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音乐史”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与教学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音乐专业理论课中重要的内容。目前,“中国音乐史”的教学理念,还基本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教学模式,对新时代音乐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6 z2 u. s l, q9 a
! ?" R4 R" q$ S/ ?& O# Q& \6 F4 ]( Y5 o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9 ~2 E' o$ m: _9 r" g" O
' c$ O7 x/ B8 N “中国音乐史”是我国高等教育、包括专业音乐学院、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学院的基础理论课。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包括体裁、题材、音乐家、乐器、演唱、演奏艺术、音乐理论等内容,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其更好的适应专业音乐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的功能和价值。. B4 f7 \2 f, c" Y
) t2 Z' c( J" C3 S( H# n 多年来,中国音乐史教学一直沿袭着我国传统教育体系的模式,教师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简单的客观事实,把“格式化”了的音乐历史知识“填鸭”似地“定格”在学生的头脑中。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史学习的兴趣,形成了为拿学分而应付考试的不良局面。
- y$ Z# b* ], ^! _) f, `, S5 X
! J) ?5 z+ P* S8 T. M4 L/ r 为改变这一窘迫的局面,真正发挥“中国音乐史”在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均在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如杨和平在《高师中音史教学如何改革》一文中,重点在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彭丽在《“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初探》一文中,主要介绍了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使其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变化。另外,中央音乐学院精品课程《中国古代音乐史》在课件建设和考试方法等也有了新的突破。
E$ f' X8 c2 i0 K' ~1 j7 J$ Q2 \ |. g" e L& F+ {1 @+ ~
本文以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方面为依托,结合多年来进行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教学成果,对综合性大学“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旨在在使学生能宏观把握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树立正确的音乐史观,帮助学生找寻正确的学习轨道,去快乐的体验中国音乐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美妙景色。* W- T0 I! r0 g# M
9 k) \ ^/ m1 T. r; S% \
一、主客体相互转换的教学模式* k8 Q6 F3 R/ Z* q9 A4 E+ S
3 d I# ~3 E. ?6 J& m
“中国音乐史”教学最常见的方式是讲解或称为“直接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教师以讲学生以听为主。
, ^8 Z( `: p4 h L" _' P' |) }2 n. J+ ~! M
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教学方法亦不例外,关键是应找到它的优势,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才能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讲授法确实是有着适用学生范围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和使学生直接感受教材内容的优势,但同时也容易在实际教学中出现误区,把讲述简单处理为满堂灌,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考时间,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认为是“别人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难以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敢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外,还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被动学习。为此,在理论性较强的“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上可采用主客体相互转换的教学模式,以讨论、演示、讲授和谈话的综合形式进行教学。
$ k: e) O+ q; ]) p6 z1 ^9 W
6 n! I0 r1 a4 o; t/ U/ o) ~. m 第一步,以教师为主体,示范教学一个章节,让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述,并形成文字性结论。这既提高了学生思考和观察的主动性,同时亦锻炼了学生的评述水平和写作能力;
9 ?+ o5 w& _+ q% I6 }. p; s7 ?
Z4 L5 D0 i* h" I. Q8 f 第二步,以学生为主体,对各章节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教案、课件等教学硬件的准备提出建设性意见,且力求每位学生都有上台教学的机会,学生的教学效果由同学和教师共同评述,并形成文字性意见。: q5 Q' P' g. t2 U
" K; @! n- o$ ?/ r4 [
第三步,课堂总结。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个章节的讲解后,所有听课者为讲课的学生打分(教师与学生打出分数要有有一定的比例,教师打分比例可相对较高)。同时,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加以总结,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教师可根据讨论提出建议的价值程度打出相应的分数,以上得分按一定比例算在期末考试成绩当中。4 w- @; F) x8 j$ n& F2 E
2 n9 T/ D/ x* E; c# _ 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造就新时代合格人才的教育方针。教师应在课堂总结中,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敢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理念。同时,亦将学生提问题的数量和解决问题的质量作为中国音乐史考试成绩的加分标准。0 d) ?' N( J0 m8 D1 O" R
* f# W0 a; v; H
如我校05级学生程晓婵在准备《隋唐七部乐至十部乐》的教案内容中,发现不同教材对唐代九部乐、十部乐的陈述内容有所不同,于是,该同学就九部乐、十部乐中“天竺乐”和“扶南乐”到底谁为乐种之一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整理,请教了各类相关学科的专家,通过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并形成了论文。
/ W0 @$ l' c9 @( K7 Q/ y" U. [3 i; Y: z. P
再如我校05级学生聂麟枭同学,在准备《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的教学内容中,发现关于我国第一部音乐美学著作《乐论》的作者是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上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吕骥等学者认为《乐论》之作者应为公孙尼子,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种教材均采用这一说法。八十年代,以蔡仲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乐论》作者进行了新的研究。他们认为公孙尼子不是《乐论》的作者。应为刘德所作。此后的中国音乐史教材多以蔡仲德的说法为主。喜爱古代史的聂麟枭同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写了两万余字的论文,并于2008年“苏州中国音乐史年会”上宣读了论文,得到了众学者的重视。
( c' d7 |8 ^6 U' Z. T% z
. }$ n2 `' D0 x, E; Y. d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的互换,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改变了被动的学习状态,也使学生有了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5 k* B% _9 W& Q
* ]( a3 a( o* X0 e( B' O#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