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t' n( O+ U) u J: A/ s: D5 N/ x7 k& O( ]
最后加入填词人联盟的小克原是著名漫画家,以《如果我是陈奕迅》和真正由陈奕迅主唱的《Allegro, Opus 3.3 a.m。》开始为人熟悉。后者“唔愿意太跟阿Y相似,又会谂夕爷,又怕抄大师,太崇拜林振强好点子”以著名词人入词,已经说明小克对流行歌词素有留心。他原来只想:“写一两首,成为CASH会员,在这个伴我成长的时代曲世界中留下一点什么,便可收山,心足了。”后来因为如他所言“填词这东西会上瘾”,再加上作品广受欢迎,词作数量亦逐渐增加。小克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可数他的本土想象。《永和号》借有八十多年历史的永和杂货店刻画本土历史,《港九情》直接以城市空间入词勾起香港情怀,《八十后时代曲》更大量运用八十年代经典粤语歌词唤回集体回忆。小克成功之处在于他又能有效以本土情怀结合主流题材,如《铜情深》便是以香港岛的铜锣湾为具体场景。词人以三越和松板屋百货公司、翡翠及明珠戏院、时代广场、维园和避风塘等铜锣湾地标,成功谱出了一阙“本土情歌”。
3 @0 }7 ]: _, C) F6 i( A# o# q' d1 K
小克的《一再问究竟》更是叫人喝彩的八十年代经典延续篇。顾名思义,《一再问究竟》是陈百强名作《不再问究竟》(林振强词)的续篇。在原作中,失恋的词中人街中看星怀念旧爱,却被街童连番追问为何眼角红肿,最后唯有跟他玩耍,期望他不再问究竟,构篇别出心裁。《一再问究竟》写当年的街童如今已经长大,变成《一再问究竟》的主角,词人小克不仅续写了失恋故事,还巧妙地注入了林振强擅写的真我主题,令情歌变成了感人的成长故事。小克善于驾驭不同题材,亦爱恶搞。他的恶搞名作如《一支得啩》和《婆媳冒险》都充分显现他的幽默感。; J* u x5 U% E! W0 F
/ |- z7 w: i( R M8 Y/ ^* V) k 梁柏坚最令人动容的作品始终要数那些有心有力的社会批判。( o7 v) X( J( C
3 L( E+ d/ t4 r" X, d( `4 _
值得一提的是小克又与梁柏坚合作推动“新纪元歌词计划”。小克以《有时》揭开序幕,其后再有梁柏坚《登陆日》,歌词内容都与“新纪元”《new age》有关。两人又合写了《2013》,内容不但跟科技与环境课题有关,对人类文明及个人成长亦有另一角度的启示。香港流行歌词一向少有以人类文明进化为题的歌词,小克和梁柏坚推动“新纪元歌词计划”,创新精神令人钦佩。和小克一样,梁柏坚亦爱恶搞,更著有收录不少恶搞歌词的专书《雷词》。梁柏坚的恶搞虽然精彩,但他最令人动容的作品始终要数那些有心有力的社会批判。《我们的胡士托》与小克的《八十后时代曲》异曲同工,以从列侬到张国荣等中外经典歌手为题,带出时代曲唱出歌手理想的信息。- P0 D9 ~9 X3 W* [0 p( F; {
# `6 P, {3 u( l
周博贤为其他主流歌星填词,作品往往呈现出对弱势社群的真切关注,而且对象并不限于本土。. \# n$ V! F. R# d
& u5 N, ?! O* f/ h 若说以流行歌词作社会批判,不得不提周博贤。歌手谢安琪最初以一连串洋溢本土情怀的歌曲打动乐迷,主要得力于词人周博贤。他将女性纤体、菲佣、娱乐新闻、茶餐厅以至午夜小巴飞车等香港本土课题填入词中,文化想象生动在地,看《姿色分子》(脱胎自“知识分子”)、《菲情歌》(指菲律宾佣工)、《亡命之途》(公共小巴的亡命飞车“旅途”)等歌名亦可见词人对文字的敏锐触觉。周博贤又在香港电台的《头条新闻》“博嘴博舌”环节中以旧曲新词针砭时弊,以恶搞作社会批判。周博贤也为其他主流歌星填词,作品往往呈现出对弱势社群的真切关注,而且对象并不限于本土。《挨风科》戏谑I Phone 4(粤语发音近似),词人除了揭示资本家制造“虚假需要”(“转电话,需要吗?”、“转电话,有用吗?”),受众跟风逐浪盲目消费外,也将矛头指向血汗工厂。《乞丐王子》写网络红人“宁波帅丐犀利哥”,《洁净皇后》说香港的新移民,都可见周博贤对弱势社群特别关注。《阿曼的球场》更以“身处闹旱灾的索马里”的八岁小童带出第三世界的贫穷问题,触及流行歌词少有的全球化年代社会议题。《十二月二十》同样是瞄准全球化年代的问题,借玛雅历法2012年12月21日世界将遭逢大变的寓言,侧写贫富悬殊下的荒诞现象,尽显词人的社会关怀。
4 e; u: m {$ e; c& o0 _- U( b! R% v. ] e" K0 W$ Z3 e
夏至在文字运用与想象力之间找到恰当平衡,具备了主流词人的重要条件。
& J+ w$ H1 c3 o+ ^7 O) b: y4 I
# G+ H. J. _2 T$ Q 香港流行词坛一向阳盛阴衰,近年虽然也有女词人冒起,但市场占有率不高,当中夏至是产量较多的一位。夏至人如其名,爱写夏天,《今年仲夏》《夏雨》《白日梦游》等便以夏天为题展现另一种女性感性。也许香港女词人一向被监制视为最适合写女性题材,夏至有不少作品都是女性自白:《狼女》《Party Girl》《大女仔》《街头女皇》《问题少女》《港大女生》《女子中学》《小野蛮》等等,莫不如是。幸好词人并不满足于重写典型的女性形象,常会尝试让女性甩脱既有定位。比方,《女生不哭》写“笑意要硬朗,不屈的眼光”天生倔强的女生,《素颜假期》写“爱我就算素颜,美态会四散”不想化妆的现代女性,《不不快乐》写嫌弃“亮丽钻饰太俗”的叛逆少女,都是词人在有限框框内所作的不同女性书写。《Traveling》更明言“谁自细强迫改装,如像扎脚的束缚”,“抗拒听命太守旧,捆绑极难忍受”,而夏至的“旅程”在为钟舒漫写的一系列作品中有更完整规划。《倜傥》以通常用于男性的形容词写女性的自豪不羁,《My Rodeo》“原来独处都很浪漫”拆解女性必须依靠男性的迷思,《Shout》“懒当背景做花瓶”的女性“要放胆发声”和“要去冒次险”。笔者曾经指出,夏至也擅于利用不同题材嵌入大路情歌,《当玫瑰遇上真爱》以连串爱情电影经典唤回八十年代情怀,《Book B》用周刊副册模拟不被爱人重视的感伤,《舞林群英》之以武喻舞的修辞转换,都可见夏至在文字运用与想象力之间找到恰当平衡,具备了主流词人的重要条件。
' r3 n+ s$ k# b/ I2 X. T# k1 {; S; c" R7 B) u) B, k$ n5 B+ J$ N/ m
由于篇幅所限,没法在此全面介绍重要的香港词人。除了上述“九派”外,香港流行词坛其实还有大小川流,如能一手包办曲词的李峻一,黄伟文曾点名赞赏的甄健强、方杰和黄仲凯,新晋女词人如吕甜和乔星,唱作词人如王菀之和林一峰等等。他们都在默默笔耕,与上述词人一起为香港流行歌词开拓新题材和探寻新风格,期盼香港粤语流行曲迎来“第二春”。
4 v5 k3 s2 @3 d6 U6 W5 _3 Z
! }( z9 W I; i, l$ N 近年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香港流行文化则寸步难行。上述词人词作证明虽然香港唱片业尚处寒冬,但创作活力仍生生不息。过去数年间,曾经有如一潭死水的香港电影先后有如《岁月神偷》《东风破》《打擂台》和《桃姐》等本土、怀旧的来又有活力,敢于探索不同可能性的“新香港电影”出现,令香港电影业看见一丝曙光。不注重速度,反而讲究技巧的《车手》一片说得清楚:“不要老是跟人尾灯,好好控制自己的车”,最重要的是八千转、两咪车,要去的时候去到尽,走出自己的路。”虽然身陷困境前路难行,仍要保持高速运转等待时机,此话同样适用于香港粤语流行曲。4 F* P& k. J; J; Y2 E
! E; V% h: B( ?, Z6 ]6 a5 Y* y
笔者很爱美国诗人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春天和一切》诗中说寒冬之后便是春天:“表面上毫无生气,然而姗姗而来的,耀眼的春天已经到来……一片寂静,巨变却已来临:它们把根扎入地底,万物开始复苏。”黄伟文近作《第二春》正好为本文作结:“带着那十六岁的面红,向着那六十的帅迈进。”
- n* R6 m: H9 C, E5 T 第二次青春,带着那十六岁的面红,向着那六十的帅迈进。
! t5 J2 z( P2 m/ e
# k# g: E3 Q, ?1 j4 u0 X, S 近年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香港流行文化则寸步难行。上述词人词作证明虽然香港唱片业尚处寒冬,但创作活力仍生生不息。过去数年间,曾经有如一潭死水的香港电影先后有如《岁月神偷》《东风破》《打擂台》和《桃姐》等本土、怀旧的来又有活力,敢于探索不同可能性的“新香港电影”出现,令香港电影业看见一丝曙光。不注重速度,反而讲究技巧的《车手》一片说得清楚:“不要老是跟人尾灯,好好控制自己的车”,最重要的是八千转、两咪车,要去的时候去到尽,走出自己的路。”虽然身陷困境前路难行,仍要保持高速运转等待时机,此话同样适用于香港粤语流行曲。
* p) E: `: X& n% i, s% X* F9 P
3 o1 F& [7 Y |; l/ j& L+ r 笔者很爱美国诗人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春天和一切》诗中说寒冬之后便是春天:“表面上毫无生气,然而姗姗而来的,耀眼的春天已经到来……一片寂静,巨变却已来临:它们把根扎入地底,万物开始复苏。”黄伟文近作《第二春》正好为本文作结:“带着那十六岁的面红,向着那六十的帅迈进。”4 B( e/ r2 D* Z5 y9 e, B$ c
0 Q! M1 m0 p, ]7 D
作者介绍
% ]2 ^- Q7 c% E5 u7 M8 C% |7 _% Q" A
朱耀伟,1965年生,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课程主任,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后殖民/全球化论述和香港流行文化。除了出版学术专著和学报论文外,也爱评论香港粤语流行歌词,有关歌词的近作包括《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研究I&II》、《香港歌词八十谈》(与黄志华合著)、《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与梁伟诗合著)、《词家有道:香港十六词人访谈录》(与黄志华、梁伟诗合著)、《岁月如歌:词话香港粤语流行曲》、《香港歌词导赏》(与黄志华合著)、《词中物:香港流行歌词探赏》、《光辉岁月:香港流行乐队组合研究》等。
& A* Z4 W4 G5 ]+ B4 {1 K-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