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曲”利益链条:流行音乐沦为炒作工具 几何时,在网上线下广泛流传的歌曲被冠以“神曲”时,这个称谓并无特定的褒贬之意。然而近段时间,一波接一波来袭的“神曲”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如果说以往它们中的大部分只是艺术容量低、营养价值低的“无公害产品”,那么如今一些“神曲”已经沦为各色炒作工具,乐于制造、传播的幕后团队越来越多,有些歌曲甚至公然挑战起人们的道德底线。 “神曲”,为什么唱着唱着就变味了?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后发现,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有些音乐创作者已经不把艺术品格当回事了,而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也在推波助澜,把流行音乐变成了一种炒作工具。 ●利益驱使,看似火爆却很少收获赞美 对于“神曲”的态度,普通网友的态度略有分别。如腾格尔的《桃花源》在网络间几乎是清一色骂声,其中有人感叹老艺术家“晚节不保”,有人则直指这首歌是在糟蹋陶渊明。至于《小苹果》、《农业重金属》、《坏姐姐》之类的作品,网友也多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即便听得起劲,也很少有人致以赞美之辞。 “神曲”的低俗化之风为何越刮越猛?数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都指向同一个本质原因:利益驱使。 乐评人爱地人认为,其实“神曲”的存在就是哗众取宠。乐坛不乏这类歌曲,大家都来“摆一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搏出位。在娱乐圈这个很现实的圈子,没有热度就一定会被忽略,而类似用“神曲”的发声,是最为直接、又最有效的推广。 乐评人小樱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神曲”的推出就是为了利益。尽管有些“神曲”的推出是源自个人品位问题,但大部分都是公司的包装宣传策略,因为一首简单、易传唱的“神曲”的确能够为公司和个人带来极大收益。 就以这两个月突然火起来的《小苹果》为例,其幕后推手就是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制片方。作为电影宣传曲,《小苹果》MV在5月底先声夺人后,作为制片方之一的视频网站立刻火速推出舞蹈版、翻唱版等不同品类的引导视频,并联合各类歌唱软件举行网络K歌大赛。同时,方言版、广场舞版等借助各种社交网络的转发,歌曲的“洗脑”速度进一步加快。凭借强大的病毒式营销,电影宣传取得了首战告捷,为票房作出了极大贡献。 而出道时留着长发抱着吉他、创作才华被众人看好的歌手王蓉,在几乎快要淡出大众视线时连番推出《好乐Day》、《坏姐姐》,艳舞MV中极尽挑逗之能事,用争议换来了声名大振、商业成功。王蓉和她的幕后团队,可谓深谙“神曲”传播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