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何占豪先生所创作的筝曲《临安遗恨》是我国近代以来民族交响乐创作探索中最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作曲家为塑造出英雄的形象及情感将古曲主题与西方的作曲技法相融合,从作曲技法与演奏技法共同来感受乐曲可以得到不同的音响感受。
) }# W7 h+ k% J! w3 y: i6 n" [ 关键词:《临安遗恨》 特点 作曲技法 演奏技巧 情感 & E) g9 Y: O4 X, z
建国初,我国民族交响乐很少有大型筝类协奏曲,其原因一方面为那时我国民族交响乐处于探索时期,没有先进的技法来支撑作曲家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作曲家本身对于民族乐器筝不够重视。60年代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全面发掘整理时期, 《闹元宵》(曹东扶曲)、《庆丰年》(赵玉斋曲)等一批有影响的筝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在50年代筝曲创作的良好基础上60年代又有很大的进步,那时的乐曲,如李祖基《丰收锣鼓》、王昌元《战台风》、张燕《东海渔歌》至今仍为等级考试以及各大比赛的热门曲目深受大家喜爱。相对于六、七十年代创作上的不足到八、九十年代筝乐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其中“新潮音乐”最为活跃,徐晓琳《黔中赋》、王建民《幻想曲》等都是当中的佼佼者,不仅引领古筝乐曲创编走向新的高度而且也深深地启发了广大群众,使得更多的优秀作品问世。《汨罗江幻想曲》就是这样背景下产生的协奏曲,它算是古筝协奏曲创作的一个转折点,打破当时的创作沉寂局面。它最大的闪光点在于很巧妙的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此后古筝编创走向了繁荣,直至近代有很多名作出现,其中一些作品在在调性扩展和音响效果有很大的创新,如何占豪《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其中在这批作品中《临安遗恨》(何占豪)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影响力,至今广为流传。
1 \: C9 b/ X6 v3 [! E8 P S1 r4 D 一、创作背景 , L! q' C) `" a }& L8 D
(一)作曲家在筝乐创造所得成就
( p, o) `7 D! T" H7 D! C 何占豪先生苦心研究将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作曲技法相融合,习惯于古筝创作的多元化,注重表现出将中西音乐语言文化融合碰撞后产生出新的强烈的音乐效果,1959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筝、乐、诗《陆游与唐婉》等。
; j* ~* _% Y7 J4 d% y% _% V (二)作曲家在开拓筝乐得探索 1 i. s9 S6 [9 n* u' ?* l7 n
何占豪同时在民族器乐表现力和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拓展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且将作品《梁祝》分别运用琵琶、二胡、高胡、扬琴、柳琴等乐器改编成不同乐器演奏的各种版本,获得很大反响深受大众所喜爱。
9 D' R: ], b+ Z+ w3 Y 二、作曲技法分析 8 q3 F3 ` i9 h) J3 R
(一)乐曲曲式
0 d7 i4 A: J$ f2 w8 L4 l 《临安遗恨》采用单一主题的不同变奏的变奏曲式写成,分别从几个侧面刻画了英雄形象,表达了各种情感。全曲分为:引子、主题、4个变奏以及尾声。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根据其感情色彩和演奏技巧都有所不同,需细细品味。
. U w) Y0 ~$ X* [6 M9 O (二)引子部分
! l( s' H5 m) o. w6 e# ~* B 引自部分旋律采用了大二、小三、大三、纯四、五度等五声音阶常用的音程进行,明确调性为D羽。为引出主题采用向下二度模进的手法,层层递进,同时采用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加强紧迫感。 , g3 ]5 V8 h) @2 y% ]) {
(三)主题部分
0 P2 E' b' n5 C, s 主题音乐部分,第一次陈述主题,附点节奏运用较多,B羽调,句与句之间采用“鱼咬尾”的手法,加强乐句间的连贯性,调性上也很连贯。对于有第一乐句结束音a第二乐句开始高一八度a,是整个乐句的高点,随后旋律呈向下的走向,两个乐句结尾相同。两个乐句后旋律进入转调向上四度E商继续展开,是主题旋律变调后的再次陈述。这个部分听起来非常自然是因为运用了同宫系统转调。进入第三层,音域变高集中在高音区弹奏,调性没有变,其中加入了不同的演奏手法来与前面乐句做区分,如加入刮奏、音区变高,加入个别装饰音来进行变奏。
* H/ f6 u! k# `. a+ k (四)快板部分
* F) G% s0 T |4 |( o$ v% Q8 q 快板部分,将主题旋律完全通过十六分音符来展现,是节奏的变奏,营造出紧张的战争场面。同时运用大三,大二度,四度和弦来演奏,其中大三度和大二度是通过变音来完成的,造成了音响上的新鲜感。接下来变奏运用最多的就是环绕辅助音、加外音、音阶级进等方式来展现主题。其中运用到空拍,给人干脆利落的感觉,同时也使乐句规整。快板摇指部分再次经历转调,乐句不局限在小节范围内,是属于不规整乐句,并且在强拍空拍,使人琢磨不到重音,增强了紧迫感。最后还是运用音阶级进下行、八度向下模进的方式引出柔板部分。 % R4 Q' ?# G8 c
: Q8 c! R1 a1 L5 B3 [" M! a# ^5 a/ @+ l( p7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