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曲
! C/ Z( V+ h0 u1 C( m# o$ _3 q5 ^! O1 Q! ]
夜曲是十八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一种小型器乐套曲。它本来是由一支室内 乐队在夜幕之下露天演奏的,因此而得名。爱尔兰作曲家费尔德(1782— 1837)首先使用这个名称写作钢琴小曲。十九世纪的夜曲几乎都是钢琴独奏, 最有名的是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为这种体裁树立了形式和风格的典范。 夜曲的典型写作手法是以一个优美的旋律在上方浮动,左手用行云流水一般 的分解和弦淡淡地衬托;安祥的情调中透出几分郁闷,在夜色中充满着浪漫 的气息。3 ~( n* N8 Q* [1 D* T& u1 {, `
5 [7 k* w. {% M. @! A# }幻想曲、随想曲和狂想曲
# m, r9 ` r3 z. G2 ]; @, [. F7 S) F, Q3 [3 [7 _! t% N4 n
幻想曲是一种结构和写法都很自由的器乐体裁;“自由”的意思是不拘 泥于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与其将它看作一种“体裁”,还不如将 它看作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在十六世纪开始出现,当时主要指由吉他、 琉特琴之类的乐器演奏的小品。后来,一些作曲家喜欢将自己兴之所至、不 拘一格的作品称作幻想曲,并且常常使用一些新鲜的、或是高超的技法,巴 赫的《半音阶幻想曲》就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 R/ u1 C! f' ?' N
q. X* g( j* x9 t
十九世纪的作曲家们发现这 个名称很适合自己的口味,就用它来命名各种即兴式的作品,经常带有梦幻 或奇思异想的味道,有时还采用现成的音乐加以改编;例如李斯特的《忆唐 璜》,就是作者看了莫差特的歌剧《唐璜》之后根据印象写出来的。 随想曲兴起于十九世纪,也是一种结构自由的体裁。它在形式上与幻想 曲难以区分,其不同之处似乎更多在于风格和写作习惯,而不是特定的格式。
/ @1 r$ Y/ z6 L" _. j/ l) S0 e7 g
# g- N1 \2 D" k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他编写的《音乐词典》中是这样描述随想曲的: “一种自由的音乐;在这里,作曲家摆脱了一切主题的约束,让才思尽情地 驰骋,使自己沉浸于音乐的激情之中。”以“随想曲”命名的音乐作品有各 种不同的形式;有独奏,也有乐队作品,有的采用较为严整的曲式,更多的 是不拘一格。有的带有练习曲的性质,比如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 想曲》,也有的是用管弦乐的色彩描绘异域风情,类似于音画,例如柴科夫 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
y) @/ z. j2 q4 X3 R7 _$ z
3 {* o+ @% A" T- Z4 C8 j* l狂想曲出现于十九世纪初叶,但是它成为尽人皆知的体裁名称却是在半 个世纪后的1854 年、李斯特写出著名的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之后。这种 体裁可以看作是幻想曲的一个变形;它的特点是结构自由、热情洋溢,经常 取材于民歌的曲调或是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史诗的气质。狂想曲大 多是乐队作品,但也有钢琴独奏。李斯特之后的著名作品有德沃夏克的《斯 拉夫狂想曲》、埃内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有时译为《布鲁斯狂想曲》)等等。3 l. g9 h1 [$ w; P& t+ b d& [6 \
- X, z* r+ k9 [3 s7 G, E) T# L' D4 t布拉姆斯写过一首由女低音和男声合唱队演唱的“声乐狂想曲”,还写 过几首名为狂想曲的钢琴作品,其中既没有使用民歌素材,也不容易找到大 家已经习惯的那种激情,由此而开辟了另一条道路,亦有不少作曲家效仿。
: Y! g) E+ M3 y) c+ C2 V3 D3 F2 K, w0 S2 q
军乐和进行曲
3 V- b% S2 N6 J
. X2 {* o9 ^9 k8 b6 m$ l4 q广而言之,一切与军队有关的特定音乐形式都应该纳入军乐的范畴。远 在古埃及和古罗马的时代,乐器就已经介入了人类的战争。犹太人的军营中 用号角唤醒沉睡中的战士,罗马的卫士用低沉的号声警告敌人的来临,苏格 兰的风笛手用激扬的音乐鼓舞士气,中国的王侯曾亲自擂鼓指挥大军的进 攻。时至近代,军乐队的规模更加庞大、功能愈加多样,在雄纠纠的迎宾仪 仗中、在肃穆的阵前悼亡时、在庆典的欢乐场面上,军乐队都是不可或缺的 角色。有个欧洲国家还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支伞兵军乐队,音乐家们在空中 组成队形,让雄壮的乐声从天而降。
7 E" C9 |6 {- H5 c$ K9 K# t [+ o2 Z1 U; ~+ I b7 W8 e
军乐的原始功能有三个:一是传递信号,一是激励士气,一是统一步伐; 在典礼、仪式上演奏的军乐已经超越了上述功能,成为军风军威的象征。军 乐的基本特点来自它的原始功能,节奏鲜明、速度固定、分句划一,曲式一 般也比较简单。此外,军乐队必须能够在行进中演奏,这一点决定了它只能 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5 `& v F# K/ M+ p+ n" A! T' A. j
! c3 z( ]1 J. m- ^1 D进行曲本来是军乐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不过自从十六世纪起,它就已 经走出军营,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音乐体裁,在歌剧、交响曲等大型体裁中 也经常出现。其内容有时仍然与军旅相关,例如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 但也有许多与军队毫无关系,像《婚礼进行曲》(最著名的是瓦格纳的歌剧 《罗恩格林》中的那一首)、《葬礼进行曲》(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 中的第二乐章就是一例)等等。演奏也不再限于军乐队,更常见的是管弦乐 队(如伯辽兹的《拉科奇进行曲》)、钢琴(如莫差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合唱(如郑律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由于这种体裁篇幅不大、 节奏有力、形象鲜明、富于鼓舞人心的力量,因而易于被人理解和记忆,一 些著名的进行曲真可谓妇孺皆知。最有名的进行曲作曲家大概要算美国的苏 萨,他平生写作了一百三十六首进行曲,加上改编的作品则近五百首,流传 极广,被誉为“进行曲之王”。
* o; _5 s' T0 Y( z. W. ?! N
4 D6 x4 \8 J7 M$ e5 @/ A+ A器乐体裁还有许多,比如变奏曲(即一个主题加上它的多次变化出现)、 改编曲、创意曲、叙事曲、谐谑曲、练习曲、托卡塔、各种重奏和独奏曲以 及千姿百态的舞曲,我们所介绍的只是最常见的几种。没有介绍的那些有的 是不必解释也能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比如改编曲、练习曲)、有的是现在 已经很少使用(像托卡塔和创意曲);另有一些则只是名称和写作风格的不 同,很难从形式上加以区分,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