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李超所在的601社区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会演,李超一首《反扫荡》歌,“站岗放哨、空室清野、拆桥要快,破路要长……声东击西,攻劣避强,造成跳来跳去的麻雀战场”,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了当年的抗日战场。 71年前,未满16岁的李超参加抗日战争,参与游击区麦征、秋征、学习、站岗放哨、宣传抗日和助民劳动,用歌曲四处播散革命种子,直至今日,十多首抗战歌曲还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老兵档案 李超,原名李遵庄,1928年生,原籍山东省金乡县刘楼区北大李庄,现住荷塘区601社区。 1944年2月,参加八路军游击队。 1946年7月在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机要室从事机要工作。 1958年转业至地方,参加经济建设,直到从601厂退休。 家乡沦陷 白天被迫挖沟 晚上奋力填沟 1928年,李超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刘楼区北大李庄。“日军占领山东时,轰炸机在空中巡逻,哪里人多往哪里轰炸。”李超说,有一次,日军出动了三架飞机轮番轰炸。当时,李超正好在麦地里,逃过一劫,然而,正在集市卖东西的姐夫被炸死了。那一次,他们当地死了很多人。 1937年底,日寇占领山东后,李超的家乡遭受烧、杀、抢掠的蹂躏,民不聊生。日军建立了傀儡政权,并在当地到处修建封锁沟,村里的壮劳力,则被拉去做苦力。 1938年,中共鲁西南工委在单县、金乡一带建立了抗日武装,并成立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1939年4月,创建了湖西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共产党在湖西地区建立了地下人民政府。 “我们白天被迫帮日军挖封锁沟,晚上就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平封锁沟。”李超说,那时,大家白天就磨洋工,晚上则很卖力。也有八路军伤员住在村里,但彼此都不说,日军来查人,就将他们送到麦地里去。 参加革命 边学习边抗战 不堪忍受家乡遭受日寇烧杀抢掠的蹂躏,1944年2月,在八路军游击区区长申魁、刘子备的启发下,还不满16岁的李超和同村的族兄李修、李成允、李成荣一起穿越三道日寇的封锁线,从敌占区到达鲁西南的中心区丁家村,参加了冀鲁豫边区的“抗日联中”。 在游击队,学习成了李超的重点。在频繁的行军转移中,李超他们边走边学。“就在树底下学习,将随军的被褥当板凳,借老百姓的门板当黑板。”文化课程的学习占极少数,他们学习的重点,是《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政治理论和全国各地新的作战思想和游击战术,由负伤的老红军任老师。 除了学习,他们还负责收粮、站岗放哨,跟日本人打游击。敌人进行扫荡,李超所在的部队和学校就进行反扫荡,时不时给敌人一击。 穿越封锁 经历的第一场战斗 1944年3月,当时的中心区部队在上级的指示下,一分为二,准备跳出鬼子的封锁,分别赶赴边沿区,减轻中心区人民的负担。 日军为了分割蚕食八路军根据地,在公路沿线挖了几米深的封锁沟,沟边上五里一个小碉堡,十里一个大碉堡,驻扎着鬼子和汉奸,李超等人只能在夜间从鬼子碉堡下越过封锁线前进。 “我们约好夜间口令,以左臂系白色毛巾为记,武装班和工兵打前站,规定了走散后的集合地点,我的任务是拉着小同学刘明存过封锁线。”李超说,队伍像长蛇一样静静地前进,突然听到紧密的机枪声,他一慌神摔倒在刚扒完地雷的沙坑里,爬起来将刘明存连拉带拽地拖着往前跑。 由于敌人不清楚我军强弱,不敢轻易下堡垒,只在上面盲目地开枪,李超等人成功转移到边沿区。这,是李超经历过的第一场战斗。 抗战歌曲
八路军别样的抗战武器 为了发动当地居民参加和支持抗战,每天学习之余,学员就充当宣传员,到各地去写标语,给当地的老百姓做事,顺便向他们宣传游击战术,教他们唱抗战歌曲。 “晚上老师教我们唱,学会了我们就教老百姓唱。”李超告诉记者,除了老师编歌,从中央到地方还有很多统一的革命歌曲。 《反扫荡歌》《军民合作》《黎明进行曲》《跟着共产党走》《青年的战斗员》……这些歌的歌词,就是共产党的抗战思想和策略,一年多时间,学校挪了10多个地方,走到哪里,他们就教到哪。队伍转走了,部队的作战思想却留下了,潜移默化地唤醒中国人的反抗意识和技能,增强他们抗战胜利的信心。 歌曲的魔力,除了能激励人,还能唤起人心底深处最真切的思念和对道德的重新判断。 李超的一位老领导,曾在延安给战俘做过思想工作。“他跟我说过,日本投降前夕,我方将全国各地几千个俘虏集中到了延安,成立了一个反战集体,跟他们谈心,教他们唱反战歌曲,后来这些战俘在思想上有了很大变化,很多都认识到了战争的罪恶。” 虽然70多年过去了,李超还清晰记得其中一首反战歌曲--《反战歌》的每一句歌词和音律。李超说,当时,听着《反战歌》,很多被俘的日本军人,都会不自觉流下思乡的眼泪。 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李超凭借记忆将这些歌曲写了下来。他说,为了让被人侵略的历史不再重演,他希望能将这些资料存档,一代代传下去。
7 G, D7 \# O# c7 I( \" O. W7 `( c&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