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 m. m6 r/ S“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短短28个字的一首儿童歌曲,却传唱了近半个世纪,成为几代人共有的童年记忆。但在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 g! y% P4 A* c( l灵光闪现
! g+ s3 E: h3 b1 ?+ Y. {8 R) W n/ Q% R0 ?; Y- z. q
1969年的上海,仍处在“文革”的狂澜之中。此时的金果临只有13岁,在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读五年级。得了空闲的金果临常自己在家画画、写作,陆续创作了不少儿童诗歌。% ?) i5 D/ k' m9 g3 M0 X
5 k# L" t. k0 P& d+ }6 v1969年11月29日,金果临写下了自己的第13首儿童诗歌,取名《金光照得全球红》:“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升起金光照,金光照得全球红!”金果临回忆说:“创作的时候,其实很简单,就像是绘制墙报上的一幅画那样——北京天安门,上面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代表毛主席,还有葵花、红旗……”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就有了这首诗的第一稿。其中的第一句“我爱北京天安门”,最初来源于当时英语课本中的两句内容:“I love Peking.I love Tianan-men.(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金果临巧妙地将之组合成了一个七字句——我爱北京天安门。
/ z$ q! d' G6 g* G; g5 ]1 t; c' h" d& X
随后,他将之投稿给了一份名叫《红小兵》的刊物。投稿前,他已经将题目改成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刊发时的署名则是“金果临”。
8 g, j" b2 F' m" K- U& ]
. m/ O+ g0 B3 {但是,诗的后两句在见报时被做了调整。“这两句我自己前后颠倒修改了五六遍,最后登出来的时候,后两句被改成了‘太阳光辉照万里,祖国山河处处春’。”
$ C @: j' s+ T. l Y% T/ ]3 ?+ c8 D' l) d7 V5 h/ z1 ~1 h
就这样,《我爱北京天安门》刊登在了1970年2月出版的第三期《红小兵》杂志上。
) ?. i! x. f1 s% J: N9 U7 v" W4 a) s5 w. y7 Y! @6 v6 A9 p* T: D
19岁的金月苓意外地看到了《红小兵》杂志和弟弟的大作。金月苓和金果临,两人的父亲是亲兄弟,母亲又是亲姐妹,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堂姐弟,又是表姐弟。“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光辉照万里,祖国山河处处春。”金月苓没有和金果临“打过招呼”,只是对着这28个字,自顾自地创作了曲调,写完之后就把自己作成的歌曲寄往《红小兵》杂志投稿了。金月苓还记得1970年9月歌曲正式发表后,她收到过《红小兵》杂志寄来的两本样刊。
* p! _. m* p8 d' e3 Z8 p4 Q" I
0 V9 p1 a( `: ?( U) a一曲成名* ]- o( {4 p2 z, a" N! M# l8 H
) q4 w% s* u# u1971年的中国,相比“文革”初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酝酿巨变的时代。这个夏天,《红小兵》杂志社的一位编辑告诉金月苓,这一年国庆节上午10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准备播放来自上海的八首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就是其中的一首歌曲。尽管如此,金家姐弟的生活依然一如既往地平静。
( R2 s$ y, b: ^7 q& O. y% x/ P: R# W
. {9 `* H1 |9 {- T" c4 L! n5 ?- g7 `# ~0 H* x% Z
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特刊,并且刊登10首歌曲,其中便有这首《我爱北京天安门》。此时歌曲为了符合当时宣传的需要又一次被修改,将最后两句改为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由此歌词也最终定稿。之后,《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纷纷转载这首歌曲。仅仅一个星期之后,《我爱北京天安门》就在全国大规模传唱开来。
! J: J; W1 @; o4 f! m$ n. { R
( ?5 X7 T! [/ K* k曾经有位老作曲家告诉金月苓:“如果当年有稿费的话,就凭这首歌,钱会多得不得了。”这笔钱或许可以让姐弟俩一辈子衣食无忧。4 r! ^8 G, g3 F# }0 }+ W" [' w
3 H" `2 e2 U5 a2 R+ l2 p8 y
但事实上,直到1980年,这首歌曲获得“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1954至1979年)”二等奖,两人才领到第一笔奖金:每人17.5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