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唱剧
% g9 R; z* m% P) \4 F, l) K% M( {3 G
$ x" p9 E) S3 t' j5 R# E; J在欧洲的音乐体裁中,有很多是产生于教会及宗教生活,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清唱剧和弥撒曲。
( K X+ Z, k# j( i: O& f( W- U5 {. p& N' L
清唱剧大约在十六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最繁荣的时期是十七世纪。 这是一种包含了独唱、重唱、合唱和乐队伴奏的大型声乐体裁。其内容大多 出自《圣经》,所以过去曾译为“神剧”。同歌剧相似,清唱剧也有咏叹调、 宣叙调等形式,但它是以音乐作为唯一的表现手段,而没有歌剧那样的人物、 表演、布景和服装。通俗地形容,可以说清唱剧是用一个合唱队来讲故事。 为了使故事连贯,清唱剧中常有一个“讲述人”来介绍情节,将音乐串联在 一起。清唱剧的著名作品很多,如巴赫的《圣诞清唱剧》、亨德尔的《弥赛 亚》、海顿的《创世纪》、门德尔松的《伊利亚》、柏辽兹的《基督的童年》 等等;不少现代作曲家也使用这种体裁,但大多赋予它新的内容,不再是宗 教题材。
+ F9 I+ d9 c* b/ `0 J K' Y& @5 y5 \) E/ J
弥撒曲和安魂曲 Z& I9 C5 k$ l- W
, w) }, l7 o4 n% s
弥撒是天主教的一种仪式,音乐在其中起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它在宗教 生活中的地位,也由于它庞大的结构和长达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弥撒音乐可 以说是欧洲宗教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为了与宗教仪式有所区别,下面我们 将其音乐部分称为“弥撒曲”。弥撒曲分为“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两 种,通常所说的弥撒曲是指前者。普通弥撒的词和曲是固定地结合在一起的, 共分为五段:1.慈悲经;2.荣耀经;3.信经;4.圣哉经;5.羔羊经。五段中 间还穿插着朗诵、内容各异的“特别弥撒”和其他宗教仪式。弥撒曲还分成 不同的类型:参加仪式的神职人员很多、五段音乐写得完整而精致的,称为 “大弥撒”,又叫作“庄严弥撒”,反之则称为“小弥撒”;如果没有朗诵 和其他的宗教仪式,就叫作“音乐会弥撒”,巴赫的《B 小调弥撒曲》和贝 多芬的《庄严弥撒曲》都是音乐会弥撒中的精品。
/ e3 O% S! |3 l8 A" g& U- H5 i6 O: S( l, f7 h3 E3 g
安魂曲又称作“追思曲”或“追思弥撒”。顾命思义,何以可以知道它 是弥撒的一种变体,专用于悼亡的场合。我们现在听到的安魂曲一般都是由 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套曲,从这一点看,它的形式有些类似于清唱剧。早期 的安魂曲都是宗教题材的,歌词一律用拉丁文;因而布拉姆斯在1860 年前后 用德文歌词写作安魂曲被看作创举,这部作品由此而被称为《德意志安魂 曲》。现代作曲家也使用这种体裁表现庄严肃穆的悼念,当然,不再用拉丁 文歌词,内容也可能与宗教毫无关系。1 J* W1 a9 W, D" u. t- L
, W2 ^2 R P9 e; g$ z合唱、齐唱与重唱
. H3 A0 @, A9 L x! V
* U6 @6 m, Z8 v* r, V' ]就词义而言,只要两个人以上同时唱歌就应该叫作合唱。可是作为一种 体裁,“合唱”有明确的特定概念。它的形式是由一个集体(一般为数十人) 来演唱,分为若干个声部,每个声部所唱的曲调各不相同。所谓二部合唱、 四部合唱,就是指合唱曲中包含的声部数目。如果只有一个声部,也就是说 所有的人都唱同一个旋律,那就不是合唱,而应该称作“齐唱”了。合唱分 为“同声”和“混声”两类,比如男声合唱、女声合唱都是同声合唱,同时 有男声和女声参加就是混声合唱。最常见的形式是混声四部合唱,原因是它 既富有表现力,又比较容易组织和排练。! X% L8 W" C6 X; n# B+ Y6 d
) Z% _1 x+ h+ Q% B/ w8 G$ _合唱一般都是有伴奏的,“无伴奏合唱”是一种专门的形式,纯净、和 谐的人声胜过世上的任何乐器,常常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 n* k; t" V4 \1 ~; y0 C' [
/ T, {- E3 a, n7 \重唱与合唱的不同之处是每个声部只有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组。最常见 的形式是二重唱、三重唱和四重唱,既有同声、也有混声。在一些歌剧中, 我们还会听到六重唱、七重唱,甚至更多的声部交织在一起。, y$ S, O" I6 y7 G5 V
8 t7 r6 L" b3 R7 [- q1 R+ T' B6 V
声乐套曲和组歌
9 [- r5 Q6 d% M, H& U+ c3 r/ |/ U
声乐套曲是欧洲浪漫派作曲家偏爱的一种声乐体裁,由若干首独唱歌曲 组成。这些歌曲或是围绕同一内容、或是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作曲家的情怀, 也有时它们之间看不出什么直接的联系,只是统一在某种风格之中。声乐套 曲的写作手法同下面将要提到的艺术歌曲一样,很注意词曲的结合和精致的 伴奏。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和《冬日旅行》是这种形式的名作,其中 一些歌曲至今仍是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 G* e! L' h6 w& o! ]
B j6 P' c. d7 \( a0 l% g组歌同声乐套曲从名称看来相似,其实全无共同之处。组歌使用了规模 较大的合唱队,以及独唱、重唱、合唱、乐队伴奏等多种手段。整个作品在 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往往具有一定的戏剧性;有时还插入朗诵,以使 前后连贯。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近似于欧洲的“康塔塔”(既大合唱),因此 在我国常与“大合唱”不相区别;例如《长征组歌》和《黄河大合唱》,实 际上属于同一种体裁。- }. R v6 F7 @" O. i
9 c! d3 O8 l S7 f1 Y- l
艺术歌曲和浪漫曲8 C( x$ P( l! c- u
! ]. ?* Q0 s) {" [
艺术歌曲也是十九世纪浪漫乐派的作曲家们偏爱的声乐体裁。它的概念 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作曲者谱曲的、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谱的独唱曲,通 常对演唱者的技巧和表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艺术歌曲虽然篇幅不大,但写 得十分精致,富有艺术趣味,几乎在所有歌唱家的常备曲目中都能找到它们 的名字。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经常有相对独立的艺术形象,在舒伯特、 舒曼、门德尔松等人的传世作品中,这一点不乏生动的例证。" N8 d# I, f8 O" B% J
' o3 M6 t7 B$ h. e
浪漫曲和艺术歌曲的特征十分相似,以至可以说它不过是艺术歌曲的一 个别名或分支;
& `: Y4 @) L& h它们的区别只有以下几点:4 g* y5 j$ g. N6 I2 T9 X% C
(1)艺术歌曲是纯粹的声乐体裁, 浪漫曲则有时也作为器乐曲的标题,比如莫差特将他的D 小调钢琴协奏曲的 慢乐章叫作浪漫曲,沃恩·威廉斯将他的小提琴与乐队曲《云雀高飞》归入 浪漫曲,等等;
# w) R0 z' G' c) B9 ?6 D(2)艺术歌曲起源于德国和奥地利,而浪漫曲一般认为源于 西班牙的一种叙事体民歌;
: S" d9 T' M+ B# f! G7 R(3)俄国作曲家如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穆索尔 斯基等人喜欢给他们的歌曲冠以“浪漫曲”的标题,其特征与艺术歌曲没有 原则的区别。
% S @/ f0 b* O, B% u4 _9 K" I
& Z, B+ y }5 k! ^2 W! `+ ]5 @' P4 Y q4 v1 d) O
9 g W$ b, S( C. @0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