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立勃 (Leo Delibes ) <法>1836-1891
; v6 t) f! R, F, z7 Z, `! [7 l( A, T. @7 b0 j& V
----法国作曲家。1836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的圣日尔曼-迪瓦尔(St.-Germain-du-Val)。11岁随母亲移居巴黎。12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曾随作曲家阿道夫•亚当学习。1852年开始在巴黎的莱瑞克剧院(Théâtre-Lyrique)任职。1856年创作了第一部小歌剧。1862-1871年担任圣吉恩圣弗朗索瓦教堂任管风琴师。1865年担任巴黎剧院的合唱指挥。1866年创作了第一部芭蕾剧《泉》(La source)。1870年第二部芭蕾剧《葛蓓莉娅》(Coppélia)公演。1873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国王如是说》(Le Roi la dit)。1881年受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188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1891年1月16日逝世于巴黎。 德立勃一生创作了20余部舞台剧,而以芭蕾剧最为知名。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卡斯亚》(Kassya),是在他逝世后由马斯奈续成的。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推崇。5 j( ]0 W" I2 i9 l, x2 F
. f' K% v& |+ m, [. N! p---- 主要作品:& ]( ?' s K7 M/ H
& \! R' ]6 f2 W( A0 b葛佩莉亚组曲 Suite “Coppelai” <法> ' z! e" B" r( a( C b
希尔薇亚组曲 Suite “Sylvia,ou La Nymphe de Diane” <法>
8 s( R- l4 Q# K" c$ g: g纳伊拉圆舞曲 (1867) Naila valse <法> + ^2 N, p3 F, F* y# G3 f2 e& c. s- ^: M
拉克美 Lakme 1 @0 D ^: B: b, t# e& W; X
国王如是说 The king has said it<英>
5 v7 [0 j1 e c m$ Z1 x0 T: l' d. S: T. [' v6 \+ M
巴拉基列夫 (Mily Alexeyevich Balakirev) <俄>1837-1910
, X2 F0 A# C7 N1 [' ^9 N- p- N# M$ l. g. B
---- 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米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在1837年1月2日诞生在下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城)一个出身破落贵族的小官员家庭里.3 {) i3 O8 {7 H: Z, V. ?& n
+ b- u! a' w% N; c
1855年深秋,近十九岁的巴拉基列夫来到彼得堡,由于乌雷贝雪夫的帮助,他很快便得到音乐界的赏识.同年年底,巴拉基列夫在为林格卡弹奏他以歌剧《伊凡-苏萨宁》主题写成的幻想曲后,格林卡对他的才华给予很高的评价,还把他看作自己的未来继承者.
4 ?4 n2 {: U+ h. R! X: g- Q9 C2 h/ S$ W) M, f& k B' l+ @ d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一些禀赋优异的青年作曲家聚焦在巴拉基列夫和斯塔索夫的周围,当中有居伊、莫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鲍罗丁,他们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时常被斯塔索夫称为"强力集团"的所谓"巴拉基列夫小组".0 ?& q+ d' n2 x* [" x7 O
1 o' n, q) E; p" }' ~) R) \. ^- J
, y9 Y0 i% E- u; A- f; z
"强力集团"作曲家以民间创作作为革新音乐艺术的源泉,他们的许多活动和作品确实充满了强力的气息,他们创立的"新俄罗斯乐派"以格林卡为楷模,甚至骄傲地自称为"鲁斯兰派".巴拉基列夫是第一个在作品中表现出这新乐派的倾向和风格的作曲家,他对"强力集团"作曲家以及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等人的活动产生过一些有益的影响.! x- V( E+ N8 Q' m0 S# R% {- \
9 H1 ]! F7 b8 u
1862年,当安东-鲁宾什坦在彼得堡创立俄国第一所音乐学院时,巴拉基列夫也发起组织一所免费音乐学校,自己担任副校长.1867年间,他除了出任免费音乐学校校长之外,还担任鲁宾什坦刚辞去的俄罗斯音乐协会指挥的职务.1870年,由于经济困难他到铁路上工作,逐渐变得冷漠无情,甚至退出音乐界而离群索居.1882年重新就任他以前放弃的免费音乐学校校长职务.1910年5月29日,他像油尽灯灭似地溘然长逝,葬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墓格林卡、莫索尔斯基、鲍罗丁和斯塔索夫的墓旁.
# y5 c8 @' h) ~8 a# J$ h; T8 x, y; d9 h7 f! G
巴拉基列夫很早就十分热爱和重视民间音乐艺术,他曾直接从伏尔加河上的水手、般上司炉工、拉纤夫和农民口中记录民歌,加配钢琴伴奏,先后出版过两册《俄罗斯民歌集》,其中有一首《伏尔加船夫曲》后来成为俄国革命知识分子爱唱的歌曲,在1905年革命时期广为流传.5 s$ Q3 ^6 u3 z! p, L A8 @
6 P4 K$ N8 b }6 ]/ \( S
在巴拉基列夫的创作中,虽有不少浪漫曲和歌曲,他的钢琴作品,如幻想曲《伊斯拉美》还是俄国钢琴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巴拉基列夫的大部分作品,却是风俗性或标题性的交响音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交响诗《在捷克》和《塔玛拉》、《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等.巴拉基列夫的交响音乐作品具有画面性和史诗性特征,形象的对比多于戏剧性冲突,变奏的手法多于奏鸣曲形式原则的运用,所有这些都是同民间歌曲创作的特点密切相关的.他的一些作品成为格林卡和"强力集团"其他作曲家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q, k2 F3 O$ L" R
! ~ W# C; D! D主要作品:塔玛拉(1882) Tamala 0 V' R# L' r% \% ^/ Y( E6 }! ?
$ [4 i. w# _+ }" ~
比才 (Georges Bizet ) <法>1838-1875 ) e: S) Z$ }$ b
# A) L1 k) `" `8 {&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m9 |7 ^) I- W& y9 T' h9 {# `
4 q' M2 g: P( W, X; r. t& U
---- 歌剧《卡门》: 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 _( |" z3 T3 }3 X7 |# r
" _! B" H+ H2 b. z) |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 `- P3 N' W- k. ^+ d
: R: |8 V% {' z0 M8 ]6 G* `% h' S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 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 Q/ e% U4 L+ g) t0 i6 a
- y3 q( D" h# q* f5 w; f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 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 M6 B; Y/ Q& W5 s) M
9 N7 w- g$ Z3 Z) r% s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 O/ [8 }6 f- y( g9 x) }
7 A1 F) l6 y& a7 X& n2 W
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 z* I8 |3 K; w% n5 q
, i8 e) k8 ?+ D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 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 s1 Y) s& c- \' i# f+ S6 \1 ~+ y/ K- `: E9 r% m% R) ~; n" u
-----《阿莱城姑娘》: 这本来是戏剧配乐,剧本为法国著名文学家都德所作,原为三幕剧。戏剧演出并未取得成功,而根据戏剧配乐编成的两套组曲却成为传世佳作。0 N3 L2 S. S1 K% S6 c
% ^, M- k% Y, [/ {% x《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由比才自编,第二组曲由法国另一位作曲家吉罗编成。
: h# o2 P& T" a2 a
/ W) c" M# p0 }- J' Q戏剧《阿莱城姑娘》描写了法国普罗旺斯青年农民弗雷德里的爱情悲剧。剧情大致为:弗雷德里准备与一位阿莱城姑娘(这姑娘在原剧中并未出场)结婚, 突然得悉姑娘的名誉不好,于是弗雷德里想忘掉这姑娘,而与童年女友薇叶特成婚。 婚礼当天,一个不速之客带来了那位阿莱城姑娘与其情人私奔的消息。内心依然深爱着阿莱城姑娘的弗雷德里无法控制自己,从阁楼窗口跳下去自杀了。
% j" K8 q- y0 y9 [. Q: ~8 R! l, `4 f; Q6 Q! ^
《前奏曲》的主题源于普罗旺斯地区的民歌《三个国王的队伍》,在原戏剧中用于第三幕第二场的村民合唱,其主题威武雄壮、刚健有力; 乐曲的中段为“法朗多尔舞曲”(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形式),加入了法国民间乐器——普罗旺斯长鼓作为伴奏的轻松旋律,活泼而欢快。 其中著名的 “小步舞曲”, 选自第二组曲的第三曲。这段清新而单纯的长笛独奏旋律,原为比才的另外一歌剧《美丽的珀斯姑娘》中的间奏。美妙的竖琴以轻巧的琶音伴奏,更衬出长笛明澈的音色。
' O6 J; z0 C( W" t* c1 @
/ @1 g' c2 Y* T* `----- 主要作品:/ Q! b- L- f1 Q' F- o
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 (1872) L’Arlesienne (Premier Suite) <法>
# j | h, l$ g, W, o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1872) L’Arlesienne (Deuxiene Suite) <法>
9 c! Z, X2 L& x7 L8 S美丽的伯斯姑娘组曲 La Jolie Fille de Perth <法> ! T% g% V" j# L9 e' y
小组曲 (1871) Petite suite <法> ! r# @5 { }' G k9 r
卡门第一组曲 Premier Suite “Carmen” <法>
8 L' r/ u6 J1 O( l. I9 c卡门 Carmen 0 x- L5 }8 E- N1 i- v/ T6 D# q; i' p5 G
德谢米雷 Djamileh
. j2 F) g8 y# f2 {* v2 l采朱者 The pearl fishrs<英>
6 B+ b4 ^+ q; _2 B! R吉普赛之歌 (1873/4) Chanson boheme “Les tringles des sistres tintaint” <法> 8 M( J" k6 _' o0 T% ?, U
哈巴涅拉舞曲 (1874) Habanera <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