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 C; I$ V( A- W, [9 V: w7 I
8 s! k( P1 b2 i& A- l3 s" Y( G9 G! i y5 n3 O
1938年,田汉做了一套军服,他回到长沙,就是这副身着戎装的模样。图片来源:长沙晚报
+ [3 }: O0 x, e; x: a+ |+ Q. \$ e: V. o3 \- ?) J9 F
中新网9月3日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10首经过网络投票后入选。那些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曾激励千千万万爱国将士奔赴民族救亡的战场。以下,中新网为您梳理那些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诞生历程。
, j2 q# x7 V' Z- I. [+ l: E P( }) f* H
田汉入狱前写成《义勇军进行曲》
9 u8 t+ y4 Z" X/ m0 b) r7 Q/ Q# s3 n) W/ `2 X. L1 o2 I6 H4 |6 t/ O B
《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国歌,最初诞生于1935年。关于《义勇军进行曲》词作创作经过,以往有一种说法: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时,已被关进国民党监狱,田汉的妻子林维中借探监之机带出田汉写作于烟盒锡纸上的歌词,并交给聂耳谱曲。
+ n* W; C. P3 H w( S
6 B+ b a8 q6 L* v 其实,《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曾至少两次在报纸、杂志上撰文称:“这支歌曲,我原想写得稍长,歌词写好后,因(电影)摄制前,我即被捕入狱,就成为现在这样子”,“《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歌是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中)诗人辛白华《万里长城》长诗的最后一节,紧附在第十五节后面的。但据孙师毅兄说,这支歌不写在(电影梗概的)故事里面,而是写在另一张包香烟的锡纸的衬纸上的,衬纸被茶叶水濡湿,字迹模糊,他们从衬纸上一字一字抄下来的。但关于这些,我的记忆跟字迹一样地模糊了”。( g- P+ _' _- G' D5 U
" s+ N0 ~. ?, |9 R. _0 U3 y 虽然田汉的记忆模糊了,但夏衍曾这样回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经历。夏衍在1983年报纸中指出:有人误传《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的衬纸上,连田汉本人也模糊了,其实田汉的《入狱》一诗才是写在这种衬纸上的。在田汉入狱前,田汉已经交给剧组《风云儿女》剧本梗概,梗概“写在旧式十行红格纸上,约十余页”,“《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主题歌,就写在梗概原稿最后一页。因在孙师毅同志书桌上耽搁了一个时期,所以最后一页被茶水濡湿,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了。”
9 f/ _- X: k/ j+ D- X* c. N
/ q) Y0 Y- l3 a 此外,夏衍还提及另外一件事:作曲家聂耳当时听到田汉被捕的消息后,马上来找夏衍,说:“听说田先生写的《风云儿女》有一首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请交给我作曲吧。”夏衍便把谱曲工作交给了聂耳。“聂耳以惊人的热情与速度谱写了这首曲子”。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词曲创作的基本经过。7 `' q; v+ a* u {2 Q/ _ R# k3 `
9 B" V2 {( @( y5 W! H/ j. X. F) v 冼星海6天6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 c2 }2 n: _1 d' j% H
. C- t# _- \1 X* i1 M# k- W9 N% @! H
和《义勇军进行曲》相似,《黄河大合唱》也作为一首经典歌曲被传唱至今。这首创作于1939年的抗战歌曲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
1 h7 {# X1 |& I5 z( i! r, H; F. V# i" y. w/ L+ y7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冼星海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翌年11月,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0 c q" U# k: H7 b- f, ]& b' i: Z+ g0 m
就在延安,《黄河大合唱》的词与曲相遇了。1939年1月,光未然在吕梁山行军时不慎坠马、左臂骨折,他被送进延安边区医院,在病床上写出《黄河颂》;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
3 ~; V5 g; O9 D# W# v: u/ m' |) B6 s: b
冼星海在现场听得“很兴奋”。2月26日,冼星海到医院看望光未然,说想谱写黄河颂的大型音乐。' m7 x! R1 G2 K! q9 Z( J
$ v9 S3 X) j v9 b8 l0 S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曾回忆,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在简陋的土窑里连续6天6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
6 x& v7 L) r# G2 X& E; L ?" E( w+ ?* m9 w& k
“听母亲讲,六天六夜,父亲创作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他手握拳头一边唱一边写,不知不觉写出了60多页手稿,桌上堆成一个小山。创作达到忘我之境时,父亲竟情不自禁地把手中的烟斗敲断了。他把毛笔杆插在烟斗上,长长的烟斗就这样伴随着他继续创作。”冼妮娜说。( |: s" l. q2 z Z* |5 h, p- w
( \) X* k8 L' T& P" b" g 《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指挥邬析零也曾回忆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历。“他正坐在小矮凳上,把谱纸放在膝盖上,凑着菜油灯的暗黄亮光,谱写《黄河颂》。星海兴奋地站起来说:‘你来得正好,八个歌子,我已经写好了七个。就是这首《黄河颂》太难写了。我谱出了三个,但一个也不满意。’”邬析零说,直到3月31日,他才从冼星海手中拿到《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
( q0 M/ |0 y7 }" P4 N2 Q% x- `4 ~0 _6 ^
邬析零记得,这本清稿是用白粉莲纸抄写的,手工装订成册,小于16开本,册边整齐如刀切。“打开看,字迹清晰秀丽,通本一字不涂,一字不改,每个字都在规定的位置上。”
7 f) h9 q5 w0 E+ Q% r4 P6 l$ p
9 V* B( u# N, B) j: M& U 窑洞里“敲盆拍腿”写出《八路军进行曲》
# U, ]7 w& x. f& s4 l2 k1 M9 q9 U4 I6 X' G9 I7 h
同样是1939年,在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影响下,郑律成同公木合作写出了组歌——《八路军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就是组歌中的8首歌曲之一。$ Y3 N. T+ Y, \- B
$ ~ t3 o! f5 M
据公木生前回忆,这首歌曲诞生在延安的窑洞里。有老战友说,他们是在窑洞里“敲着盆、拍着腿”写出来的。
) b, U% B7 F, ^" c' Z4 T- [6 _: f7 d8 Z3 ~/ g" E3 }! n
这一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由郑律成指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首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作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齐唱歌曲,《八路军进行曲》逐渐传唱大江南北。
- ]3 n! A# ^- S% \% Y" W0 o
5 [5 [" S( Y0 Q/ c 周大风17岁创作《国际反侵略进行曲》
& o9 k* }( b& Q9 K& }
, K6 C$ U O7 U$ Z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 j# i7 Z6 b) y5 h. h | G5 s+ p- c
这一天,《国际反侵略进行曲》振奋人心的旋律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奏响。而为这首歌作曲的是一位17岁的少年。: @/ \) ~- ^6 G' c
4 v" U6 l) q9 I
1939年春节前夕,17岁的周大风在上海的一张爱国报纸上读到蔡元培先生撰写的《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会歌》。
) o; e$ C0 }3 I- C- ]2 L0 D6 i- x* r$ }/ W9 ?" g
下班回家路上,周大风细细思量,觉得歌词文采虽好,但略显艰涩拗口,不利于广泛传唱。当晚,他就“斗胆”给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在提建议的同时,附上了一首自己怀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一挥而就的白话词曲稿。
* K6 Q# X0 _1 l1 [2 l, f, e0 c6 @8 e; R
不久后,他惊喜地从上海美国商人发行的《正言报》和香港出版的《星岛日报》上,看到了自己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词曲。歌曲被确定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总会会歌,并译成多国文字,世界各国反日德意侵略集会时一般都会高奏此曲,气势十分磅礴。. x/ I2 R5 O& v: o w* @8 C
, `' M0 w1 |9 w% s3 i* Q' {! R
傅庚辰趴炕上写下《地道战》曲调
+ `2 u, H) s& m$ E9 X# A! l5 M* p# L o& ?# p% X- s$ j H
虽然中国抗战已经于1945年取得了胜利,但那8年的记忆并未因此抹去。上世纪60年代,中国仍然涌现出不少经典抗战歌曲。创作于1965年歌曲《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5 |; f$ D* y- H" H6 o ]% C, n) S8 u- j) V/ y/ f [' o1 x
作为这首歌曲的作者,当时只有29岁的傅庚辰为了创作还曾去“实地采风”。“那时我去河北冉庄,看到了驴槽子洞口、锅的洞口、炕上的洞口……那些地道充分展现了军民的智慧与勇气。这让我觉得,我原来头脑中关于地道战的那些曲调太平淡了。”他回忆道。
, i2 X" r6 X# p0 G# X& q
0 s2 K9 C' B2 L 在傅庚辰的回忆中,这首歌实际的创作似乎只有那么一瞬间。他说:“有一天,我跟着摄制组出去拍外景,随着他们走到村头,‘地道战,嘿,地道战’,不知怎地,突然之间这个主题就从脑子里冒了出来,我扭头往回跑,到了屋里头趴炕上把这个曲调写了出来。”
: u; h" V% y( z3 f/ v5 _+ {" f" ^ @, f% B- @- C9 g4 h* b
傅老说,当时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瞬间的灵感竟然就这样铸成了一首经典。而这首经典歌曲一直传唱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