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37|回复: 3

[歌词创作] 【诗词名词解释】(诗部)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1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6504
anxin 发表于 2015-7-23 14: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名词解释】(诗部)转自网络
% t3 _/ H3 l. ~' t3 l1 W' D! @$ M% L  Z
     【四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盛行于春秋以前。它集中地保存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部集《诗经》之中。东汉以后,五七言诗兴起,此诗体渐趋衰落,唐以后四言诗则少见。- r; }9 J0 b/ K1 x
1 f; q; Y: l  c3 ~5 c. _' Z, q
【骚体】即楚辞体,诗体名。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此类作品突破了四言定格,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文采绚丽,语言优美,抒情成份较浓,富于浪漫气息。后世把这种形式的诗歌称之为骚体。
% C& ?+ a: Z. B+ P$ a# O% e0 M4 E6 u* J, w; d+ {5 B
【乐府】诗体名。乐府原是音乐官署,汉武帝(刘彻)时始建,掌管朝会游行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把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之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其以后的诗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宋元以后的词、曲,因为是入乐的,有时也称为乐府。
$ j$ Q9 R! }; H) Z' c1 P- a; h
0 j. v% ?" H  p5 h【古乐府】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后代摹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7 B) i; b$ v, O6 H( \0 W& b7 S. \* Y# ?3 m. ], N9 e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汉代题用“行”者较多,如《陇西行》、《妇病行》等。南北朝题用“歌”者较多,如《子夜歌》、《琅琊王歌》等。文人拟乐府的作品,诗题也常标以“歌”、“行”。“歌”、“行”有时在诗题中连用,如汉乐府民歌有《怨歌行》,曹植有拟作的《怨歌行》。“歌”、“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当两者连用时,则作为一种诗体名称。歌行体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句式可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歌行体的诗,题目并不一定都标上“歌行”的字样。
9 l5 {% A$ @3 o  a6 z' ?  H
; E' f% J7 |. R, t+ X' z【古风】诗体名,即“古体诗”、“古诗”。风,即诗歌的意思,是由《诗经》中的《国风》而引申出来的。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作古体诗,还有以“古风”作诗题名的,如唐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 Z' w1 J( w5 [' Y

2 g( m/ i. K* {% |' n【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与古体诗相对称,产生较早。每首句数不拘,句式有三、四、五、六、七言和杂言等形式,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比较自由。4 k; o, t* q# [  p4 ?

" a, ?  `6 |2 J0 t, U" `( @【古诗】1、古代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古诗十九首》,因不能确定作者和写作年代,故称古诗。2、古体诗的简称。参见“古体诗”。0 T9 _8 k0 |) G  ~. m

( ~( e, Z! O2 V$ o【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它的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此名是唐人的说法,后人沿用。
. B/ y. U; }5 y
" X! D) o6 o* X【新体诗】指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又称永明体。当时的诗歌创作,特别注重声律对仗,同汉、魏、两晋的诗歌比较,在形式上有了显著的区别,因而称之为新体诗。它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参见“永明体”条。
& }1 H2 n+ p+ {8 I  l; b6 d
+ f) }& C" c' x% b+ k【格律诗】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若有变化需按一定的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1 d" m8 f* L; k4 Q
3 {; e6 I. V" U/ |0 t【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初唐。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或押或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不许换韵。中间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一般必须对仗。每一句各字的平仄都有规定。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凡一首诗超过十句的,称之为排律。
! L; H' w5 N4 ^' ^: W6 }- u! m
/ u7 ]4 V, H# V【排律】诗体名,又名长律,近体诗的一种,是律诗定格的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至二百句以上,句数必须偶数。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排律一般是五言,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O+ y/ g& M, L" s( c5 ]# Z2 ?* m

; r% V& B' }8 i8 _【三韵律】律诗的一种。每首六句,隔句押韵,共三个字押韵。如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春云母碓,风扣石榴花。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 d& K" W' N& n, O3 @
& o  l: {$ ^: v$ `# B【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每首四句,或用平韵,或用仄韵。始于南朝齐梁新体诗,如《玉台新咏》即载有“古绝句”。唐代通行的为律绝,属于近代体诗的一种,平仄和押韵都有规定。以五言、七言为主。亦有少量六言的,称“六绝”,但未通行。* Y+ G# E0 h2 V: v8 B

% x  ^. c3 |0 x5 y+ n! c. K9 Z9 u【五言诗】诗体名。每句五字,有五古、五律、五绝、五排之别。起于汉代,魏晋至隋唐,大为发展,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旧时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河梁赠答》古体五言诗之始。
% s3 o' g7 \2 {
& h' k; y; X  N【六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称西汉谷永有六言诗,《文选·左思〈咏史〉》李善注说西汉东方朔已有六言诗,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唐人也有偶然写六言诗的,如王维的《田园乐七首》、顾祝的《过山农家》。有古体、今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l/ d4 j' b' n& c( @! o
8 W6 p2 \# M1 J' F
【七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有七古、七律、七绝等。旧说始于《诗》、《骚》,或说起于汉武帝《拍梁台诗》(见“柏梁体”)近人多以为起于汉魏,至六朝而趋于兴盛,到了唐代,大为发展。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魏曹丕的《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1 P% W& {% g! I9 l+ H: A! j1 y) C- {6 }. n! m7 q4 l7 W0 n) }( }
【杂言诗】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诗中句子长短不齐,无一定标准,短句仅一字,长句有长达十字以上,而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是一种较为自由的诗歌形式。《诗经》中已有杂言诗,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也写了不少杂言诗。8 a8 s7 e% }3 y7 O
% S0 ~! Q( p, f*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1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6504
 楼主| anxin 发表于 2015-7-23 14: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合诗】杂体诗名。逐字相拆合以成文。汉魏六朝时即已有之。如汉末孔融有《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奇施张。(上联离“鱼”字,下联离“日”字,合为“鲁”字。)吕公饥钓,合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上联离“口”字,下联离“或”字,合为“国”字。)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截,准逝鹰扬。(上联离“子”字,下联当离“乙”字,古文与今文不同,合为“孔”字)六翮不奋,羽仪未彰。蛇龙之蛰,俾也可忘。(上联离“鬲”字,下联离“虫”字,合为“融”字。)玫璇隐耀,美玉韬光。(离“文”字。)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上联离“与”字,下联离“才”字,合为“举”字。)全诗离合共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见《古诗记》。4 k9 F( s9 v4 k$ I

+ A9 F5 g- Z% ?, p# n【回文诗】即“迥文诗”,杂体诗名。一般指可以倒读的诗篇。亦可反复回旋,得诗更多。相传此体始于晋代傅咸、温峤,诗皆亡佚。现存以苏蕙《璇玑图》诗最为著名。
" R: {# W9 R3 D! T( J" r
' s: t7 B5 A# \# @& @: E0 |, A, ?【辘轳体】杂体诗名。律体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五首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u# k. C* U( |8 p3 R2 v+ ~
  i3 a+ h9 h# r- L; w: Z" X
【神智体】杂体诗名。一种不把诗写出来,而“以意写图,令人自悟”的诗。因能启人神智,故名。据宋桑世昌《回文类聚》载:神宗熙宁年间,辽使至,以能诗自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日:“赋诗亦易事耳,观诗难事耳。”于是作《晚眺》一诗,诗意为:“长亭短景无人画,老人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但苏轼未写出诗,而只写十二字,有长写,有短写,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辽使看后,惶惑莫知所云,声言“自是不复言诗”。' a. D. D" H& s
0 R3 z( D0 k9 U# @& B4 O6 e) D/ n
【宝塔诗】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唐张南史有此体六首,其中之一《雪》:“雪。花片,玉屑。结阴风,凝暮节。高岭虚晶,平原广洁。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后人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者。因每句或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名。
# b5 d$ M/ t3 D5 J( j) l- N8 F$ l9 H+ U+ z6 x( N
【盘中诗】杂体诗名。晋(一说汉)代苏伯玉妻所作。诗中叙述苏伯玉出使蜀地,久而不归,其妻于长安作此诗以寄,诉思念之情,吐别离之苦。全诗一百六十八字,二十七韵,四十九句,写在盘中,屈曲成文,寓婉转缠绵之意。
# T) s+ s. i9 i0 _( r
7 [! A* C( g6 p" C! X+ Q% `6 f【八音歌】杂体诗名。全诗为五言十六句,从第一句起,每隔一句冠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字。“金”“石”等字,代表中国古代八类乐器,称为“八音”。此诗体因以为名。宋黄庭坚《山谷诗外集》中有此体,史容注引李淑《诗苑类格》云:“陈沈炯为此体。”5 m" B7 w3 P7 ~+ p1 J$ [

2 \( q$ g* {( [$ J【璇玑图】东晋十六国前秦女作家苏蕙字若兰所作的回文诗。据《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因罪被徙流沙,其妻苏蕙织绵为《回文璇玑图诗》寄滔。唐武则天《璇玑图序》说:“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宋元间僧起宗以意寻绎,得三、四、五、六、七言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为七图。明康万民增立一图,增读其诗至四千二百零六首,合起宗所读,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7 t2 c/ R. F, ^5 \/ T

4 {, N7 V* _: }0 L1 a《璇玑图》:
5 E' E9 x1 \0 [, G! E" M) b" r
+ O; Q5 q" m" q# h5 g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 F. M( t: J3 B$ k
- A1 T2 {$ \1 x0 s; ^! {- J
  芳廊东步阶西游王姿淑窕窈伯邵南周风兴自后妃荒经离所怀叹嗟智
2 u6 ~3 y1 m/ w6 K, h: [) N5 q
5 F# V) Q# @2 ~4 q1 h5 @. ^8 E  兰休桃林阴翳桑怀归思广河女卫郑楚樊厉节中闱淫遐旷路伤中情怀5 ^  Z, Y' J, @& I. n
0 Q0 P" F. H7 @8 `
  凋翔飞燕巢双鸠土迤逶路遐志咏歌长叹不能奋飞妄清帏房君无家德
, p9 D/ `7 ~8 Q% F+ q' S2 c. B/ `( ~% F. b; r2 w
  茂流泉情水激扬眷颀其人硕兴齐商双发歌我衮衣想华饰容朗镜明圣0 l5 p2 Z8 P3 P4 O

, v- \) ~. s8 V  熙长君思悲好仇旧蕤葳粲翠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感英曜珠光纷葩虞8 M+ Q5 T8 Y6 t

* O5 P3 b2 @. ]; G5 C3 U+ o1 [  阳愁叹发容摧伤乡悲情我感伤情徵宫羽同声相追所多思感谁为荣唐9 A( R9 a# x+ M# X& v' ]9 i

. B. a' F  R$ A% k! a- ]1 Z  春方殊离仁君荣身苦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誓穹终笃志贞' n2 Z0 H2 E9 y' ]

) R# t  u- {  e& W1 g4 A( m3 s2 U  墙禽心滨均深身加怀忧是婴藻文繁虎龙宁自感思岑形荧城荣明庭妙
. u& q' n6 U  W/ ?. {3 |2 `" j
3 b1 h6 x! i1 w. j1 o8 X  面伯改汉物日我愁思何漫漫荣曜华雕颀孜孜伤情幽未犹倾苟难闱显# U: ]' ^4 s+ ~0 ^1 |& _/ J$ b% ]

/ m, E5 f0 z+ t  殊在者之品润乎兼苦艰是丁丽状观饰容侧君在时岩在炎在不受乱华) x+ g. l2 _8 E1 ?/ v

) n! Y4 _2 Z$ C4 \2 E8 C% L. C* y# k  意诚惑步育浸集悴我生何冤充颜曜绣衣梦想劳形峻慎盛戒义消作重; n. c* L: O! f' O8 X

: s7 }3 N% c+ Y6 p  感故昵飘施愆殃少章时桑诗端无终始诗仁颜贞寒嵯深兴后姬源人荣
6 i5 b0 `& I! o- G$ G3 e' q; p9 U9 {) v% N
  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盛翳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峨虑渐孽班祸谗章
# }( b5 V! o, g: r5 V- B2 d3 \6 }# e4 `0 U* X+ z6 n$ v
  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昭感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 r+ G) _" t/ R0 X5 b3 Y) l) |. w) M, \4 H3 t4 i* L; S2 L% Z
  霜废远微地积何遐微业孟鹿丽氏诗图显行华终凋渊察大赵婕所佞贤8 F" s% ^. C$ w0 }  L

5 I' Q1 i5 M' X" L) x2 o  冰故离隔德怨因幽元倾宣鸣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妤恃凶惟
4 ?$ c' e, T( n+ S. `
- O' {  U7 j. Y  齐君殊乔贵其备旷悼思伤怀日往感年衰念是旧愆涯祸用飞辞姿害圣; `  A+ Y( s4 Z+ k
$ D4 d: G- \2 C! `: ?/ T+ O. z
  洁子我木平根尝远叹永感悲思忧远劳情谁为独居经在昭燕辇极我配
" Z6 z' z' U- ?
0 j* m/ h8 ]1 e' V" u2 _  志惟同谁均难苦离戚戚情哀慕岁殊叹时贱女怀叹网防青实汉骄忠英" X" q' e- r# K! ^
3 @3 x( T1 g& j, x) Y1 V. v
  清新衾阴匀寻辛凤知我者谁世异浮奇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 r+ U- d+ F" [, j3 U" ^& T

' q5 @" E' [) s1 _  z' n6 E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t) c, Z; p! A* s# ?

9 P# s+ M2 h6 M  U$ o  q  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若然倏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 f; U% c* i3 E+ F! L: V, T  O
: Q8 b0 M) Z* y
  谁云浮寄身轻飞昭亏不盈无倏必盛有衰无日不陂流蒙谦退休孝慈离
3 o& Y8 R* a- a+ t! [3 V* h
9 v4 ^$ `( }( y6 u7 }0 [  思辉光饬粲殊文德离忠体一违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
8 {0 \: V3 y" {0 z( v
$ f/ x6 r$ L5 d. D3 `  想群离散妾孤遗怀仪容仰俯荣华丽饰身将与谁为逝容节敦贞淑思浮
! y# S: Q( T, j0 W& m% t% G! |  p% Y2 v
  怀悲哀声殊乖分圣赀何情忧感惟哀志节上通神祗推持所贞记自恭江
7 Q$ _2 x* U4 y* S
  ~. g  v: o  h  所春伤应翔雁归皇辞成者作体下遗葑菲采者无差生从是敬孝为基湘. s( k. ?/ h' x! W' k7 F
' Q1 t0 m) K. x3 |7 k- y# j3 g6 W
  亲刚柔有女为贱人房幽处己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1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6504
 楼主| anxin 发表于 2015-7-23 14: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除体】杂体诗名。南朝宋代诗人鲍照有《建除诗》,共十二联二十四句,每联第一句开头分别冠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等字。(古代占卜迷信者用“建”“除”等十二字与十二地支相配,除会以定日辰的吉凶,称“建除十二辰”,简称“建除”。)后人遂称此种诗为建除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建除体”。# y( G: ~. {  K* ^4 ]3 P

- s0 y( K5 r$ F! D' I【藏头诗】一名藏头格。杂体诗名。有三义:1、《冰川诗式》卷七:“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2、《诗体明辨》: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3、将所言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字,如《水浒传》吴用题卢俊义宅中诗,即于四句首字中暗藏“卢俊义反”四字。
- z- K& i: f: n+ J( q1 B$ c, a$ u
9 K- @6 N; H8 f) a【游仙诗】以描述“仙境”来寄托作者思想怀抱的诗歌。《昭明文选》列“游仙诗”为一类,选录晋代诗人何劭及郭璞的作品,“游仙诗”由此而得名。后世拟作者很多。至于借游仙写男女爱情之作,已失本意。0 I& `0 G* @, i  O$ s! Y

0 e3 g: E, |9 V% u. |& y【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的诗。因诗中别有寄托,不便标明事题,即用“无题”名之。唐李商隐集中尤常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八:“唐人诗中有言无题者,率杯酒狎邪之语,以其不可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或以诗的起首二字为题,但诗题不能概括诗的内容,也属“无题”一类。8 E9 t0 P) ^  o( M8 B& D  V
. J' B, T, G  H+ `' N3 m
【田园诗】歌咏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诗歌。古代对现实不满,退居田园,通过对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描写,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有的幻想回复到远古纯朴的生活中去,表现出消极避世的思想。东晋陶渊明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9 e5 Z2 [0 P* B% |$ Y2 k( [  v5 t
0 z# K' ^$ b: m7 F; E3 f- {【山水诗】南朝宋初兴起的一种诗体。其内容主要是描写山水景物,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并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最早写作山水诗的名家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唐代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都写了大量的山水诗,以后各代诗人也都热衷山水诗的创作。山水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j1 t# ~# ]* F# R$ ~

% y* T+ K' j) r! n( b  _+ Q【宫词】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多为七言绝句。内容虽有反映被禁锢宫女的悲哀愁怨,但写宫中琐事之作为多。唐代诗人王昌龄等均有此类作品,至唐大历中王建著宫词百首,始以"宫词"为题。历代继之而作的诗人很多。汲古阁有《十家宫词》,收录自王建至宋王珪等十家所作。清张海鹏辑《宫词小纂》三卷,收录明清人撰宫词九种。3 J+ M+ I3 d& h( P
) v3 _1 H9 ~* S4 C0 k; T# Z2 c
【竹枝词】又名竹枝,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刘禹锡据以改创新词,盛行于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唐人所作多以写旅人离思愁绪或儿女柔情。后人所作多歌咏风土人情。* s" i4 ^5 h- Q7 R& i4 u
# }1 j6 j% K' x& i
【杨柳枝】乐府《近代曲》名。本作《折杨柳》或《折柳枝》。唐教坊曲名《杨柳枝》。白居易依旧曲翻为新歌,作《杨柳枝二十韵》,题下自注:“《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刘禹锡也作有《杨柳枝》十二首。其体制为七言四句,内容多以咏柳抒怀。又沿用为词牌。敦煌曲子词及《花间集》中,有于七言每句后各加三字或四五字句者,将添声填为实字,亦称《添声杨柳枝》。
" ~' X% S5 |3 l6 l; V1 u( V3 X0 U  v- F' n* G$ `2 a
【帖子词】古代侍臣于节日献给宫中的诗。宋代八节内宴,命翰林作词,贴在阁中门壁上,称帖子词,也作贴子词。多为五七言绝句,大多是粉饰太平,美化帝王后妃的作品。如欧阳修、司马光等集中都有春帖子词。
+ u8 Q! M$ ^7 m2 v5 y4 b) A2 a1 [& V8 v8 U6 b5 r* D
【试帖诗】诗体名。也称“赋得体”。唐以后科举考试所采用,多为五、七言的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定韵脚。平时文人亦有用此体来写诗。以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为主要内容,并须切题。& k* p- l: s+ R8 C* a
8 a% k2 I0 E/ J! H$ ?
【应制诗】古代臣属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诗。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少数作品流露出对当时政治的期望。
% ^/ c8 Q7 z% ]) ]+ c- a
3 m- m" `# V) e3 B, e【格律】指诗文关于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诗歌的格律是构成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特别讲究格律严整,因称为格律诗。新诗虽也讲格律的,但限制不严格。0 @' o" C8 s5 ~% ?- `3 l

6 E8 x* H- o# l% `) [* S, ~【八病】声律术语。指诗歌声律上的八种弊病。南朝梁代沈约等讲究韵律,探讨诗文声病,提出八病之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后人对八病的解释不尽相同。据《文镜秘府论》所述:! Z, Q9 P- e; u
& a, d" Y; ^) R, D# A
【平头】指五言诗第一、第二字不得与第六、第七字相同(同平、上、去、入)。
9 q' K% r0 m& U
6 p# C7 \9 A) S' v2 \6 \4 n1 `9 z【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9 }2 _$ P3 d) I2 F9 _# y# @; C

& @4 l6 o* a- ^3 }) H! h  s, @【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
( ^' w7 [% p& d, C9 ]& }+ \  \4 I- y5 o6 n
【鹤膝】指第五字的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宋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
& B$ ~5 W5 X; Z3 N2 d+ Z% E( t+ i* l7 Z+ S
【大韵】指五言诗如“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 i. W2 r, ^1 B/ w/ C4 S
) K2 O- C; w6 t& s* X3 N) {
【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 Y7 ~4 B4 }4 a4 W

8 q8 J( `$ T% c【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字。3 F7 ^$ A8 O: _0 V

/ Z& v1 @) W) b* O【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人”、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更安“衽”、“任”、“人”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八病说原为研讨声韵和谐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诗歌内容的表达。
5 G7 l# e8 i- E$ a( I& L& W) m
1 \0 [9 f% Y7 M& `【拗体】律诗和绝句不依平仄常格而加以变换者,称为拗体。两联不依常格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拗体诗多见于初盛唐。' z- L9 H7 k. c6 f& F* e$ [

1 K* Q2 t0 _; w' A- D/ @, x( r* J【拗救】诗律术语。在律体诗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凡“拗”须用“救”,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该仄的则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一拗一救,协调平仄,使音节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句自救,即狐平拗救。律诗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狐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另一类是对句相救,有两种情况。其一,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其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s+ Z' n0 y" T6 ?8 c

" a7 O" s0 w! u% X0 O8 H  x【粘对】诗律术语。近体诗调平仄,有粘、对的规则。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前一联对句和后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对立,即平对仄,仄对平。粘对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否失误。最关键的位置,是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必须分明。
. g3 i  ^3 p  x+ R9 a! Y
; I/ Q' E$ ~: q( I* Y【失粘】作旧体诗术语。指作律诗、绝句时平仄失误,不相粘贴,即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的平仄不合粘的规定,致使前后两联雷同。又据宋的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文,若平仄失调,有当时也叫失粘。参见“粘对”条。" @) `, T* |& E

" r$ p' i  \' g# k. s7 D1 A, f7 G: P$ j【失对】作旧体诗术语。指作律诗、绝句时,平仄失误,即一联之内上下句平仄不符合相反相对的规定。失对就造成上下句雷同。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1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6504
 楼主| anxin 发表于 2015-7-23 14: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6 H1 I: z) `/ U3 A# y% R

$ p0 X0 U8 U3 C  D2 {5 a4 ?6 M
. U9 d' q7 M' N6 F  `5 z3 J( h
+ _: G6 z! E$ b9 Q( d
& K4 j2 y, K; w( K
9 d+ l& d, ~. d# J- U- t0 z+ `' S【诗韵】把同韵的字排列在一起,每韵定一字为韵目,作为押韵的依据。隋陆法言著《切韵》,共分二百零六个韵部,分部过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邻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一百零七个韵,后人又减为一百零六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人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的大致相同。
" g9 ~0 H# D+ |0 U% I/ f+ n7 Y: f# e
【双声叠韵】音韵学术语。双声指两个字的音节声母相同,如珍珠、参差等。迭韵指两个字的音节韵部相同,如窈窕、荒唐等。双声迭韵是古汉语中构成双音节词的重要构词手段,用于诗歌,则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6 B! Q9 m4 K, q" t1 r, z
" x% R& ]; x7 J! [3 _【押韵(压韵)】诗词等韵文为使声韵和谐,在句末用同韵的字,谓之押韵,也称用陨。一般是隔句押韵,也有句句相押的。近体诗都把韵脚放在偶句上。词和曲的押韵视不同词调和曲调而定。  U+ D2 d3 k: [- R! X4 h

8 F0 A+ W* A2 z7 U. @9 J; {* @0 ~【韵脚】指诗词等韵文在句末或联末押韵的字。5 J" m$ R# R+ t5 r

; i) n; K9 Y  A0 I  `: J* j# ~【宽韵】诗韵术语。韵书中包含字数多的韵部,与“窄韵”相对而言。如平声的东、支、先、阳、尤等韵,是宽韵。写诗时,在宽韵中选择脚字,余地大,比较轻松。) E, x$ r% W* {* H" a

" G1 `; F- E3 l4 k. l. M【窄韵】诗韵术语。韵书中包含字数少的韵部,如平声的微、文、删、蒸、侵是窄韵,写诗时,在窄韵中选择脚字,余地小,限制大。: P: D: d1 A" j, y7 x) G. C
: d: Y. y. D' j* [. ?, a
【叶(xie)韵】也称协句。诗韵术语。今韵与古韵因古今音变不同,故以今韵读古韵文,多不和谐。南北朝有些学者用当时语言读《诗经》,对不和谐的句子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称叶韵。至宋人提出古韵通转,不烦改字之说。朱熹作《楚辞集注》推用稍广,其弊至于一字数读,随处可叶。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清代对古音研究逐渐安定因素精确,叶韵之说随之废除。
2 M# \8 N1 H5 c) L. y8 s% |, b
4 b+ Y3 K7 \% w【通韵】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可以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的“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徵”、“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 j' \  P7 k$ \6 T/ z
: o5 G0 M' P* Q/ R, n; I【转韵(换韵)】指一首诗中押了两个或更多的韵。在古典诗歌中,古体诗隔若干句则可以转换一韵,至押二韵或二韵以上者。唐以后的古体诗,有的一韵到底,也有的转韵。近体诗不得转韵。新诗用韵自由,不受限制。8 G5 G5 x6 _; z8 G

+ q4 ]7 `* W7 R$ I【险韵】诗韵术语。1、诗韵中包含字数极少的韵部。如平声的江、佳、肴、咸等韵,写诗时从其中选择韵脚字,余地小,甚至有选不出的危险,故名。2、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险,但能化艰僻为平妥,能造成奇特的效果。唐代韩愈喜用险韵,宋代苏轼曾以“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9 U3 x) {/ `7 u* l

3 K7 q$ \9 A0 E; h7 \! ]【尖叉】指称善于用险韵作诗。宋苏轼有《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末二句为:“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其二,末二句为:“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用“尖”“叉”二字押韵,虽用险韵,而造语自然,平稳妥贴,为险韵之名作。后因以“尖叉”为善用险韵之代称。
7 q* e( V" S: W1 l$ o5 a* Y) ~1 z' W* }7 ?$ {5 v( a7 y
【首句用韵】作旧体诗术语。近体诗是隔句用韵的,但首句入韵(押韵)或不入韵都可以。如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不入韵,五言诗多如此。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首句入韵,七言诗多如此。
. A" z; z- c, z9 z! l. O9 d! m' ]$ V
【失韵】即出韵。指作诗词押韵违反格律,使用非同韵部的字。多就近体诗而言。唐宋以来,律赋、骈文、诏令、表启之类,上下句平仄不调,也叫失韵。# f$ i* l# {$ S$ `( {

, T' Y; ~2 i" h1 N5 V, F! @' S【分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待,叫作“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後来并不限於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怀”。
! h- @0 ]8 N. L& M5 A( n! s
% K/ ^: Z  l8 A. A) g【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备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h2 S1 Y: S& K, T

; V- `# L  H" s4 O! q( M【进退韵】亦称进退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进退韵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与甲韵,第四、第八句则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寒”、“删”二韵,或“虞”、“鱼”二韵,一进一退,相同押韵,故名。
3 I. a- `8 U* l  K5 V* Q- |5 u% A" }8 }" p
【辘轳韵】亦称辘轳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辘轳韵是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双出双入,有如辘轳,故名。
5 B* D5 E0 _) X& E7 B$ W" U/ H; h, J8 J0 Q: K0 d4 h
【葫芦韵】亦称葫芦格。为作诗用韵的一格。葫芦韵是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芦,故名。; |! Z+ ^; a3 |9 r
. r/ W3 M, V/ ~
【和韵】和诗一种方式,即比照原诗中的韵作诗,可分为三种情况:⑴用原韵,而与原作韵脚的字不同,称依韵。⑵用原韵,也用原字,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都相同,称次韵,亦称步韵。⑶用原韵原字,而韵脚字的选后次序不同,称用韵。
& p# e: l0 D0 p
7 E% |7 I- d- ?( c, `【次韵】又称步韵,和韵的一种。即和他人诗词,用原作的韵和韵脚,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相同。始于唐代元稹与白居易的互相唱和。《旧唐书。元稹传》自叙:“白居易雅能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细排旧韵,别创新辞,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至宋以后,尤为盛行。! _3 U' G# }+ {: a  C7 U7 P

! \+ s; U/ p. o1 a1 [* }3 \( V【分韵】又称赋韵,旧时作诗的方法之一。数人相约赋诗,选定数字为韵,由各人分拈,并依所拈的韵,赋成诗句。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人分韵并不限于联句。
* C/ I0 u, S  h  O' J% z1 C$ h, ~/ `8 b
【赋韵】即分韵,旧时作诗的方法之一。赋是给予或分配的意思。(参见“分韵”条)9 m% i. h2 B6 _7 H+ W/ V

# {2 G# D. M' Y8 d- t& @【限韵】指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一个韵,依韵成篇。限韵有两种情况:⑴限韵不限字。⑵限韵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o0 Z$ B1 u0 b% ?0 j2 p* N1 L0 A
/ l0 A" [" J" P5 w$ N【和诗】指作诗与别人相互唱和,多用于诗人间的酬答,和诗有不限定和韵或限定和韵两种方式。+ B( o& E/ d7 Q' j
' ~; A. F. e6 r1 B" ~
【分题】旧时作诗方法之一。诗人聚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谓:“有分题”。自注:“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或日探题。”分题有时也分韵,但不限制。* c8 a3 Z/ u3 D
% C8 N, w) O" y4 s9 B
【口占】指作诗的一种方式,不拟草稿,随口吟成。如随口吟成绝句或律诗一首,称做“口占一绝”或“口占一律”。
) J" h3 T; F/ D( ]; @  i' y8 Q/ p
! }, n8 ]9 e/ @# y! C0 K【口号】⑴古体诗的题名。表示作诗未似草稿,随口吟成,与“口占”相似。如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唐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有口号诗。⑵颂诗的一种。宋时皇帝每当春秋节日和皇帝的生日举行宴会,乐工致辞,然后献诗一章,歌功颂德。这种诗称做口号。见《宋史·乐志》。% ^7 ^* }# v4 ~$ F- v
3 O, k) ]# I8 v; o) P0 }: q
【联句】写诗的一种方式。两人或数人共作的一诗时,人各一句或几句,辗转相继而成篇,叫联句。相传汉武帝与群臣合作的《柏梁台诗》,为联句之始,不可信。此作诗方式起于南朝,沿至唐代较风行。
8 B3 m5 m. T0 [1 Q% [. {7 O. h% D; D: I7 |' g
【集句】用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的作诗方式。晋代傅咸的《七经诗》为现存最早的集句诗。宋代集句之风,更为盛行,王安石亦工于此。明代传奇中的下场诗也多为集句诗。* n, f. K: N7 d7 T

  o" o  x) y: J9 ~$ k【赋得】凡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南朝时已有此作,如梁元帝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试贴诗、应制之作、诗人集会分题、即景赋诗者,亦都常在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 H* O& \/ W. F! H5 y5 O: G, N! N
【首联】指律诗的第一、第二两句。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一首诗分成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首联不必对仗。
7 P  V" B% w8 h) w$ A" }/ v6 |+ P' Z9 N' z" B5 m( q
【颔联】指律诗的第二联(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参见“首联”条。
" Z9 H: B. p& W. m) a# o+ }4 m
2 F% ]0 R* K* x$ S( m7 j5 [0 U+ X【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五、六两句),必须对仗。参见“首联”条。; L* s9 Q; U9 h& H
; j# p0 Q/ N3 T8 d2 D. [  B
【尾联】指律诗的第四联(七、八两句),不必对仗。参见“首联”条。, R6 k6 S; d( z7 [" M

3 O8 ?: d# x! j( X【平仄】声律专名。古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时诗词歌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谐,谓之调平仄。" Y% Q" h' @8 L: S- O

8 [* _5 s- N% W1 r" h% {【一三五不论】作近体诗时调平仄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指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依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单明快,便于记忆,但不全面、不准确,不能概括近体诗调平仄的复杂变化。
1 L3 u& F" y- O/ |% \, q
) h! r; E1 N! M0 a& R  w【三平调】诗律术语。指诗句末尾连用三个平声。此为作近体诗的大忌,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3 M3 s- w0 L- J6 J

: c- L7 g3 k) e! c- e' ]【狐平】诗律术语。律诗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犯狐平”,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是不许可的。倘若用了仄声字,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4 o' o( ^( n0 n2 q+ F/ G, t1 h) s
' P; D  e, p# Y# Q: N+ ?【出句】律诗、绝句都以两句作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0 r0 r/ X% J% D- |) ?1 ]
2 J, ?9 V4 t& ^  c( s5 e) q. E5 V
【对句】见“出句”条。6 a3 z8 f: ^' a

7 K  [+ W2 o& h5 g9 {9 z# ?4 j9 B+ r【律句】指按照平仄规律所写的诗句。律诗、绝句都必须用律句,唐以后的古风,有的也有用律句。
0 N& Q' E8 K; [! w1 F. H6 c  e# c3 g
【对仗】诗律术语。辞赋、骈文、诗、词中的对偶句。上下句词语相对,句法结构一致,称对仗。“仗”,指仪仗,因古代仪仗多成对,故取比喻。对仗要求相同的词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等。一般还要求同类事物相对,如天文对天文,草木对草木。& H# {" Y# ?5 _

4 k7 q" n3 w' t3 |  y7 R【工对】也称严对。诗律术语。指工整的对仗。即两句在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 \. ?. p/ g, x3 ?% d3 o& o  @$ D; i

) f; \2 S. s0 X+ x7 K【宽对】诗律术语。比工对放宽要求的对仗。即两句在大的方面做到相对,其中的字词,有的相对,有的不甚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塞”、“天”相对,但“塞”为地理,“天”为天文,天文对地理,不为工整,但有近似之处,可以为对。% m5 j+ ?/ v9 b* W

! r# V  y9 O/ q* I2 q: U: w【借对】亦称假对。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如杜甫《曲江》诗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又,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寻常”对“七十”,是数词对数词。还有借字音的,如唐刘长卿《重别薛六》诗中:“寄身且喜沧海近,顾影无如白发何。”“苍”,对“白”字,是也颜色词。
: G) ~) D. ^) S4 N6 A9 x# |) R5 e3 V
【当句对】诗律术语。在一句中自成对仗。如杜甫《白帝》诗中:“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对“归马”后句“千家”对“百家”,句中自对。& n6 n) G+ b6 ?
% `7 c& V) L; s5 `8 {
【隔句对】亦称扇对。诗律术语。诗词中不是相连的两句对仗,而是隔句相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两雪霏霏。”“昔我往矣”对“今我来思”,“杨柳依依”对“两雪霏霏”。
% E9 U. p' m9 i  j. M6 x% J6 z" d& x3 S+ d9 X
【错综对】诗律术语。亦称犄角对、交股对。两句相对,其中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如唐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耸巫山一段云。”“六幅湘江”与“巫山一段”交错为对。
: F1 Q) `! i/ q1 ^0 |- X' D% ]6 C7 y: m
  ?* Z+ R8 i3 _1 Z【流水对】诗律术语。凡对偶的上下两句意思相贯串,其次序不能颠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顺流而下,称流水对,亦称串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H+ Y4 ?: t) f$ c9 N
  j- x1 V' K# }: A* A
【合掌】诗病例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作诗大忌。
; w% A" ]1 _6 T( K: @' V6 \
& e& o. f. l! o0 R【诗话】评论诗歌、诗人、诗派以及纪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是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以“诗话”名篇者起于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其后司马光、张戒、杨万里、严羽等不下百余家诗话相继问世,元、明、清各代,亦颇多此作。传世的诗话大部分被收入《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其体制是韵文与散文相同使用,韵文多是通俗的七言诗赞。宋元间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诗词名词解释】(诗部) - 煙波釣徒 - 煙波釣徒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1-22 22:04 , Processed in 0.314536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