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 [; C$ t v+ d- ^( j3 N
马得林,男,回族,1949年生,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极乐乡人。先后任中小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退休后专门从事青海花儿的编创、研究,现为青海花儿研究会理事。2003年,他编写的《新编大传花儿》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他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爷山花儿会)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他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第四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展演;2013年,他编写的《花儿千首漫青海》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_& b: z6 s1 ?# g9 M , t2 v; A9 u3 \9 K9 n7 o9 N! R( Z“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11个民族中用汉语演唱的一种山野民歌。它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曲调丰富,作品浩繁,是我国民间文艺中的一枝奇葩。 7 Q2 ?6 u8 i5 N * p1 ^+ a: {7 D0 z4 S3 h% b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它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逐渐从以娱神为主演变为以娱人为主。7 c7 P# v$ G3 e [* p9 p
2 \2 ?7 o7 G2 ^6 f1 S* C
马得林在青海“花儿”的海洋中长大,他喜欢花儿,小时候常常因听花儿忘记拾粪。不知不觉,马得林也学着开口歌唱。开始,乡亲们听见这个娃娃漫野曲并不怎么接受。后来,大人们发现马得林的记忆力惊人,听过的“花儿”几乎入耳不忘,而且他唱“花儿”格外抓人。. ^ R- L8 d) C; U) D
+ {% L+ I4 p* J/ Q2 N# U- v. r* q
1973年,马得林考上了西宁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故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教学之余,听花儿,写花儿,唱花儿,便是他最大的乐趣。 ! p3 \7 R3 E {% F: S+ e1 i8 @5 C: ^) K
马得林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路途成了他即兴创作的乐园。风雪天气,想到身穿皮袄、手持符节的苏武,一首花儿脱口而出:“苏武牧羊(者)在北国,他本是汉朝的使节;年轻的时候里成双对,老了时拜下个姊妹。”为了记住和完善歌词,他就跳下自行车记在笔记本上。夏季满目青山花红柳绿,清泉潺潺鸟语花香激起了他的灵感:“六月的荷花七月里红,一朵儿为啥(者)没红?人家们维你容易得很,我维你好比是大海里捞针。”就这样,他以石为凳、以膝为桌,记下了无数心中的花儿。' b4 s7 G5 L- E
: ?0 H* n y0 W青海花儿属于民间文学范畴,一直以来都是口传心授、代代相传。随着农耕社会向工业化社会逐步转型、老艺人相继离世、民间歌手自身文化偏低,青海花儿面临失传的危险。对此,马得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民间艺术,每天放学后,他就走出校园,走向田间地头与民间歌手交流。白天,他向花儿歌手们学习,晚上就趴在炕桌上整理。同时,他坚持利用教学之余进行花儿研究,关于花儿的研究论文《闲话青海花儿》在《雪莲》杂志发表。近年来,他撰写的论文《认识花儿》《中国花儿漫谈》等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2 C2 }+ | @+ S4 v5 b/ e. v
1 {" X* k" l+ ^; } ) U, z4 U8 u3 R H# g) O为全面搜集整理大传花儿,从1986年开始至2003年,马得林花了17年,开展抢救和保护。除了向民间歌手学习请教,他还利用假期泡在图书馆、文化馆查资料,将搜集到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风物典故等花儿作品进行系统整理。其间,他自己也创作了一部分大传花儿作品。5 n; S9 V* Q, `5 f- w8 X " O# i7 m$ ^ _# m在马得林的家里看不到写字台,他的写字台就是炕桌,就是山涧的石头。在炕桌前的17年中,他搜集、整理、创作了1059首大传花儿。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典故、风物人情,沧海桑田,人情冷暖,尽涌笔下。大传花儿早已在西北人民中广为流传,不过将花儿按照历史顺序进行整理归类并赋予其新内容,进而结集问世,应首推马得林。来自圈子: 原创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