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评介 2007年7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蒙古族音乐学博士布特乐图(杨玉成)先生的专著《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以下简称《胡尔奇及其音乐》)。该书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论述蒙古族说书音乐的民族音乐学专著。它以一个全新的视野,对蒙古族说唱艺人——胡尔奇及其承载着的近代科尔沁民间说唱音乐艺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研究。从研究方法和视角上看,《胡尔奇及其音乐》是作者在大量、深入的田野工作基础上,综合运用民族音乐学、人类学、口头诗学等研究方法,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胡尔奇及其负载的所有音乐与其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全面关照,弥补了蒙古族说唱音乐研究领域因缺乏田野作业和民众生活体验而导致的整体视野不足这一缺陷。 创新性的课题切入点 布特乐图先生出生在蒙古说书艺术的摇篮——美丽的科尔沁草原。自幼对科尔沁风土人情以及民间音乐耳濡目染。可以说,他是听着胡仁-乌力格尔(蒙古说书)长大的。浓郁的科尔沁民间文化对于布特乐图潜移默化的熏陶,都为他日后的学习和研究道路铺奠了文化基础。布特乐图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胡仁-乌力格尔,硕士论文也是以胡仁-乌力格尔为题,写了十万余字的概论。2002年布特乐图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再一次以蒙古说书音乐艺术作为其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在此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中,布特乐图的视野在不断地开阔、方法论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对研究对象的阐述也逐渐由浅至深。 科尔沁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而受到诸多业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说书艺术是科尔沁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体裁。胡尔奇,蒙古语意为“胡琴演奏者”,是清代以来新兴的科尔沁民间音乐艺术——蟒古思因-乌力格尔、胡仁-乌力格尔、叙事民歌、好来宝、胡琴音乐等形式的缔造者、承载者和实践者。在民间,凡是手执胡尔(胡琴)表演音乐(包括说唱、演唱、演奏)的职业或半职业民间艺人均可称为“胡尔奇”。胡尔奇主要活动在以科尔沁草原为中心的内蒙古东南部半牧半农地区。以往的蒙古族说唱艺术研究领域,学者们所关注的要么是宏观地描述分析地域音乐风格的,要么是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结构和旋律风格上的。而像《胡尔奇及其音乐》把胡尔奇作为文化切入点,通过胡尔奇来透视近代科尔沁民间说唱音乐艺术的发展轨迹,并勾勒出蒙古族地方性音乐传统的整体面貌,在蒙古族音乐研究领域还算是一种独创性的研究思路,为蒙古族说唱音乐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 《胡尔奇及其音乐》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蒙古族说书音乐的学术著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实践价值和学术意义在于它丰富而翔实的田野资料和富有前瞻性的学术视野。作者自2002年开始即着手对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田野调查,曾多次自费进入到科尔沁地区去采风。其足迹遍布了内蒙古东部的四个盟市、六个旗县。他所采访的胡尔奇和其他对象多达85人。作者以科学、规范的态度梳理丰富的一手资料,探寻规律,以自己独立的判断力,深入而富有见地分析把握每一个问题,体现出他在学术上的建树。 深层次的音乐本体研究 《胡尔奇及其音乐》在音乐本题研究方面,深入探究胡尔奇所负载的说唱音乐的曲调、唱词和歌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了以往将音乐形态从其表演语境中剥离开来研究的传统做法。在近代科尔沁说唱音乐研究方面,国以内不少学者曾有过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综合分析看来,此类研究成果基本上集中在音乐形态分析层面。如《胡尔奇及其音乐》中列出的乌兰杰、福宝琳、吕宏久、叁布拉诺日布、李青松、松波尔、朝克图等人的研究,基本上是对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基本体式(如板腔体与曲牌体相结合式等等)、结构特征(如曲牌联套体、板腔变化体等)以及演唱风格(如抒情调、叙事调、吟诵调等)的研究。《胡尔奇及其音乐》中,作者也设立了专门的章节,对胡尔奇所负载的说唱音乐进行音乐本体的分析。同以往一些同类研究有所不同的是,作者并非将说书音乐作为孤立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而是对胡尔奇所负载的说唱音乐中的唱词曲关系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注重将说书音乐置于胡尔奇与观众共同建构的语境——民俗场景中进行解读。他将胡尔奇的表演视作为一种动态过程,认为在胡尔奇的表演过程中“唱词、唱腔、伴奏构成一个整体,在彼此的互动中生成了口头艺术的演唱文本。”作者借用口头艺术中的“曲调架构”与“曲调互文”一对概念来分析和阐释胡尔奇所负载的音乐的曲调与歌(或“艾”)的关系。除此之外,在《胡尔奇及其音乐》的第四章,作者还对胡尔奇所负载的说唱艺术的诗词格律及其与说唱音乐形态的关系作了一番分析和描述。通过上书两个章节的音乐本体分析,作者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不仅仅是胡尔奇所负载的说唱音乐的词曲唱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在探索这些说唱音乐的曲调、唱词和歌的内在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特殊艺术规律的过程中,解答了胡尔奇所负载的说唱音乐“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布特乐图指出“口头传统中的音乐,除了其审美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演唱文本的建构功能”。
3 R T0 \7 N4 S, B
3 ?. z$ u- L.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