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英海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1927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富顺县,曾在泸州城恽代英所办川南师范学堂学习,师从王立三学习音乐。1943年考入国立音乐学院,随陈田鹤和德国作曲家弗兰克尔(W.Frankel)学习作曲,后师从马思荪和俄国拉扎诺夫(Razanov)学习钢琴。1948年毕业后,先后在湖南音乐专科学校、中南文艺学校、中南部队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曾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创作部主任、副院长。担任的社会工作有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歌曲》主编。黎先生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理论研究,开始于40年代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学习期间,在大半个多世纪里,他在声乐、器乐(包括影视音乐、舞蹈音乐)创作与音乐理论研究领域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中国音乐的创作与作曲理论的创新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论述。
# e- b2 d- B1 N/ S1 V5 Z+ r& m4 q7 \ o- ]9 p# M6 G7 y! K4 e# D" i5 N
一、声乐创作6 T0 l- L f0 V, m% \, k$ Q5 d
2 |7 v K$ E" X6 k
黎英海先生的声乐创作形式主要是独唱、重唱、合唱和民歌改编。他的声乐创作很注重题材的选择,并刻意追求较高的歌词立意与意境。中国古典诗词满纸留香,能让吟诵者和听者回味无穷,它们以“含吐不露为贵”,特别追求意境美,也就是说我国古典诗词崇尚含蓄,追求言外之意。因此,黎先生把声乐创作的视角投向了我国古典诗词,他的声乐作品多是以我国古典诗词为歌词进行创作的。声乐套曲《唐诗三首》,以独特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形象的表现手法,博得同行们的赞赏和演唱者们的青睐,是音乐会上久唱不衰之声乐精品。
# b7 h2 v9 W/ K3 p
" `& f/ y+ s B* f9 T 其中《春晓》一歌,是黎先生用孟浩然的诗谱写而成的艺术歌曲,它的曲式是前有引子,中间有过渡句,后有尾声的二段体结构:
6 o9 W( |$ t7 E; j2 Z0 k0 l) [3 A9 s; M4 T0 U( u4 P% e5 M
引子 A 过渡句 B 尾声! G U$ I( }2 c* t. x0 e- D( ?3 T
+ N$ d' ^ D8 K7 Q
8 8 4 8 9/ |) n) ?! s/ a
0 N$ H2 n/ O' `$ S0 N) r 在这首歌曲里,他用形象化的音乐语言,恰切歌词的精神,尤其是琵琶和弦音模式的点缀(二度、四度、五度的叠置),主、属持续音的交替,以及属音上切分持续的“乐队踏板音”,都赋予音乐以生命意义。前20小节较淡的“音程和弦”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线性思维,使人感受到“不是和声的和声”。而在21至24小节黄金分割点处,作曲家使用了严格模进的手法,并加厚了它的和声,再现了春雨打在花儿上的情景。很好地体现了春风、春雨、啼鸟、落花这些诗人倾诉情怀的对象,给我们带来隐约、淡远的审美愉悦,同时展示出作曲家对大自然的生命体验。. y: k5 {2 m2 i. p
3 ^7 F& ~7 ?* h& _" t* E, m
而《登鹳雀楼》一曲,是先生用王之涣的诗谱写而成,它也是前有引子,中间有过渡句,后有尾声的二段体结构的艺术歌曲,结构为:
6 ^" y: u* ^3 b4 R% U& R* D' H" a) ~5 T! T) @8 y4 @ W S
引子 A 过渡句 B 尾声
& ^& ?* Q) \- b. l5 B* \' C+ I- ` B- X$ O1 W& K* {
3 10 1 10 2
( r, r9 C! ?& q4 S# }8 P
, }. T6 B# A, h) O- T& y 全诗四句全为对仗,黎先生在音乐写作上把每二句诗作为一个单位进行反复,并且句与句之间都有小间奏,小间奏与过渡句充分发挥了钢琴丰富的表现力。尤其是行云流水般的钢琴琶音伴奏恰似流水与歌词的巧妙结合,互相映衬又相互补充。这首歌听起来使人感觉玲珑剔透,一气呵成,工巧自然。/ t4 G" P+ ]' j, j
& b$ y3 J, [+ i8 W" i2 [! R) | 至于《枫桥夜泊》一谱,又是先生用张继的诗谱写而成,它同样是前有引子,中间有过渡句,后有尾声的二段体结构的艺术歌曲:
' N/ K; R# ~) J4 X. {: Q) H* m1 ~9 Q" Y
引子 A B 尾声$ T& y {5 n8 \# j( p1 I
1 X+ _ T4 b! p4 r a+过渡+b 过渡+c+过渡+d: k0 A; }% Q# |- a. q( e( o6 K8 @
0 ~9 u0 S6 L5 D* j7 _& ]- g 6 6 3 1 2 1 4 1 5 33 O1 I9 t* w& R
! V$ N4 c1 a& A2 J5 Z 那在钢琴低音部双持续音(五度音程)和不同的伴奏音型的背景上面,中层是装饰性的流水声,上层是旋律音型的吟唱,听者不难想象出“钟声”、“水声”及“愁思”。歌曲设计的精巧、自然,毫无雕凿之痕,显示出娴熟的调性运用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完美地表现了唐诗中的意境,使得音乐诗意盎然,也使得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很好地表达了古代无数羁旅行客的共同感受,唤起歌者与听者的共鸣。这首歌被誉为“新时期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并荣获“8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金奖。
$ P h/ n) C$ P- P
6 L/ a k% G1 U5 E) x" Z( b- F 从多声艺术歌曲来看,先生的《黄鹤楼》很是值得一说。该曲用唐代崔颢的诗谱写而成,是一首二段体的艺术歌曲:
1 M3 M2 s3 |% R2 W* s3 Y' B8 k
- I4 D5 a6 j+ k: W# R 引子 A 间奏 B 尾声7 b" Y- i6 V; H+ d4 U' j
2 y. P" q! O' F. j/ P
4 8 2 18 19 |& o$ m+ `2 k8 a0 t
; M I5 t0 h' v 作曲家根据诗词的结构采用了四六拍子,旋律的进行大多采用了同音反复和级进,伴随着少量的七度、八度跳进,与沉稳的钢琴伴奏相得益彰,尤其是将诗词的下半首进行了重复发展,从而使得第二段的结构增大,把诗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愁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凸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出勘破世事,深感世事不可为,想归隐山林的精神情怀。
* L) a1 I$ K! `; b5 z6 t
3 x$ A' \" ?' w' I 《诗经》是我国最旱的诗歌总集,共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乐章三百十一篇,实存为三百零五篇。全书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都是可歌唱的歌曲,由于当时还没有记谱法,所以曲调佚失,只留存歌词。鉴于《诗经》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黎先生把大合唱的写作目光投向了《诗经》,他的许多合唱歌曲是用《诗经》的词谱写而成。代表作品有:《关雎》、《桃夭》、《芣苢》、《式微》、《庭燎》、《谷风》、《柏舟》、《伐檀》(后四首与夫人顾淡如女士合作完成)。3 s+ @# r( {. }! P
: s) G8 n6 C6 o1 f) t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也是三百零五篇中的佳作 。它描写一个从对爱情婚姻的向往,到追求思念,两情相悦,至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关雎》原诗共五章,每章四个四言句。黎先生根据音乐与内容的需要,把它写成二段体歌曲,诗词合并为三段(第二、第三章合为第二段,第四、第五章合为第三段)。/ f! Z' `$ D6 ^: f" O. B
% h4 m* e. D* ?' Q# |5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