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营口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20世纪30年代,市区约有20万人口,其中有许多是河北、山东的移民,因此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当地的民歌可言。当时,从关内和北方聚集的移民,带来了各种特色的民歌小调,经过港埠经济社会交流杂糅的独特人文环境,得到快速发展传播,融入了浓郁的营口风情。- }, U- @3 X* ~8 v& }
# W0 k. k8 R1 {* m1 E5 e当时,在营口流行的民歌主要有以下几首:
f, d* V! E w2 a4 h7 ^6 M5 S8 x0 L& j# F
一、《茉莉花》 当时营口的戏园子流行一种叫“落子”的曲艺形式。“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是一种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剧。在“落子”演出过程中,经常穿插一些小调,最受当时营口人民喜爱的就是《茉莉花》,连儿童都能学唱下来。流行于营口地区的《茉莉花》的歌词为:“好哪一朵茉莉花开呀,花开满园比就比不过,不过他,比不过他呀。啊!奴有心采朵花儿头上戴,又怕看花人儿来骂呀,哎呀。”目前,《茉莉花》的版本有十几种之多,赫哲族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郭颂演唱的《茉莉花》版本,曲调和歌词与之最为接近,歌词为:“好哪一朵茉莉花开呀,好哪一朵茉莉花开呀,花儿开呀;满园谁也比不上它呀,我有心采一朵花儿戴呀,又怕看花的人儿骂呀。”
, ]& N! g5 f) _4 s
2 A& k- h8 N# e* g二、《辽河船歌》 “九一八”事变后,营口港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所控制,限制英、美等国商人通过营口港与中国南方各港的航运,这一政策使营口港贸易额迅速下降,但作为北方重要港口,这里仍是一派繁忙景象。当时来营口港的船只多为大小型帆船,这些帆船开航的时候,照例以歌声为令、以歌声扬帆,一呼千应,形成领唱与应答的《辽河船歌》,可以想象当时粗犷的歌声交织扬帆开船的壮观场面。《辽河船歌》歌词为:“(领)大家使点劲来呗!(合)、嘿、哟!(领),拉绳好开船来呗!(合)、嘿、哟!(领),大家使点劲来呗!(合)、嘿、哟!”歌声多次反复,直至帆张开为止。
* T" |/ C, t7 W5 X* x, k. q8 u7 U" p! F: R2 ~, C. l
三、《小拜年》 20世纪30年代的营口虽然是一个港口城市,但是在民俗方面乡野风情占据主流,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到正月十五,大街小巷充满着“冲州撞府”(又称“撞府冲州”)的江湖人士,他们以走江湖,跑码头为生,最习惯以《小拜年》作为送吉祥、讨赏钱的手段,为当时逢年过节营口的一大特色。《小拜年》歌词为:“一到腊月二十三,纸糊灯笼挂满天,家家户户贴门对,门神爷在两边,财神爷爷在上边,哎呀,呼咳,一年四季保平安,呀呼咳。”
1 Y1 }8 l% f: C0 |' D$ K, E; d
4 _ F5 }, m) r7 E) Q四、《小放牛》 当时春节期间最吸引人的民间艺术活动是踩高跷,载歌载舞,甚至还能表演有情节的故事,常常吸引人在冰天雪地里面看上一两个小时。在高跷表演中流行一种问答体的《小放牛》民歌,歌词讲述的都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神话故事。
7 }! Z$ ]; }2 g/ w9 d8 {
0 S3 S* r* S( n3 e: c5 \: Y9 R( N《小放牛》歌词为:“(问唱)天上那么云兰什么人裁呀?啊啊!地下那么黄河什么人开呀啊!什么人堵把我那三关口啊?什么人出家哎呀哟,哎呀哟,一去不回来。(答唱)天上那么云兰,王母娘娘裁啊!地上那么黄河老龙王开呀啊!杨六郎堵把我那三关口啊,韩湘子出家哎哎呦一去不回来!”9 s* @1 g# G) o6 f$ [# Y0 K& r
& b+ P* j- I" |$ J1 @
虽然这几首流行在上世纪30年代营口的民间小调,是外来的移民带到营口地区的,但是当时被营口人民群众广泛传唱,并经过改编和加工具有了东北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我市民俗风情
: ^' t( V8 ]4 i) E8 k x
% E6 g' k# G. h9 ^# B6 z$ l$ l0 O1 X9 V/ d' ^+ h0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