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之初,多个世界级的机构和组织均启动了保护、重建丝绸之路项目。中央音乐学院也于2014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并将“丝绸之路的音乐考察研究与创作——在时空跨越中对历史与未来的求索”项目作为本中心首个启动的学术项目。2015年1月8日晚在中央院音乐厅举办的“2014丝绸之路新作品音乐会”是该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汇报会。9 k% U0 T% R* E, s
1 N- D! Q5 r% x5 ~7 D/ t
当晚音乐会的六部作品分别是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沙海意境》,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周娟创作的《觉路-花落人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张帅创作的《小东西——为笛子、柳琴、琵琶、二胡、吉他和大阮而作的嬉游曲》,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朱赫创作的《民俗星光——丝路行音》,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陈欣若创作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和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常平创作的《风中的塔铃》。它们或是作曲家经受“丝绸之路”文化洗礼之后的情感激发,或是出于对于这片神秘土地及其孕育文化的敬仰,或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后作曲家对于本我的热切回归,或是在“地蹦子”、“宝卷”、“花儿”、“喇嘛诵经”等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独特魅力启发下闪现的灵感,或是对于盛唐音乐的无限热爱与联想,亦或是对于在大漠中摇曳千年之“塔铃”余音的沉醉。2 N- _1 }3 Z7 n2 E
7 P) a+ w3 l1 V0 a+ ]3 N
这种基于“丝路”之独特文化样态而迸发的触动与灵感是多样的,因此作曲家们诠释与表现它们的创作理念与技法也各有侧重。作为一位成长于新疆的作曲家,周娟曾多次经过与感受丝绸之路。这种对于丝路及其文化的感动与感悟不断在其心中涌动、沉淀,以至在她2014年随创作团队专程到新疆采风时,最终使这种酝酿于内心多年的情感得以瞬间迸发,从而创作了这部名为《觉路-花落人间》的新作品。她将琵琶、板胡、大阮、竹笛与打击乐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鲜明的民族、地域风格与西方特征性的“小大七和弦”进行有机组合,在中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诠释她内心中的丝路音乐文化。6 W* Y, m, d1 h0 Z' y5 n
t+ Y3 ]/ k/ o+ ]) P' _
朱赫的作品《民俗星光——丝路行音》的创作动机却来自于丝路考察中遇到、听到的“卡拉OK式花儿”。他以佛教寺院浑厚、深沉的喇嘛诵经声为背景,通过将板胡、二胡与中胡特有的噪声效果与传统打击乐、人声以及电子音乐等多样性音色效果进行片段式的重组、展示与极富张力性的对比,诠释“使‘疏离’被过程‘再次’‘聚合’的概念”,表达了他对自然、原始之声的追求。/ A; Q* `7 @1 p
9 _, X! d6 \$ j, b5 W! k 此外的四位作曲家也通过中西乐器的不同组合形式,中西音乐创作观念与技法的多重组合手段来力图表现这条穿越时空、联系古今中西之路所带来的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对话、交流与交融。音乐会上,作曲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进行相互对话,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正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为东方与西方、历史与未来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 `5 y5 x, P: E! w" o5 r( R1 [" L7 S' P' a) G# B$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