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43|回复: 2

[缩混] 音乐的题材与体裁--器乐体裁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good 发表于 2015-8-10 20: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奏鸣曲
1 ~$ I0 ^: ]8 d; D6 Q/ U$ {
" E" G4 J% T! k2 j; l. g简单地讲,奏鸣曲就是由好几段音乐构成的乐曲。一般是由一件(或少 数几件)乐器演奏,只用钢琴伴奏。最常见的是小提琴奏鸣曲和钢琴奏鸣曲。 当然,钢琴奏鸣曲就无需伴奏了。奏鸣曲(sonata)一词来自意大利语,本 意是演奏乐器,没有体裁方面的含义。今天说的奏鸣曲是指在十八世纪形成 的一种形式,有着严密的组织规则。它一般由四段组成:第一段用奏鸣曲式, 快板;第二段用三段式,慢板;第三段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段用奏鸣 曲式或回旋曲式,快板。其中的每一段又称作一个乐章,各乐章之间在速度、 情绪、主题、调性等方面形成对比,用不同的方式发展音乐材料,使得作品 的整体结构丰满而又富于变化。这种形式形成于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因此 被称作“古典奏鸣曲”;海顿、莫差特、贝多芬的作品是古典奏鸣曲的典范, 但他们的作品通常是分为三个乐章的。
. `9 X  K# o' U8 h/ L9 f7 Y' J) o% P4 u& J
在古典奏鸣曲形成之前的巴罗克时 期,曾经有过另一种样子的奏鸣曲,被称作“巴罗克奏鸣曲”,它同古典奏 鸣曲的区别在于:
' o" R: G5 j% x# e0 u6 _" t(1)结构比较松散,对比因素较少;
3 o9 i/ ~! ], ~9 I- ?(2)分为庄重的严 肃的“教堂奏鸣曲”和由舞曲组成的“室内奏鸣曲”两类,前者各乐章的速 度为慢—快—慢—快,后者比较自由,视具体的舞曲而定。巴罗克奏鸣曲是 古典奏鸣曲的前身,维瓦尔迪、亨德尔、巴赫等人的作品即属这个范围。
& i" R4 S1 j: @, f) g1 D5 Q( R/ D5 Y0 R: v, w
自古典奏鸣曲形成以后,许多作曲家用这种体裁写作,并且产生了固定 的概念,归纳起来,奏鸣曲的特点是:
6 W) K+ n/ P! `' K(1)由数个乐章组成;  ^6 v6 |* ~" _) x! a# \& E
(2)在各乐 章之间尽可能地使用多种对比手段;
3 O6 W. T3 v4 P8 v5 I; Z(3)一般是一件乐器的独奏,但有时也 用四五件乐器的小型室内乐队;& N& {3 u# [" \1 R
(4)通常是无标题的“纯音乐”;
. Y/ M- X! {! G- I% U* H* I(5)各 乐章有惯用的特定曲式。这些特点被称作“奏鸣曲原则”,它对后世的作曲 家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许多大型作品的结构中都可以看到奏鸣曲原则在起作 用。 还有一种“小奏鸣曲”。这种形式比奏鸣曲轻便、灵活。一般是二三个 乐章,有时甚至将奏鸣曲原则压缩到一个乐章之内(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 曲,作品111)。演奏技术往往也比较简单,便于教学和自娱。
  n5 w6 o) R6 M6 X9 H4 U: \5 C8 e: H( n% ^) M8 M, _
交响曲
  q4 F3 |3 {! N
- e. G. S& b# W, A# A' p在了解奏鸣曲原则之后,再分析交响曲的结构就容易得多了。交响曲被 称作“乐队的奏鸣曲”,因为它与古典奏鸣曲大体产生于同时期,即海顿和 莫差特的时代,其结构原则可以说是直接由奏鸣曲脱胎而来。它也是由四个 乐章构成,各乐章的顺序亦为快—慢—舞曲—快,每个乐章所惯用的曲式亦 与奏鸣曲相仿。& u2 A% A! O8 j0 n/ ?* e
$ d( F, |  M( u9 h, G
交响曲(symphony)的原文词意是“同时发音”。这个词最初是泛指包 含许多声部的乐曲(也包括人声)。后来,随着器乐曲的蓬勃发展,这个词 逐渐与声乐分家,专指器乐合奏曲、尤其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体裁的 序曲。海顿为近代交响曲铺平了道路,他因此而被尊为“交响曲之父”,这 种体裁也从此就与维也纳古典乐派联系在一起。自那以后,演奏交响曲的乐 队逐渐形成固定的编制,被称作交响乐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 顿、莫差特和贝多芬的交响曲被视为经典之作,至今仍在演奏。
7 |1 Y/ \( n0 V. l6 y+ N
! ?8 J* w2 w+ O2 |' h  L  ]9 \交响曲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音响丰富,既能充分发挥乐队的能力、容 纳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能表现多样化的戏剧性对比和冲突,可以说是集器乐 表现手段之大成。因此,它历来受到作曲家的重视,人们也常常从交响曲来 判断一个作曲家的器乐写作能力和驾驭大型曲式结构的能力。在广泛的创作 实践中,交响曲的形式、乐队编制和表现手法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今天的 交响曲与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蓬勃发展的民族文化、各 种现代思潮及新的作曲手法都在交响曲的音响中表现了自己的存在,大大丰 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有一点应该说明一下,交响曲过去又称交响乐,为了 避免概念混淆,交响曲这个名称只用于上面所说的这种专门的体裁,而交响 乐则与交响音乐的概念一样,泛指用交响性手法写作的、由交响乐队演奏的 音乐,例如歌剧序曲、协奏曲等等,交响曲当然也包含其中。在这个意义上, 交响音乐和管弦乐的概念大体相同。
: g/ z2 M. E& g/ m7 C5 |" e$ n- V$ X. s$ v% f" Q' }0 \" B
交响诗和音诗、音画, h5 y+ J0 w1 X* b1 ^  F
4 a! p: h. ?7 V, R5 P$ a( D
交响诗是十九世纪浪漫乐派时期的重要体裁之一。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首先使用这个名称来命名他写的十三首单乐章的管弦乐曲。自他以后,用这 种体裁写作的人很多,但大家对它的说法却并不一样。
  N6 l* L# c2 y0 H9 d0 [. b8 z  B0 h* I$ p6 J
将这些说法中的共同 点归纳一下,交响诗在形式上的特征是:3 L) d# ^- j3 p; B
(1)以交响性手法成,用交响乐队 演奏;, N, E0 S! z8 U3 V  o. t
(2)一般只有一个乐章;. m: s0 k1 V, A9 }$ U! q) ]6 J- O
(3)都是标题音乐;
' H' s" u; ^, R5 S$ M9 R2 o(4)具有描写性,其 情节背景和标题常常来自神话、民间传说、著名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李 斯特认为,使用这种单乐章、多乐段、相对自由的结构,能够摆脱传统思维 方式的束缚,使形式与内容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同交响曲比较,交响诗在形 式上的确要自由得多。作曲家们在创作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作品的 结构。例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实际上是由六首交响诗构成的交响诗 套曲;里夏德·施特劳斯则不用“交响”一词,将他的作品称为“音诗”; 还有的作曲家用类似于交响诗的形式刻画自然风光、甚至一幅美术作品,他 们称之为“音画”或“交响音画”。
4 S) S+ F, R2 y$ ]5 y8 \4 W" L. t( `6 g6 z2 M+ Q# d
协奏曲0 r+ [" |1 ^- ?9 ]
1 |' @( r2 ]% l( H! G
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协奏曲就是由一件独奏乐器和一个乐队合作演奏的 乐曲。 最早的协奏曲据说出自叔侄二人,他们是意大利的安德列亚·加布里埃 利和乔瓦尼·加布里埃利。当时的协奏曲是由好几个声部(其中有乐器、也 有人声)同时演奏,像比赛一样争相显示自己的技巧和魅力,形成一种生机 勃勃、饶有趣味的“竞奏”。自问世之日起,这种形式就为听众所喜爱。十 七世纪末叶,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托雷利和科雷利二人改造了这 种形式。他们用一小组独奏的弦乐器担任主奏声部,再用大型乐队作为对比, 与主奏部彼此呼应。主奏部的各个乐器之间、主奏部与大乐队之间时而你争 我抢,都想突出于别人之上,时而同心协力、奏出和谐、丰满的音响。这种 形式是近代协奏曲的前身,称作“大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中的第二、四、五首就是大协奏曲的名作。现代作曲家如布鲁赫、勋伯格等 人也有这样的作品。 我们今天所说的协奏曲是指由莫差特开创的形式。它是由一件独奏乐器 同管弦乐队合作的、多乐章的套曲。根据独奏乐器的不同,分别称作“小提 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等等。通常是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第二乐章的曲式无一定之规,慢板;第三乐章多 用快板的回旋曲式。第一乐章临近结束处的“华彩段”是协奏曲的精彩处之 一;这时乐队一片沉默,让独奏家在自由的空间将高难的技巧和奔放的激情 挥洒得淋漓尽致。
8 a# E5 v- y& O; x5 }% S" J+ X! I; n2 |; p' t- y- @  z* s# R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5-8-10 20: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套曲和组曲
: K5 b2 X- K+ k! [- S* D& r2 S2 h5 I; E8 x  K& O" _, j  T
套曲是个大概念,凡是由几个独立段落构成的音乐作品都叫作套曲,像 交响曲、协奏曲就都属于套曲结构,组曲也是套曲中的一种。构成套曲的各 段(或各乐章)有时只是一种很松散的联合,但有时也存在严格的整体结构, 有的作品甚至各乐章采用同一个主题,以取得完整的效果。在器乐套曲中, 最重要的当推奏鸣曲,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声乐套曲则与其他声乐体裁一起 放在下面讨论,在这一段里,我们主要了解一下组曲。" X( W1 V" _0 ~$ r$ I% S

+ O/ U! Y" P5 Z8 W组曲是各种器乐套曲中最早出现的形式,现在分成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两 种类型。# Y$ T* A' D7 `7 U! n; s
. I* l# Y4 _( m1 U
古组曲是由舞曲发展出来的。早在十五世纪,欧洲的作曲家们就已经不 满足那些短小的舞曲。他们将几首舞曲的调性统一起来,然后按照对比的原 则、根据不同的风格和速度将它们有机地联缀在一起。由于它是由舞曲联缀 而成,所以又称“舞蹈组曲”。构成古组曲的舞曲有很多种,常见的如阿勒 芒德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库朗特舞曲、加沃特舞曲、吉格舞曲等等。这些 舞曲在十五、十六世纪都曾经广泛地流行于欧洲的民间和宫廷。古组曲所包 含的舞曲的数目起先是不固定的,但通常为四首以上。到巴罗克时期,形成 由四首舞曲组成的固定形式。它们的顺序是:阿勒芒德舞曲(四拍子,中速, 庄重)—库朗特舞曲(三拍子,稍快,活泼)—萨拉班德舞曲(三拍子,慢 速,平稳)—(有时插入其他舞曲)—吉格舞曲(三拍子,快速,跳跃)。 由于这种形式的古组曲在巴罗克时期定型,因此又叫作“巴罗克组曲”。 现代组曲在结构原则上与巴罗克组曲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形式更加自 由。在现代组曲中,舞曲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材料。十九世纪浪漫乐派的作曲 家常常从芭蕾、戏剧、歌剧以至文学作品中取材,写成标题性的交响组曲; 例如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取自他的舞剧《天鹅湖》)、格里格的 《培尔·金特组曲》(取自他为话剧《培尔·金特》所作的配乐)、里姆斯 基·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达》(以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潭》为素材)、 比捷的《阿莱城姑娘》(取自他为同名话剧作的配乐)等,都是这种富有戏 剧性的交响组曲的佳作。- i2 S) p2 K: K0 s0 P1 q5 r

2 b0 V' [; T6 D1 v. H前奏曲和序曲8 d. C7 }$ P. {( a. y3 Y
& @/ a/ i4 u5 y
这两种体裁很容易混淆。它们在刚诞生的时候有相似之处,都是放在较 大的乐曲前面作为引子。但是后来的发展方向却有很大的差异。 前奏曲(prelude)在十五世纪就开始使用了。当时它就像是一段自由写 作的“过门”,篇幅很小,一般为十几个小节,常常用琉特琴演奏。至十七 世纪中叶,随着组曲、众赞歌等大型体裁的发展,前奏曲的规模也扩大了, 成为这些大型作品的开头部分。到了十九世纪,肖邦写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 曲开创了前奏曲的新时代。在今天,当我们说到这种体裁的时候,指的就是 由肖邦而来的形式。
) k4 C" V( e+ U% V  b
& h# W6 N; N/ H3 p' C; Y它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
; Z' \. g; z( [+ T  C(1)它是独立的作品,而不 是其他作品的“前奏”;
5 l1 g2 r1 F# z. V. I' h/ Q" i(2)所用的乐器都是键盘乐器,后来几乎成了钢琴 的专用体裁;
& V0 a+ O2 i3 d9 u% a3 R  G(3)与以前的“过门”比较起来,篇幅大多了,且常常具有一 定的思想内涵和技术难度。由这三点可以看出,这种前奏曲与旧的形式之间 的共同之处只剩下了名称和自由的写作手法。自肖邦以后,斯克里亚宾、德 彪西、拉赫玛尼诺夫等人写出大量的前奏曲佳作,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一个 熟悉钢琴的作曲家,在他的作品表中就一定会看到这种体裁。
  R" A! y5 t6 ?' {* G1 e
) M; i$ e9 C6 X4 D2 `7 \5 O6 j( _序曲(overture)的出现稍微晚一些,它是在十七世纪随着歌剧、清唱 剧的出现而产生的。所以,它从一出娘胎就是以大乐队作为表现手段。歌剧 是1600 年左右诞生的,半个世纪之后的1658 年,法国作曲家吕利创立了由 “慢—快—慢”三段构成的序曲,成为歌剧序曲的标准形式。这种结构被广 泛接受,称之为“法国序曲”。1696 年,意大利作曲家A.斯卡拉蒂首创另一 种形式,由快—慢—快三段构成,被称作“意大利序曲”,当时又称“交响 曲”(sinfonia)。十八世纪上叶是两种序曲并存的时期,后来法国序曲逐 渐少用。
- Y" m3 ?3 j7 I. i1 i5 E2 D( V1 U4 U4 _
早期的序曲(例如在吕利和斯卡拉蒂的时期)同歌剧之间没有多少联系, 自十八世纪起,序曲才成为歌剧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它们有的是将歌剧中 主要的音乐主题联缀在一起,使观众先有印象;有的是以歌剧主题为基础写 成比较完整的器乐曲,预示着剧情的发展和结局;也有的序曲起描述环境、 渲染气氛的作用,直接与歌剧的第一幕连在一起。
& S9 c2 q* z2 r
4 ]0 @* l# v$ W歌剧序曲经常作为音乐会曲目单独演奏。在十九世纪,又出现了一种与 戏剧没有关系的、专为音乐会而作的序曲,称为“音乐会序曲”或“交响序 曲”;著名的作品如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 布拉姆斯的《学院序曲》等。有时为话剧配乐而作的序曲也归入此类,例如 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和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5-8-10 20: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曲7 d+ P3 @, v2 R5 p  ?0 t
: a3 T% @! N; S  p# |: o  X
夜曲是十八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一种小型器乐套曲。它本来是由一支室内 乐队在夜幕之下露天演奏的,因此而得名。爱尔兰作曲家费尔德(1782— 1837)首先使用这个名称写作钢琴小曲。十九世纪的夜曲几乎都是钢琴独奏, 最有名的是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为这种体裁树立了形式和风格的典范。 夜曲的典型写作手法是以一个优美的旋律在上方浮动,左手用行云流水一般 的分解和弦淡淡地衬托;安祥的情调中透出几分郁闷,在夜色中充满着浪漫 的气息。
6 P+ n' y6 Q; i! Z, D
. R; \% u$ [7 }: T4 v$ i1 z% x  f9 g幻想曲、随想曲和狂想曲9 g) d8 _3 s7 Y$ V
* ?5 _5 w  b. N8 M& C
幻想曲是一种结构和写法都很自由的器乐体裁;“自由”的意思是不拘 泥于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与其将它看作一种“体裁”,还不如将 它看作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在十六世纪开始出现,当时主要指由吉他、 琉特琴之类的乐器演奏的小品。后来,一些作曲家喜欢将自己兴之所至、不 拘一格的作品称作幻想曲,并且常常使用一些新鲜的、或是高超的技法,巴 赫的《半音阶幻想曲》就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
9 l. q: s: `7 W( \! f% `
& p1 L0 Z6 [& b; a) ^' r& }4 B4 h十九世纪的作曲家们发现这 个名称很适合自己的口味,就用它来命名各种即兴式的作品,经常带有梦幻 或奇思异想的味道,有时还采用现成的音乐加以改编;例如李斯特的《忆唐 璜》,就是作者看了莫差特的歌剧《唐璜》之后根据印象写出来的。 随想曲兴起于十九世纪,也是一种结构自由的体裁。它在形式上与幻想 曲难以区分,其不同之处似乎更多在于风格和写作习惯,而不是特定的格式。7 ^; R: f7 u/ X3 e

4 @) X: R0 ]# a, [3 F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他编写的《音乐词典》中是这样描述随想曲的: “一种自由的音乐;在这里,作曲家摆脱了一切主题的约束,让才思尽情地 驰骋,使自己沉浸于音乐的激情之中。”以“随想曲”命名的音乐作品有各 种不同的形式;有独奏,也有乐队作品,有的采用较为严整的曲式,更多的 是不拘一格。有的带有练习曲的性质,比如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 想曲》,也有的是用管弦乐的色彩描绘异域风情,类似于音画,例如柴科夫 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
) f% r$ ~' r5 ?9 n8 ]
0 P! j+ b0 p! z  a0 `& k5 K  i* W  j狂想曲出现于十九世纪初叶,但是它成为尽人皆知的体裁名称却是在半 个世纪后的1854 年、李斯特写出著名的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之后。这种 体裁可以看作是幻想曲的一个变形;它的特点是结构自由、热情洋溢,经常 取材于民歌的曲调或是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史诗的气质。狂想曲大 多是乐队作品,但也有钢琴独奏。李斯特之后的著名作品有德沃夏克的《斯 拉夫狂想曲》、埃内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有时译为《布鲁斯狂想曲》)等等。
: X& a) Y1 }8 ]( m; Y* a  o# ]+ L
5 E  g4 s% @0 G+ z5 \# R& C9 ^  R布拉姆斯写过一首由女低音和男声合唱队演唱的“声乐狂想曲”,还写 过几首名为狂想曲的钢琴作品,其中既没有使用民歌素材,也不容易找到大 家已经习惯的那种激情,由此而开辟了另一条道路,亦有不少作曲家效仿。
3 ]; s0 m. y' c7 i* \- @+ \2 K( |; z3 y% E" M4 F4 E
军乐和进行曲; }- H0 |+ M8 f& ?) H) ^4 n8 ?) H

" g3 Z/ u. q" ~# `广而言之,一切与军队有关的特定音乐形式都应该纳入军乐的范畴。远 在古埃及和古罗马的时代,乐器就已经介入了人类的战争。犹太人的军营中 用号角唤醒沉睡中的战士,罗马的卫士用低沉的号声警告敌人的来临,苏格 兰的风笛手用激扬的音乐鼓舞士气,中国的王侯曾亲自擂鼓指挥大军的进 攻。时至近代,军乐队的规模更加庞大、功能愈加多样,在雄纠纠的迎宾仪 仗中、在肃穆的阵前悼亡时、在庆典的欢乐场面上,军乐队都是不可或缺的 角色。有个欧洲国家还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支伞兵军乐队,音乐家们在空中 组成队形,让雄壮的乐声从天而降。$ X9 |6 m# m* W' a6 C" V& m- ^
$ ]: e* C6 J/ z! d" F
军乐的原始功能有三个:一是传递信号,一是激励士气,一是统一步伐; 在典礼、仪式上演奏的军乐已经超越了上述功能,成为军风军威的象征。军 乐的基本特点来自它的原始功能,节奏鲜明、速度固定、分句划一,曲式一 般也比较简单。此外,军乐队必须能够在行进中演奏,这一点决定了它只能 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 V0 y& u5 G: B) p/ r4 Z

- w2 k# O6 l/ @" d# t进行曲本来是军乐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不过自从十六世纪起,它就已 经走出军营,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音乐体裁,在歌剧、交响曲等大型体裁中 也经常出现。其内容有时仍然与军旅相关,例如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 但也有许多与军队毫无关系,像《婚礼进行曲》(最著名的是瓦格纳的歌剧 《罗恩格林》中的那一首)、《葬礼进行曲》(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 中的第二乐章就是一例)等等。演奏也不再限于军乐队,更常见的是管弦乐 队(如伯辽兹的《拉科奇进行曲》)、钢琴(如莫差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合唱(如郑律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由于这种体裁篇幅不大、 节奏有力、形象鲜明、富于鼓舞人心的力量,因而易于被人理解和记忆,一 些著名的进行曲真可谓妇孺皆知。最有名的进行曲作曲家大概要算美国的苏 萨,他平生写作了一百三十六首进行曲,加上改编的作品则近五百首,流传 极广,被誉为“进行曲之王”。" I7 y& I8 Z3 j; n
3 j! o! G/ n/ \7 v
器乐体裁还有许多,比如变奏曲(即一个主题加上它的多次变化出现)、 改编曲、创意曲、叙事曲、谐谑曲、练习曲、托卡塔、各种重奏和独奏曲以 及千姿百态的舞曲,我们所介绍的只是最常见的几种。没有介绍的那些有的 是不必解释也能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比如改编曲、练习曲)、有的是现在 已经很少使用(像托卡塔和创意曲);另有一些则只是名称和写作风格的不 同,很难从形式上加以区分,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8-6 16:49 , Processed in 0.417033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