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兵档案】刘长俊,1926年出生在辽宁省宽甸县,1945年加入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通化矿务局工作,1986年离休。
v" F) s2 c; j# _- p' Q' r4 g. K( h, u/ V. R+ x' ?
谁能想到,一个年近90岁高龄的老兵竟可默记下当年军中盛传的35首战歌,且吟唱有律,曲调激昂。
' J6 Y9 n3 ?3 C9 ~2 x1 [6 U! P+ J+ U3 h" f
在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新建街道园林社区,老兵刘长俊的家中,他将自己一笔一画记下的歌本拿给记者看,“我余生只有一个梦想,希望当年那些战斗歌曲永远流传下去。”
- `% g) O$ f* D. y, J: a0 d5 r, f4 D3 {% {1 i
“很多年,没有听到有人唱过那些歌曲了,可能有不少都已经失传了。”这几年来,刘长俊凭借记忆默写下当年的战斗歌曲,可让他抱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有的歌词和调子都记得不够准确了,只能以民间曲调补上。, f. _( z3 y: `
; O! _+ |, L' p' C: n r
1926年,刘长俊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冬天穿不上棉裤,有几年晚上都是盖麻袋片睡觉。
9 A5 z2 w( V$ z$ k) p0 {5 I$ K% ?! a' ]1 }! G
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的刘长俊,15岁来到奉天打工,在日本人的一个铁工厂当工人。由于日本老板对中国工人非常苛刻,他和工友王树恩在1944年辗转到河北昌黎谋生。* b" U0 j$ B0 L1 G
1 G3 Y" B- p- s
在昌黎,刘长俊受王树恩共产党父亲的影响,和王树恩一起给八路军放哨、送信,又一起参加了八路军。后来,因为字写得好,他被选为文书,当上了文化干事。
6 H, b J& x* E6 i
- d+ t; P' h8 w4 E5 y“那时,几乎每打一仗,我们都要创作一首战歌,打仗前后都要唱,有时冲锋也唱,隆隆的枪炮声就是最好的伴奏!”刘长俊忘不了,有的战友歌没唱完就倒下了,有时在队伍中唱起歌,有一大半就掉眼泪了。“为啥?想战友了,教你唱歌的那个老兵,转眼就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B9 ?* p) @* K6 u* L0 e" m1 @
! S' |% j" G6 _; @( p- s2 f) T
0 K- b$ S) p W% d“和日本鬼子打仗,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我们就常唱《军民鱼水情》《群众是我们的靠山》等歌曲,老百姓一听就明白了,咱们是人民子弟兵!”说着,刘长俊就哼了起来,“八路军和老百姓,咱们永远在一起,咱们是受苦受难一家人……”
9 Z) _* c$ ~& I7 n+ |" a, F- l; ]% U q
新中国成立之后,时任某部指导员的刘长俊转业到通化矿务局工作,1986年在科长岗位上离休。
5 l v0 J0 u9 F; E+ N, G% k1 E' ?
( ?* N) a# X. m2 `这些年,他很少对人说起自己当年的英勇,却在单位活动等场合主动演唱那些已让人有些陌生的战斗歌曲。' b' H9 ?- K8 T c' I. o2 i, Y
1 u! [$ U+ `( O n$ j
如今,刘长俊依然精神矍铄,经常应邀到政府单位、学校、部队和企业去教大家唱战歌、讲战斗故事。3 O- r: u6 ^" f
: o5 y( K! v5 \5 W4 | `( y6 m
采访当天,因为刚刚参加社区活动而嗓子有些沙哑的他,坚持要让记者听一听那些战歌,拦不住地一连唱了《八路好,八路强》《8·15不能忘》等歌曲。) G4 @' w2 a: ~, `+ Q
0 v! m) N1 D$ g8 ~2 s“我希望别让那些鲜血写就的战歌失传。”分别时,刘长俊一个劲儿地叮嘱记者“好好呼吁呼吁”。
7 I6 U9 ^" D6 B' H& I1 e
1 x2 x B) \9 y+ D9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