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T! Z$ s6 u& q
8 h0 r, F. N5 {8 T8 n
7 I) M5 ~( E& G5 P, f. i
- i5 d4 t4 ~* n; ]
E8 l7 D# X: E, j5 m4 T r- f) _2 f$ o5 x
【诗韵】把同韵的字排列在一起,每韵定一字为韵目,作为押韵的依据。隋陆法言著《切韵》,共分二百零六个韵部,分部过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邻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一百零七个韵,后人又减为一百零六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人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的大致相同。! I5 Q2 b$ q# B8 y9 V
+ B& F \; c. z; j8 x4 M6 H2 P
【双声叠韵】音韵学术语。双声指两个字的音节声母相同,如珍珠、参差等。迭韵指两个字的音节韵部相同,如窈窕、荒唐等。双声迭韵是古汉语中构成双音节词的重要构词手段,用于诗歌,则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 E2 {% |+ Z5 x6 H" X9 T2 Z& v; d, x" H
【押韵(压韵)】诗词等韵文为使声韵和谐,在句末用同韵的字,谓之押韵,也称用陨。一般是隔句押韵,也有句句相押的。近体诗都把韵脚放在偶句上。词和曲的押韵视不同词调和曲调而定。
- C6 Y7 T+ N/ r" V1 J3 K+ }- h) {! g9 r2 N( B, @( U
【韵脚】指诗词等韵文在句末或联末押韵的字。8 g% ~9 y8 }/ ~% Z2 f( e2 d! y
7 G8 t7 J4 u( a* E$ g7 B0 N
【宽韵】诗韵术语。韵书中包含字数多的韵部,与“窄韵”相对而言。如平声的东、支、先、阳、尤等韵,是宽韵。写诗时,在宽韵中选择脚字,余地大,比较轻松。8 s( d$ C( D+ x# |; N
; g9 {' R: B9 ^" i6 P: H4 w& ?
【窄韵】诗韵术语。韵书中包含字数少的韵部,如平声的微、文、删、蒸、侵是窄韵,写诗时,在窄韵中选择脚字,余地小,限制大。3 _9 y3 J: R* `- P' r' V9 d
% ~+ _) h# ~4 R4 i+ B4 E' b- M
【叶(xie)韵】也称协句。诗韵术语。今韵与古韵因古今音变不同,故以今韵读古韵文,多不和谐。南北朝有些学者用当时语言读《诗经》,对不和谐的句子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称叶韵。至宋人提出古韵通转,不烦改字之说。朱熹作《楚辞集注》推用稍广,其弊至于一字数读,随处可叶。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清代对古音研究逐渐安定因素精确,叶韵之说随之废除。
; U: {! O2 r# ^- D3 \9 G: Y2 r% q0 n; n, r
【通韵】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可以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的“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徵”、“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 Z3 Y! w0 M% F1 _
% g( P: v- d2 i" Y# I* Z0 j3 e1 i/ X【转韵(换韵)】指一首诗中押了两个或更多的韵。在古典诗歌中,古体诗隔若干句则可以转换一韵,至押二韵或二韵以上者。唐以后的古体诗,有的一韵到底,也有的转韵。近体诗不得转韵。新诗用韵自由,不受限制。2 s$ U0 E0 h+ {8 q4 V* I
0 i! S! w; W+ W- ^' A【险韵】诗韵术语。1、诗韵中包含字数极少的韵部。如平声的江、佳、肴、咸等韵,写诗时从其中选择韵脚字,余地小,甚至有选不出的危险,故名。2、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险,但能化艰僻为平妥,能造成奇特的效果。唐代韩愈喜用险韵,宋代苏轼曾以“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N( c0 d% P5 T1 k% S7 D e& S3 V
+ O$ \* H. e' N/ u/ P. Y+ N
【尖叉】指称善于用险韵作诗。宋苏轼有《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末二句为:“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其二,末二句为:“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用“尖”“叉”二字押韵,虽用险韵,而造语自然,平稳妥贴,为险韵之名作。后因以“尖叉”为善用险韵之代称。 B4 B3 k& n+ }& z0 h) z, H* t8 S
4 f0 g8 A, r" b【首句用韵】作旧体诗术语。近体诗是隔句用韵的,但首句入韵(押韵)或不入韵都可以。如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不入韵,五言诗多如此。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首句入韵,七言诗多如此。( |/ h5 u- `4 P$ B* t
. U" B* \# a# P! A【失韵】即出韵。指作诗词押韵违反格律,使用非同韵部的字。多就近体诗而言。唐宋以来,律赋、骈文、诏令、表启之类,上下句平仄不调,也叫失韵。( t8 M; b. B* X- m6 y) z
' r! H3 z" v* N* J8 ~8 I3 L
【分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待,叫作“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後来并不限於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怀”。8 u$ L9 F$ ~9 C( }& u" m( ]
) p" O. y4 [ W* |- y4 F1 K6 L/ S9 j【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备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N/ ]6 j, Q& s& ~: W$ J
" O. i# `- Q: W% q3 e! D; ]【进退韵】亦称进退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进退韵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与甲韵,第四、第八句则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寒”、“删”二韵,或“虞”、“鱼”二韵,一进一退,相同押韵,故名。
( U$ D7 D0 }) w# o) s; R* m/ M( `: B- k4 l, M* I# n
【辘轳韵】亦称辘轳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辘轳韵是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双出双入,有如辘轳,故名。
3 y6 N H8 Z' R+ a) n ?- D/ B- U0 U' ` N: X+ \9 Z
【葫芦韵】亦称葫芦格。为作诗用韵的一格。葫芦韵是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芦,故名。- o' e3 H2 J7 ~- r! H. Z) A+ |5 W
8 a. E: }4 r! Q/ A! ^( U) @$ H
【和韵】和诗一种方式,即比照原诗中的韵作诗,可分为三种情况:⑴用原韵,而与原作韵脚的字不同,称依韵。⑵用原韵,也用原字,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都相同,称次韵,亦称步韵。⑶用原韵原字,而韵脚字的选后次序不同,称用韵。
/ \! a" Q1 ^7 d' j4 V& a, U9 O1 ^5 m. p/ g( p
【次韵】又称步韵,和韵的一种。即和他人诗词,用原作的韵和韵脚,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相同。始于唐代元稹与白居易的互相唱和。《旧唐书。元稹传》自叙:“白居易雅能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细排旧韵,别创新辞,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至宋以后,尤为盛行。( `& A6 H# y7 o7 u# Q5 f. P
! m+ `( w5 N N: J8 v4 Z* Q% p3 s【分韵】又称赋韵,旧时作诗的方法之一。数人相约赋诗,选定数字为韵,由各人分拈,并依所拈的韵,赋成诗句。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人分韵并不限于联句。+ R. @, O% N- f h; X2 X
: w9 v- Y- @& u$ B! `; k6 K【赋韵】即分韵,旧时作诗的方法之一。赋是给予或分配的意思。(参见“分韵”条)
( J( [! w) x' Y+ E* T6 Y C( I6 A, n4 b( j" L/ B
【限韵】指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一个韵,依韵成篇。限韵有两种情况:⑴限韵不限字。⑵限韵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 a( ^6 R( T @9 {) ~, G- a6 S/ X" B! u: U# y- U' J9 R4 p! Q3 J
【和诗】指作诗与别人相互唱和,多用于诗人间的酬答,和诗有不限定和韵或限定和韵两种方式。% {6 R% P- C6 n
! _0 r0 C/ W6 B' M; k【分题】旧时作诗方法之一。诗人聚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谓:“有分题”。自注:“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或日探题。”分题有时也分韵,但不限制。# P. I( Y& _' H6 r! B
" M/ O1 z" X8 T# l3 r2 w【口占】指作诗的一种方式,不拟草稿,随口吟成。如随口吟成绝句或律诗一首,称做“口占一绝”或“口占一律”。! `7 _! ?' }' x2 u3 Z& C- [7 _
, F [7 H6 f- P" p
【口号】⑴古体诗的题名。表示作诗未似草稿,随口吟成,与“口占”相似。如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唐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有口号诗。⑵颂诗的一种。宋时皇帝每当春秋节日和皇帝的生日举行宴会,乐工致辞,然后献诗一章,歌功颂德。这种诗称做口号。见《宋史·乐志》。
, ^( |0 u3 Q2 J2 t! D
m( q" c1 c* O" S( r6 n& `$ V【联句】写诗的一种方式。两人或数人共作的一诗时,人各一句或几句,辗转相继而成篇,叫联句。相传汉武帝与群臣合作的《柏梁台诗》,为联句之始,不可信。此作诗方式起于南朝,沿至唐代较风行。0 Y6 B( u0 q; p
3 r" b+ R2 T% J& W3 g【集句】用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的作诗方式。晋代傅咸的《七经诗》为现存最早的集句诗。宋代集句之风,更为盛行,王安石亦工于此。明代传奇中的下场诗也多为集句诗。
1 q, e+ Z$ I n% X+ f6 e( M& O( _
0 \6 N( s' v2 e3 _. M【赋得】凡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南朝时已有此作,如梁元帝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试贴诗、应制之作、诗人集会分题、即景赋诗者,亦都常在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 n1 K' @" d1 s) P) z1 a l
# i! w5 B: m; H6 D【首联】指律诗的第一、第二两句。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一首诗分成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首联不必对仗。
2 m! B6 y, V: P
" z# @/ T8 x8 o, M L! T【颔联】指律诗的第二联(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参见“首联”条。# K- i5 z _) O
' ~8 T1 K- G" Q0 z( U4 K
【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五、六两句),必须对仗。参见“首联”条。
6 A7 ?# H+ ?2 Z5 u# s0 Y1 k
/ `. t5 n; a2 X7 v( Z9 J【尾联】指律诗的第四联(七、八两句),不必对仗。参见“首联”条。& h8 h& g4 D% Q1 }3 I
5 y8 ?, _) u/ p: m6 I
【平仄】声律专名。古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时诗词歌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谐,谓之调平仄。$ T. F- f Z' u& ~1 G9 u
: }! t8 ~4 _) P& r5 H9 f( y$ s* s【一三五不论】作近体诗时调平仄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指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依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单明快,便于记忆,但不全面、不准确,不能概括近体诗调平仄的复杂变化。
4 Q/ I% O6 o* i1 p% Q3 W; ^
& p' E9 q* {4 C9 s【三平调】诗律术语。指诗句末尾连用三个平声。此为作近体诗的大忌,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 J& t! j h. A, N$ |$ x7 f
; @/ T# }/ K$ n
【狐平】诗律术语。律诗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犯狐平”,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是不许可的。倘若用了仄声字,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 n# X( o4 G7 b! P/ t1 r' S. j1 M9 l4 P
【出句】律诗、绝句都以两句作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x* M- z1 O! S: |' T
2 L b/ ^0 Y, V! d$ ?
【对句】见“出句”条。7 ?9 H+ V8 A% B( o
# Z) f/ Y* |, k0 C: p* k【律句】指按照平仄规律所写的诗句。律诗、绝句都必须用律句,唐以后的古风,有的也有用律句。
' V# l8 N' [; G, Z( A7 o% r! L, d" X
【对仗】诗律术语。辞赋、骈文、诗、词中的对偶句。上下句词语相对,句法结构一致,称对仗。“仗”,指仪仗,因古代仪仗多成对,故取比喻。对仗要求相同的词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等。一般还要求同类事物相对,如天文对天文,草木对草木。9 [! Z9 b* N* ?9 f" Y' B
% D: |; ?' C7 x6 L7 ?4 d- N【工对】也称严对。诗律术语。指工整的对仗。即两句在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 a9 W+ S: T9 R+ q8 J
% S6 l; C5 `2 G. g+ A
【宽对】诗律术语。比工对放宽要求的对仗。即两句在大的方面做到相对,其中的字词,有的相对,有的不甚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塞”、“天”相对,但“塞”为地理,“天”为天文,天文对地理,不为工整,但有近似之处,可以为对。$ q0 y2 R2 |" I$ d
% b; q$ g2 t6 z/ D- G4 J【借对】亦称假对。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如杜甫《曲江》诗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又,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寻常”对“七十”,是数词对数词。还有借字音的,如唐刘长卿《重别薛六》诗中:“寄身且喜沧海近,顾影无如白发何。”“苍”,对“白”字,是也颜色词。( V% H5 p1 ]8 R% R) y
5 P, U+ V4 d7 r2 }; n【当句对】诗律术语。在一句中自成对仗。如杜甫《白帝》诗中:“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对“归马”后句“千家”对“百家”,句中自对。
: L' S+ ?* [) G* M8 N
8 }, \% R% x6 x: b. x【隔句对】亦称扇对。诗律术语。诗词中不是相连的两句对仗,而是隔句相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两雪霏霏。”“昔我往矣”对“今我来思”,“杨柳依依”对“两雪霏霏”。3 x9 n4 M& U* T. @5 R" V% z( }
! m* f; p$ m, Y9 k% T( f! b$ K1 ]
【错综对】诗律术语。亦称犄角对、交股对。两句相对,其中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如唐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耸巫山一段云。”“六幅湘江”与“巫山一段”交错为对。
" ^7 E/ ]6 v3 @' v& X7 G/ @8 L( A
. J) n1 F$ T4 F" E! ]( \) p0 k【流水对】诗律术语。凡对偶的上下两句意思相贯串,其次序不能颠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顺流而下,称流水对,亦称串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0 y. F B K; h5 a$ g) R" c1 B: w& w' I9 ?$ a& [- {
【合掌】诗病例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作诗大忌。2 @* Q- p& z/ \3 a2 q1 ^- X2 A
: P9 y, [9 g: s% r【诗话】评论诗歌、诗人、诗派以及纪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是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以“诗话”名篇者起于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其后司马光、张戒、杨万里、严羽等不下百余家诗话相继问世,元、明、清各代,亦颇多此作。传世的诗话大部分被收入《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其体制是韵文与散文相同使用,韵文多是通俗的七言诗赞。宋元间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诗词名词解释】(诗部) - 煙波釣徒 - 煙波釣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