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长时间里、很多场合中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会议上,当主办方为某个议题的设计费尽心力,希望大家能够有高质量的、最一线的思考体会和实践探索时,多数一线教师却是大倒苦水,说自己单位的领导如何不重视音乐课,其他科目老师又是怎样随意占用音乐课,整个会议从“研讨会”变成了“声讨会”。我曾经不止一次在这样全国的会议上,见过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斌无奈又痛心地告诫广大老师,虽然音乐课不受待见是实情,但当我们自身没有对音乐教育更高层次的认识和追求,并摆出独特的、无法让人反驳的理由时,音乐课不受重视的情况,也就没有多大可能发生改观。
+ f7 w8 c Z& d7 Z, I9 y, K; y/ r, l% G1 a' M+ O( ^5 @
我们对学校领导和同事摆出音乐课重要的理由又是些什么呢?不外乎是它可以愉悦身心,它可以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等。但别忘了,这些理由并不是音乐课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而是一种附属性的工具价值。工具,其属性之一是可替代性,而如果可替代,也就意味着可有可无。吴斌的发言,确实找出了音乐课不受待见的诸多原因之中的一个重要的、却也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原因:我们音乐教师自己确实为别人的不待见,无意地推了一把。
) X9 s4 `* |/ \7 o4 E) }7 Q3 H0 m( K+ o2 C% P: @ ]
从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这个称谓开始,我们就应该知道,音乐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手段可以是钢琴、小提琴、二胡等,目的可以是情操、修养、气质等。具体的手段好说,但包括在目的之内的诸项要求,就不太好说了。比如气质,我们都希望学习了某种乐器的孩子具有良好的气质,可是落实到每个人的心中,气质的含义又是不尽统一的。这个不统一对于满怀期望的家长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却一定要有一个相对家长来说高一些的认识,否则我们无法回答家长对此问题的疑虑和要求,更无法科学地驾驭自己具体教学的方法和实践。
! t) \7 O1 G, @, G0 T5 v9 w4 T! F' R2 V
业余音乐教育中教师对于教育视野与胸怀的欠缺,确实是很多孩子没有科学进行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用技术——音乐——教育的链条递进关系来阐述这样的问题。钢琴传入中国的时间不过百年,真正进入百姓家庭不过三十年,我们对于钢琴在基本常识和基本技术层面的认识和把握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因此周广仁在北京连续举办了十届的钢琴师资培训班,从识谱和技术的基础问题开始讲起。但二十年过后,我们有了一定认识和基本把握之后,却没有音乐,大多数孩子弹出来的仅仅是声音,而且是不太好听的声音。当我们威逼利诱地用考级、比赛、奖励、惩罚等形式与手段,让孩子坚持了十年下来,“成人后这十年能给他的一生留下些什么?”这个出自晓捷文中最重要的问题(《音乐周报》2014年11月19日争鸣版文章),必然是要超越技术和音乐而只能用教育来回答的问题。不要忘了,二胡也同样如此,这件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乐器,在教育的层面上与钢琴学习面临的终极教育问题是一样的。# n! n0 A# D' i8 S3 o
5 m. B6 b- n' V9 r# n 现在全国各地的器乐师资培训班仍然在不断进行着,大家仍然在探讨着如何把贝多芬弹成贝多芬应该的样子,把《二泉映月》拉成阿炳的样子,近二十年来的培训班莫不如此,我们总是在技术手段的层面上绕来绕去,而基本上没有一个更高层次、更开阔的视野的培训项目。限于目前的现实状况,我们仍然需要识谱技术的培训,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仍是重要和必须的一部分。可中国业余音乐教育轰轰烈烈地发展了三十年之后,我们只是局限于这样项目的培训,是否是缺乏前瞻眼光、全局观念、开阔思维的表现?就像我们要温饱时,就需要有诸多的扶贫项目,当温饱解决时,就要升级换代成小康的概念了,可是当小康到来时,我们却发现并不幸福——而这却是我们最应该追求的、最根本的、终极的目标呀!从根本意义上,缺乏了蓝天碧水的自然环境,用河水污染和空气雾霾换来的小康,肯定谈不上真正的幸福。现在再去治理污水和雾霾时,我们是否在走回头路?有没有在温饱的扶贫项目起步时,就考虑到终极的幸福目标?所以,我们的培训是否从技术——音乐——教育的路子倒转过来,把广大教师最欠缺的教育方面的修养提上来?当有了目标方向之后,其实手段是容易寻找的。就像光为汽车加油打气,却只是大概明白行驶的模糊方向,没有完整的路况考察和准确的路线设计,那么这辆车能跑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风景,最终能否到达目的地,就成了一个未知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 s' D" i% c! n, ?0 e5 k. s
3 o7 r: Q: R1 p# 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