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歌唱家关牧村 火车刚进站,关牧村就看到了站台上的那对母子。瘦小的母亲与清秀的儿子,都身穿白族的传统服装。缓缓停驶的火车与他们擦身而过,两双热切期盼的眼睛在顺着车厢搜寻。 恍惚间,关牧村觉得那位瘦小的母亲似曾相识。待火车停稳,她立即下车,朝那对母子的方向望去。谁知,两人已经快步走到了关牧村面前。“您是……”不等关牧村发问,母亲就从怀中掏出一张照片,塞进关牧村手里。 泛黄的旧照片上,关牧村怀中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她身旁站着的,正是这位母亲。“关老师,你还记得吗?这是18年前你抱着我儿子照的。”母亲的普通话略显生涩,她拍着身旁的儿子,对关牧村说,“现在我儿子18岁了,你又来给我们唱歌了。” 18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演出的往事,霎时涌入了关牧村的脑海。“放心,我一定好好给老乡们唱歌!”关牧村真诚地说道。望着母子俩发自内心的笑容,她忽然发觉自己肩上的责任竟如此重大。 每次基层演出都是最宝贵的记忆 这是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在云南慰问演出时的一幕场景。“这些场景都是我最宝贵的记忆。”关牧村说,“艺术家的喉咙长在自己身上,艺术生命却存在于观众之中。”类似的场景,在关牧村的艺术生命中屡见不鲜,但她却用心一一铭记——
* [) {7 \# y2 m5 E2 c
( e2 ^& ~ ], R6 v&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