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音乐界的代表之一,叶小钢出席了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备受鼓舞。叶小钢说,“提升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在对外文化工作中,要按照中央要求做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的工作,要主动发声”。 当《大地之歌》最后一个乐章演奏完毕,经久不息、情真意切的掌声点燃了慕尼黑的夜晚。参与演出的演员们轮番返台谢场,“中国故事-大地之歌”叶小钢作品音乐会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首次在欧洲举行的中国作曲家作品专场音乐会,也是首次由欧洲顶级乐团演奏一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专场音乐会,能够在专业到苛刻的德国音乐爱好者那里赢得掌声,说明他们不但听懂了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故事,更是深深地着迷于这些中西合璧的独特音乐作品。 作为2014年中德人文交流计划项目,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叶小钢受德国萨尔州第25届艺术节和德国萨布吕肯广播交响乐团之邀前往德国,于11月6日、7日在德国举行了两场“中国故事-大地之歌”专场音乐会。叶小钢介绍,“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在未来三年还将继续在世界各地举行,一批更具“中国风”的作品将会被安排在国外文化主流市场上,让西方观众真正意识到中国的文化实力。 首次嗅到《青芒果香》 此次赴德国巡演的《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是继去年9月叶小钢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和12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两场音乐会成功举办后的再次出发,音乐会共分为《喜马拉雅之光》《大地之歌》和《青芒果香》三个篇章。钢琴协奏曲《青芒果香》此番更是在德国由著名钢琴家阿弥尔卡兹进行了世界首演。 与去年在纽约的演出不同,德国演出添加了一首叶小钢新近创作的作品《青芒果香》,取代了去年在美国成功演出的《最后的乐园》,这两部作品都是描绘叶小钢熟悉的中国地域风情。《最后的乐园》是以安徽民歌为基调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青芒果香》则描绘了中国岭南一代的风情人文。 《青芒果香》充分表现了叶小钢的作曲才华,作品饱含着中国亚热带地区地域、生态、环境、人文及以“绿色”为题的思考。谈到《青芒果香》的创作,叶小钢表示,“我出生在南方,亚热带瑰丽迷人的植物对亚洲人有独特的诱惑。很多植物异常美丽,但有毒。美丽与芬芳往往是最有害的事物。瑰丽令人心醉,但孕育着巨大的危险。犹如音乐的魅力永恒且销魂,但往往令人类毫不犹豫、不计后果地跳入这个单行路的黑洞与深渊”。《青芒果香》的灵感更多来自对未知自然界的好奇心,对不可亲近的那种美丽的恐惧与茫然。“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表述中,树木、花草、山冈与河流往往用于表述艺术家的心绪与意志,但从来没有对于热带植物或水果的形态与气味有过任何艺术表述,可以说对香味的感悟还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艺术形态中。”正是想象中尚未成熟的青色芒果的香味激发了叶小钢的灵感。 对于叶小钢来说,钢琴曾是他青年时代寄托的唯一的梦。“《青芒果香》是我第一个钢琴与乐队的作品,写的时间很长,也很困惑。作曲家都说写钢琴协奏曲基本就是给自己埋一个地雷,随时要被炸得粉碎。”在叶小钢看来,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钢琴协奏曲,“我觉得更像21世纪的肖邦。事实上肖邦惊人的创作才华对《青芒果香》有所影响,好像他的音乐语言中国化了” 。 独特音色表现中国意境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檐前碧云净如水,月吊栖乌啼雁起。”舞台之上,女高音歌唱家动情地歌咏“中国版”的《大地之歌》。在这部作品当中,叶小钢尝试东西方音乐元素的交融交汇,他将歌剧和京剧元素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并辅以极为丰富而又十分微妙的管弦乐伴奏。除打击乐器演奏组中运用一些地方性的中式锣钹外,其采用的乐器皆为后浪漫派交响乐团中使用的标准配备。尽管乐器是西洋的,可叶小钢还是在音色当中极力地展现着“中国特色”。用短笛独奏演奏出与中国竹笛极为相似的音色,用两只单簧管准确模仿出笙的音色,可谓中西合璧、浑然天成。 音乐会上,男高音和男童高音歌唱家在慕尼黑托尔策童声合唱团的配合下,和着《喜马拉雅之光》的乐曲,演绎了仓央嘉措的经典诗歌,其歌词是在传统藏语基础上经过音译后创作的。而为使音乐更具有中国味儿,作品《喜马拉雅之光》当中加入了古筝、竹笛、西藏鼓等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乐器,并巧妙运用西方管弦乐团中的标准铜管乐器模仿出铜号的声音,同时借助庞大的打击乐器组营造出隆重的乐鼓交响,拟仿出白云之中、雪山一旁宏伟的喇嘛庙中传出的经诵号鸣之声。 “我们要讲述中国的故事,这其中真正的中国元素必然不能缺少,西方听众甚至是音乐家对于中国的传统乐器并不熟悉,但当独特的音色混入西方管弦乐演奏当中,顿时他们就听到了不同的文化,而这种意境也就是中国文化。”叶小钢说。 “走出去”的步伐 越来越自信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西方各领域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国对于西方人的神秘感正在逐渐隐去,世界了解中国古老文化与最新发展的兴趣也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时间段开启宣讲中国故事的音乐之旅,可谓正当其时。”叶小钢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而交响乐更是沁入西方人心灵与生命的语言,用这样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能够让他们愿意听、听得懂、记忆深刻。 叶小钢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鼓起勇气、增强自信,同时也必须强化文化软实力当中的硬功夫。“以前我们谈文化‘走出去’总是显得缺乏自信,像是先敞开门透过门缝儿看看外面的情况,再羞羞答答地走出去推介自己,这主要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尤其在音乐上更是感觉难以比肩西方,不能与其平起平坐。”叶小钢表示,“我们这次到德国来,包括去年在美国的演出都表明,中国的当代音乐作品艺术质量丝毫不比西方人差,并且越来越能被西方接受,我们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自信,应该让世界认识到中国艺术的真正实力。” “除了音乐,我没有别的爱好,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能够帮助大家认识一个全面而美好的中国。”叶小钢诚恳地向西方爱乐者敞开心扉:“我们把原汁原味的中国民乐、戏曲传播给西方受众,尽管也会受到追捧和赞赏,但是由于缺少参照对比和欣赏能力的积累,因此被接受的程度不如交响乐来得这么直接。”叶小钢说,面对着不同地区的观众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和曲目也不尽相同,在音乐氛围最为浓重的欧洲演出,我们就必须拿出最过硬、最符合欧洲观众欣赏习惯的作品来打动他们。“在欧洲,音乐的地位甚至比哲学还要高,想在这里赢得票房与市场、获得掌声与喝彩,必须得有‘真功夫’。” 坐在缓缓流淌的莱茵河畔,叶小钢的耳畔响起了无数著名的交响曲乐章,这激发了他回国继续创作的灵感。莱茵河被誉为德国的摇篮,也就是德意志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欧洲音乐家选择以她为作品创作。在叶小钢看来,“我们描绘母亲河的作品除了《黄河大合唱》之外并无其他叫得响的作品”。于是,叶小钢的下一步计划是创作一组以长江为题材的全景画卷式的交响乐作品,“长江从沱沱河的万籁俱寂中发源,到山高谷深的金沙江一段湍急奔流,出三峡进入平坦富美的江汉平原,再进入扬子江的顿然开阔,本身就是一曲旋律何等变幻、音色何其壮美的乐章!”叶小钢信心十足地公布了“中国故事”的未来篇章。 . t( J8 e: @. x$ [. n" 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