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k1 ?/ p# _3 w8 `音质是宏观的,每个人对音乐效果的要求程度不一样造就了耳机的价格从9.9包邮到3W都有,宣传都是发烧耳机,耳机就是这么水深的一个产物!"发烧音质"这四个字能忽悠不少人。
* O1 `2 a; b6 m; U. e; y5 o! x! i9 E) k
音质是宏观的,每个人对音乐效果的要求程度不一样造就了耳机的价格从9.9包邮到3W都有,宣传都是发烧耳机,耳机就是这么水深的一个产物!"发烧音质"这四个字能忽悠不少人!音质的客观定义可以百度百科下有详尽的介绍.1 f/ H$ A5 S. g4 M$ G- W
3 m0 g' N! r: X. r
每个人对音质的诉求不一样,所以我将用户音质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5 L, T1 s- y+ M6 D! k+ b! }( A. z# X
, |! g- d( w7 G6 }一.初级型 喜欢超重低音或调最大音量,低音够刺激&最大音量不会破音便是好耳机
1 ~1 C( X4 W7 _" r8 w: z/ j; @. T3 n4 ]; |6 R" ]1 }1 _: _( y
二.中级型 不是特殊情况不会将设备音量调最大,能分辨不同等级的耳机声音质量,能从上一个耳机的素质获得经验升级下一个耳机
! f6 ]" Z' Z& B) M9 c* K" x" p- A. a; V+ h) D8 O5 W
三.高级型 对耳机表现的三频质量以及衔接是否顺畅,横向及纵向声场,解析,动态,音色,响度等都能感受并用语言能表达及有自己的要求
) g: \* Z, }" W% f; w5 p4 S! |% f; H4 s2 s
四.发烧型 在高级型用户基础上对于影响耳机最终表现效果的:前端(播放器)音乐文件(格式及质量)耳机功放以及各种耳机周边都有丰富相关知识以及丰富的产品使用经验
* K3 A: W% a% u j, `8 X+ q
; H0 ^3 V# D& _3 [, ?五.骨灰级 在发烧型的基础上知识面深入到耳机中的任何一个零件以及这个零件的材料等级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不同耳机的特点以及不同的结构对声音的影响,拥有不同程度的DIY耳机能力,耳机零部件选择及捕获能力!
) u+ w: `% }7 h, B- b( N U' W( N7 @: M1 J
大概就这5个级别吧,对号入座,若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也无妨...你自己重新定一个就行!7 E, i; `. z9 R& f. V
3 B' f+ l8 w N, o' Z+ U
容易被误读的耳机参数:" T7 n8 k1 J. o& D
7 b: q* B# p: N; z+ W% o* E
一.灵敏度:即声压,单位:db中文:分贝,声音的通用单位(包括噪音)同等音量下灵敏度参数越高的耳机响度(声音)就越大!! l' m) ?& L8 T- V. G) _
- c& d( R% S' K, A误区:灵敏度高就是好耳机--入耳式耳机灵敏度超过100分贝以上耳朵负载相对较大,虚标灵敏度的产品除外(不懂的同学可以百度下)
4 X) ^+ U$ S& t+ _- h0 |, G c `7 \7 H- O5 R8 w' G
原因:入耳式和平头式耳机不能用同样的声压级(灵敏度)去衡量:
+ o0 ~* Z5 S$ D( {) h8 l
5 X: W0 Z$ @9 Q/ c+ n8 I3 r7 x1.平头式耳机只卡在耳廓,耳机只有部分声音进入耳道会漏掉很多声音(因此叫开放式),所以灵敏度高于100db是常见的;
. u% a9 X2 N" @) T B9 Z Z; z
2.入耳式耳机密封了耳道,耳机发出的声音耳朵基本全部接收,尤其是直入耳型耳机,从这个物理原因看直入耳式的耳机灵敏度不应该高于平头式耳机的灵敏度(个人认为入耳式耳机不高于100db的灵敏度是比较合适的)- a+ M5 r7 [1 u+ C
7 Y5 k4 g5 k9 m8 P; [2 t4 H3 O( |二.解析度:耳机对于音乐细节还原度/ I2 V/ Q2 Y& C/ N: e% |, @; X
% l+ D# j% y0 a4 {7 f, q误区:解析度高就是好耳机1 R4 V8 C: ^; |; k2 q" \" @: `
$ q* n- y# Z/ o6 O: T9 g原因:解析度好的耳机,在聆听音乐时可以听到更多的细节上耳感觉更好,不过耳机解析度过高听到底噪可能性也会变大,而且也容易听到人声的齿音影响听感,形象点比喻:耳机解析度就如图片的锐度,过了就不自然了!
# ]# {; c' D- D% A6 N/ _, E4 M7 U4 Q+ i, R$ q+ G
某些卖家说好耳机是一定能听到底噪的是不完全正确的,只能说解析度过高的耳机比较容易听到底噪和齿音!
+ m3 }( ^& U% i" n$ i" q: r9 R- y# J' B5 M( f% u8 F
三.底噪
& O1 k- J: M) d( Z( `* f9 U+ k/ U
误区:这耳机有底噪——底噪的产生是不属于耳机的,耳机只是媒介接受音源端的模拟信号发出声音!( y0 b9 f9 O" i+ N
_4 C- v; F! P+ W- _' V7 C
底噪的来源:& d( I* |; t8 n9 K3 f6 V8 m7 E
3 f, A# ?3 y- ~3 Y3 v, x1.播放设备:底噪是基本存在的,播放设备都会有信噪比(只是厂商不标识你也看不到)由于使用的设备和耳机不同每个人察觉及容忍底噪程度不一样实际使用中没有定论的,但耳机解析度过高在使用某些设备时候是更容易听到设备底噪的!(正常人耳基本能听到20-20KHz频段的声音)
9 Y. {, r; \- ~0 ]) H% T1 s5 A+ T7 e2 C) H: m/ ]
2.音乐文件:目前流行的音乐文件有MP3WMA AAC APE FLAC OGG WAV等,底噪也可能存在于这些文件中,尤其是低质量的MP3最常见,明显如:128K比率以下的文件,实际使用中某首歌你听到有类似电流声的噪音,其它歌听不到基本可判断是文件问题,重新下载质量好的一般能解决!0 P2 Z) u, U- Q2 e& G$ d
7 U# b* x2 ]7 _
四.爆音和破音. p7 u! }- U' z
' D. |+ H% r& V4 R; M- A4 T* ]/ W1.如果在手持设备上(不是手持设备不在此范围)正常80%音量耳机连续出现类似"噗,噗,噗"的噪声基本可断定是耳机质量问题请联系有售后的卖家更换!
9 M+ M' A3 X- n# L5 v
. H' ?2 L2 D& I# j% W2.如果是在100%最大的音量下连续出现"噗,噗,噗"的噪声那么请你调回80%左右试试,如果恢复正常那么初步可以断定设备输出功率大于耳机承受能力请更换设备或更换耳机在该台设备上使用!
6 Z( T. v/ j! s4 y0 P" n$ S2 d" @
五.耐听度! \ C6 Q3 g' M& |4 f, Y' A
" o" ^0 {* z9 |
当使用耳机一段时间后感觉疲累而不得不摘下,那这个耳机的耐听度也就是到这了;部分同学只追求上耳的感觉,认为超重低音声音很大就很爽,使用一段时间后感觉累了要摘下耳机他们认为这是正常的,其实就是耳机的耐听度在影响您使用的时间;影响耐听度的因素主要是上面提及耳机的灵敏度解析度 还有耳机响度及三频衔接带出来整体音乐效果是否舒缓顺畅!" ^1 I* l8 v- w( V/ S
! `2 i5 t1 |. K1 l, x x' e耐听度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概念,相对每个人不同的诉求有不一样的结果,某些耐听度不够好的耳机解析很高超重低音很棒所以只要喜欢那就是对的!
8 b: f# z3 u* M) G( L
3 k- Y0 D3 o4 s. m0 o六.舒适度! ]( u, Q* g1 O0 [; F9 o% J$ ]# e$ r
* k8 I3 y" l' J+ v影响耳机佩戴舒适度是耳机的结构和尺寸合不合乎使用者耳朵,是物理原因.某些耳机戴上就不舒服根本就不用谈耐听和不耐听了!从过去的几十年一直流行的平头式耳机到现在的流行的入耳式耳机都无法完全贴合每个人的耳朵的难关…只能无限改进!0 u& [2 s) K/ l% y
: w# [: J/ X! b/ E举例:爱疯5的earpods耳机是优秀人体工学设计,撇开音质,在结构上融合了平头式和入耳式的特点坊间称earpods半入耳式,的确在佩戴舒适度上比很多耳机都要优秀,得益于苹果数据获取能力从不同种群的人耳数据创造出这么优秀的设计…落到本人的耳朵实际使用也得出基本的认同,只是本人耳朵偏小戴着超过半小时还是感觉到耳廓疲累!
1 N1 E$ h" ~& [' ^: e, w/ f" _8 {/ \' Q$ p! t' J p2 L
所以主流的耳机都无法100%适合每个人都不一样的耳朵一定有例外!完美的只有按照使用者的耳朵倒模定制的耳机...和量身定做的西装一样价格都不是一般的高!) c+ U c4 ?" d3 Y7 I# K. }/ P9 C
/ ]8 d* T1 d; _* M, @$ ]( d
七.线材
% e6 i5 }& ?( A5 s5 g' r- }4 z5 F( r3 c& r0 r8 s, }. W
1.安全6 X+ h6 e- i5 w1 B4 a0 g( j
% g% D' S: u4 c% p( o/ k5 I目前部分耳机使用"防弹丝"的导线听上去很高科技,在导线里面增加了抗拉扯的防断纤维丝,使耳机导线的抗拉扯承受能力增加到15公斤或以上,的确…客观使用是不会断了,不错!...然而在欧盟这种材料很多被禁止使用...原因5公斤的拉扯承受力足以让小孩丧命…事实很多洋品牌耳机也不会突出使用了这种材料!感觉正确来说应该叫"防断丝"估计哪个乡下的发音不正才叫"防弹丝"!不是说"防弹丝"不好,只是从安全角度提醒一下要避免让小孩把玩,他们不会只是用来听歌的!. E4 @6 a% I0 f8 u7 X6 g
# x# N, S) h) q& x! o6 u0 I误区:使用"防弹丝"导线的抗拉扯的能力是增强了,不过喇叭焊接位和插头焊接位受到拉扯容易脱焊是没变的!
2 ?+ {; w" o) S M5 j* P; E$ u
, l# J' g& G* W1 j+ x9 j2.材料等级8 h# |+ E( f& q4 i
' U, l: ]! d; P
耳机的导线从普通铜线到无氧铜线不同等级耳机的导线采用铜线的等级以及芯数不同;在音质比较好或者发烧耳机的基础上采用更高级的线材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耳机素质,比如银线或者一些品牌导线如:海洋之心古河之类...都能锦上添花但不会完全改变耳机的素质,所以大品牌量产的耳机的产品规格里面都鲜有突出线材的参数规格!骨灰级或发烧玩家要把手上耳机的素质提升到极致或原有线材已磨损要更换才会考虑,国内部分的耳机厂商为了凸显自己的耳机水准高也参与到线材等级标识,这样顺理成章可以卖贵一些或很多!& a1 Q7 T% R- g( y0 u! R8 p
3 [ N2 k9 B- b% L, s6 f" q5 R八.壳体材料2 c9 l: Q" H: Y# d2 N7 q# |
! x, a5 C6 ?1 H
塑料% Y* I5 ^8 n: {! L+ Z3 P
5 R; q6 J" m( K* ]QQ截图20150207140543.png
* C4 w8 s% w% x3 h4 ~
) i7 ]: l$ p; ]在过去的几十年的耳机历史中一直使用塑料作为耳机壳体的材料,虽然塑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便宜的象征,不过采用塑料做的耳机一直是大品牌耳机主要选择,如:森海塞尔--60年声学科技沉淀,业界枭楚!经典耳机历史中99%整体或主体都是塑料的!1 F; \6 Y( h" a" d/ v, T. b
0 G5 r1 W' s7 L& k! E原因:
0 \3 M; V8 N& o) I6 R! Y
8 |, b$ x- k9 M9 f _9 Q6 Ua.塑料很轻 耳朵是充满神经和穴位极度敏感的位置 只有尽量的轻才能保证比较舒服的佩戴状态,塑料的亲肤性也是比较好的;
' _, k2 S9 w0 i- O
: v ]# n1 O& v$ M; V: Hb.塑料壳体才能满足流体设计,声腔形状多变,没有直角的边缘位置.* |5 Y7 s8 E% N& r; Q
7 s4 q% P) F+ Zc.声音在塑料腔体内反射和塑料腔体产生的共鸣所带来的整体效果是优秀的,好的塑料耳机音色暖的多,偏冷的较少!1 b, M; O- V( c' N/ J% @
1 C' ?- b2 [3 P% W2.金属壳体, f& u- Q1 p, L4 c* _1 t
1 d! G, N" I6 k, X, j n9 s$ p$ CQQ截图20150207140828.png, i/ }6 C( C6 {
' j7 C8 ]; X( y; E1 n
最早鼓吹金属壳体的印象中是华泰OVC,那时候OVC产品结构都是金属壳体的耳机,酷酷的外型蛮多人喜欢,最近这十年金属耳机比比皆是90%都是国内设计,不过金属材质耳机都是雁过流星并没有留下很多特别深刻的经典!1 z! J% o" k9 B. v8 l3 H
4 Z c9 \; [1 A! \: b4 n0 [
原因:( n2 M" e9 y( A' Q2 M6 q& |1 ]
, z9 N6 z* o3 q6 p; j/ D; W' [- Ha.金属耳机研发成本低不需要模具,只要将结构档案输入的机加工中心便能一个一个输出,不需满足注塑工厂最低订单要求,并且可以灵活修改.. {8 ^8 P# P7 G0 r2 p- d
! z: U7 l& S$ G& i0 H" s9 ^+ G! v2 f
b.金属壳体外观酷炫 耐用度高不会出现碎裂,拆卸重新组装不容易导致壳体损坏,特别适合DIY范畴和小工作坊生产.
3 `& `7 J1 y) t% c+ d8 ?& k! m) E8 O& Q- D9 j
c.金属耳机壳体一般都比较重,有轻质金属材料做的,不过还是不如塑料轻,上耳还是能感到冰凉,亲肤性一般!, V+ J# \8 a; N+ U9 k! O6 P
! |5 s8 k+ N0 E3 f$ s
d.金属耳机较难满足完整的流体设计,会不同程度留有直角位,触碰到耳朵就硌耳不舒适,当然耳朵足够大碰不到就没问题了.
/ C; Z- z4 \4 q: r1 O0 |; G' W; L3 ?0 d4 H& Y! d4 z, J7 g% H5 z
e.金属耳机的声腔只能呈直筒状没有变化,金属耳机只能制造直入耳型的产品做不了比较符合人体工学的侧入耳型耳机,原因机械切割是不能拐弯的) l( f7 _2 v) C; [
7 j5 u/ w- N. y ?! \1 L' @/ P/ Ef.声音在金属腔体里面反射及共鸣和塑料截然不同,金属耳机的速度感都较强来得快去的也快,中频偏女声,解析度高,音色偏冷的多,喜欢这类风格可以选择,也有能做出暖声的,个别吧!
6 @. A+ E, g8 T" B1 X2 P# q( ~0 U8 ^. r: W d1 U9 b
3.木质外壳及陶瓷外壳
$ Q/ I( R2 \* } N3 x' [) _& |: f5 n* x7 r
QQ截图20150207140310.png
6 y; R& j+ {) C& q
, w+ {0 o( o' I! E+ p2 ]8 S家用音响当中的也是木制音箱的经典型号是最多的,耳机原理和音箱一样,所以理论来说木制的耳机外壳应该是最好的,不过木制耳机外壳要达到和音箱木板一样的比例厚度,可能耳机很容易就捏碎了,能做到…但量产的可能性较低属于奢侈品牌干的事!比如:限量版,陶瓷耳机产品也有几年存在时间了,可塑性很强,期待经典诞生……
; y9 P& n# b7 ?6 A1 S6 o( e! @. Z5 b) L' x! W; I9 a/ e+ B
综合起来感觉还是塑料材质的耳机比较忠于声音的表现;金属材质的耳机好比音箱不用木板用大理石或水泥板,泉水叮咚的清凉,当然您将外观摆在第一位金属类耳机也许是首选:比如最近的"音质神器"发烧设计...只是没有发烧的素质!雷布斯从1000个设计里挑的活塞确实外观不错为发烧而生…只是声音素质离发烧还很远.. v7 g7 r$ j. W; P
7 `: R: |- r$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