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57|回复: 1

[歌词创作] 写诗作词如何押韵?可以好好收藏了解

[复制链接]

8923

积分

5

听众

430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923
geci110 发表于 2015-8-9 11: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 w- c" Z0 E, ]/ h- P
诗词是要押韵(压韵)的,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由于从古至今汉字的声韵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现代两个声韵系统,所以诗词的押韵也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古声韵系统来押韵,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押韵。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使用旧声韵和新声韵的诗人都不在少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0 T9 O4 }" j5 b# z1 U

: |9 J. P. j- Z    遵循古声韵的,诗押《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写古体诗,还可以邻韵通押。词一般按《词林正韵》来押韵。遵循现代声韵系统的,诗词都按《中华新韵》押韵就可以,没有必要区分今体诗韵、古体诗韵和词韵了,因为《中华新韵》只有十四个韵部,已经很宽泛了,如果再宽,就宽得没有边了。
* _* h6 j3 b' z% E6 Z
' G# h  A  m9 i    押韵其实就这么简单,但是还有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今天,我想就押韵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撞韵、挤韵和连韵及其破解办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 d& `( i6 B& P" K. g6 @/ m) k* i+ E5 G
    在谈撞韵、挤韵和连韵之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押韵八戒”。
% l, H  ~; a; B6 A
: ^* A3 R8 K- @( o  H1 A1 v, L    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5 `  {& P+ |  u5 k9 ^6 \

& b* J4 z( ]- x. P* N. \3 G    落韵也叫出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临韵,名之曰“孤雁入群”。我个人认为,“孤雁出群”是一种从宽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孤雁入群”从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诗的结句或结联最重要,能不能出意境往往就在结尾处。出于意境上的考虑,为了不至于因韵害意,有时候偶尔来一次“孤雁入群”,也不是不能容忍。但最好不要滥用,毕竟它与“孤雁出群”不同。至于中间的一些句子出现落韵则是绝对不允许
: R5 }8 I! E7 M/ Q0 e2 Y  y  |. h$ c; G5 d* M
    凑韵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 p* d" r+ f, \! z

4 z1 r0 E  o4 f. S) A  e: }- y- G    重韵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
* E6 u8 ~0 l* W( F4 P9 I0 N9 M# A" b9 O5 [# ~5 X
    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2 Q' y" D4 n4 q" L% a
: K8 S$ Q: p9 @! \# h: h: v( O    哑韵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L( \+ a* ?+ f( u' l

4 A: N! `1 V# w4 {8 b    僻韵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 K/ ^8 N7 U- E- q( |
" y: e7 |8 p! \. b$ p+ h7 C7 F- J    挤韵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 j! e  |2 _6 Z: |; p- [( U; c0 L% K; c- X8 i6 ?
    复韵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样的道理。
* @0 ~% y0 ^* ~' ?3 y7 C  r5 N, ]4 S7 ?; Q8 W
    除了以上“押韵八戒”之外,实际上还有两种押韵的情况也会对诗词的韵律美造成一定的伤害。那就是“撞韵”和“连韵”,其中尤以“撞韵”危害最大。" D" f/ @8 N* [4 t9 }

9 _5 C0 T% _& U" Q' i' M
% q1 s# X* \% ]4 e; p- z+ z
& r# c( G1 q7 F8 h- D7 K& e  |) v5 |" A6 E2 u& B
    一、撞韵、挤韵和连韵对韵律的伤害。
* }5 Q0 |  a# \+ {. n& ]! ~
/ s: T6 [" U& d, Y    (一)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
( @* N* K" a& l. {3 _
% x  c7 k' T5 v! F6 B# B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如果发生了“撞韵”,整首诗中句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不宜出现这种情况。例如:
/ {1 T, j& `" A/ v' Z! Q, ]' b
, t% R: D. J% `2 d6 j3 |% m    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
9 x+ S1 }! D( Q3 b, r% m* A- L6 [' I& S& c. M& s) L
    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 o# F5 ~* `/ _2 F

7 x% ]! j' o) y+ [" K5 k# d3 f# |: P    这首诗写得生动活泼,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但我们读起来总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这里第三句末尾的‘洗’字出现了“撞韵”的“硬伤”。“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完全被压住了。读到那里,就觉得憋了一口气,“西”字的韵律感读不出来。: Z  ~# m0 l( V% X4 P

6 x# f& O% A5 K& R( J; e' g    再如,最近一位网友写的一首《题三门峡水电站》:
7 O% J& q8 ]$ f9 U6 s
8 q6 x5 {0 u$ n4 Q8 S6 g    寂寂苍生含泪怨,巍巍大禹几曾怜。0 f6 ~- L. w6 v& s3 U  i/ j6 c
7 m' \6 L% V! u
    何如炸却焚香案,治我黄河万里澜。
! Z0 ~# R; D$ x0 Q# e
! D. P6 U! n2 w+ Q4 Y* Y& l    从结构安排、遣词造句上来说,还是很好的,立意也是有一定高度的。但第一句的“怨”和第三句的“案”都出现了严重的撞韵现象,读起来象顺口溜,破坏了它的美感。0 G; H! a! S# i, M
, X7 D2 A* e9 X6 _6 D1 \3 e; @1 @
    (二)挤韵:前面已经解释了什么是挤韵,现在举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6 m" y5 X5 D2 B* E& T
" K! L! Q9 A! z5 ]6 L! z; Q6 a0 t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H- m5 J4 [. Q/ i0 X8 I" ?
2 ~' X# I; o: g; K: ?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_  R) S, T6 W9 F$ G/ l

, W2 b1 ]( e3 t) ^6 U5 `0 `- G    这首诗情景描写很到位,意境也不俗。但是,它押的是上平声的二冬韵,而且起句和承句里又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挤韵”了。但是我们要注意,“茸茸”二字是叠字用法,不属于“挤韵”。
' P1 Z1 [& E5 W( U6 L/ K3 v7 G" _. t+ I1 x
    (三)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合音”。9 G+ b1 r3 I. a0 z+ W2 Q! u0 {

, ^1 x) y  @) O    连韵对诗句的韵律是有伤害的,在七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诗人在创作七绝的时候也是比较注意的。因而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的。相对来说,律诗中连韵现象要多一些。例如:
; P/ Q# T* @; ^& Z8 ~8 f3 {4 D8 v1 w1 h- L. d6 k1 g
    杜甫《堂成》
/ I7 w0 H2 \5 B6 U4 ]! f9 l2 }3 |
/ O) O2 N. ]0 K' K4 _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 {4 B; ]* g2 {' [- j% U9 \3 n! n  b0 [& S- o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0 m- G  @* O% \( ^6 _8 w0 ^
7 Z9 @) s% q8 b7 U4 p) h7 [  }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6 t- o) ~7 i4 z5 b* r% y
& m, y$ {" \# v" _* h% N1 I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j' H4 O+ a& t1 N* s

2 c( E+ V; N. |5 W" |) u    其中“巢”和“嘲”就是连韵。
$ H' K: i  a* g% x1 M# e7 q( V) R. m6 W1 v7 p5 O
    我把撞韵、挤韵和连韵以及“押韵八戒”中的其它毛病合起来称之为“押韵十戒”。
) P3 p8 w1 a8 w4 o1 p0 n/ `  g5 X0 l# u* c5 I) O5 g
    严格说来,“押韵十戒”是对诗人提出的高层次要求,是一种押韵技巧。“十戒”所指出的问题,并没有违反诗词押韵的普遍规则,不是诗词创作的硬性规定。但是,它们又确实会对诗词优美和谐的韵律造成一定的伤害,有时甚至是很严重的“硬伤”。所以,要想写好诗词,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要克服的。所谓克服就是避免。$ W) s8 b& S* e: E: o" w( }8 E- @

+ X. ^9 {* ]' M! @' E- _$ z2 }$ C    二、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办法。- S0 U- s2 j% A. o
3 Q# x2 L3 K$ D+ `- B
    古代和现代一些对声韵问题有深入研究的诗人、词家和评论家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遗憾的是,他们只是提出了防止出现这些伤害的要求,换言之,他们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出现这种伤害,而并没有进一步总结出一旦出现“伤”的时候,如何对它们进行“医治”,从而使之有“伤”而无“害”。因为诗词创作中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伤”是避免不了的,硬要去避,就有可能会因文害意、因韵而害意。为此,必须有一种补救的办法,以尽可能地将它们的伤害消除。
* B3 h4 J" q: ], U
: ^  [2 ?7 V- C9 x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作者有相当的文字驾驭能力。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结合古人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谈谈个人初浅的看法。! g* X) D% x* ~6 m' u
- x' X0 X* A3 C' w& s
    (一)应该避免的“硬伤”。
3 _5 Q3 v7 b* H" L  H2 ?3 h' N
    前面说了,“押韵八戒”中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要避免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力戒落韵、凑韵、重韵、倒韵、哑韵、僻韵、复韵。因为这些问题一般都对诗词韵律美的伤害程度很大,而且根本无法破解。因为它们的伤害不仅仅是声韵上的,还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
& l0 v5 c# V% F. _  y
! s& A. u  r. _6 X- L" I8 H, p    但其中的“挤韵”、“连韵”相对其它几种情况来说,对韵律的伤害要小一些,也不存在意境、语法、视觉美感的伤害。“撞韵”对韵律伤害虽然比较大,但它与“挤韵”、“连韵”一样,也没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这些问题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 m3 C* R$ J* P! T2 y. D8 J  d' l3 O" P" ~
    当它变得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能不能有一种办法将它对诗词韵律的伤害降低甚至是消弭于无形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0 z% C: O6 W5 L2 d

# @; k! ^/ b9 ^7 b6 R6 \2 h    (二)破解撞韵、挤韵、连韵的方法。0 a$ f( t- N+ c( |
+ P7 F" H. g* d& v( v. O4 @3 l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当诗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撞韵”、“挤韵”和“连韵”的时候,应当如何将其对诗词韵律的伤害进行消除。3 M" V) b8 R/ p( l, Z; |0 t- a
7 ~4 n4 O! g# i9 u
    诗中押韵的句子我们叫它“韵句”。对于韵句而言,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也即落在了韵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死韵”。( M' r  Z/ O/ l1 T5 W: G+ p. T
' x8 }9 A5 Y" h# p7 ^  C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活韵”。4 d3 {/ y) u" V

3 l) P$ ?# ?* D1 u3 M$ \    一般来说,韵脚为“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伤害,形成“硬伤”;而韵脚为“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不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太大的伤害,甚至完全有伤无害。
8 q% h" i- z8 k8 p4 l1 R3 D5 h3 a2 h% Z/ q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严重伤害。, E& l! O* g" `! a

8 a8 \% P# E. k2 z5 _! y+ u: Q7 b6 b# j/ i% V4 I7 W
. B; \6 M& Q% u' l+ g
W020120715581435360104.jp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23

积分

5

听众

430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923
 楼主| geci110 发表于 2015-8-9 11: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 z9 }4 j7 O; c8 p6 R0 z7 N
    相反,如果我们想办法将韵脚的韵字做成“活韵”,那么,不论是撞韵、挤韵、连韵都不会对韵律造成太大的伤害,甚至于完全不构成伤害。例如:
3 {' X+ G4 r9 a7 P2 c4 m4 t- S0 o4 A0 m0 W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 N0 N4 T* M3 F- P, j# p
; C# z1 b" R8 w- _'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R  Q7 @+ A7 q: N/ D

4 m9 J- j& z8 U3 \: c1 c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 m% O5 m: S5 W' J" I3 u- e3 L# w1 b) O* g0 [) y8 s$ @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关键就在第二句的“近却无”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而结句的重心落在“满”字上,这样这两句诗的韵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 ~9 f4 F0 H0 }. d* `- `: p
/ x( K; g  k4 c2 b! W* ~4 f    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多一些“活韵”句,即便有一些伤,也可能伤而无害,决不会构成诗词的“硬伤”。但如果你的作品中都是“死韵”句,就会造成诗词的“硬伤”,有伤必害。% ]% S6 v0 l7 u# l  L2 `
3 B+ k& {4 ?: V+ D
    做成“活韵”有那些方法呢?有两种办法:
3 d% D9 M* h/ e& Y1 L6 I/ O/ N7 a
) ~9 C7 B  Q9 ~* ]# `  ?! Q, W2 U    1、转移句读重心,让整个句子的句读重心落在韵脚之外的其它字上。9 W# e& r/ |2 B/ N) H4 Y( V' p
8 k# `( L& F" h
    这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办法。上面已经讲过,我就不再讲了。
$ a( `" n1 M1 t8 y  A5 b) V3 N- r: m! y5 C) a& D  e' w* w( r
    2、在韵脚尽量选用开口韵字,少用收口韵字。6 }) R5 _0 y* _4 r9 k7 g+ i

/ P4 g& U  r! w( {( x6 S    如“晚烟残”读起来感觉拗口,虽然“烟”、“残”这两个字不属同一个韵部,只是邻韵字,却也类似于“挤韵”造成的伤害。  T$ D/ A) J& J+ t/ z5 }+ C
; i" S8 T0 m, m+ ^3 O2 _! q/ `; h
    但“晚烟寒”劫很爽口,而“寒”与“残”属于同一韵部,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效果呢?8 B6 n3 [$ V! B5 `- U8 w/ W4 g

9 o% Z3 P& n! C1 i' p    这里的关键是:
* z0 h8 i3 ]) c+ ]+ J6 V2 A/ B/ M; y8 M% x
    “残”表示出一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一个收口音字,以至句意在脑海中还没有充分展开时,发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1 c# {7 s2 s8 W7 l7 s
5 u0 H2 b" F# H( _4 h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是同步发展的,所以“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 s+ V2 e/ I# q- }
4 K5 }: z5 X% g+ Q2 w    所以,以收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成为“死韵”,而以开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做成“活韵”,这使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例如:
2 c  J- A& {+ y3 e% ^$ L& j. j7 b! l& J9 P4 k  k5 s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0 {5 W9 ^) H; |) T

  e4 n8 g0 [5 j8 n# A8 \# K! Z* I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9 y( f8 i/ V' L* W' F
8 A7 R% d7 x4 L9 I$ q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6 S; t( Q% k/ ?8 D
3 l2 B6 E$ M$ i; r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同韵的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
% q5 ?+ \3 W7 [) N$ M' k1 M$ g/ N! k3 E
    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个开口音字。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的“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脚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8 `- t2 y" F! t5 s  A% N; H/ w6 N5 @

) K1 u& r$ ^2 G/ d7 E" B    前面说过,连韵对绝句韵律的伤害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古人在创作绝句的时候是特别注意的,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子十分困难。下面就以一首连韵的七律来说明破解之法:. {* B4 V& m3 u9 E# y

# P  O. n" e' K1 q1 n/ q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0 d( G" I* w% I, T' E/ Q
5 N4 ~( O. R5 Q1 Y& E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g7 [$ M7 V  R9 s% P6 I
6 |7 c# c' Z: }4 j. F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9 q0 v' z- E8 O* x1 x* ?3 A: A5 \4 I0 I" j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 y* \1 x& K6 z5 W% X& l
  l; O/ a6 g2 j1 X1 T# a  [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4 ~" f- t6 `+ T8 _
, _& ?) {& j4 e! [- R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也就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m3 I) K0 }$ p  Q0 n
. @) P( K+ A# M" `
    同样,末句“几枝低”的“枝”字与“低”字虽不是同一韵部,但属于邻韵,对声韵的妨害也近似于挤韵。而且,越是靠近韵脚的地方,发生挤韵时的伤害也就越明显。这里,虽然“几”字是本句的句读重心,看似将韵脚的“低”做成了活韵,但由于“几”字也与“枝”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而“枝”与“低”属于邻韵,所以读到结尾的“几枝低”的时候感觉仍很粘滞,不爽口。( y5 X; m: d, X

- a4 `- {6 }, B) G1 k6 c, Y" q    以上讲了关于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一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不能胶柱鼓瑟,不知灵便之术。比如挤韵,是指在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果用了同一个字算不算挤韵呢?当然。我认为,如果这个字不是有规则的重复使用,不能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它就是挤韵,而且是挤韵中的一种最严重、最极端的情况。另外,一般来说挤韵的字距离韵脚越近,伤害就越大。但如果它们连在一起的话,却又不是挤韵,而是修辞手法中的叠字入韵。有时看起来没有连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法相连,如“瞧一瞧”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其实与“瞧瞧”是一样的,只不过为了调节音节而加上了一个没有意义的、充当中辍的字,我们也不妨将其作为叠韵看待,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挤韵现象。) h3 s+ Q& ^0 V6 p
/ x& G# B3 o8 ?+ x/ R
    再有,我们说过,撞韵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般应设法避免,如果不可避免,就必须要将韵脚上的韵字尽量做成活韵。若是活韵也做不成,是不是可以采取类似于做活韵的办法,转移发生撞韵的这个句子的句读中心,冲淡发生撞韵之字的声韵效果,使它听起来不那么刺耳呢?这是当然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上面讲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就很抢眼、很入耳,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重心,重中之重,它也有效地冲淡了“岸”字的声韵效果,从而进一步消弭了撞韵的伤害。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摘自《逍遥楼诗词论稿》)) s- {1 `% y2 k3 a1 H
: O7 r+ ^- \$ z! Q- f
& z4 j! r6 }& T7 R
. K; J4 O* t" u( D3 h- ?2 t3 u

( N- \$ g7 o! G. h& w+ e    诗歌的押韵有哪些现象需要注意?
; M4 k" E& l6 v7 S" M. x1 S6 U& J& R, A0 |0 t, c
    在诗歌的押韵中,出现撞韵、挤韵、倒韵、连韵、重韵、复韵、死韵、三阴平韵、凑韵、出韵、窜韵等现象,都会影响诗歌行尾韵节奏的和谐性,尤其是古典韵律诗歌的创作,影响尤其明显。因此这些都需要尽量避免。
* ~, F$ E( B3 k5 y, y  H0 w6 f2 D/ u+ Z
    (1)撞韵:一首诗词中,按律不该押韵的句子仄声收尾,尾音的韵母与韵脚的韵母相同,这样的字影响声律之美。
. n6 L$ }$ o' o# |& O7 m+ u+ }
' u0 T0 d7 u! _: U% H6 U  ?    (2)挤韵:诗句中的重音节字(一般为2,4,6字)的韵母与韵脚相同,这也是诗词创作的忌讳之一。另,第六字韵母如与韵脚相同,则构成叠韵,如声母相同则构成双声,更需避讳。* L" g! ?* ]% D+ P: Z

1 I; y1 t0 K/ W8 c. i$ D/ {    (3)倒韵:把一个常规的双声词颠倒顺序以求押韵,如江河变为河江,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斧痕明显。) y; t6 h2 k, D) Z

$ }; |+ y1 B+ X6 Z) h    (4)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 B' T$ P" }4 W/ F# L  ^

% {8 y' `* b. E% a$ @/ F" v    (5)重韵:诗中出现过的韵字,再次出现,并用来作韵脚,叫做重韵。' O9 h  C0 z$ y: G+ V. K
8 G. F6 Z+ {6 v8 g7 c
    (6)复韵:同义又同韵的字,如"芳"、"香"同属阳韵,"忧"、"愁"同属尤韵。这类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叫做复韵。$ q1 ?& e: ?, Q. F8 [( J* W
2 m  V# p! Z  P7 Q; l: v
    (7)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 W. E6 G* _, a1 J4 h- Y4 d5 S. c+ y! o! {7 R
    (8)三阴平韵: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G2 B, W7 L3 q: G
9 d- O! n" U- j+ Q5 g/ n* E+ y
    (9)凑韵:在押韵的字眼上随便拈一个押韵的字凑数,其意思与全诗毫不相干。+ t: G' Z8 F- N6 ~

/ O6 j6 A% Y9 r8 M    (10)出韵: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作诗往往会出韵。
& o1 A0 Z. O# K! L" A4 _
& W& h6 }! [$ s( D& j4 L" p    (11)窜韵: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的同一汉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作诗就会窜韵。- a+ P7 U! S* m3 L$ L. U9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2-24 17:54 , Processed in 0.223804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