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乐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6 X% F$ \1 F% c ?& m
* f: }0 c! E/ S, r1 L “盲人b”认为音乐的内容只不过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 O( H1 f- p# g4 C5 {* G- W
$ h! B+ r# k: V/ j+ z7 _- } 这里的狭隘之处更是一目了然。且不说否定了音乐与人类情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连后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例如此观点代表人物汉斯立克在众多反对声中也说:“我丝毫不想剥夺情感对音乐应有的权利。但这种确实或多或少的与纯粹观照相配合的感情,只能在它始终不渝地意识到它自己的审美来源,即某一美物,并且正是这一特定美物给了它愉快时,这种情感才能是艺术性的。”)之外,这运动着的乐音就是一个无法精准确定的概念。 , W' {: F, E( A6 ~6 L
~+ O! j0 X+ {/ T 唯美主义没有错,客观地讲,在巴罗克(或者更靠前) 时代,作曲家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以这种思维来左右自己音乐创作的,因而那些音乐作品尚能用这种说法给以比较圆满的解释。比如,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就不乏精雕细琢的宝石,或幽幽的放光,或夺目的闪烁 [ 按照BWV编号序列,品味作品第849、850、880、853、857号中的前奏曲和871、875号中的赋格(附07——13)犹如把玩在手的赤橙黄绿蓝青紫诸色宝石 ] ,你要说它们表现了什么感情,多数情况下难以把握。但据此就否认那些充满了感情色彩的音乐作品的存在,就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就拿前述第871号赋格曲和880号前奏曲来说,前者在宁静中蕴藏着冲动的火种,后者则呈现出一种抑制不住的热情,这些都在解释作曲家内心的冲动情怀。此外第870号的赋格段(附14),有明显的嬉游曲趣味,第875号的前奏曲则是热烈活泼的情绪显露;这些富于感情色彩的表现显然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的。
4 K/ Z/ @* l C3 `7 Y0 `6 O3 O0 `: l- H/ J2 w
此外,音乐一定是乐音构成的吗? & e" M1 E! F) r. Y `" Y
2 F& @+ ~7 ?: `+ [0 {8 j 乐音是什么?辞海说:乐音是一般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物体有规律的振动产生乐音。有解释说:乐音是音乐中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声音。全部乐音从音频16赫兹一直到4186赫兹,共有97个音,共同组成乐音体系,其中440赫兹的音是标准音。
. T) X& `3 [* E" ?, P: F$ o8 P, l! Y7 \8 B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听到的音乐里,不和谐悦耳的噪音是大量被使用的;比如说大部分打击乐器发出的声响都是没有固定音高的,并且听上去常常让人感到刺耳。 ; p1 p1 r9 t* X) M0 z
% z4 D( I7 L+ G( v6 b 对于演奏弦乐器的专家来说,有一个共识就是,但凡在奏带升降符号的音时,不能在所标示的音高位置上按下指头,降半音要在稍稍靠近它下面的那个音的位置发声,升半音要在稍稍靠近它上方的那个音的位置出声,这样奏出来的音高更符合表现要求。显然这些稍稍调整过的声音已经不属于那97个乐音的序列了,那么,这种不符合音高标准的音还是乐音吗?
& R/ n; o( t/ R) e" |5 m3 {7 A, x, x* x j' e" F+ w& `
对于广大的民间音乐演奏和演唱者来说,在没有受过音高专门训练的情况下,他们兴之所起生发出来的音乐很多情况下是用了不在固定音高位置上的声音,并且调式的组成音阶之间距离关系也不是精准的大、小、增、减、纯音程;然而,我们听到这样的音乐时却会认为它是极具个性特色的、具有原生态价值的音乐。
+ k* {# q8 [& y
' K3 _( i0 N5 g, B: X: ]) j 现代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到处发掘新的音响源引入音乐作品。瓦雷兹的管弦乐“奥秘”(附15)中,除了大量使用打击乐器之外,还让乐队制造了许多诸如防空警报之类的音响来增加紧张气氛;科普兰在比利小子组曲的第五段(附16)中在乐队模仿警车出动的有限旋律背景下,主要使用打击乐器来表现一场激烈的枪战场面。这种利用自然的、社会的音响因素,来表现特殊的心理体验或者场面还是很见效果的。 显然,音乐是乐音流动的形式这一说法有点悬。 4 `% e& ^ P) R0 O* m
}2 z5 k' A' u3 R“盲人b”的局限性究其根源在于狭隘的唯“美”概念,在他们眼中那些原生态价值的民间艺术粗俗不堪,不属于美的范畴。音乐发展到当今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的时代,作曲家们极大的拓宽了自己对世界的探知领域,那种唯美意义上的音乐作品在全部音乐作品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这一情况同时也适用于音乐是感情的艺术观),“盲人b”(同时还有“盲人a”)们已经要被我们的现代音乐家们鄙视为“不懂音乐”的老古董了。 & x2 d I; ?, W1 j! q' H% m
; O# r2 @2 g$ v§ 音乐是模糊语言?有指向意义的语言?音符游戏?无需规则的声音组合?…… # p, a, @- |% L, {. Z5 l- L9 N& b
) I3 C5 |& m; o$ L* V. n& Y
“盲人c”说, 音乐是一种尚未构建完成的语言体系,其未完成的原因是,能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认为模糊状态正是这种语言的独特性,因而任何企图具象化的努力都是在抹煞或者曲解音乐。“盲人d”则认为音乐是有所指向的,很多(虽然不是所有的)音乐符号是有标示性的,他们还通过例证来表明这些符号与它们的指涉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这两种说法显然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表达媒介,不同点在于前一说法把这种媒介归纳为模糊意义上的语言,后一种说法甚至认为音乐的内容可以具象化了。前一种说法中,音乐既是一种尚未构建完成的语言体系,又只能处于一种模糊状态且不容许具象化的语言,这种语言体系想构建完成看来是不可能了。后一种说法中,具有标示性特征的音乐符号虽然很多,却在大多数音乐作品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大,以少数的标识性音乐符号来解释大多数的音响流动过程乃至全部作品的内容,似乎也太有点勉为其难了 。
4 r% ~6 Y. U$ S# M
: f5 \: K W$ U D; l“盲人e”认为音乐只不过是组合音符的游戏。这可能是某些独辟蹊径的音乐人的一厢情愿而已。这一场游戏用什么理由来吸引音乐的表演者和听众参与到其中并乐此不疲呢?如果这个游戏仅仅从音符的组合过程中才能获得快感的话,这种“音乐”就注定了在走一条自生自灭的不归路。
% J2 K9 x. s6 e6 z: v1 @/ C" v2 U4 b! P
“盲人f”会站出来说,用现在流行的行为艺术理念来创作音乐作品,我们只需综合一下“盲人b”和“盲人e”的说法,即音乐的内容是乐音混合着(或者干脆完全是)其它声音的流动?那样的话,我们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用“随身听”里的音乐混合着(或者干脆只是)随机的生活杂音的“声音的流动”和组合,这就是音乐创新作品的诞生了。
$ i L0 C6 O# W& F0 r) v5 p% M$ _! `2 c3 I( h
“盲人g”马上会反驳说,音乐就是声音的组合,根本无须具有流动的线性特征,碎性的声音只要具有空间感也构成一种氛围音乐。
5 I1 N* Q- F& o8 B' W/ `5 m
! l, N3 ^1 A2 ^…… 8 Q4 J+ ]; Y7 Q
# r3 @( g G/ C- Z% Z
在众说纷纭的“盲人们”面前,相信大家都迷茫了 ; c* @/ `8 u7 b6 S) G. \: |
- D) Q: c6 W$ h* [+ W" I ——音乐究竟是什么?
9 [7 }' }% t, ?: D' q, |* ]* K5 s; T Y% D' N' i9 m, ~7 V
- O2 {7 ? G' |8 I; A5 c0 I3 L [# K- ~+ y
音乐学家和哲学家们的争论如火如荼几百年,也就在争论不休的过程中,各种先锋思潮却早已将音乐推向了无边无际的宇宙边沿。而浸身在音乐汪洋之中游泳的作曲家们,却像没事儿人似的集体噤声,这让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是啊!作曲家是如何看音乐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他们又是如何创作出了音乐作品本身呢? " p" p! A# B; w6 }
% u8 K; K( n A; B 我们不是作曲家,但老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在欣赏和分析了从巴罗克时代到近现代各派别作曲家的各类作品三百部之后,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思维清晰了,我们对作曲家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了看法,我们几乎也会“溜”曲子了。现在,我们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社会坐标了——正如味觉专家可以被称作美食家一样,我们是饕餮音乐的专家,那么就称之为音乐鉴赏家吧。在这里,我们还要以旁观者身分冒昧地说上一句自己的感受:在关于音乐是什么的争论中,神圣感决定了争论者的屁股,从而决定了他的脑袋。争论者站在哪个立场取决于音乐在其心目中的神圣程度,这神圣程度的高低基本上呈现这样一个规律,从古典主义到当今各种先锋主义,从天籁之声,到主观体验,再到追求色彩、追求怪癖、追求刺激、、追求不刺激……这种神圣感呈递减趋势,直至一点不剩。 " q2 ?3 z e0 l4 t4 E# Z
' V! O6 `% Z( @( q 我们赞赏韦氏大词典为音乐的定义画了一条红线,本文的观点就是在这条红线之内进行的探讨。
Y; s4 v# T1 J, i. c%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