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曾说:“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全球化复杂背景下,文化弥合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使之和平共处,中国文化也应在世界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所作为。关于中国文化如何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立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化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 P9 p2 C1 E. b- ^3 f
8 O% Y Q6 t8 {; S! b
继承传统 拓宽视角: v7 G# F: E% o/ x
' G6 ]/ D) Y, Q( u$ M3 ^! }0 H; R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今世界的优秀文化,无不生发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普希金的创作源于他对俄罗斯语言和民间作品的浓厚兴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刻印着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三大传统的印记;莎翁戏剧不断成为新的戏剧和影视作品的母题……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
2 P2 I& F9 l: z. _; c2 L! d4 Y, p8 f. w6 N- A' V$ v) a6 @
作家冯骥才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抢救,在他看来,传统文化代表着民族情感,也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越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走向就越本土化。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理应捍卫文化大国的气度和尊严。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文化,才是我们信心的根本。”文艺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化文化主体,保护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3 {6 M" y" w1 [0 h
( R/ E. G+ r7 j5 u n: p2 O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并非是消极被动地直接拿来。学者陆建德认为,继承和弘扬传统的精神资源,要重新选择和重新解读,选择其优秀的部分,通过创造性转化挖掘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动不仅要弘扬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同时也应向读者或观众传递面向未来的新的价值观。他说,莫言创作的话剧《我们的荆轲》就颇具代表性。《我们的荆轲》源自“荆轲刺秦”,在原来的故事中,刺秦这一举动很大程度上源于荆轲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个人恩情;而话剧《我们的荆轲》中则突出了荆轲对于刺秦的反省,从“到底为什么要刺秦”的思考上升到“人为什么要活着”的自我拷问,赋予了古人以现代人的视角,丰富了传统故事的意蕴,也为当代观众提供了新的鉴赏和思考角度。" t4 N) s# z; J: t/ d
4 C3 q' _2 o: v 关于作家和艺术家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作家贾平凹认为扎根生活的土壤是连接二者的纽带。“传统是我们这一代作家共有的,民间性是各有各的不同;有民间性才能继承传统性,丰富和发展现代性。”8 N! }# I( E' m2 Z8 B5 X
* n) B, X u& `' ?; x1 D; F- K
洋为中用 融会贯通' @3 M% N2 s) u
$ P1 s/ U- W1 L- O
100多年前,“洋为中用”就作为当时中国人奋起自强的口号被提出,从技术工艺至法律制度、文化思想,中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借鉴国外先进文明的曲折历程。文艺的发展也是如此。早在19世纪末,从官办或民办学堂中走出的通晓外语的中国学生便开始有意识地译介西方现代小说,近代翻译小说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上世纪30年代,鲁迅提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新中国成立后,外国优秀文艺作品曾影响和鼓舞了一代中国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上世纪80年代,外国文艺形式和思潮在我国呈现爆炸式的传播接受;如今,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已令人目不暇接。, B$ @. I; N, {1 A: X! a
& c0 H# l( b7 N+ J+ k1 O: ~/ r 文化是无国界的,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不同文明在相互碰撞中发展已成为当今潮流。在文化交流的大潮如何做到洋为中用、融会贯通,吸收外国文化精华,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仍然需要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文艺工作者应以宽广的胸怀和敏锐的眼光,对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作出判断。比如文化消费主义对美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可以说是成功的,但并不意味复制过来也适合我国国情,文化“成为市场的奴隶”有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学者陈众议认为,外国文化自身也在发展,在发展中也有所扬弃。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曾席卷西方文坛,但也导致了文艺偏离大众、对社会的影响力下降、社会也渐渐忘却文学。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作家、批评家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已经有了越来越清醒客观的认识。近年来,西方文论家也在重新反思作家和文学的责任,重新认识文学批评的作用,并注意从现有的包括古典主义在内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法中汲取有益养分。陈众议认为,面对曾经风靡一时的各种“主义”和不断涌现的新思潮,我国文艺工作者需要更为冷静地分析和取舍。
( ]; x. X: V8 W! J, @# K# d8 |/ q/ j9 n8 }7 Y
多年从事翻译出版工作的李景端在向记者谈到对“洋为中用”的看法时,同样强调了“有所取舍,贵在选择,融会贯通”。他以外国文学翻译出版为例说,译介的立足点是中国国情,“不能只考虑外面的精彩,不考虑国内的需要”。只有结合国内的需要,才能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丰富自身文化生态,做到“中西合璧”。
, w. _6 U# K2 B4 k7 }. b0 {2 |$ t
6 K9 W. h2 u% k; \3 \: Z 立足当下 站稳脚跟3 m1 B7 T8 a7 A
' Y7 b h ~! f) F& ~; ? 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很大。当代中国文化也在持续发展中取得重要成就,受到世界的关注和瞩目。以中国文学为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当代文学,形成了年龄梯队分明、风格多样的作家队伍。作家邱华栋认为,在21世纪初的10多年里,中国作家和作品日益成为世界当代文学中的一部分,对其他国家、语种的文学的影响正在产生并不断扩大,中国当代文学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r+ i% d! s/ K3 R7 y/ J( E; r
' g' s2 s% K- e% g0 s
面对世界文化激荡,中国文化要站稳脚跟,除了融合传统和外来优秀文化以丰富自身,在知己知彼中抱持文化自信,还需要以更为开放的眼界和胸襟,脚踏实地进行艺术创作。对于艺术家而言,就是要贴近现实,立足当下。“现在中国的繁荣富强是从过去的贫弱一步步发展而来,100多年来,有血有泪有汗水,有许多不为外国人所知的心酸,这些都可以通过作家的笔或其他艺术方式得以展现。”作家莫言认为,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同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步的步调一致,他们用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以及巨大历史变革中中国人的精神面貌。2 {1 _! y& O& w: r% `5 s7 o( {
# W6 Y5 X$ p; x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创新发展,使之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并发扬光大;树立更高的艺术追求和标准,多出文艺精品,这是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方式稳步地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才能以自强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 ?. j1 k3 G; h* W5 c: J) j
' N0 i' h" j* A* i4 _# z5 |
4 R1 }1 `' C9 m2 N2 C1 m8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