,7岁就能演奏李斯特简单的钢琴曲。1849年随父去圣彼得堡,入彼得-保罗学校,为以后入军界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从格尔克学习音乐。1852年入帝国禁卫军士官学校,又初试作曲,并对文学、历史、绘画、哲学,科学、天文学以及神学均甚爱好。1856年任禁卫团少尉,结识作曲家鲍罗丁。同年冬,又接触到格林卡的音乐,更加深其作品俄罗斯化的倾向。后投巴拉基列夫门下,遂退出军界,立志专事音乐。1866年作一套关于普通人的歌曲,创作渐趋成熟。1868年开始作声乐套曲《保育室》和为果戈里的《婚事》第一幕配乐。1869年根据普希金的著作自编脚本,完成歌剧《鲍里斯&#8226;戈东诺夫》,但帝国歌剧院拒绝上演;1872年8月完成第二稿,终于在1874年2月在圣彼得堡首演。1872年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同住。后遇诗人库图佐夫,受其激励写有两组忧郁的声乐套曲《没有太阳》(1874)和《死之歌舞》(1875~1877)。1865年丧母,同住一室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又在1872年结婚离去,因而生活孤寂,潦倒嗜酒。身后遗下未完成歌剧稿《霍万希那》,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完成。【摘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 , P% o% F' I9 y8 E$ S/ {4 U

! {& {- ~- u- J& i: G# I1 |---- 主要作品:
: l9 @' t- _: d& R5 t+ L$ f7 M展览会上的图画 (1874) Tableaux d’une exposition <法>
8 |/ }( q% m. B  H3 l' N$ ^荒山之夜 (1867) Night on the Bare Nountain <英>
" o& O, ]# j- W# j) T" t) y% m6 N霍凡希那序曲 (1874) $ Y" i$ I1 N! G/ U
戈帕克舞曲 (1880) gopack <英>
' B: g7 y2 ?0 l) k/ E+ ~3 [鲍里斯.戈东诺夫 Boris Godunov 9 L# L( C9 ~7 c6 g  s& D6 a9 o+ M
索罗庆采市集 Fair at Sorochinsk<英>
9 }: j& S( `$ y; `% w霍凡斯基之乱 Khovanshchina
; p+ ]+ w% A5 G' B, I
* }* W8 |3 m2 i9 W1 q柴可夫斯基 (Piotr llyich Chaikovsky) <俄>1840-1893 0 w. y3 H. p# ]1 ?  t2 N$ b% t

: F: E. b2 Z# g, N---- Chaikovsky,Piotr llyich柴科夫斯基,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出生于维亚特卡省边境的沃钦斯克矿区小镇。父亲是矿上的总督察,他鼓励其子自幼学习钢琴。柴科夫斯基八岁时,全家迁往彼得堡,他被送入寄宿学校。但他的敏感的个性不适宜于住读生活,十岁时转学到法津学校。十四岁时他敬爱的母亲死于霍乱。同年地开始创作。十九岁时在司法部任职员,并在新开设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从扎列姆巴和安东&#8226;鲁宾斯坦私人学习音乐,进步迅速。1866年在由安东&#8226;鲁宾斯坦之弟尼古拉任院长的,新开设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授,同年他创作了第一部交响曲,名为《冬日的幻想》,但创作此曲时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精神崩溃。1868年开始与里姆斯-科萨科夫、巴拉基列夫及俄罗斯民族乐派中的其他成员交往,但认为他们(里姆斯基除外)虽有才能而只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业余作曲家。就民族乐派来说,他们则顷向于认为柴可夫斯基是个平淡无奇的折衷主义者,尽管在他已经写出的作品中,表现俄罗斯民族性的深度,不亚于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同年,他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司令官》,随后几年写了大量杰作,其中有《罗密欧与朱丽叶》(1870)、《第二交响曲》(1872)、《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第三交响曲》(1875)、《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1876)。1877年,正在创作他的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叶甫盖尼&#8226;奥涅金》时.他与热恋他的崇拜者安托尼娜&#8226;凡诺夫娜&#8226;米留科娃结婚,主要似乎是由于他认为奥涅金对待痴情的塔吉雅娜(他所根据的普希金的“韵文小说”中的人物)太冷酷无情了。但是柴科夫斯基的至今已成定论的同性恋症意味着这个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不幸的,他在失望中走到伏尔加河畔企图自杀。可是,大约在这同一时期,一位富于同情心的崇拜者和庇护音娜杰日达&#8226;冯&#8226;梅克夫人给予了他弥补,她与他通信,但从未会面。她向他定期提供资助,使他能摆脱教学工作(在这方面他已越来越不愉快)而专心从事创乍。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第四交响曲》(1877)、《小提琴协奏曲》(1878)、《第二钢琴协奏曲》(1879—1880)、《意大利随想曲》(1880)、《1812序曲》(1880)、《曼弗雷德交响曲》(1885)、《第五交响曲》(1888)和芭蕾音乐《睡美人》(1888—1889)。1890年梅克夫人突然中止了对他的资助,这使他很烦恼,因为他重视他们的奇特的友情,但他现在的声誉已经确立,在经济上完全能够独立。) H3 ]* {: ?7 X0 W" m+ ]

! A' G: b* Z; O5 I  x1891年赴美巡回演出,在纽约、巴尔的摩、费城指挥音乐会。1892年赴汉堡,听马勒指挥《叶甫盖尼&#8226;奥涅金》(他认为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同年12月芭蕾舞剧《胡挑夹子》在圣波得堡首演,1893年初他开始创作第六交响曲《悲怆》。同年10月在圣彼得堡指挥《第六交响曲》首演后九天,在午饭时饮用了一怀未煮沸的水。这一鲁莽的举动(也许故意如此)的后果是患了霍乱,数日后就去世。葬在亚历山大&#8226;涅夫斯基大修道院格林卡、鲍罗廷和穆索尔斯基墓旁,人们演出《悲怆交响曲》来纪念他。1 Z9 x) X  x5 w5 B8 B

, c& ]& q& C( u' D' I$ m柴科夫斯基说,他认为他作为作曲家的缺点之一是:“我不能抱怨说我没有创新能力,但我苦于缺少安排曲式的熟练技能”。迂腐的学究们总是同意他的这种自我评价,但他的许多作品中所谓的结构上的弱点,并未影响作品的流行。实际上,柴科夫斯基的作品的亲切坦荡的旋律,戏剧性的磅礴气势,华丽生动的配器,支配着它们的曲式。如果它们不遵守陈腐的规则,那就说明拘泥于规则会糟得多。他的旋律之泉喷涌不竭,在聆听他的管弦乐曲和芭蕾音乐时,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只代表他的全部创作的两个方面。他本人认为歌剧《叶甫盖尼&#8226;奥涅金》是他的最佳作品。但是《黑桃皇后》(1890)也并不逊色,另外几部歌剧以及他的歌曲、室内乐,也同样值得研究。* s, F( i5 |& a  Q: n

% Z2 o3 [8 }2 E" q4 C最后,关于他的姓氏的拼写法还要说上几句。虽然传统的音译写法是Tchaiko Vsky,但开头的字母T(正如杰拉尔德&#8226;亚伯拉罕及其他权威所指出的那样)是不需要的。契诃夫在今天的标准拼写法是Chekhov,而不是Tchekhov,人们沿用熟悉的Tchaikovsky,而不用更为现代的、正确的Chaikovsky,仅仅是保守思想作祟。: p' r- r8 i2 }7 a3 {) Y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柴科夫斯基的主要作品如下:1 ~3 K' R+ n; X( E2 V4 i
1 ^3 S0 U1 L) E+ Z
(1)舞台作品:歌剧十一部,包括《铁医匠库拉》,(1876:修订后改名(女靴》,1887;出版时改为《奥克桑内随想曲》),《叶甫盖尼&#8226;奥涅金》(1879),《奥尔良的少女》(1881),《马捷帕》(1884),《女巫》(1887),《黑桃皇后》(1890),《约兰达》(1892);芭蕾舞剧三部:《天鹅湖》(1876),《睡美人》(1889),《胡桃夹子》(1891—1892);戏剧配乐《雪姑娘》(1873)和《哈姆雷特》(1891);
! ^9 L0 E& x! A( f$ V! @
; Q, K- ]$ U; c3 l3 @9 I, ]/ `; M* l(2)管弦乐曲:交响曲六部(第四,1877;第五,1888;第六,1893);《曼密欧与朱丽叶》(1869;定稿1880);幻想曲:《暴风雨》(1873)和《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1876);序曲:《暴风雨》(1864)和《1812年》(1880);组曲三部(1879,1883,1884);交响诗《命运》(1868);交响事曲《司令官》(1891);《意大利随想曲》(1880);《C大调弦乐小夜曲》;
# v2 W* `. b+ M
  Q& ^9 _) Q6 D6 K4 P2 z(3)乐队与独奏乐器:钢琴协奏曲三首(降B小凋,1875;G大调,1880,1893年修订;降E大调,单乐章,1893);《钢琴与乐队幻想协奏曲》(1884);《小提琴协奏曲》(1878);大提琴与乐队《洛可可主题变奏曲》(1876);% [9 G2 T6 K; O' j7 b. e. ^5 F
, Y- P2 u* K5 s6 R
(4)室内乐:弦乐四重奏三首(D大调,1871;F大调,1874;降E小调,1876);A小调钢琴三重奏(1882);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回忆》(1887年开始创作,1892年修订);小提琴与钢琴曲《回忆珍贵的地方》;
1 z% k$ o  |; o. i1 r7 P9 m" X: O# l/ h; v$ w) n# p  }7 z
(5)钢琴曲:《升C小调奏鸣曲》(1865);《四季》(1876);G大调奏鸣曲(1878):《儿童曲集》(1878);《杜姆卡》(1886);  J( P' }  \# H9 w

7 Y# x4 z7 ]6 m  j* C1 ^- Q% }; Z(6)歌曲:九套歌曲,每套六首(1869,1872,1874,1875,1878,1884,1887,1893);歌曲七首(1880);儿童歌曲十六首;(1881—1883);歌曲十二首(1886);法国歌曲六首(1888):二重唱六首(1880);" s& w7 T  i+ d* w7 y
( E  p/ T2 M" F5 n2 @
尚有教堂音乐、康塔塔及其它合唱曲;曾将热瓦埃尔的《乐器法》(1865)、J.C.洛比的《音乐教学法问答》译成俄文;著作有《实用和声指南》(1871);(和声简明手册,适用于研究俄罗斯的宗教音乐》(1874);《1888年国外旅游纪实》。(选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译:《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z) C4 ]  _9 q* h- X+ U% o

$ q& ^7 ~3 j4 ?$ x9 E------ 主要作品列表:
, C9 y3 r# f; V/ g( ?$ e弦乐小夜曲 Op.48
* y/ j: B% I8 l# ?3 ^8 \; C/ o, j莫扎特主题弦乐组曲 Op.61 ! W$ ^/ }9 N9 x, l, v8 D
天鹅湖组曲
) o3 p4 M8 m: {睡美人组曲 Op.66a
) P, R% X" H- i7 a) M7 u/ x睡美人 Op.66(1888/9)The sleeping beauty<英>
" Y9 [6 U, C, C7 e- h; i: O- f% V胡桃夹子组曲 Op.71a
3 g1 @: C4 V- p% s. D胡桃夹子 Op.71 Nutcracker<英> : w6 T: Y: V) T1 K5 c
胡桃夹子第二组曲
1 f: C8 v1 u" P% ]0 j悲怆交响曲Op.74(1893) Pathetique symphony<英> / [! a$ @! z% R7 M- m: n
波兰交响曲 Op.29(1875) Polish / u3 s5 D4 Q+ a3 l3 Z5 }8 L( @
黑桃皇后 Op.68 The queen of spades<英>
5 b4 a8 b$ N6 W, G" f* i# y. A罗密欧与朱丽叶 (1869) / k, ]# @8 ?: R7 H
天鹅湖Op.20(1876) The swan lake<英> 3 H8 E3 i3 G& I4 S0 W' h
暴风雨Op.18(1873) The tempest<英> 7 ?% ~8 s1 }9 j+ o5 R" d0 t0 m# c
四季 op.37bis 0 A7 o  s. X5 h: Q1 Z
一八一二年序曲 Op.49Op.49(1882) 1812 overture<英>
+ k& c! X3 r- u* `. ]: j意大利随想曲 Op.45(1880)Italian capriccio<英>
3 u( d5 L7 M; T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Op.33 ) P% `  s' ]. c5 r2 r
忧郁小夜曲 Op.26
- b  W1 ]& M! N3 P; V悲歌 op.40-2 + l+ ~" M$ C1 f1 o3 j0 |
旋律Op.42-3 + a% B+ x# c( I3 g, l( o
佛罗伦萨回忆Op.70 Memories of Florence<英> % l2 A& f+ A- J3 b2 N- j9 \4 I
如歌的行板 / l) N' K/ Y. u$ R
叶甫盖尼.奥涅金 Evgeny Onegin 6 S6 _5 w+ Y5 Q, t/ m
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 Op.32(1876) Francesca da Rimini
9 p5 G0 m$ N6 R3 @9 Y6 H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Op.50 In memory of a great artist<英>
+ Z* O( `& W8 u5 p9 V0 F曼弗雷德交响曲Op.58(1885) Manfred symphony<英>
- b- d7 \  |- L( I乌克兰交响曲Op.17(1872) Ukrainian symphony<英> 0 }5 W- v6 q' Q$ R
斯拉夫进行曲 Op.31(1876)Slavic march<英> * `6 I" m% Q+ Y5 [% h
马捷帕 Mazeppa 2 F0 i) c! D& u8 M6 D! I
司令官Op.78(1891) Voyevoda
) k! Z/ ?; F. O9 b& @! M4 c- L" }冬日的梦Op.13(1866)Winter day dreams<英> 6 Y5 Q, n) Q! M! f, @
莫扎特之声Op.61(1887) Mozartiana
0 m$ k7 r8 o7 N! X  g& u# {) P4 H; A) F6 Q+ N+ P; B

% i/ E0 p" ~) Y* A7 F& l夏布里埃(Emmanuel Chabrier) <法>1841-1894
$ \# j$ R4 D' K8 e% ^" Q, P; C9 O( ]4 x9 X
---- 法国作曲家,生在昂贝尔,自幼显示音乐才能,但从父命学法律当公务员,同时自学音乐。
/ p3 O3 k" w2 p
; W# m, ]5 n9 l: [/ F) z. b1877年他的轻歌剧《星》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后,被承认为专业作曲家,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听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深受影响后,才决意退职专门从事作曲。
5 J' ^9 H" D' e. p" e3 r9 v9 }( R
7 {, I& y. _9 Z- v0 t! `他最著名的管弦乐《西班牙交响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风后的产物。后来被人改成管弦乐的《快乐进行曲》,和声新颖独特,配器手法别出心裁而色彩鲜明,音乐富于幽黩感而健美。他被认为是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法国近代音乐的先行者。  P" e( @0 m% V
  C8 T/ p/ b$ B+ U9 e& u
---- 主要作品:$ @7 Y( Q0 b% y# _
西班牙狂想曲 (1880) Rapsodie “Espana” <西>
5 J; u) B* w* i1 U1 D% W- o快乐进行曲Op.42 Joyeuse marche <法>
) u0 v1 J4 T+ D/ a* h格温多琳 Gwendoline   Z0 J9 j% F* _- l$ ?

& [" m$ \: v! w) ?1 x0 J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捷>1841-1904 , M* @( Z, w) y. O. r  [4 B) }

/ w4 r+ {5 r' P9 ^$ M----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1841.9.8.-1904.5.1 捷克作曲家。自幼接触民间音乐,学会演奏小提琴和管风琴。16岁又经过一生中仅有的两年管风琴学校的正规学习。毕业后,在一个室内乐团演奏中提琴。30岁从事创作,并教授管风琴。那时结识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并受其重要影响。他的作品获奥地利国家奖学金,使他增强了创作的信心,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和个人的风格。1885年起,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并9次出访英国,演奏自己的作品。1890年在俄国与柴科夫斯基结下了亲密的友谊。1891年任布拉格音乐院教授,次年,出访美国,大量接触黑人和印第安民间音乐。此时的创作对美国的音乐产生了显著的影响。1901年任布拉格音乐院院长。德沃夏克晚年被选为捷克科学院和艺术研究院院士、获英国剑桥大学和捷克大学名誉音乐博士。
, P2 ~; v: E  \
( B' z& h2 p# Y' K9 ?德沃夏克的作品朴实自然、手法简练、结构紧凑、曲调清新。他的代表作品-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融合了黑人、印第安人民歌和波希米亚民间音乐的素材,使此交响曲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斯拉夫舞曲》《捷克组曲》等是属于强烈民族风格的作品。" W/ x, N1 o- p9 R$ E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首、序曲3首、狂想曲、谐谑曲、斯拉夫舞曲16首、弦乐小夜曲、小夜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六重奏、钢琴三重奏、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叙事曲、歌剧二部、宗教合唱曲、歌曲等。
( @$ e9 X4 z+ O1 ]$ U$ n# k" T( [
. ?) G5 `4 G( G# @* R, o/ O2 h  r7 O; e----- 主要作品列表:
" q/ G- V6 M& |: @
$ k2 B8 Q' l1 Z- O3 |- H小夜曲 Op.22 (1875)Serenada <捷>
3 [7 p2 b* y' q7 L" q7 f- O魔鬼与凯特Op.112 The devil and Kate<英> # _$ i; v; ~8 G1 X% {' ~- Y
阿尔米达Op.115 Armida
" j  W! H/ |: [- ~  ?; I; Y雅格宾党人Op.84(1889) The jacobin
. J: ?' ^% ?* ~  Y水仙女Op.114 Handlung<德> & ^- ^, b; S2 f2 D& a# n- m+ F
野鸽Op.110(1896) The wild dove<英> 4 @0 j. T9 S* }
自然界.生命.爱情Op.91-93(1894) Nature,life,love<英>
  v4 a! g" {& b兹罗尼克的钟声(1865) The bells of Zlonice<英>
2 m, T: B( p0 |新世界交响曲Op.95(1893) From the New World<英> - {" \/ X- X5 O4 ]% |
狂欢节序曲 Op.92 (1891)Ouvertura “Karneval” <捷>
" ~( A2 q+ o# q" h3 \斯拉夫舞曲(一) Op.46-1 (1878) Slovanske tance No.1 <捷>
, E3 E+ n/ l' |7 n1 ]7 Q斯拉夫舞曲(二) Op.46-2 (1878) Slovanske tance No.2 <捷> . L- Z* K2 t" x) c) Y6 t8 o+ ~: J
斯拉夫舞曲(八) Op.46-8 (1878) Slovanske tance No.8 <捷>
9 O" u/ a% V$ N4 K8 L: C2 `; m斯拉夫舞曲(十) Op.72-2 (1876/7) Slovanske tance No.10 <捷>
" b. `3 W2 p# e( A0 Y- X幽默曲 Op.101-7 (1894) Humoreska <德>
% {% e& z" ~8 O  Z9 c: f母亲教我的歌 (1880) Als die alte Mutter mich noch lrhrte singen <德>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奈 (Jules Massenet) <法>1842-1912
; O  h% F* ]& K9 Z1 O
" k! i3 \% g0 [7 t; L; E7 K---- 法国作曲家朱尔-埃米尔-马斯奈在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一个高级工程师(后来经营制铁业)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小马斯奈的音乐才赋在童年就已显露.十一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学院的老师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玛等人;在学期间,他已多次获得学科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进修三年.1866年马斯内回巴黎后,便致力于探索自己的道路.  i: N  Z4 G" |) S
% s3 q5 q8 o$ v5 |
从1873年起,马斯奈的戏剧音乐作品,如《巴赞的唐恺撒》和《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赢得了公众的承认.在七十和八十年代,达到了他的创作的最辉煌和最有成果的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
. `) A' @3 L+ O; [, R7 A% K( s5 S* l8 Z2 W6 S9 e4 T
马斯奈的笔头很快,是一位多产作曲家;除了偶尔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他的活动领域在于歌剧,主要是喜歌剧.马斯奈的后期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没有扩大自己的艺术思想视野,在戏剧效果和表现手法方面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都被遗忘.但即使如此,他后期创作中的歌剧《黛依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诃德》(1910年),还是很有意思的.马斯奈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二十世纪,人们总是尊他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
, }: C, t8 @- E马斯内除了勤奋的创作活动外,还长时间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课教授(1878-1896年),在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法国著名作曲家的有布律诺、夏庞蒂埃、施米特、凯什兰(C.Koechlin,1867-1950)和罗马尼亚作曲家埃涅斯库等.马斯奈在三十六岁时(1878年)便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是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1876年,他已获得荣誉勋位,1899年,又获得二级勋位.1912年8月13日,马斯奈逝世于巴黎.: m4 X1 T; q( b! c

9 o& n3 T1 t. i0 D/ }---- 主要作品列表:& e* Y  ], m' ^2 B; i
沉思 Meditation <法> - G( U/ H& E& e* ?) _
悲歌 Op.10 Elegie <法> 1 r8 K& g6 U1 t

6 _% @- e" G$ f3 t. _格里格 (Edvard Hagerup Grieg )<挪>1843-1907
/ J1 D+ s+ Z4 L1 A# K% n! [8 L% @8 @4 ]+ |5 h0 Q- ~( h
---- 挪威作曲家.九岁开始作曲,父母听从奥莱&#8226;布尔的意见,1858年把他送到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1862年毕业;在卑尔根举行第一次音乐会,1863年定居哥本哈根,在那里师从尼尔斯-加德;回挪威后与当时正致力于创建挪威民族音乐学派的理查德-诺拉克成为莫逆之交.他在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创办了一所音乐会社(1867),并亲任指挥(直到1880年为止).1867年与表妹尼娜o黑格勒普结婚;尼娜演唱了他的许多歌曲,两人还一起举行音乐会.1865和1870年两次访问意大利,在罗马与李斯特结识.他曾多次访问英国,但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卑尔根附近的乡居中度过.
: ?  D# a) E1 O" D5 \" N0 E2 c! Z+ Q! C* Y
他的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于他能把自己经常采用的民族音乐语言与他在莱比锡汲取的浪漫主义养料融于一炉.当然,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接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和声传统,而是自己发展了一套在当时看来是很大胆的转调手法与不协和音的用法,这在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中是无与伦比的.他主要是一位抒情作曲家,尤以亲切活泼的小品最为擅长.在大型作品中(例如那首钢琴协奏曲),重复短小乐句的倾向有时会使人感到腻烦,而按德国传统塑造曲式结构的企图则产生不自然的效果.不过,李斯特还是很赞赏他的这首钢琴协奏曲,它也一直是今天最受欢迎的协奏曲之一.为《培尔-金特》所作的配乐所以风靡于世,是因为它也具有那些使他的其他小型作品获得成功的特点.但这部作品表明作曲家对易卜生戏剧中的讽刺和辛辣的个性刻划并未深刻领会." G; N) T4 ], |& B8 ?. @

$ }" I6 K8 r/ o. R0 p+ |4 W---- 主要作品列表:! S  S* g( ?& }' X) U  [2 U
4 `# T/ [% p9 j
霍尔堡组曲 Op.40 (1884) Fra Holbergs Tid <挪>
4 U7 a# f8 S  c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Op.46 (1888) Peer Gynt, Suite No.1 <挪>
8 J7 _- K: n2 t5 O培尔.金特第二组曲 Op.55 (1891) Peer Gynt, Suite No.2 <挪> ) l, L' A* D5 X8 \) f
抒情组曲Op.54 Lyriske suite <挪>
9 V! E" U) W7 J# }6 K6 ?5 C3 D$ o5 s圆舞曲Op.12-2 (1867) Vals <挪>
# q8 e# b# ?- k, }9 l小精灵的舞蹈 Op.12-4 (1867) Elverdans <挪> 6 s" ]/ ?: e4 N, ~  o( g
民歌 Op.12-5 (1867) Folkevise <挪> , U! h" U; [6 L- }2 {
挪威舞曲 Op.35-2 (1881) Norwegian dance <英> : b9 w- `1 Q+ A5 N# C/ n1 D$ M
摇篮曲 Op.38-1 (1884) (1883) Vuggevise <挪>
; @! p) N8 H2 D9 ~, J致春天 Op.43-6 Til Foraret <挪>
. v' F$ C8 K5 ^; a  i" n哈林舞曲 Op.47-4 (1888) Halling
* R# ~% ?3 S+ k6 g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 Op.65-6 (1896) Byilupsdag pa Troldhaugen <挪> 6 Y2 `/ e$ N: L: `! I
宣誓进行曲 (1872) Hyldningsmarsjen <挪>
$ D( F% M8 q9 Y3 ~* y3 ]+ s9 n9 Q3 a2 G) {6 E
75) 波伯 (David Popper) <捷>1843-1913
- A! T% s: E1 U# ?; a3 k; D  I) w# a/ g% D
----大卫-包佩 (David Popper, 1843-1913) 为十九世纪捷克的大提琴演奏家兼作曲家。十二岁进入布格音乐学院从古特曼(J. Golterman)学琴,之后受到汉斯、范&#8231;毕罗的赏识,开始正式演奏生涯。一八八六年在李斯特的引荐下进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任教,名大提琴家史塔克的老师Adolf Schiffer即是包佩的学生,著名小提琴家西格提也曾受教于包佩。包佩的大提琴作品数量不少,除了演奏会小品集、组曲、协奏曲之外,亦包括教学上的大提琴教材等。由于这些作品代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演奏精神,也让他博得「大提琴中的萨拉沙泰」称号。- K8 s3 B1 e6 M( B+ J4 M

- @* U5 Y: u( `( A$ x* m3 {+ \1 l  b9 j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俄> 1844-1908
3 f) |5 o$ E( u7 J: ]' ~! y
' F6 A) G& p6 z; K1 ?----- 俄国国民乐派的音乐家大多是半途出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他们的音乐之路,包罗定原先是个化学家、穆索斯基是个军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则是个海军军人。
% o2 _) x' r4 q/ K( K0 _% s
( A( t( N; u2 Y/ u* `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原先的志愿是要当个军人,十二岁时他就进入海军学校。1861年结识巴拉基列夫后,开始认真的学习音乐,后来还认识居伊、穆索斯基等人,加入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俄国强力集团。与强力集团相处的期间,他的作品受到民族主义思想影响较深,这段时间较有名的作品有:交响组曲《沙德可》与歌剧《普思可夫人》。 - C5 K6 e- A. T! s2 [; q0 I/ L

1 y% k; r9 F; x6 u8 B& r  D  1862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以军官的身分出航学习,让他的音乐学习中断约三年,1865年他才自伦敦返国。1871年,年仅27岁的他受聘为圣彼得堡音乐院院教授,这个职位做了几乎有40年之久。1874年出任音乐院院长,直到1908年去世为止。 6 h$ x# r$ j4 O8 H# ]

' B4 d1 F6 G2 W; k& ?' T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以歌剧为中心,一生共创作十五部歌剧,他擅长描绘各种神奇的情境,许多歌剧的题材有许多都是以童话为主,如:《五月夜》、《雪娘》、《沙德可》、《圣诞夜》、《金鸡》等。
' ~9 i5 u1 o4 O7 p3 k
. g7 I4 I0 ?: e+ |  t  里姆斯基最成熟的几部管弦乐曲《西班牙随响曲》、《俄罗斯复活节序曲》写于1887年至1888年。值得注意的是,里姆斯基有许多优秀的室内管弦乐作品是改编自己的歌剧的组曲,如,《大黄蜂的飞行》。
: f0 O9 o! X7 h7 r( a2 {
+ p4 O# n8 m1 F$ x* j1 Q
3 \4 t  C3 B! o+ t$ e6 G! z+ ^---- 主要作品:
! V( @' }3 P: k
7 K% J, \! ], ?- `& C) t0 N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Op.35(1888) Arabian nights<英> ) q, E( y5 k4 p$ }
安塔尔 Op.9 (1868) Antar ( }' d5 G; z$ v6 M7 h! m0 e
圣诞之夜 Christmas eve<英>
) \8 T( j: w5 @0 O, c1 T金鸡 The golden cockerel<英>
0 ?* |. M: s5 R! A0 |隐城基特日的传说 The legend of the invisiblecity of Kitezh<英>
5 d3 e1 S, _- X( I( Q  T普斯科夫的姑娘 The maid of Pskov<英>
7 U% M* X& u9 s2 X' [1 S萨特阔 Sadko & p" Z3 O4 J! _" O' V! _" u; G
萨尔丹沙皇的故事The tale of Tsar Saltan<英> : b. q# G. ]3 J* L- P
沙皇的新娘 The Tsar’s bride<英>
. ]! i7 F8 b/ A+ w; X雷姑娘 The snow maiden<英>
6 E, A6 c4 b4 ]5 P" h) x) e五月之夜 May night<英>
0 d5 R0 n, K& M) Y$ ~0 E特利格拉夫山之夜 Night on mount Triglav<英>
3 j& S; A0 j5 D俄罗斯复活节Op.36(1888)Russian Easter festival<英> & f. v" Z% z5 J4 ?3 D1 q; Y
杜比努什卡Op.62(1905)Dubinushka<英> ; y) [+ G* R1 E2 u
西班牙随想曲Op.34(1887)Spanish capriccio<英> $ g# g, p0 w, _9 z4 \9 l
野蜂飞舞 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英> . f! x( E6 U* t% v$ ^5 i
太阳赞歌 0 ^1 |0 r# D" K& S/ t
印度之歌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 <西>1844-1908
+ W; v$ Y& w/ \! F+ v! L3 x, b# T' y1 C- h' h1 _
---- 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十岁登台演奏。
+ D2 J% e# P7 u9 Q- c! D* J! b6 b. E; x' z
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且大受欢迎。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
- ~6 m, y& b3 k8 I: ]# G& d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卜赛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 k3 `2 j4 p6 l0 B7 c4 E8 t
, @8 o9 q" T$ L2 D, Q! F---- 主要作品:' I$ |# o8 {: [5 L) F* r& e
" c0 R0 l1 O3 D  p2 l+ g
吉普赛之歌Op.20 (1878) Zigeuner weisen <德> & F5 {* ^. k: a! X: q7 e
哈巴涅拉Op.21-2 Habanera <西> ' T3 q7 n, I# r, q; T% f
卡门主题幻想曲 Op.25 Fantisie sur Carmen de Bizet <法> 9 S& v- m) a7 b7 H$ ]' Y
安达鲁莎的浪漫曲 Op.22-1 Romanza andaluza <西>   b* y4 }- v8 P7 u- C+ e4 p/ f
2 K+ m8 A. O6 n1 P* m9 }1 u
福莱 (Gabriel-Urbain Faure) <法>1845-1924
. K' e5 {9 |" n# M; T) k) C. b6 i4 G# r% ?. j3 K! \
---- 盖布里埃尔-尤尔贝恩-福莱 (Gabriel-Urbain Faure 1845-1924),法国作曲家,生在法国南部帕米耶,担任过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院长,是法国当时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_4 i) S* o5 ~4 y0 y
  他曾把法国艺术歌曲《帕凡》以及由戏剧配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改编的同名组曲。他的创作风格精微细致而自然,高雅纯正而流丽。7 A  r8 L# z; Q* h. J/ O1 Z' S

3 H6 _5 T- \0 S0 V" }/ {---- 主要作品:
9 |- ~9 o- r( U9 I/ x( ?1 K9 i梦后Op.7-1 (1878) Apres un reve <法>
* I% w! ]$ {1 |" T7 u摇篮曲 Op.16 (1880) Berceuse <法>
: M! s  N0 m- D# {悲歌 Op.24 (1883) Elegie <法> 2 r3 C# u6 e0 W- H5 F3 j* _, }
西西里舞曲 Op.78 (1893) <法>
% l+ w7 H. W. t: T
# A5 g3 S3 t2 ?9 f& _/ o8 X苏萨 (John Philip Sousa) <美>1854-1932 / a2 C' C) a# O

( s* j- b( n  }+ F---- 美国作曲家、军乐指挥家。十岁起学习小提琴与和声学,十六岁即指挥乐队在剧场和影院中演出,曾提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乐队领队、美国海军乐队总指挥,四次率领自己所组织的乐队,赴欧洲旅行演出。. e$ o3 z! b6 X& l: g# d

8 i3 t9 V& I5 s一生作有大量军乐曲和轻歌剧、歌曲等,对美国铜管乐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被誉为“进行曲之王”。
* z1 P0 k0 G2 \) O& {0 j4 O& e/ r6 T5 ]/ I6 ?
他的军乐曲中,最著名的有:《星条旗永不落》、《棉花王》、《华盛顿邮报》、《越过海洋的握手》等。
: h) q" w, d4 c' K4 |# B# P/ |- ?8 ?) t; S
-----《星条旗永不落-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由1897年至1950年榜上有名。 此曲为美国进行曲之王John Philip Sousa的主要作品之一。1896年末,苏萨及夫人在欧洲渡假时,忽闻他的军乐队的经理突然死亡。乐队原订将进行全国巡徊演出,这就使得苏萨不得不立即动身回国。在回国轮船的甲板上,苏萨没有因回纽约后要处理的一大堆事务所困扰,而却在脑海中浮现出由乐队演奏着的曲子。在整个回国的旅程中,同样的曲调无数次重复出现,当时他并没有将曲调用纸记录下来。上岸后,他将脑海中浮现的曲调一成不变回忆了出来。' @% G" R- y6 I0 l7 _/ G7 E. N
3 r, J6 d( a  w
---- 主要作品:
) r+ z7 H  R$ }星条旗进行曲 (1897)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2 v+ z! N4 u  j# j  z美中美进行曲 (1899) The Fairest of the Fair * v5 K2 @& c9 G) o/ z& D2 f1 h
华盛顿邮报进行曲 (1889) The Washington post 8 Y. b" t9 X$ U2 L1 L7 Y

& Q& E6 ~0 M. \/ y* u; o: U/ s% d肖松 (Ernest Chausson ) <法>1855-1899
# K4 F- c/ y% r+ z/ B. S* G: c$ y' `* ~
---- 埃尔内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国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学法律,二十五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学音乐,深受弗兰克的影响。曾参加圣-桑、弗兰克等创立的国民音乐协会,1889年任该会书记。 曾创作《音诗》,独唱与管弦乐《爱与海的诗》、《降B大调交响曲》等,其中已成为小提琴名曲的《音诗》出类拔萃,德彪西曾说:“该曲蕴藏着作曲家卓越的天资。” * ?8 i, M) T$ l# r2 d: x1 j
9 q- M9 _! s) X' h) X
---- 《音诗 op.25 (1896) Poeme <法> 》:肖松《音诗》,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与管弦乐伴奏的乐曲,但在演出时,往往是用钢琴伴奏来进行的。这首乐曲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杰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者肖松的作品体裁广泛,以抒情丰富、充满热情为特色,尤其这首作品可以说是把肖松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了。乐曲为神秘莫测的缓板,降C大调,3/4拍。在缓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后,独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题。管弦乐将它反复之后,独奏小提琴接着展开花奏。之后乐曲转变为"生气蓬勃地",6/8拍。独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为背景,用最强奏奏出热情而强烈的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三主题为全曲最华彩的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将乐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来是稍缓板,出现开头序奏部的材料,并转为3/4拍的降E大调,以管弦乐再度奏出第一主题,然后由独奏小提琴来承接。小提琴在D大调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题,然后进入降E大调,3/4拍,回到原来速度。乐曲由此进入终结部,最后以最弱奏结束全曲。8 N; i# `& S2 F
9 }8 m2 C0 R) W
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法>1862-1918
* ^" |) [4 K5 m4 L0 ?3 U: ]0 G, T( P& D& K
-----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 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 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 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 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 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 《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 《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 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 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 S8 C, K( g4 x5 ^/ `% `! }
, g' c: Y% g( X* D
---- 主要作品:  u- E: r  F8 g# I* E
牧神午后前奏曲 (1892/4) Prelude a I’apresmide d’un Faune <法> 4 g7 ~9 x# Q2 |/ @  b
大海 (1903/5) La mer <法>
4 A2 D# j0 [" L0 c圣洁的少女 (1888) The blessed damozel<英> 5 _2 _' r5 Y4 y
儿童乐园(1906/8)Children’s corner<英>
% }$ B- i: t' {1 r- \0 X% @3 Y. Z浪子 (1884) The prodigal son<英> 9 R# m9 `# r# L: ^+ A
版画 (1903) Engravings<英> 3 a0 C( i9 r& O
节日 (1898) Fastivals<英> 8 U2 n4 F6 O1 B* x1 h
意象 (1909/11) Images<法> , W) K; Y; k* d3 `# c& E
大海 (1903/5) The sea<英>
$ m( E! U. A# d) R' Y1 p夜曲 (1897/9) Nocturmes <法> 5 w1 L1 Q( v- x
月光 (1890) Clair de lume <法> 7 L/ Z$ J( h: W9 c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1910)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法> 1 a, O3 a. V# ~( k/ b  d4 m
贝加马斯卡组曲 (1890) Bergamasque suite<法> # D, M6 H4 Z5 T
皮尔纳 (Gabril Pierne) <法>1863-1937 / b2 L6 p) F4 z* v7 C
小牧神 (1918) Marche des petits Faunes <法>
, u" s1 l/ U" H6 c小夜曲 Op.7 (1884) Serenade <法>
6 w! L! Y9 G$ _即兴随想曲 Op.9 (1885) Impromptu-caprice <法> 6 n  L" \& R1 z9 Z
" o( |/ I1 Y+ i; Z5 l- |6 \& {3 n
里查.施特劳斯 (Richard Strauss) <德>1864-1949 6 u. E! `% D' ^$ p, M5 w
' Q2 P; B& ~& t# i& J* m4 ~9 m; y
---- 理查-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德国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6 D3 a# v: ?5 U% |
& [8 y+ q/ ]6 t5 T$ K% I& x! t- R
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其晚期受李斯特、柏辽兹和瓦格纳的影响,在创作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追求,试图以音乐手段去表现文学故事的内容和许多抽象的事物。他采用象征性的主题和变奏手法,对事物进行写实性的描写。他的这种手法与柏辽兹的“固定乐思”和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相类似,但却比他们的手法更为新颖和细致入微。
4 _; w5 O- ~4 Z7 C4 y, e) {8 y7 P0 R/ J  o
理查-施特劳斯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
1 J$ K9 }0 A1 E. _) h3 c$ b, f3 |' Q9 d" `- ]8 [' o6 y
---- 主要作品:1 w' y5 [& ]0 U4 T8 ~
5 U. @  Y/ S  y0 e4 l3 j5 j& L+ T
梯尔愉快的恶作剧 (1895) + Q: E: @* y5 `  u! U5 K/ N, m  G" E
埃及的海伦 Op.75 The Egyptian Helen<英>
6 U/ m* R7 u# u2 M; E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Op.64(1911/5)An Alpine symphony<英>
% x  q2 {% z: @8 k8 g1 f& H阿拉贝拉 Op.79(1929/32)Arabella   ~. e# s, J  [( n. U
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岛上 Op.60(1912)Ariadne on Naxos<英>
" R7 X( ^! {2 D/ j5 G) t意大利之行 Op.16(1886)From Italy<英> : r+ `. _/ B( O4 o1 [3 I( E
贵人迷Op.60(1912) Le bourgeois gentilhomme<法>
1 @  @4 \( t& Y' @+ `随想曲Op.85 Capriccio<意>   x& H1 `  p  g/ [
死与净化Op.24(1889)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英> 4 o6 N$ A' w- n" h5 t/ L
家庭交响曲Op.53(1904) Domestic symphony<英>
: z! P4 `8 J$ f) R( z7 C3 I- e0 J3 ~唐璜Op.20(1888) Don Juan $ e% D+ Z, g$ P: r" I; D
堂吉珂德Op.35(1897) Don Quixote 8 }' K) r7 x$ Z; t9 f3 `% w
英雄的一生Op.40(1898) A hero’s life<英>
5 M& p" [+ x0 j. e1 J% j蔷薇骑士Op.59 The knight of the rose<英> 7 U5 _/ Y1 c& s- C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Op.30(1896) Thus spake Zarathustra<英>
) k: ]# {3 L0 A" M9 e/ Y杜卡 (Paul Dukas ) <法>1865-1935
$ c2 P& V2 D2 D6 Z3 x  p/ H小巫师 (1897) L’apprenti sorcier <法>
5 _3 [' Q& J- v+ ^( p阿丽安与蓝胡子 Arianeet barbe-bleau<法>
+ [. a- @+ ^6 f& E# J仙女 (1910) La peri<法>
. _- a. J3 V1 s) }1 p" Z2 v' {  y5 y$ X- D
格拉祖诺夫 (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俄>1865-1936 : n: P5 P8 B2 j  V

1 t; A) C3 g' @( `2 |---- 俄罗斯作曲家,父为出版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私人学生,1900年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师,1906年任院长.1928年移居巴黎,虽然苏联政府授予他"共和国人民艺术家"称号.他一直住在巴黎,直至去世.1882年首次演出他的第一交响曲时才十六岁.从此他便不断勤奋创作,作品很快蜚声国外,尽管他与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五人团过从甚密,他的作品大多属于欧洲音乐的主流.他极易接受别人的影响,因而没有真正的独特风格.创作以光辉灿烂、富于魅力和娴熟的技巧见长。. s9 f. x' }3 o/ Z* v
. f1 c' d1 P9 K* ]: _
---- 主要作品:.斯金卡.拉辛Op.13 (1885) Stenka Razin <英>
: `$ A" b* ?) a+ t克里姆林宫Op.30(1890) The Kremlin
  i9 Y! z3 G3 W5 }' X4 {1 R( @四季Op.67(1900) The seasons<英> . J5 q- t' H+ l
西班牙小夜曲 (1888) Serenade espagnole <法>
) A( E7 B6 v6 M( H
/ K2 m# o+ Y: F! G9 z. _) |西贝柳斯 (Jean Sibelius) <芬>1865-1957 3 _7 n3 a, `8 R) ^. s. B/ ~

6 R; e' ?8 r7 O2 C1 F) ?% `---- 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9 w7 W2 k) r4 E0 V' M# T# t

7 t% p4 ?0 _& `" E5 u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节——西贝柳斯音乐周。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图翁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声》,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9 @* P# J0 h1 X! H' u. V2 t. @
/ N  v, V( _. n9 h2 O$ r) @
---- 主要作品:
$ I& m4 a& }  J
8 Y! H0 {% E" ?! a! O8 F芬兰颂 Op.26(1899) Ton-Poen”Finlandia” * l9 L+ V* O, |2 M/ j" V# r, k
图翁内拉的天鹅Op.22-3 (1893) Swan of Tuonela <英> . }. Z% e) o, I* {  M
忧郁圆舞曲Op.44 (1903) Sad waltz <英> 2 O4 o' @6 i: c% T; u* U
卡勒利亚Op.11(1893) Karelia ) ?# o/ ?1 |' r/ s. k; C# J) P
塔皮奥拉Op.112(1925) Tapiola 0 @6 i: X; x, g/ T; M
卡莱瓦拉四传奇Op.22(1893/5) 4Legends from the Kalevala<英>
8 |0 b. a3 l5 j波希奥拉的女儿Op.49(1906) Pohjola’s daughter<英> 2 n* w% h# u8 `; c( n9 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拉赫玛尼诺夫 (Sergey Vassilievich Rakhmaninov)<俄>1873-1943 . Y# u/ l! w- ~; r8 f
0 \& J  |3 ?2 U+ h6 T
----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学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从兹韦列夫和阿伦斯基为师.早期创作受他所热烈崇拜的柴科夫斯基的影响,《C小调前奏曲》的声誉赢得了1898年赴伦敦指挥演出的邀请.他在德累斯顿寓居数年,1909至1910年赴美演出后返莫斯科,1911至1913年指挥莫斯科的爱乐乐团音乐会.1917年十月革命离开祖国,定居美国.作有三部歌剧、三首交响曲、音诗《死岛》(1907)及其他管弦乐曲、四首协奏曲、一首钢琴与乐队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布拉姆斯曾根据同一主题写变奏曲)、钢琴音乐(包括一系列重要的前奏曲和图画练习曲)、合唱曲、室内乐和歌曲.拉赫玛尼诺夫一度被诋毁为不合时宜的浪漫派,他的许多大型作品被谴责"结构有缺陷",被认为他的灵感随年龄而衰退.今天,他的音乐已充分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上述种种非议不攻自破.他最大的一部弦乐作品----第二交响曲可以说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感情力量强烈,旋律浓艳,结构完整;就怕演奏者自作主张地加以删节和"改进".说他是浪漫主义者,恰恰道中他的优点,而非缺点.但象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那样细针密线、浑然一体,风格和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的作品,则与浪漫主义毫不相干.至于灵感衰退之说,纯属无稽之谈;通猛精进、咄咄逼人的管弦乐《交响舞曲》成于他生命和事业的最后几天,便是明证。
9 I! i/ P2 j6 }# V' r; K4 A7 Q. x
# C$ o, ?4 D' b& M1 o---- 主要作品:
8 B2 k3 T" b  ~/ q3 Z( h; o  `: V& Z1 w$ I升c小调前奏曲 (1892) Prelude <法>
/ ?% N: g1 F+ S$ y) Q/ }$ f7 {- v2 }死岛 Op.29 (1907)The isle of the dead<英>
/ }) |3 v3 X& n帕格尼尼狂想曲 Op.43(1934) Paganini rhapsody<英>
8 e8 c& v. P- A& R练声曲
$ K; |+ w2 j' N9 z4 }' y% Z
; H) W1 {+ a; V8 k/ S+ ^拉威尔 (Maurice Ravel) <法>1875-1937 9 i/ Q( q9 G, l5 z2 [
( S4 y( `$ _4 z  s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 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 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 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 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 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 f; x! s1 B0 D0 ^2 ?1 u
4 E$ j8 S2 W9 t9 W* i% S. q8 \4 P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 《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 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 Z% T9 v! n% D/ k/ K; w) s
3 V" e1 {. Q5 j! `/ O; s* ?一、吉普赛女郎-斗牛士-《波莱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 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8226;阿尔博斯(1863-1939), 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 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 “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 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 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莱罗》。 《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 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 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 头上。《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 (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 《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 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 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 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 斗牛士的死去。' X' L' u' o: V

; N, I8 W0 p- q- N) Q二、儿童组曲《鹅妈妈》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 为儿童创作——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 作品献给了他们; 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 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 《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 “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 ”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 H" L. R+ [* w* Y
& U( {0 U3 E* ^8 Y9 x# O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 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 让娜&#8226;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 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 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 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 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 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 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 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 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 《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 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1 J( O' x' x2 C* f5 ~- D
+ E+ I* S$ S4 u) S! w/ u
----- 主要作品:5 e* m# J9 T0 E5 i- ^( k
) h# X) }  Y9 D1 V( W- _7 q8 b4 M
鹅妈妈组曲 (1908) Mother goose suite <英> 2 T; x( p4 p3 M: v" M7 g2 `3 o" W0 W
西班牙狂想曲 (1908) Spanish rhapsody <英>
' [) N8 `! h& q$ h; ^  _波莱罗 (1928) Bolero <西> 0 i! ^6 s" r) S7 j) Q' f* d2 [/ d0 s
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1911) Valse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法>
; Y. `( f# B' w9 ]# J丑角晨歌 (1905) Alborada del gracioso <法>
1 ?) A: }) P: J: _9 l2 V+ k夜之幽灵 (1908) Gaspard of the night<英> 4 R( H6 y1 C+ ~2 f+ x6 d0 y) H
水之游戏 (1901) Jux d’eau<法> " G5 i5 l, L$ O+ Z1 n8 k
左手钢琴协奏曲 (1931)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英>
8 O5 _  X7 x9 k& K/ K舍赫拉查德 (1903) Shrerazade
4 }# s. t* d0 D茨冈 (1924) Tzigane
. J3 e( [3 J0 o+ `圆舞曲 (1920) La valse<法>
4 G1 ~& z, }+ }+ f. q高贵而动情的圆舞曲(1911) Noble and sentimntal waltzes<英>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莱斯勒 (Fitz Kreisler) <奥>1875-1962 % o8 `# I5 O* J& A/ Y
& R- B4 C6 c; l/ L# k
---- 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生于维也纳,四岁学习小提琴,七岁首次公开演出,同年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十岁时因成绩优异得金质奖章。十二岁毕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887年赢得小提琴演奏大奖,曾脱离音乐生活五年,后在莫斯科举行音乐会。1901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于他贝多芬金质奖。
( P( t, A& q/ E$ P9 G2 P+ P$ c* }$ L$ z' ]; J5 F6 y% s
1915-1924年移居美国,广泛演出,声誉日隆。二十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爱之欢乐》、《中国花鼓》等轻快的小提琴曲均为其杰作。还改编过塔蒂尼、舒曼以及德沃夏克和维尼亚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为贝多芬等人的协奏曲写过“华彩乐段”,写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和两部轻歌剧。, g' M6 ^4 n+ V0 o
+ I3 }6 y6 A$ l! {
他演奏技巧精美、饱满有力、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并大量使用双音、滑音,效果清丽激越,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克莱斯勒”风格,具有新鲜动人的力量。7 ]& ^$ L0 J8 @& M, w- O
& Y3 f9 p* E) o  {, p( {4 K
---- 主要作品:
- v( k' x4 X+ m3 \1 k, }
, `$ [2 S3 x0 L: D6 A维也纳随想曲 Op.2Caprice viennois <法>
" o. x0 }9 J9 O% |爱的欢乐 Liebesfreud <德> : z+ n  Q2 @* e( Z2 i2 s
爱的悲愁 Liebesleid <德> 6 G, F4 s" J: V% h) T  {
中国花鼓 Op.3 (1910) Tambourin Chinois <法>
' W9 `  ^& i1 I9 W美丽的罗丝玛林 Op.55-4 Schon Rosmarin <德>
) I4 S$ Y* U0 {" }1 P贝多芬主题小回旋曲 Rondino uber ein Thema von Beethoven <德> & Q! ?" ~% H( t8 |4 J
前奏曲与快板 (1910) Praludium und Allegro <德>
4 v1 [& E' O+ S+ |. G5 p  j1 K8 ]7 N吉普赛女郎 (1910) La Gitana <西>
. W0 X9 n! f2 y8 h吉普赛随想曲 Gypsy Caprice <英> 2 R7 |4 y% c; i3 P8 ?# Q
路易十三之歌与帕凡 (1910) Chanson Louis Xlll und Pavane <德> " t" C# _' u+ H" n; D1 M' h4 Y
维也纳小进行曲 Marche miniature viennoise <法>
% }2 F. ^& h/ S% C; N. B女才子 La precieuse lm stlle vom Couperln <法> 6 B9 T* i) a$ }+ Z* b# ^( i3 p2 f3 Q
切分音 Syncopation
# h1 U6 [* z5 N- U4 b浪漫气息的摇篮曲 (1910) Berceuse romantique <法>
3 v0 L8 x) b. x$ Z0 h3 y6 e) ?0 N伦敦德里之歌 Londonderry air <英> : `! @- n) t# g3 F
3 T  p& d8 R+ ~9 T. W
法里雅 (Manuel de Fallia) <西>1876-1946 5 E2 B( {" T0 ~8 H6 I2 B) v

1 c  x& Z  I# G) y---- 西班牙作曲家,生于卡迪斯,从小跟母亲学钢琴,后入马德里皇家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1905年,他的歌剧《浮生若梦》获皇家高等艺术院颁发的最佳抒情剧奖,同年又在国内钢琴演奏比赛中获奥尔蒂斯-库索钢琴家奖。1907年后旅居巴黎,与德彪西、拉威尔等人交往,得益甚大。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舞剧《爱情——魔力》、《三角帽》和钢琴与乐队曲《西班牙花园之夜》。他的音乐精练、强健,有机地融合了法国印象派的乐队技法和西班牙民间音乐的精华,被人们誉为“名副其实的西班牙的‘深沉的歌’(一种最古老、最典型的西班牙民间歌曲)”。
$ K' K* c4 \) ?  x5 \2 }
6 J/ @: h9 _8 u---- 主要作品:5 m/ f5 x6 s( B# F3 ^3 h
, M1 M; E" p3 q% O( Q- f. P
火祭舞 (1915) Danza ritual del Fuego <西>
" p& }$ A+ n" [3 @/ o西班牙舞曲(一) (1905) Danza espanola No.1 <西>
& v5 v: ]8 D" q; S" c爱情魔法师 Love,the sorcerer<英> 1 Y& L- _5 V& v! k2 p/ [
西班牙庭院之夜(1910/15) Nights in the gardens of Spain<英> + R9 L* ^# f9 K& o/ S5 l
彼得罗先生的木偶戏 Master Peter’s puppet show<英> 1 q" C& z! V) C8 v7 H. O
三角帽 The three-cornered hat<英> 8 O# n8 ^5 O$ q( x. I$ s9 u
人生短暂 The short life<英> 0 W0 R/ V, ~( @3 O9 z8 p8 t: L6 A
" {9 O  ]% g# `" H- v
卡萨尔斯 (Pablo Casals) <西>1876-1973
! b0 k; b0 \0 z* r+ {1 P( R7 i/ C6 p
---- 西班牙大提琴家,从小随父亲学管风琴,11岁到巴塞罗那,拜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加西亚为师,12岁进一家咖啡馆作商业演出.在巴塞罗那音乐学院毕业后,经阿尔贝尼斯推荐,为西班牙皇后克丽斯蒂娜演奏,大受赞识,皇后资助奖学金,他在马德里音乐学院又学习3年.毕业后与拉穆勒乐团合作,1898年10月在拉穆勒乐团协奏下,首次登台演奏拉罗的协奏曲,在巴黎一举成名.自20世纪初开始欧美大陆广泛的巡回演出,他与钢琴家科尔托、小提琴家蒂博组成"黄金三重奏团",于1920年又组建了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管弦乐团,自任指挥.1936年在希特勒的德国支持下,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各地的纳粹分子暴动,夺取了政权,此时卡萨尔斯中断了艺术活动,到西班牙边境的法国小镇普拉德隐居,以罢演抗议佛朗哥当局.由于科尔托与德国的暖昧态度,他中断了与他的友情.战后,卡萨尔斯重返国际舞台,但因佛朗哥的统治一如既往,他又一次返回普拉德,继续以不在世界舞台上演出而抗议佛朗哥当局.为不违背他的意志,世界各地的演奏家云集到普拉德,自1950年开始以他为中心,举办普拉德音乐节.卡萨尔斯晚年定居于波多黎各的桑图尔塞.卡萨尔斯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总谱,于20世纪初首演,并因此而开创了大提琴的现代演奏技巧,使它成为一件独奏乐器.卡萨尔斯的演奏,不仅是精彩的技艺,而且底蕴雄浑,善于把线条处理得有棱有角,有鬼斧神工与浑然天成兼得之妙.卡萨尔斯于1936-1939年间录制的巴赫无伴奏组曲及50年代与塞尔金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均为权威版本,而他演奏的博凯里尼的奏鸣曲,他与科尔托、蒂博合作的贝多芬、舒伯特与布拉姆斯的三重奏,也是著名的历史经典.
6 c2 Z$ w% e* U) M' y6 _  g4 o* k5 r- @8 W& `9 O" y8 J7 l
----- 主要作品:
* l  c; Z: E9 f. w$ s2 x& v% F9 [7 W
东方三贤 (1945) Les trois mages <法> . D" t5 @( \2 r# }9 a
萨尔达纳舞曲 (1927) La sardana <西>
+ D4 t3 l! ]8 w0 y! u# `2 a莱斯庇基 (Ottorino Respighi) <意>1879-1936 8 Z' e, @" O. p- H) l1 k0 m* D
罗马的喷泉 (1916) Fontane di Roma <意>
! b  O- n: R5 _& g2 W0 O& n/ [2 @罗马的松树 (1924) Pini di Roma <意> - a, X7 K2 x0 _
罗马的节日 (1928) Feste romane <意>
5 J. D' O. h* q$ v7 ]5 V" X埃及的玛丽 The Egyptian Mary<英>
7 E* B4 ^) @: W; P0 v沉钟 The sunken bell<英>
* Z  x! G! n" B4 v: T; ]火焰 The flame<英>   a  n" v# n- U6 }. g3 c5 w

9 z4 G9 l( _% q1 m  b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odorovich Stravinsky)<俄>1882-1971
! Y' \' @) ?5 h7 V0 L; i& q% W; {7 e' ^$ p4 W% g9 D* Y! c6 u8 u
---- 美籍俄罗斯作曲家。原学法律,后跟随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业余学习音乐,终于成为现代乐派中名符其实的领袖人物。其一生遍访欧、美、非、澳等地许多重要城市。( @% u, K2 c! k+ F6 [9 d7 o) n$ C

4 }6 w* o& s' m. L9 N9 j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是多风格的。前期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并表现出对异乎寻常的乐器色彩、狂烈的节奏、严酷的力量与热情的偏爱。中期的音乐清澈、简洁、单纯、清晰,属于新古典主义乐派。这一时期的第一部作品是舞剧《普尔钦奈拉》, 1920年首演于巴黎歌剧院,著名画家毕加索为该剧设计了布景和服装。1922年作者将此剧改为同名组曲,这是作者沉迷于18世纪音乐的一部混合曲。后期他抨击过十二音体系,但由勋伯格等人创立的序列创作技巧竟又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r( ^  }) d- t1 W
( i% f; P2 R: Z. b! ~5 o. }: p
---- 主要作品:$ c/ J' F7 A, u) U

( E# k* q: ^  p火鸟组曲 Suite “The Firebird” <英> & Q  g; t. O' p" D; x. n6 h
阿波罗 Apollo, leader of the Muses<英>
/ M4 }3 z4 |. v- s$ _* w4 k妖女的亲吻 (1928) The fairy’s kiss<英> 2 Z% {9 o3 z4 w. w( c* G) j
士兵的故事 The soldier’s tale<英> 3 O5 T; M9 k1 \5 e2 g) ^' `; |! n
打扑克 The card game<英> ! b& d3 ^1 s# v# M
夜莺 The nightingale<英>
% U$ f2 |  _2 C* g$ s( T' {( F7 b俄狄浦斯王 King Oedipus<英>
* n  K  r) i  H1 ]' `奥菲欧 Orpheus . e3 @6 x5 t  O& J
普西芬尼 Persephone
  r/ G" D! G2 y彼特鲁什卡 Petrushka " i6 H1 D- h- i8 c' d9 C7 w
普尔钦奈拉 pulcinella
' H& D# h* e0 |7 V& O" M浪子的历程 The rake’s progress<英> 5 h) u- s: p- g1 ]7 P1 G: X4 }/ Z
狐狸 Fox<英>
3 A1 e6 _0 }4 W( W5 T' a1 k% f安魂曲(1966) Requiem canticles<英>
/ u, R+ j3 e9 w; ^) C' j/ B春之祭 The rite of spring<英>
$ I& o- `" n+ _8 Q8 J, V诗篇交响曲 Symphony of psalms<英> ! E) p/ Q* U% W3 E! i, s+ T% Q
巴塞尔协奏曲 Basler concerto
5 z- Z3 d; ~6 |5 P* w. Z敦巴顿橡树园 (1937/8) Dumbarton Oaks<英> % F, j, m, o0 B" F
乌木协奏曲 (1945) Ebony concerto<英> 5 N# z( k, I# C; k9 F
烟火Op.4(1908) Fireworks<英>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罗科菲耶夫 (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俄>1891-1953 " t( N3 A& R+ d* R% b! E5 R

8 b5 X8 S; |8 o$ G. M! T----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6岁写出第一首钢琴曲《印度加洛普舞曲》,九岁自编剧词创作歌剧《巨人》,由家里人表演。23岁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时获得金质奖和鲁宾什坦荣誉奖。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力图表现出形象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又表现出对十八世纪古典作曲家的偏爱,有时也能反映出现代主义倾向。 ) L& y1 U2 N- x, G( Y$ a, L: q
+ f$ f+ ~( Y6 ~) Y% Z0 S. v& ]
  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晰而富有魅力。二十年代前后的十五年间,他侨居国外,在日、美、英、法、德、比、意、西等国弹奏、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享有世界性声誉。 回国后选取爱国主义主题,把苏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放在首位进行创作。先后获得极高荣誉:劳动红旗勋章、人民艺术家,六次获斯大林奖;外国诸多有名音乐组织成员。世界各国艺术界一致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1 b) @2 M  X4 }% j; T& W
% C6 i2 R7 r9 n+ @1 ~3 ?+ G# S' o---- 主要作品:6 J4 x( o1 Q& e% j$ ?

2 s( V' W! R: ?/ k% V0 j( d彼德与狼Op.67 (1936) Peter and the wolf <英> 3 Y% e( @1 t: m' M8 C
丑角组曲 (1922) Suite “Chout” <法>
7 g# C: y' h. [* `对三个橙子的爱情 (1924)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英> 9 @3 W& ^" G  _* O
基什中尉组曲 (1934) Lieutenant Kije <法>
* l7 }* O. ^7 [* n- w锡西亚组曲 Op.20(1916)Scythian suite<英> 4 i7 U# p& Z7 @- N( f
斯大林格勒奏鸣曲Op.83 Stalingrad sonata
) Z7 ?6 i9 ]1 q7 G' J% t战争奏鸣曲Op.82 (1939/40) War sonatas<英> 7 A5 l, I; _, D; |
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组曲
+ Q# G! T* ?2 l* n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 7 I9 W  B0 U! m
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三组曲 & k. t! A' s0 ]* p
罗密欧与朱丽叶 Op.64 Romro and Julirt
0 h& h- M$ e& w- v$ z: L5 _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Alexander Nevsky + J" h  I( X* R6 B
战争与和平 War ang peace<英> " Y& {! E. |9 V& K; q9 u
谢苗.科特科Op.81(1939/40)Semyon Kotko ( f7 I& T, n2 F1 I( i
宝石花Op.118(1948/50)The stone flower<英>   y4 y  `" N4 R+ V
真正的人Op.117 The story of a real mn<英>   h! |& Y+ Q/ _8 D
冬天的篝火
& \( T% a5 Z$ x% Y! [4 h灰姑娘 Cinderella<英>
* e& u9 u8 |% |; e, j- B火天使Op.37 The fiery angel<英>
% l0 r/ c& w) e- R9 o赌徒Op.24 The gambler<英>
: T1 `! A! A# b& }# S0 j  l钢的步伐 Op.41(1925)The steel step<英>
& o9 @+ M7 R+ P1 q7 B2 ^& p( b
) p  i. {- F# m) y$ `6 U/ a格什温 (George Gershwin) <美>1898-1937
  K8 t$ t7 e- }/ i+ [! Q; T# M# G& R
----- 美国作曲家。1898年9月26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Brooklyn)一个贫苦俄国移民家庭。14岁时曾师从汉比策(C. Hambitzer)弹奏钢琴,表现出极高的天份。1914年高中辍学,进入纽约出版商雷米克(Remick)的公司,担任广告钢琴手。两年后辞职,开始创作。1916-1920年间主要从事歌曲创作,这些早期的歌曲以通俗易唱和富于旋律性而流传甚广,其中《斯瓦尼》(Swanee)使他一举成名。此后又创作了不少舞台音乐剧。; i* q& ^' N3 m3 D+ I& R$ g. ~
& o8 h- i" ~/ j! C" ]. {
1924年发表交响曲《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使他成为世界级作曲家,克莱斯勒、艾尔曼、拉赫曼尼诺夫、斯特拉温斯基等当代音乐家参加了首演。1925年,纽约爱乐乐团开始委托他作曲,由于未接受过正统的音乐教育,此时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学习作曲理论,并得到了杜克(Vernon Duke)、列万特(Oscar Levant)和勋伯格等作曲家的帮助。1928年赴巴黎休养,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30年代起开始涉足电影音乐,为好莱坞电影作曲。1932年的《为君而歌》(of thee I sing)获普利策奖。1935年完成影响巨大的黑人歌剧《波吉和贝丝》(Porgy and Bess)。1937年7月11日,格什温逝世于好莱坞。
( G" C% l7 z8 n0 r( P7 v* _8 G/ z3 ]5 B
格什温在美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音乐长期为欧洲主流音乐影响,20世纪初才有明确表现美国国民性格的音乐出现,先驱者便是格什温。他将美国大陆流行的通俗爵士乐运用在传统音乐中,综合了欧洲音乐艺术、爵士乐、黑人歌曲等各种形式,创造出交响爵士乐,成为美国的音乐一种特色。这方面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被认为是“容许爵士乐从酒吧间门里探出头来”的第一个成功的尝试。他的舞台剧与电影歌曲,也成为后来爵士乐或歌曲创作所仿效的标准。为了纪念这位作曲家,纽约爱乐乐团每年都要举行格什温作品专题音乐会。1945年,华纳公司以他的音乐和生平为基础,拍摄了电影《蓝色狂想曲》。" c/ ?; I% \' L. o6 Z
  9 i, a* d: V% f% f5 I- D. N
格什温的哥哥艾拉-&#8226;格什温(Ira Gershwin)是一位知名的百老汇歌词作家。' P5 T! B! Q9 m, D) w

- ^# F, ~' J( M% Y# ^% \* A---- 主要作品:;
7 D. W+ Z0 m( y4 V2 m
  w5 h' T' v3 g兰色狂想曲 (1924) Rhapsody in Blue <英> 2 O  h2 P+ {2 V6 G5 b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1928) An American in Paeis <英> ( B! e" v% i' K: ^; w! x
波吉与贝丝 Porgy and Bess 5 e2 H* I8 G8 o3 \, i. ^* u8 H. u

( |4 V+ C# o9 y, F科普兰 (Aaron Copland) <美>1900- 1990
/ z1 |) ~3 {+ f. _, M; I7 o& r0 u7 i6 X
---- 美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演讲家、作家.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从保罗&#8226;维特根施泰因及克拉伦斯-艾德勒学习钢琴,从鲁宾-戈德马克和N.布朗热(在巴黎)学习作曲.先后在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校(1927-1937)、伯克郡音乐中心(1940年起)和哈佛大学任教.作为现代音乐,特别是美国现代音乐的倡导者,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伦纳德-伯恩斯坦称他为"我们时代的佼佼者".他的某些作品(如钢琴奏鸣曲)是用"国际抽象语言"写成的,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可以立即认出是"美国"的.这类作品中有民歌歌剧《温柔乡》(1954)、芭蕾舞剧《小伙子比利》(1938)、《牧区竞技》(1942)和《阿帕拉契亚之春》(1944).在这些作品中,美国地方性音乐语言应用得多采多姿、生动活泼、热情洋溢.他在管弦乐曲《墨西哥沙龙》(1936)中对于拉丁美洲音乐深怀敬意,在《戏剧音乐》(1925)中对于爵士音乐也是如此.其他管弦乐作品有《舞蹈交响曲》(1925)、《钢琴协奏曲》(1926)、《声明》(1935)、《户外序曲》(1938)、《寂静的城》(1940) 、《内涵》(1963)和《为一座伟大城市而写的音乐》(1965);所有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含有他特有的诗的气质.还作有室内乐(《钢琴四重奏》,1950;《弦乐九重奏》,1962)歌曲和想象丰富的民歌改编曲,在这一领域中(如:《我给自己买了一只猫》)他是美国的布里顿.论著有《在音乐中聆听什么》(1939,修订本1957)、《我们的新音乐》(1941,修订本1968)、《音乐与想象》(1952)、《音乐的乐趣》(1959)、《科普兰论音乐》(1963).
# p6 T2 ]5 d" R; I4 r, m4 m* Z  D2 O, s- I4 ~  e1 c" x0 {
---- 主要作品:$ Z1 `5 n: o" B# G1 l$ N& ?

, t, w+ p* @3 `阿巴拉契亚山的春天组曲 (1945) Appalachian spring <英>
. ^3 d( L6 z' _8 n小伙子比利组曲 Sulte “Billy the Kid” <英>
/ ~3 G4 b1 G( c# z; B' q$ q林肯素描 (1942) Lincoln portrait<英>
! I: R7 z( r9 Q; o- F1 q戏剧音乐 (1925) Music for the theater<英> . b: \. j7 V( O+ j9 n& E
墨西哥沙龙 (1936) El salon Mexico<西> : O' O/ u! X* N4 {/ d/ U
8 U+ a* ~5 w( p6 ?8 k$ ~! m; r
哈恰图良 (Aram Llich Khachaturian)<俄>1903-1978 ! ~% t+ }2 C, t' t7 H
. Q6 q% H- d1 g
---- 前苏联作曲家。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先在格涅辛音乐专科中学学习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学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其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另外,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他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各国经常演奏的曲目。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马刀舞曲》,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舞剧《加雅涅》、《斯巴达克斯》以及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配乐等。他还是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6 U9 {1 `( Y- Q
' N9 n1 r8 ?9 G  z- {( w
-----《马刀舞曲》:4 G' m7 ~4 `4 S2 e; Z: I" G5 z4 y+ L, @

0 Q* M0 U2 r! T  P  V作于1942年,管弦乐曲。为所作芭蕾舞剧《加雅涅》的选曲,后被改编为手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和木琴曲等。1957年,作者曾对舞剧《加雅涅》的音乐和情节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只有少数群舞性质的舞曲被保留下来,本曲即其中之一。
2 e5 M9 D3 n0 q2 c
  _: N% {# ?: k1 [  芭蕾舞剧《加雅涅》的剧情为:外高加索山村中勇敢的库尔特族猎人阿尔缅和少女加雅涅相爱,阿尔缅的好友盖奥尔格与少女阿霞相爱。一次,活泼的阿霞抢走了阿尔缅预备送给加雅涅的鲜花,并与阿尔缅共舞。偶然目睹了这一情景的盖奥尔格对阿尔缅发生了误解,当阿尔缅上山打猎,不慎从断崖摔下时,盖奥尔格竟视而不救。阿尔缅受伤后双目失明,他不愿为加雅涅带来不幸,便克制自己的情感,拒绝了加雅涅的爱情。后来,阿尔缅幸运地重见光明,并且原谅了深感悔恨、当众承认错误的盖奥尔格,并与加雅涅结为幸福的伴侣。
* u7 P: V7 Q8 A' D
$ |2 a! K4 \4 a( d9 c" p  本曲选自舞剧第三幕第二场,当阿尔缅恢复视力后,加雅涅投入他的怀抱,村民们为他们祝福时的群舞音乐。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 一开始,在定音鼓、军鼓以及长号和弦乐器的伴奏下,木琴以急板奏出热情、活泼的主要主题。居住在高山上的库尔特族人民有出征时跳战斗性舞蹈的传统,这一节奏强烈,迅疾奔放的主题,生动地表现了库尔特人敏捷而骠悍的性格。这一主题变化反复多遍后,出现对比鲜明的中间部主题,这一主题是由萨克斯管和大提琴奏出的旋律,原为舞剧第二幕第一场中加雅涅的弟弟努列和女友卡莲舞蹈时的配乐。中间部主题重奏一遍之后,出现类似欢呼声的音响,并再现开头那英武骠悍、迅疾奔放的主题,同时还出现一呼一应的乐句。结尾的音乐十分轻巧,在音阶式下行的走句之后,以上行音调结束。
% S# ]$ j' ]/ \) T4 e2 W3 F( G
3 T" F2 H. j( m( D" Q; g- `---- 主要作品: 0 E" Y1 {, Q" P! z5 A: I1 b( M
2 ~1 y3 u4 h$ V: s8 E. D, m/ G
假面舞会 (1939)Masquerade<英> 7 m$ }# @7 D8 T  e
马刀舞曲
9 `: J+ w; f- o. W8 I玫瑰少女舞曲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5-9-20 11: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萧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俄> 1906-1975
2 p( o" t. U8 B2 N# V2 l4 V: X1 {6 r
---- 苏联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生于圣彼得堡,从斯坦贝格学习作曲,从尼拉耶夫学习钢琴.十三岁时作管弦乐《谐谑曲》.第一部交响曲显示出惊人的早熟,1926年首演于列宁格勒.其后几年的作品或是政治性的,如献给1917年十月革命的第二交响曲(1927)和第三交响曲《五一劳动节》(1930);或是讽刺性的,如歌剧《鼻子》(1927-1928)和芭蕾舞剧《黄金时代》(1930).他的歌剧《姆青斯克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杰里娜&#8226;伊斯玛依洛娃》)在1936年被《真理报》斥为充满"刺耳的噪音","否定了歌剧的原则","彻头彻尾的非政治倾向的虚构";第四交响曲在排练时被撤下(1936)、第五交响曲(1937)比较严肃,采用传统形式,无标题,作曲家自称为"一个苏维埃作曲家对批评的答复",描写"人类思想在新理想影响下接受再教育".第七交响曲作于1941年列宁格勒被困期间,描写和平、斗争与胜利.在接受1948年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会重新对他的批判时,肖斯塔科维奇承认自己的"艺术观改造"不彻底,并保证今后要向"民间艺术"靠拢.他成功地创作了几部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证明自己是一位经得起考验的作曲家.他共创作了十五部交响曲,其中第七交响曲、沉思冥想和热情激动交相辉映的第十交响曲(1953)以及反映可歌可泣的1905年革命的第十一交响曲(1957),都是现代交响音乐的力作.第十三(根据叶甫图申柯的诗写的歌曲交响曲)、第十四(受有关死亡的诗歌启迪而写的交响曲)和第十五交响曲显露出苏联音乐中少见的悲观情调.他的弦乐四重奏数量不亚于交响曲,也属现代四重奏音乐优秀作品之列.此外,还创作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协奏曲,一首钢琴五重奏和钢琴三重奏,二重奏鸣曲和独奏钢琴曲(包括成套的前奏曲与赋格).他在大部分创作中都以新的内容和省略丰富了传统的古典形式.: x1 B/ v$ e: {

2 u. L  B! g5 C5 O4 m---- 主要作品:
( f9 b! i/ S- O5 _- I
8 O; @$ Q3 ^1 W- F& P; ?: O. Q节日序曲 % _0 q2 S! s! `
姆钦斯克县的麦克佩斯夫人 Lady Macbeth of the Mtsrnsk district<英> # X2 m, X* o+ W6 {& h8 f
森林之歌 Op.81(1949) Song of the forets<英> 3 }. z2 R( e/ ]
十月交响曲 Op.14(1927) The October symphony<英>
+ ?$ N! U% k. h/ ^, e五一 Op.20(1929) May First<英>
# p: M) u( T, \列宁格勒交响曲 Op.60(1941) Leningrad symphony<英>
7 g# b6 B3 W  P1905年Op.103(1957) year 1905<英>
/ n6 j' P( V7 @: i# C+ `- x
1 q4 _/ ]7 y* {. E& s7 \2 V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 ) <英>1913-1976 - R9 I. y9 }! z: D  ~- ^

  X2 Q% e/ h% n6 U# ]7 V---- 英国作曲家。早年就学于格雷莎姆学校,开始学习音乐。1930年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从本杰明学习钢琴,从艾尔兰学习作曲。1935年至1939年,主要为电台广播、戏剧、电影作曲。1939年赴美国。1942年回国后,作为钢琴家在英国各地演出并继续作曲。代表作有:合唱《一个孩子的诞生》、《圣诞颂歌的典礼》、《春天交响曲》;器乐曲《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为女声和竖琴而写的声乐作品《颂歌的仪式》;歌剧《彼得-格兰姆斯》等。此外他还为中国古诗谱写了首歌曲。! `, m  g7 k& s  ^2 T# {% [
/ O  Y% O5 j  m3 p: U* Y! Y
---- 主要作品表:
# S9 `* P- C& }4 I. X6 k7 n) Y" b* J  M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1946)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 <英>
3 e0 V, \1 d- p$ d# P/ M7 Y7 Z) U2 w阿尔贝.埃林 Albert Herring . Q; w- n/ F9 q0 E  E$ Q
布里奇主题变奏曲 Op.10(1937) Bridge variations<英> , o3 A7 t! `9 i8 _& F' H
仲夏夜之梦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英>
. n0 P! m4 P: E  Z2 E! N安魂交响曲 Op.20(1940)Sinfonia da requiem<拉>
- w% Y  @7 w8 V4 q2 P3 s春天交响曲Op.44 Spring symphony<英> / n. n' P) B1 }5 W+ @) R2 Y

$ ^7 H1 r9 @& P0 G+ o2 y/ Y' l
) z6 ~/ d) H) s1 U% o. ?波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美>1918- ! s" _2 @7 _5 s- g  k4 E$ J! D

, o9 }; |! P9 M! ?) e1 U# N$ m---- 美国指挥家、作曲家。曾就学于哈佛大学和柯蒂斯音乐学校。1943年任纽约爱乐乐团的副指挥,1958年成为该团第一个美国指挥。他在任的十一年间,正是该团的黄金时代,此间他曾荣获“桂冠指挥家”的称号,从此一举确立了第一流指挥家的名声。他创作的著名作品有《耶利米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渴望的年代》,小提琴独奏、弦乐和打击乐的《小夜曲》,舞剧《幻想自由》等。他写的通俗音乐剧《镇上》和《奇妙的城镇》是百老汇经常上演的剧目。1969年辞去指挥职务专门从事作曲,但仍在欧洲各地作客席指挥而引人注目。享有纽约交响乐团桂冠指挥家的称号。奥地利于1977年举行了“伯恩斯坦音乐节”来表彰他的艺术活动。, h, ?7 T) s1 k1 x" v

3 P2 ~5 n, t9 N8 M' P5 i伯恩斯坦最有研究的是马勒的作品,堪称为“马勒专家”。他的指挥风格理智而直率,并富有时代精神。他认为“真正的指挥应该是这样:他们以身体的动作代替语言,对乐队来说,指挥必须运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他所要求的东西。”在激动时或处理高潮时,他甚至会跳起来。伯恩斯坦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全部表现出来。
; w% y% }8 B7 S- n$ d: a
+ C3 }% g+ U& X1 \焦虑的年代 (1949)The age of anxity<英>
. ]8 t# l  r$ W) L幻想自由 (1944) Fancy free<英> 9 f( `% A- d* h6 b" V
耶利米交响曲 (1942) Jeremiah symphony<英># F5 i5 S/ A- r$ C! C( z0 A/ t/ [' V3 T

, O* |! N6 _. I2 B
$ H  @$ D) s  ~9 Z5 p9 |附原网转贴说明:
4 z# O5 K! |7 |$ s. S这些资料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
& Q, D1 |* j$ |! y# u! m1)音乐杂志;: b$ k4 [( p/ l6 X
2)英特网;: m5 d5 ]& ~3 }
3)自己翻译的资料;
8 K2 y; J' m3 W- Q; v; \4)已经注明出处的来源。因为范围广的问题,不能一一注明,在此一并感谢,因无商业目的,所以不存在侵权,赫赫。& _0 z5 f' s/ f3 K- W
5)编排顺序以作曲家诞生日期为序,从远到近。3 L3 y& I( O/ B0 B! K6 U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9-15 07:53 , Processed in 0.17954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