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晚,2015东城区戏剧公益演出的最后一场演出《波西米亚人》还有半个多小时才开演。此时,北京东城区第一文化馆风尚剧场内早已座无虚席,连两旁的过道里都站满了观众,以至于演出主办方不得不临时安排加座。 观众群里,无论是知名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社区居民,无不窃窃私语、凝神顾盼,他们皆为喜歌剧而来。 法国演员演绎百老汇经典 2015东城区戏剧公益演出暨第四届北京国际喜歌剧演出季和第三届中法戏剧交流由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主办,活动自创建之日起,就以高雅艺术面向大众为目标,力图将国外的经典音乐戏剧作品以落地的方式介绍给中国观众,已连续4年为京城舞台带来《女仆当家》、《巴黎神女》、《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唐帕斯夸莱》、《卡门》等一批国外经典或原创作品。 作为这两个品牌的艺术总监,著名歌剧导演李卫一直为歌剧艺术的发展执著耕耘,上述剧目皆出自他之手。今年,在他的精心策划下,著名百老汇音乐剧《我情我愿》、歌剧《波西米亚人》和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3部经典剧目陆续登陆北京东城区第一文化馆。 曾获得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提名奖等殊荣的《我情我愿》首演于1966年,是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之一,描写了一对夫妻从教堂结婚开始的50年婚姻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平凡夫妻一样,剧中的他们历经生活琐事、争吵、分离、和解,最后共同走向衰老。该剧朴实、幽默的风格与情节不仅让中年观众感同身受,同时也让青年人对婚姻有了一个前瞻性的认识。 两位法国著名演员担纲本剧的中国首演,他们也是该剧法国版的首演演员,其演唱、舞蹈、乐器演奏面面俱到,细腻、感性而极富个性的表演为该剧增色不少。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剧中用中文演唱了一段中国民歌《月儿明风儿静》,标准的汉语发音让全场掌声雷动。 “他们太棒了!”几位艺术专业院校的学生看完演出后纷纷感叹,这部剧让他们看到了国际音乐剧演员的水准,也意识到,做一名歌剧演员,表演上必须过硬。 坚持小而精 多年来,李卫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中小成本的思路做歌剧。“歌剧在中国走到今天,‘高大上’的作品已经很多了,我认为,现在需要一些不同风格、样式和规模的作品,与其形成对比,营造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他看来,歌剧应尝试做小,相比大作品,小作品更容易做精致、做细腻,风格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就像中国的戏曲一样,一部戏真正吸引观众的是人,一切魅力尽在演员的举手投足间,若戏好,即便只有一桌二椅,观众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歌剧也能如此。” 正如李卫所言,此次演出季把资金的大部分投入创意、阵容中,以确保整体演出中人的因素得以充分发挥。如《我情我愿》在短短80分钟内演绎了一对夫妻50年的婚姻历程,且整场演出的舞美仅有一张床、一扇假门和几个纸箱,全靠演员的演唱和表演支撑全局。 《波西米亚人》的制作同样简而精。台上,中国著名女高音柯绿娃、钱竑,男中音刘嵩虎以及法国男中音万桑毕里耶等在一架钢琴的伴奏下为社区居民演出了这台驰名中外的西方古典歌剧。制作简洁精致的小剧场歌剧演出效果和大歌剧不相上下,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部剧真不错,看一遍不够,还想再看。”观众李先生表示,原来也在剧院里看过歌剧,那时坐得远,只觉得歌剧的制作看上去很宏大,艺术上却没有打动他;这回剧场小了,距离近了,精力完全聚焦到欣赏演员的声音和表演上,反而能体会到歌剧的艺术魅力了。 要观看也要参与 据记者了解,此次4场公益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吸引观众近1600人,在业界内外引起一定反响。1月12日晚,2015东城区戏剧公益演出座谈会举办,专家彼此交流观感,共同探讨喜歌剧以及北京东城区戏剧公益文化品牌的未来发展。 “中国人给意大利歌剧带来了新意。”罗马歌剧院首席导演Maurizio di Mattia表示,他很赞赏李卫的艺术创新精神,喜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刘嵩虎说:“从连续几日的演出盛况不难看出,群众非常爱看喜歌剧,对歌剧艺术的普及效果之好出人意料。”他建议让国内青年演员及院校学生多参与演出,为培养青年歌剧演员提供平台。 著名歌唱家栾峰说,在民间普及歌剧,群众喜欢看难能可贵,但也只是第一步,若能让他们参与其中,歌剧便真正走入了民众的生活。“我身边有不少特别热爱歌剧的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一位发烧友为歌剧痴迷,所有歌剧大师的课,他几乎都听过;所有歌剧的著名唱段,他都能用外语演唱,却从没有机会登台。下次,演出季可以让这些有歌剧基础的群众在剧中扮演个角色,唱上几句,相信如此,歌剧艺术更能深入人心。”
% K" ` }6 x8 r6 @( q#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