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歌曲创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现力
: w! T3 \( G0 b3 F* K, a6 l- K+ |, }7 B
内容摘要:歌曲创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极具表现力的,且运用非常广泛。它可以表现在音乐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人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把音区、音色的对比,节奏节拍的对比,速度、力度的对比,调式、调性的对比运用到歌曲创作中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的演唱抑扬顿挫,旋律高低相伴,节奏松紧有节,速度快慢有序,不但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而且使歌曲的意境更加鲜明,音乐性格更加生动而富于美感。
* X9 E7 b# ? v5 j) l( O5 r ?
+ q- W8 X5 w+ w1 g b8 f% J9 ? 关键词:歌曲 对比 表现力
$ F! u; z; x2 s$ N* k ^$ B2 N, i* K" H8 m" A1 e
“没有低谷,哪显高山”这句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的确也道出了一条非常深刻的哲理,那就是:任何事物总是在相互比较中见区别,在彼此对立中显本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无不验证着这条哲理。对比——即相互矛盾的两方面的比较、对照。没有低谷,哪显高山;没有白天,哪有黑夜;没有幸福,哪有痛苦;没有真、善、美,哪有假、恶、丑等。这些矛盾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推动事物不断发展,这种对立统一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就是对比。歌曲创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广泛,而且非常有效果。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对比”这种美的形式与手段运用到歌曲创作实践中来,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的演唱抑扬顿挫,旋律高低相伴,节奏松紧有节,速度快慢有序,不但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使歌曲的意境更加形象鲜明,音乐性格更加生动而富于美感。
. S2 ^$ A% s; J& P0 ~/ Z, m9 Z. v6 p, @, n
本文试图从构成音乐几大要素中去阐明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表现力。
+ L$ r& y+ t& e3 p# }* Z; r5 Z4 J+ E6 s: y7 W
一、音区、音色的对比1 u3 l+ Y1 {% N( y0 N# k" z: d
6 p- y! r+ l) b5 J9 b$ M% c 音区、音色的对比,在歌曲创作中运用相当普遍,特别是在多部曲式结构中,音区、音色的对比,可以使歌曲获得更为丰富的表现力。一般来说,不同音区,其色彩是不一样的,表现力也是不相同的,就人声而言,音区愈高,其音色明快、清朗,宜表现高亢、激越的情绪,音区较低其音色厚重、暗淡,宜表现深沉、含蓄之情绪,而适中的音区,其音色坚实、柔美,宜表现深情、喜悦之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特征的事物、景象以及心理感受,都为各类音区的表现特色提供了充分的联想。那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喜悦的心情,一般都与高音区有关;乌云密布,灯光昏暗,心情惆怅,几乎离不开低音的表现;而中音区则多与安详、怡然的心情,甜美而富于诗意的诉说相关联。所以说,不同音区、不同音色在音乐中的表现力是不一样的,对音乐形象的深入刻画也是不一样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这充分显示了音区、音色的表现功能,我们在歌曲创作中要善于运用这一对比手法,使歌曲在形象的塑造上、在性格的刻画上以及在情绪的表现上获得更为丰实的表现力。
' `; ]; z' t# S
+ z, T3 O- [) U' j6 u1 K 如歌曲《那就是我》(晓光词,谷建芬曲),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曲调,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的赞美与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歌曲第一个段落——A段,是一个普通的呈示段落。作曲家为了追求相对的稳定或者说为后面的情绪发展留有空间,旋律一直在中低音区(d1-d2)徘徊陈述。随着歌曲情感的逐渐深入,乐思在历经第一个段落的呈示后,运用音区的对比,以一个纯八度的大跳,一下就将整个中间段(B段)带入到高音区,并居高不下一直漫游在c2—a2之间,与前后段落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节奏放宽、大跳掀动的波涛浮动的环绕式旋律线之间,强化着游子对母亲的深情。伴随着旋律线的逐层下降、结构的分解、节奏的细分、紧凑之后,结合歌词“那就是我”的四次重复与模进手法的结合,推动着旋律线逐层上扬,将旋律推向全曲时值最长的高音a2,触动了全曲高潮区中的最高点,从而将情感的波涛推向最高峰,寄托着游子的满腔热情。这种音区、音色的对比运用,使歌曲《那就是我》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得更加丰富和强烈。2 c, @( |( j/ B- ~1 c8 Z% {
$ h" [: g* O: o+ j 二、节奏、节拍的对比$ l+ u3 z: Q T# r9 F/ d
8 o+ y( d" X7 B1 V% Z: }% ]+ P
节奏、节拍的对比,在歌曲中的运用是非常多见的,也是非常有效果的。节奏是旋律的骨架,离开了节奏的旋律是毫无意义的。从这点看,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是多么的重要。一部好的作品,总是具有某种节奏的鲜明性、肯定性与对比性。而贫乏、混乱、呆板的节奏,只能使音乐机械、抽象化,从而失去其艺术生命。因此,节奏与旋律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音乐的开始,才能在音乐的表现中更为深刻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刻画音乐形象与性格。节奏与节拍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好像骨骼和血肉一样,它们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共同为完美塑造音乐形象而服务。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但作为音乐中的节奏来说,它既不能“太”规律化(这样会显得呆板),也不能“太”复杂化(这样会显得杂乱无序),它的对比运用,主要体现在松与紧、疏与密的有机结合上。只有这样,歌曲中的节奏才有对比,只有错落有致的节奏在与旋律巧妙结合时,才能真正地表现音乐、表现情感。( h+ o6 ~) _$ p2 T! n5 J( s, t
0 x: c% X( q8 e 如歌曲《在中国大地上》(晓光词,士心曲),歌曲由三个乐段组成,属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该曲的中间部(B段),与前后两段在音区、节奏、调式、调性上对比非常强烈,特别是在节奏上对比是非常明显的,效果非常好。歌曲的A段,是一个普通的呈示型乐段,由两个合尾换头的长大乐句构成的扩展乐段,全段在bB宫调式上陈述。该段节奏舒展,音调宽广,环绕式的旋律线一直处在高音区飘荡,象征着中国大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恢宏气势。B段则采用全新的音乐材料,在F徽调式上呈示。该段以强拍休止、紧凑的节奏型,级进为主的环绕式旋律线,中低音区的旋律走向等手法,与两端形成鲜明的对比。密集紧凑的节奏型不但与两端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给歌曲的情绪带来了欢快、喜悦的色彩,使旋律婉转、流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祖国的建设蓬勃发展,到处都呈现出勃勃生机,一片繁荣的景象。由此可见,歌曲中节奏的对比运用,不但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也使歌曲的性格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鲜明。/ d* O }4 M1 K5 r& [5 X
/ s. i7 l& }0 o0 S5 u- U8 `: 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