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曲中的社会意识
7 L! e* [" Z. r 庄彗彗; R0 H% S3 |( c \% Q
2012年元旦,当叫好不叫座的电视剧《天与地》播完大结局,字幕卷毕,我的手机悄悄换上了新的铃声,接着播放电视剧的片尾曲《年少无知》(黄贯中作曲,林若宁填词),追寻摇滚的余韵,缅怀剧中那场不可能的摇滚音乐会里对爱与自由倾城的坚持。/ d S9 D2 I1 N" V' g
剧中那队中年高唱:
4 @* N: U9 L$ Y( T3 ? 如果 命运能选择/十字街口 你我踏出的每步无用困惑/如果 活着能坦白/旧日所相信价值 今天发现还未老/如果 命运能演习/现实中不致接纳 一生每步残酷抉择
, o6 ~5 q I( j+ q 在“人吃人”的制度中,三个非职业歌手粗犷的乐声呼召少年的理想,隐然对抗着社会的逼迫,仿佛提示着,香港流行曲中从来不只情爱,也盛载对信念的追求纵使那未必成为主流。% a! a- Q5 K* ?, L, n
流行曲也关注社会8 z; t7 M% Q$ t% @! \* `2 D
《年少无知》当然不是香港第一首盛了社会意识的流行曲。例如周博贤笔下,便以关怀弱势社群的社会触觉而见称。6 D7 `9 m) J& [/ \
“之前其实也有与社会题材相关的流行歌,但后来为何少了?身为乐迷,不如自己创作可以引起共鸣的歌,我是这样的出发点。不一定要填补历史空白,只是创作自己喜欢的歌,亦相信其他人都会满足。”
3 b- x8 {& z7 E" p8 L( }- Q2 y 音乐监制与填词人,是周博贤今天为人熟悉的身份;但他最初为人认识,却是作为“知识分子歌手”谢安琪的伯乐。他俩一起创作了不少以社会时事为题材的流行歌。
" K5 r5 t: x; b: n! M: Y 2008年,谢安琪以《囍帖街》一歌蹿红并获多个大奖。这首以“保育”为主题的流行曲,在名填词人黄伟文笔下,描述了香港湾仔一道平民小街利东街,满街印刷囍帖的小店生意兴盛,但面对以“巿区重建”为由的清拆,住在这里的女主角只有低唱无常的哀歌:
) ]7 `, }. H' z 就似这一区 曾经称得上 美满甲天下/但霎眼 全街的单位 快要住满乌鸦
# b* R( v( I! ]; ]% J 《囍帖街》出台,成为主流乐坛对保育抗争的难得回应报纸娱乐版也不屑一顾的主题,却在刻画新闻版背后的情感,文化人为之欢呼称善。$ o; n, f7 H6 Y9 ~
不过,回顾历史,2008年当然不是“社会性流行曲”元年,《囍帖街》也不是时事入歌的第一首。
3 o* x; m, |# L# v( q" v “如果要我将成长阶段中一些听过的歌,叫做‘启发作’的话,许冠杰的《半斤八两》、《制水歌》,达明一派的《十个救火的少年》、《忘记他是 她》、《禁色》、《马路天使》等,当然都是。”42岁的周博贤随口数着少年时难忘的音乐。, n. A7 ?% D, Q8 T
90年代K歌的三大特色: T' z) z( i7 I% [7 t+ D2 w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上扬,社会看似一片欣欣向荣,本土的文化主体、特别是流行文化也萌芽茁壮,免费电视台成立扩大了流行音乐的传播;然而社会贫富差距亦日益扩大,中产阶级出现的同时,贫穷问题亦日渐尖锐。1976年,让香港大学毕业的精英许冠杰攀上第一个事业高峰的《半斤八两》,由他自己包办了曲词,以草根角度唱出小市民为生活拼搏时的辛酸与气结:
6 {5 q( h9 u* x2 L 我哋呢班打工仔(我们这群打工仔)/通街走籴直头系坏肠胃(到处奔波简直是折磨肠胃)/揾嗰些少到月底点够使(赚那么少怎么熬到月底)/确系认真湿滞(实在是很糟糕)$ Y8 q7 @7 a: Q& y1 `3 W4 S6 A
鬼马生动的唱腔、浅白俚俗的歌词,更重要的是社会基层的视角,唱出草根的乐与怒,直白地宣泄小市民被资本压榨的情绪。虽然曾有论者批评许冠杰的词鬼马有余,但意识不足,媚俗地以“边有半斤八两咁理想”的宿命论作结,麻痹听众,牢固了不公义的制度问题,并非真正的社会关怀。然而以传播效应而言,《半斤八两》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人熟悉、甚至是描述劳资关系失衡景况时的代表作,这便不能不肯定许对粤语流行曲的贡献。
" @3 P+ s2 s, F$ H8 q1 P s5 K 许冠杰的事业高峰,横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同样,这也是香港流行曲的盛世,正如周博贤所言,行业进入黄金时期,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力上升,“创作人供不应求,也有很大一部分改编自外国歌,例如张国荣的《Monica》,带给创作人刺激,令行业生态更健康、更多元化”。
0 r7 _" A9 t* f0 ]; ^2 [ 但踏入90年代,其中一个影响流行曲的重要因素是卡拉OK的出现。“消费形式改变,行业都开始转变,流行曲由‘听’变成‘唱’,好听与否取决于是否好唱,乐迷唱的时候能否得到满足感,于是K歌有三大功能,即:技巧上要有难度挑战,要在朋友中逞威风,以及有情绪发泄,所以歌词要有共鸣。”周博贤指创作人要因应流行音乐市场上K歌主导的变化,旋律于是都要有高有低、副歌位置特别要在高音位流连,以服务第一、二个功能要求;“题材上创作角度要多人共鸣,于是就多情爱题材,因为年轻人情感都好颠簸。”) ~1 I0 R3 A( g! H, b
流行曲市场走向K歌,加上80年代末90年代中,香港商业电台两次推出专播中文歌或原创歌的行动,进一步窄化原来多元的音乐种类。“听歌的角度走下坡,直到今日都好像植物人一样。”周博贤指,流行曲生态向来市场主导:“不过不同年代不同因素会产生不同效果:过去改编歌多是因为市场对流行曲求过于供,同样市场主导,到了90年代,K歌的市场因素反而变得令音乐发展不再光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