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三:林老师,请您谈谈潮州音乐的历史。
# G( v5 K! O) b: Z+ ^
2 k0 A5 N4 G1 S6 y9 O 答:说到潮州音乐的历史,有100年历史可以写,脉络比较清楚。100年历史可以从洪沛臣说起,洪沛臣学的很多,三弦、琵琶、筝,还有汉调,头弦,通通都会,是个广博的演奏家。他是卖古董的,原来在潮州开了个红日盛古董店。买卖古董,去的地方多,会的东西也多,人家称他是乐圣人。很有名气,他出名之后教学生,他的学生出名的,一个是张汉斋,是我的老师,弹筝的。一个叫王泽如,人家称他是琵琶王,一是他姓王,一是他弹得最好。一个叫郑映梅,澄海的,三弦、琵琶、筝都会。还有一个叫丁鸿丛,他是丁日昌的孙子,也是弹琵琶的。比较正宗的潮州音乐就从这四条脉络下来。他们谱的曲,一代代传下来。历史都是靠名人、顶尖的人代表的,所以谈到风格都要听这些人的唱片。$ W7 i/ m: S" d0 O" a( F% ^
0 g0 k$ o$ v) I& i% C 张汉斋这个系统就是我一个了,另一个叫黄宗识到台湾去了,台湾称他为大师。还有一个叫李贡奎,弹琵琶的,也是在台湾教得很出名的,过世了。郑映梅这个系统也很大,他的一个学生叫杨广泉,很有名,杨广泉下面有连声立、黄德文、黄壮茂。郑映梅的另一个学生叫邱葵,在泰国,邱葵又教了一个学生叫罗华等等。王泽如这个系统也是很多,一个是苏文贤,苏的女儿叫苏巧筝,都是很有名气的乐师。总的来讲,从最先洪沛臣这个系统扩展出去,经过几代人,现在已经无法计数。
0 E0 t+ `6 {7 F/ f9 n, ]7 b( p7 J- o& Q6 q
问题四:请林老师谈谈您学艺的道路1 P ~' g- _5 ]1 l
: v' @9 s! L1 Q3 c# M
我是家传的,我的父亲原来是做木材生意的,他喜欢玩音乐,没心去经营,生意没有好好去打理,倒闭了。他自己结识了一些名艺人,到我们家里玩,父亲拿钱给他。过去这些艺人都是依靠有钱人家过生活,来家里住两天,少爷给他们钱。我原来是学扬琴的,小时候偷学的,大人不愿意,怕把人家的乐器弄坏。我学扬琴,扬琴是我叔叔的,经常藏起来。那时扬琴都是一些高手在家里弹,我就听。过去没谱,就只能多看多听多学。我十多岁就会大了,主要是模仿名师的曲子。解放后,我分配到文化馆,与潮改会一些著名的艺人打交道,这些艺人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业余就在那里学。有时也加入演奏,来两下子。那时弹得不错,那两下子都是高手的手法,那时我才22岁。文化馆有一位叫林玉波的老先生,拉二弦拉得最好。他跟我说,你这个手弹扬琴太浪费。而且扬琴的责任大,整个乐队要靠你来调音,你没弄好,人家都来骂你。我天天在他那里,他叫我学这个,我不好意思补血。写谱子给我练,他手把手教我。过去的乐器不好听,声音也不怎么好,本身又不愿意。他在,我就学;他不在,我就偷懒。
& u2 c8 M3 R/ B% @$ S5 l
; l4 S2 v+ l5 f( W 当时还有一个“工乐社”,张汉斋在工乐社当乐师,后来工乐社与潮改会合并,他也过来了。我在那里弄扬琴,老先生来了,大概觉得我可以培养,他就说“我来教你吧”。我知道他是很有名能够的乐师。我小的时候看过张汉斋的唱片,我就说:“老师,你弹一段给我听。”他弹的就是不一样,很专业,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对他说:“我要学,就要学真工夫,我正正规规拜你为师。”自从那时候起,我就认真地跟他学。那时干劲大,年轻嘛,我逼着自己努力学,我一个礼拜背一首新的曲子。我当时住在集体宿舍,6点起床,练琴到7点,然后跑到人民政府的食堂吃早饭,赶在7点多去上班。我得工作、背谱,还要将曲子练熟。连续几年都是这样。我早上6点练琴,当时住在现在中山路的一条窄巷,对面有一位虔诚的老太太,每天早上都要起来拜天地父母。她每天都很准时,我也很准时。她拜她的神,我摆我的琴,都很虔诚。我们还互相问早。我在文化馆连续几年里,把老师的名曲基本都学了。他也愿意教我,但是很严格的。他没什么文化。也不懂乐理。我在二楼弹,他坐在三楼。过去的楼梯是木板的,如果听到木板在响,那就是我弹错了,他就会骂人。练琴时,我总是提心吊胆的。他教我弹琴,不会说连音的音符,我又搞不懂,老师弹不对,他只是干着急,当时受了很多苦。他有一个绝招,特快的曲子,叫着“跑马催”(《胡笳十八拍》里的一段,是快速催奏曲),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把我教会了。他教会我之后,才告诉我,解放前要教四个月。他把秘诀都告诉我了。以前教徒弟时,要害之处自己要留一手,另外就是拖时间,让徒弟慢慢学,自己才有饭吃,很残酷的。老师曾跟我说,一个人要成名,一要天赋,二要下功夫,三要有好师傅。我记住他的这番话,努力学习。老师真心教我,我也诚心对待老师。我当时当干部,老师有什么问题,我想办法帮他反映解决。他后来当了政协委员、人大委员。0 k. X2 B8 } s" X
/ i/ L5 i, z/ y/ u0 n “文化大革命”时,他被隔离,他死的时候我不知道,后来才打听到消息,太遗憾了。以后我通过关系找到省统战部,给他的遗孀申请一笔抚慰金。后来帮他整理遗稿时,找到一张纸,是他写给民政局的,要求发工资,他两三个月没令工资了。民政局的批文是无法处理的,这个批文下来两三个月后他就死了。他当时有胃病,又找不到以往的学生来照顾他,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离开了人世。那时很多艺人都死得不明不白,真可惜。' \! ~# F5 Y* \) c! q
' K: `0 O( p, M- l 问题五:请您谈谈潮州音乐的发展情况,它是怎样走向全国走向海外的?
1 [% Y7 }6 ]8 ]+ t' H
8 |* A2 r8 t1 s6 K6 u, l 潮州音乐是在解放后最为出名的。音乐需要交流,以前交通不方便,没有交流,再好的音乐也不为人所知。潮州音乐真正出名是在1956年。1956年全国第一届音乐节,各地区都派代表去参加会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潮州出了几个乐曲,其中一个锣鼓一个弦乐出了名。锣鼓是《撇网捕鱼》一炮打响。弦乐是奏了个《柳青娘》活五调。全国其他地方没有,人家听起来感觉不一样。这两个曲子轰动了京华,整个京城都知道了。活五调为什么那么出名?它特殊的就是那个音高RE,这个RE是在流动中进行,比普通音乐中的RE高,钢琴上的RE高半音或是低半音,它是高半音的75%。其他乐种中都没有,我这个RE音就是最特殊的。既要流动,又要达到半高音的75%,这个音很难弹。再看SI音,它也不是一般的SI音,它是个回旋音,一个大的回旋音。这两个就够学。这首曲子还不止是这两个音,其他的音也要相应的动,保持风格的统一。这种调说都这么难,奏更难。把一流的演奏家带到北京去奏这种曲调,它能不出名吗?能不新鲜吗?所以一首《柳青娘》就轰动了北京,也引起了中央的注意,觉得这个音乐十分好。3 _/ B! B! j k# L- a2 T
0 d, H; o; R% Q% }- p
隔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苏联举行,要派代表团参加国际音乐比赛,我们这里一定要有代表曲参加,我们就选了《画眉跳架》、《粉蝶采花》、《抛网捕鱼》三首,一演就得了金牌,声名大震。人们也因此认识到了潮州音乐的价值,海内外的人都来潮汕学习。慢慢的潮州音乐在海内外传播开了。在此之前潮州音乐有没有传播到海外呢?有,我的老师也曾经到新加坡去录唱片,老师的师兄也曾去台湾演奏,但没有这样大的影响。
: t/ |* b0 x( N3 V' ]
7 p6 p* W0 z6 }% I0 j3 F 解放前弄音乐的人不外两种人:一种是有钱人,吃饱了玩的,一种是没钱人,靠这个吃饭。有钱的到解放后都变成没钱的了,解放后都归在一个团体叫“潮州音乐改正会”。当时有一个干部叫林山,他是我们这里人,是延安的老革命,这个人懂得民间音乐。在延安整理了一个《刘巧团圆》,很有名。解放后就回到汕头来当第一届文联主席。他了解民间艺人的情况,他来了以后就成立了“潮剧剧改会”和“潮乐改正会”,办了个《工农兵杂志》,他通过这三方面把民间文艺抓起来了,那时没有补贴,政府买一个地方给他们习艺,非常艰苦。那时我在文化馆工作,我就负责联系这条线。后来,因为潮州音乐出大名了,政府就成立了一个“音乐曲艺团”,为什么叫“音乐曲艺团”呢?因为群众听音乐不用钱的,所以还要搞些曲艺,迎合观众的口味,赚点钱,同时保持了音乐的宗旨。为了培养潮乐年轻一代,当时还成立了一支少年队,招收了25个小孩子。0 ^5 G# S0 c! H+ }% h0 S/ c
0 C4 v# J! b) n. a1 q' T 当时中央提倡要“挖掘传统,培养新生一代”,中央电视台要来录音,录音在我们这里缺乏器材,就一定要带这班人马到广州去录。我们就利用去广州录音的机会去广州演出。在广州,一部分人在录音棚里录音,一部分人演出,那时候老、中、青、少都是精英呀。条件虽然差,一张票才卖一块钱的,但大家的劲头都很大。那时候那些老艺人都是土里土气的,要去的时候才做一套中山装,抽烟呢抽的是土烟。但他们这些人非常可爱,有个人跟我说,团长我这次出去,我把这辈子精彩的东西录下来,我死了瞑目了。当时广州市的领导都非常重视我们这个团。林川、吴南生、陈唯实都亲自来看我们,关心我们的生活。《人民日报》一个记者写了一篇专稿报道了我们的事情。《人民日报》的报道说明国家重视对传统音乐的挖掘,对我们的鼓励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