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二平均律,顾名思义便是将一个音级分成12个相等半音的调律,每半音间的频率差2开12次方HZ,当初主要是以教育目的所写.此名词最早被承认及运用是在西元1691年Andreas Werckmeister写的一篇论文题为"Musical Temperament or .. mathematical instruction on how to produce..well-tempered intonation on the clavier",接著Johann Caspar Ferdinand Fischer在他的"Ariadne Musica"中进一步宣传十二平均律,而Johann Mattheson在1719年更为每一个调写了24个不同的例子. [! I) X7 U( s0 h5 X8 j
' {/ T; Z) y) S# k8 w 巴哈也为推广平均律尽心尽力,于是十二平均律曲集(Well - Tempered Clavier or Wohltemperiertes Klavier)便这样出现了,分上下两册,其编排方式为:第一组C大调,第二组c小调,再来就依序升C大调,升c小调, D大调, d小调..每个调都有一首前奏曲(Prelude)和一首赋格(Fuga)为一整首,前奏曲赋格各24曲共48首.
. s" r; ~+ E# q: }
- z$ S8 b8 C7 b* C% [ 前奏曲流动快速给人练习曲感觉,其性格与赋格相关但有时相反.前奏曲可分为: 一.快速音型式.使用分解和弦或音阶,有些像触技曲(Toccata)即兴式风格. 二.舞曲式.就是与某些舞曲性格相似,如阿勒曼舞曲(Allemande),库朗舞曲(Courante),萨拉邦舞曲(Sarabande) ..等等三.对位式.有时前奏曲反而比赋格更多对位.前奏曲可让演奏者技巧充分发挥.
! E+ x6 d$ Q" a
3 y( Q: Q0 q, H( ]% X 谈到赋格就得从对位法说起,对位的定义是:两条或以上的旋律同时存在,各自独立同等重要,但不会互相产生不协和或和声上的错误.对位分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一对多;以及自由对位,各有各的规则且相当繁琐,对位法是作曲者创作方式之一,可整曲或部份应用,而赋格是集对位法大成所产生的曲种.
+ V8 V2 K. l) s) c
0 v' d* V7 Q; u# M 赋格在德文是追赶之意,一个主题单独呈示后在高或低五度重现,作曲者运用各种方式将主题发展,如倒影(上行变下行或上跳变下跳);增值减值(节奏上或音程上).未等主题完毕另一声部就出现追赶,其长度不一定,可能很小也可能很长,之后另一声部又再重现,一次又一次看作曲者要写几声部,越多声部越困难,最后可加可不加一个尾奏(coda)或小尾奏(codatta)结束.赋格根据主题数量可分为:『单主题赋格』;『双主题赋格』或『多主题赋格』等.
7 N3 z9 m E4 ~) h/ I
$ [$ n0 W+ \6 q! C, W 巴洛克时期最大的成就是复音音乐,作曲家以赋格形式作曲就如同唐宋文人以诗词格式创作一般,巴哈赋格的艺术技巧困难几乎没人敢演奏,只能当艺术品欣赏,赞叹其天才.古今中外能把赋格写得够好听的也实在不多,十二平均律曲集号称钢琴曲目旧约圣经,其地位可见一斑. # M0 P- D; Y3 q
! L9 j" r' q- b. }
第一册是在1722年开始,存于巴哈的原稿中,第二册于1740至1744年间完成,分散在一些手稿里,是大师将从前的作品再加以改编或移调写成,从这些手稿中可看到许多不同的记谱方式及不断修改的地方,由此可见巴哈作曲的严谨.这些未编定前的手稿现大多存放在大英博物馆中. 5 W+ p, O6 D4 E$ a K# t
- ^. @8 D v" e R4 n
有人说巴洛克时期音乐是天堂的声音,伟大钢琴家李希特(Richter)到了老年更是爱不释手,宝藏全在里头,选个早晨弹听巴哈平均律曲集,享受心灵清静的感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