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仰乐队的文化衫、炫酷的首饰……这是音乐爱好者米小可为张北音乐节购置的“装备”。/ M' C7 W0 ~% M# z! E1 j) g
$ n& F) {) }7 } “参加音乐节就要有参加音乐节的样儿。”她说。
; n# c, v2 h) D8 K$ {8 T- Z$ n" l4 P2 E0 z+ G+ b
张北草原音乐节刚刚落幕。三天的音乐狂欢,让米小可看到了诸多“专业”的观众。他们完全融入音乐、释放自我。
+ n) O3 V1 _- W* V- }) T- h0 z4 H
在中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音乐节,除“张北草原音乐节”外,著名的还有“迷笛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热波音乐节”以及“摩登天空音乐节”等。, \( L$ I/ Q; \3 W, w3 M% m, q
9 J3 @6 V; |7 j7 _ 扭机乐队的部分乐迷提前两个月就开始通过社交网络聚集在一起,组团参加音乐节。他们举着印有乐队标志和名字的大旗,喊着口号,在乐队候场和表演结束时高唱乐队成名曲,带动周边人,形成千人和声之势,为演出助阵。9 u; f, U( f5 i' i3 I
6 v5 N, {& \. x3 d% n* u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徐健吾并非资深摇滚乐迷,但她提前下载了参演乐队的歌曲“预热”,希望能融入乐迷队伍,切身体会集体狂欢的气氛。0 I$ ^( W6 m1 \/ u) k1 k2 G5 o
0 l' s: \6 \% n' z. k( |. w
她将观看音乐节比喻成“朝圣”的仪式,“借此机会可以从原来的生活暂时性脱离,释放被压抑的一面”。6 C3 u" H7 B+ U) b# Z
- F5 ^/ E1 {) Y2 f5 O3 o/ T! V- q 而最能释放自我的,莫过于演出高潮时,观众群中出现的“死墙”“Pogo”“跳水”这些音乐节上的经典玩法。户外音乐节与室内演唱会的不同之处便显现于此——观众的高参与度。
" [* E0 R: f# i2 q- k! e. R7 s/ m) P! Q H6 f) D
“我喜欢和大家一块玩‘死墙’。”80后青年王亮亮说。“死墙”是音乐现场的一个游戏,主唱组织观众分两队,进行对撞。“伴着躁动的音乐,跟着主唱的节奏,把所有情绪撞出去,真的是一种释放。”% U# u6 k) k) e& n2 u" q6 y% k6 ?
" o" ^: V t' o, A6 B& {+ h# k
“Pogo”是摇滚音乐现场最前面那群最疯狂的人一起跑圈的现场活动;“跳水”,则是摇滚歌手从台上跳到观众中,然后观众举起手把歌手接住,传一圈回到台上。这些摇滚音乐界的专业玩法,越来越被观众接受和喜欢。$ c; w I( ~8 S: q! O
5 |- u2 J3 J1 j “刚有音乐节那会儿,观众甚至能上台跟乐队一块儿玩儿,现在人多,只能台下玩玩儿了。”曾做过地下乐队鼓手的张博告诉记者。- f" S s! i) |
* ~. [1 N K8 m
自2000年原创音乐节“迷笛音乐节”创办以来,中国音乐节观众数量呈递增趋势。首届“迷笛音乐节”每日观众只有近千人,而今年苏州太湖“迷笛音乐节”三天吸引了4万余观众。
( m; @+ d! i7 u: X; j! B
( A2 v' G3 q$ N, a3 Q4 k: R “以前小部分人喜欢的东西现在更多人都接受了,不是乐队迎合了大众的口味,而是大众品位在发生变化。”张博说,他们能接受更多元的音乐表达方式,也希望在音乐节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8 w: _* {: J# n" ^% I6 [2 q2 i0 ^
# Q7 e4 n9 G- f) |2 H: T 观众中也有不懂音乐、不了解乐队的“小白”存在,但他们也想融入音乐节氛围中。张国夫妇首次参加音乐节。“这些年轻人太疯狂、太有活力了,和他们在一块儿,觉得自己都年轻了,我也跟着他们一块儿摇手、晃头。”张国56岁的妻子说。8 m' h7 L6 j& p% |) V% c
4 s# X$ q5 O/ v$ h( A/ L; y9 G
“更多人主动且专业地融入其中,这是社会日益多元包容的积极信号。”资深的音乐节乐队助理魏小欠建议,音乐节概念的普及和音乐节发展的速度要进一步提升,既接轨国际也保持中国特色,才能深化音乐节的观众参与度。
* \# O$ j% a4 g* y$ F0 S9 `/ x; B5 s n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