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 j- P0 N. d i k6 K; M
相反,如果我们想办法将韵脚的韵字做成“活韵”,那么,不论是撞韵、挤韵、连韵都不会对韵律造成太大的伤害,甚至于完全不构成伤害。例如:
% L/ \6 g' M9 K% }7 }/ u. x( o' o/ C# E) b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 Y7 }- H! I6 R9 {* K3 c" e! I2 ?0 c" S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t; e8 l& w* Z) a3 X8 G- _: p) ]; G0 @/ j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R: `" m% [; d! G3 {- B9 g8 s2 ~6 a7 R6 Z; J% Y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关键就在第二句的“近却无”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而结句的重心落在“满”字上,这样这两句诗的韵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 Z) E# e0 l5 C
8 I; d. R& _+ x- P& [3 z9 C" `: w 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多一些“活韵”句,即便有一些伤,也可能伤而无害,决不会构成诗词的“硬伤”。但如果你的作品中都是“死韵”句,就会造成诗词的“硬伤”,有伤必害。( C6 \' w( v1 \( T9 A
; f6 K9 `5 A, s, s/ Y( l
做成“活韵”有那些方法呢?有两种办法:
?' z# r4 I0 W7 ^% T5 Y4 }, G% ~6 j) K8 n/ P9 z
1、转移句读重心,让整个句子的句读重心落在韵脚之外的其它字上。/ b, Z! C5 R+ M
6 r! C2 J4 ^/ w1 K" n
这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办法。上面已经讲过,我就不再讲了。
) J: M/ U! M2 P# D4 i P' i
# H. Y! s' ~ r2 i [6 d/ B 2、在韵脚尽量选用开口韵字,少用收口韵字。
7 t& {1 s8 o+ r$ I7 O6 v
' A" c7 G/ Q7 \! B( ] 如“晚烟残”读起来感觉拗口,虽然“烟”、“残”这两个字不属同一个韵部,只是邻韵字,却也类似于“挤韵”造成的伤害。$ N) j3 P$ f" ~. H8 w
3 `) w8 Y# h7 W5 `$ t
但“晚烟寒”劫很爽口,而“寒”与“残”属于同一韵部,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效果呢?/ _6 [7 j: h+ r' g8 W
5 J$ D* s/ }+ d5 u" ^: e
这里的关键是:0 `, I; f& Z1 V6 D1 K7 a
f- ]* e. ^) p
“残”表示出一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一个收口音字,以至句意在脑海中还没有充分展开时,发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9 r, N6 |* s1 ?
% f# ~: X+ p4 J* h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是同步发展的,所以“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 k, S/ h7 I0 o. L$ B! x; x& ?* P9 A6 y9 c+ g5 M
所以,以收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成为“死韵”,而以开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做成“活韵”,这使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例如:' X8 f- O p# ]0 J- E( D
' g5 P! @, \, v* D" N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7 d' U2 c! ]+ s8 Z/ C
' N, p$ M. e; @' u- t) a0 [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3 w- j0 [ N4 [2 t9 h! O8 i4 A% N
" X; Q, S$ ]6 a+ C Q8 w* {4 ]& f6 t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T5 D& Z7 ?8 ~0 Z& W" r
2 G, e5 b0 b c* |1 X( N) J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同韵的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 ~ a% g, S, K, n
% I, m( S6 z, c* \! e) W
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个开口音字。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的“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脚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D: s# _. |+ }: V( _# |+ R
7 N3 S1 |: I" \6 H6 _% s 前面说过,连韵对绝句韵律的伤害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古人在创作绝句的时候是特别注意的,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子十分困难。下面就以一首连韵的七律来说明破解之法:
: K3 k1 C* |$ ~- `8 p. Q$ L( h7 D1 Z9 }* ?1 W+ o; h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 ~4 e. \6 \( |( K& k1 F1 h6 b' y* z; h& \- i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2 j6 U5 R- L6 b4 B$ p# c
' |2 g: [+ c, d* R# L L* ?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 u/ o, J3 o. g9 y
2 z1 t$ L, g. t; W4 E$ X5 [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 ^& b! [8 N3 K, U1 _% p4 I7 f3 T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0 J! f7 U* y/ T ?0 U3 s& i
, _/ i& l2 ?8 m ]% W1 g, a" ?2 V8 `- ?0 }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也就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 U6 m. M# x9 t. k0 H, i
: L1 h5 a9 m/ y9 ~2 O X# }6 h 同样,末句“几枝低”的“枝”字与“低”字虽不是同一韵部,但属于邻韵,对声韵的妨害也近似于挤韵。而且,越是靠近韵脚的地方,发生挤韵时的伤害也就越明显。这里,虽然“几”字是本句的句读重心,看似将韵脚的“低”做成了活韵,但由于“几”字也与“枝”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而“枝”与“低”属于邻韵,所以读到结尾的“几枝低”的时候感觉仍很粘滞,不爽口。- D% ~& V9 H6 B# F; y1 r( O- |
5 B2 `$ l3 ` A! q3 P+ h {" ^ 以上讲了关于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一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不能胶柱鼓瑟,不知灵便之术。比如挤韵,是指在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果用了同一个字算不算挤韵呢?当然。我认为,如果这个字不是有规则的重复使用,不能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它就是挤韵,而且是挤韵中的一种最严重、最极端的情况。另外,一般来说挤韵的字距离韵脚越近,伤害就越大。但如果它们连在一起的话,却又不是挤韵,而是修辞手法中的叠字入韵。有时看起来没有连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法相连,如“瞧一瞧”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其实与“瞧瞧”是一样的,只不过为了调节音节而加上了一个没有意义的、充当中辍的字,我们也不妨将其作为叠韵看待,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挤韵现象。0 n4 n& ~ h! p# k
: u6 ?/ H. o9 g" x2 {$ [ 再有,我们说过,撞韵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般应设法避免,如果不可避免,就必须要将韵脚上的韵字尽量做成活韵。若是活韵也做不成,是不是可以采取类似于做活韵的办法,转移发生撞韵的这个句子的句读中心,冲淡发生撞韵之字的声韵效果,使它听起来不那么刺耳呢?这是当然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上面讲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就很抢眼、很入耳,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重心,重中之重,它也有效地冲淡了“岸”字的声韵效果,从而进一步消弭了撞韵的伤害。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摘自《逍遥楼诗词论稿》)
2 D1 U* f5 O0 ~; K
) w! t; f$ P& V9 j. U+ M: k3 g1 `# U; L z
; I/ s6 q( L. Q" U9 l1 @
6 v5 ]( k' Q- A
诗歌的押韵有哪些现象需要注意?3 x( S* E( r$ r, i! ^/ ^. m/ ^2 d+ ]8 Z
5 ]2 J6 B# y$ o, Q0 w
在诗歌的押韵中,出现撞韵、挤韵、倒韵、连韵、重韵、复韵、死韵、三阴平韵、凑韵、出韵、窜韵等现象,都会影响诗歌行尾韵节奏的和谐性,尤其是古典韵律诗歌的创作,影响尤其明显。因此这些都需要尽量避免。6 p, d! Y. q' ^' m0 @: S
& M' \" x3 R2 p, `
(1)撞韵:一首诗词中,按律不该押韵的句子仄声收尾,尾音的韵母与韵脚的韵母相同,这样的字影响声律之美。
6 x: ~$ s- t2 F8 b
5 C) _+ c) n1 d6 F (2)挤韵:诗句中的重音节字(一般为2,4,6字)的韵母与韵脚相同,这也是诗词创作的忌讳之一。另,第六字韵母如与韵脚相同,则构成叠韵,如声母相同则构成双声,更需避讳。' x7 _, @9 X/ o4 c5 ?8 v9 I0 _: H
8 e$ D& B* U7 W6 ]* ^: g5 [, ?
(3)倒韵:把一个常规的双声词颠倒顺序以求押韵,如江河变为河江,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斧痕明显。3 U. ^: }% j8 `# ]0 p b
* h$ m: r. E8 @$ v$ ~7 g( ` (4)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 ^+ m3 M# m2 k" w& y* X$ p1 G; \8 Y& r8 s% M0 t' o
(5)重韵:诗中出现过的韵字,再次出现,并用来作韵脚,叫做重韵。& z6 ?$ S0 o. @* Y1 r, l/ ~
. x) c. u2 ?3 @/ F0 A9 Y
(6)复韵:同义又同韵的字,如"芳"、"香"同属阳韵,"忧"、"愁"同属尤韵。这类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叫做复韵。& N: G, h6 T! H0 g4 v( \, V/ e
' d7 {8 g1 i$ B m# U/ j (7)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0 J! l! f( N- S/ N( E: G5 B6 a3 s
. L1 w, _6 j8 p% m0 y (8)三阴平韵: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B( J9 }( S2 C
8 w! v: T$ V6 C2 f6 Y
(9)凑韵:在押韵的字眼上随便拈一个押韵的字凑数,其意思与全诗毫不相干。
_4 J! j7 m3 J
/ y2 v6 K+ Y( ` (10)出韵: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作诗往往会出韵。9 D E% f. a% w7 n% d4 e( j
+ L; k7 L7 R e: m2 @, m (11)窜韵: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的同一汉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作诗就会窜韵。
+ a" P' _4 a/ 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