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v. @& q: n5 o# V% ]
! Z+ v* l) T* ]" _5 }% n4 y& T. O5 y' K7 |/ O# b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当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主题歌《山歌好比春江水》传唱至今,在现代舞台上大放异彩时;当曾经被错误署名为“作曲雷振邦”的这首经典歌曲近日经法庭审理判决,侵权署名行为得到纠正时——一个陌生的名字,开始浮现在人们面前:黄友琴,《山歌好比春江水》的主要编曲人。
" @+ g* v( P5 {3 ~; h- V; J }. e3 m. G; {
黄友琴是一位怎样的音乐人?他当年又是如何大胆创新创作《刘三姐》经典主题音乐的?
' K4 s! ]7 L+ E2 ~: v/ ^0 M( f/ `; e
8月19日,记者在对包玉堂等当年曾参与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的老艺术家和黄友琴家人的采访中,发掘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 Q' n, q' m O+ s6 a/ m- `
% D1 K8 B; R5 P, ]9 [
1 编曲:重任在肩+ b( q: z* p! R7 v/ o/ V
2 }, ]7 d2 `- R2 \( s. \* ` 1922年出生于广东和平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黄友琴,1943年毕业于广东音乐专科学校(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编辑出版了《音乐简明教程》。新中国成立后,黄友琴来到广西柳州工作,一生与音乐为伴。7 D* u3 i* V3 U: ?0 T- |
6 K& ]1 X3 |/ A, j, t% ^
黄友琴与《刘三姐》结缘是在1959年1月。当时,柳州市决定组织编写彩调剧《刘三姐》,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重点剧目,并成立了献礼办公室。当时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的黄友琴,被任命为献礼办公室戏剧组组长。他承担的最艰巨的任务,便是主抓彩调剧《刘三姐》的创作。除了行政上的工作,音乐人黄友琴还义不容辞地成为了彩调剧《刘三姐》音乐创作组的负责人,负责全剧音乐设计。4 u. }7 p2 Z5 V) j
* c$ j: v8 W! ? p 《刘三姐》以彩调剧形式演出,但黄友琴却提出一个让人惊异的主张——他不赞同以传统彩调唱腔音乐为全剧的主题音乐。黄友琴认为,刘三姐是广西民间传说中著名的山歌手,剧本中的刘三姐是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典型化的艺术形象。因此,这个剧的音乐设计不能囿于彩调,必须以广西山歌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为主旋律。
. l$ x# l5 ~* Y
! ?) T5 O. I, V' i+ | 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改革构想!0 p" W, q: L9 p" t, q% h8 P4 p
7 ^# |8 R: q* f. e- u. ` 2 改革:推陈出新6 P G% p4 {: j; r% M% g# h
! p4 G( H1 t7 N3 N1 |# V
黄友琴的构想,得到当时柳州市领导的赞同。于是,进入紧张创作状态的黄友琴在设计《刘三姐》的音乐、唱腔时,将视线转向流传在民间的一曲曲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山歌。
$ E3 v: i' Y) @% {; ` e
- M: f# B; f: n- D% ]/ |6 G8 l 黄友琴和同事一起根据剧情的内容和地方特色,深入柳州等地山乡,走访一位位民间山歌手。在走访过程中,一首流传于柳州地区的历史悠久的山歌进入黄友琴的视线——《石榴青》。
- D& \) V" X, [" q( F1 _( l: m# p1 A' M7 m% S
听着山歌手演唱《石榴青》那悠扬美妙的曲调,看着周边百姓陶醉其中的神情,黄友琴怦然心动。在进行广泛对比研究后,他确定:彩调剧《刘三姐》的主题音乐以柳州山歌《石榴青》的曲调为基调。4 Q) A* |8 C) C7 W: T
8 x; m' ]- \1 S+ S" w) { 以《石榴青》曲调为主题音乐的彩调剧《刘三姐》,在排练过程中很快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演员在演唱时掌握不好节拍,唱得不准确;以相对柔美的《石榴青》曲调来表现刘三姐歌唱劳动生活、反抗压迫剥削的内容,显得力度不足……
4 e6 Y( h+ f$ _) A4 H& S& e8 W- y! P" |" E/ G& u
有人开始怀疑这一改革尝试的可行性。黄友琴坚信自己的尝试符合“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方针,他继续深入研究柳州山歌手演唱的多种曲调,再度琢磨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时期贫下中农所唱的充满斗争意味的山歌曲调,并在柳州市文艺会演现场仔细聆听各族山歌手演唱时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民族风情。在广泛汲取广西各民族山歌的音乐营养后,黄友琴对《石榴青》曲调进行再度创作,改编曲调并配上和声,将之提升为彩调剧《刘三姐》的主题音乐——《序歌》。
$ n* O) J4 O0 F1 k
" N2 K9 E4 g! `! l# l! w! Q 改编后的乐句起初还给人以生硬、脆弱的感觉,结束音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为了更突出地塑造刘三姐的音乐艺术形象,黄友琴又进行大胆改革:在五声音阶的柳州山歌中增加“7”音,并删去了原来的延续音。《序歌》中增添了自始至终贯穿全剧音乐的具有鲜明柳州民歌特点与色彩的乐句。原曲调中不稳定的结束句在《序歌》中也被修改得稳定有力,而且使这一乐句成为《刘三姐》主题音乐曲调的基础与标志性乐句。' X2 ?0 d9 z, l% H: p* m
" X* z" r2 J( L4 ~6 R% w! J 看到黄友琴如此大刀阔斧地创新,有同事担心:加进“7”这个导音会不会影响柳州山歌《石榴青》的独有色彩?最终,舞台演唱的实际效果证明:增加这个音,犹如为全曲注入新鲜血液,更有助于柳州山歌旋律的丰富和拓展。修改后的全剧音乐曲调稳定有力,原本含有小调色彩的曲调转变为具有明朗色彩的大调。旋律更矫健,和声更丰满。随着优美矫健、节拍分明的主题曲,刘三姐聪明机智、勤劳勇敢的艺术形象更为鲜明。: Z9 |# Y' c0 O3 d- L+ e6 F
' H- j2 P) a5 e8 E# a" P) Z4 u; R 在1959年8月上演的彩调剧《刘三姐》中,主题音乐被填上歌词:“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似红河水,哪怕滩险弯又多。”剧中歌曲一唱响,立即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每次演出时,总是出现台上演员放声唱、台下观众轻声和的感人情景。
7 V [5 g# ~& i
; X) s2 Q: _( H- R4 U1 s7 K; t 3 首创:经典传世6 P7 p# Y' F9 r
$ N, H. d) f; a) R2 e3 Y4 v 1960年4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区《刘三姐》汇演大会中,彩调剧《刘三姐》的主题音乐为各地编演的《刘三姐》所吸取。
4 K4 Y- q2 d2 M1 i
- t( G& E8 A$ Q, r/ d4 i# X 1960年6月,广西歌舞团创编的歌舞剧《刘三姐》上演,剧中主题音乐《山歌好比春江水》出现在第一场开场,并在尾声中以合唱形式重现。至此,《山歌好比春江水》正式升级为《刘三姐》主题歌。
x3 ?1 N( L- _* y0 u
0 y x6 P+ J( Q$ v- X$ |; Q2 ?8 L z/ z* ~9 s* y3 j
“文革”结束后,历经磨难的黄友琴于1978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人民音乐》杂志发表《关于彩调剧〈刘三姐〉的主题音乐》一文,讲述创作过程,总结创作经验。2014年10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典藏》第七卷将彩调剧《刘三姐》选曲《序曲》收录其中。 ?+ L. |. w' T& K5 K# Z) |; @
$ a U* Z7 j4 D 广西音乐界人士在回忆《刘三姐》主题歌的创作历程时,仍由衷感慨:黄友琴对柳州原生态山歌的改编具有首创意义,相当成功!
5 s% |( I' ~0 S: j- A3 t y2 r" k+ H. R
如今,《山歌好比春江水》已跻身我国名曲之列,为世人所熟记。然而,同样必须记住的,还有已经离别我们33年的音乐人黄友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