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兵档案】刘长俊,1926年出生在辽宁省宽甸县,1945年加入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通化矿务局工作,1986年离休。
7 a. n1 C0 v: s: H/ j+ I2 l! i i; g3 N ]6 S# s
谁能想到,一个年近90岁高龄的老兵竟可默记下当年军中盛传的35首战歌,且吟唱有律,曲调激昂。
' p. X" n3 ? N
7 G5 u4 M& w5 N* y; z# t在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新建街道园林社区,老兵刘长俊的家中,他将自己一笔一画记下的歌本拿给记者看,“我余生只有一个梦想,希望当年那些战斗歌曲永远流传下去。”
5 ~3 |+ A: |+ F* u
+ _% f/ B( N" m6 O“很多年,没有听到有人唱过那些歌曲了,可能有不少都已经失传了。”这几年来,刘长俊凭借记忆默写下当年的战斗歌曲,可让他抱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有的歌词和调子都记得不够准确了,只能以民间曲调补上。4 b3 a8 r& c7 N' m, [( h
8 y9 V+ }# O0 g7 y6 l7 Y
1926年,刘长俊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冬天穿不上棉裤,有几年晚上都是盖麻袋片睡觉。
* d) q3 G3 O; N* O, S. Z7 d1 y# ?( S* } `7 j6 l! A
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的刘长俊,15岁来到奉天打工,在日本人的一个铁工厂当工人。由于日本老板对中国工人非常苛刻,他和工友王树恩在1944年辗转到河北昌黎谋生。8 _: o& U, n2 g7 \' Z5 l
$ v, m/ E3 u6 E9 B, y
在昌黎,刘长俊受王树恩共产党父亲的影响,和王树恩一起给八路军放哨、送信,又一起参加了八路军。后来,因为字写得好,他被选为文书,当上了文化干事。
2 D0 d$ W$ }% F' U; k8 w& V0 ^
) Y0 @1 l2 |, W8 E% v% X+ D“那时,几乎每打一仗,我们都要创作一首战歌,打仗前后都要唱,有时冲锋也唱,隆隆的枪炮声就是最好的伴奏!”刘长俊忘不了,有的战友歌没唱完就倒下了,有时在队伍中唱起歌,有一大半就掉眼泪了。“为啥?想战友了,教你唱歌的那个老兵,转眼就可能再也见不到了……”0 c8 r& D. q6 K+ R; e: g
9 C' A/ c% w0 k; m$ P* l! j7 Z
9 p$ C' ^! v- B' A“和日本鬼子打仗,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我们就常唱《军民鱼水情》《群众是我们的靠山》等歌曲,老百姓一听就明白了,咱们是人民子弟兵!”说着,刘长俊就哼了起来,“八路军和老百姓,咱们永远在一起,咱们是受苦受难一家人……”0 Z- T7 `: D& G* S" V- ]6 q p
5 {, @: ?+ [: V新中国成立之后,时任某部指导员的刘长俊转业到通化矿务局工作,1986年在科长岗位上离休。1 h3 C2 ]' U( o! @4 u, Z3 \* B
7 _& p$ O& n6 v8 V3 m这些年,他很少对人说起自己当年的英勇,却在单位活动等场合主动演唱那些已让人有些陌生的战斗歌曲。
# @. Z/ C7 @8 E. Y. X4 m
$ z- P( U8 c7 \如今,刘长俊依然精神矍铄,经常应邀到政府单位、学校、部队和企业去教大家唱战歌、讲战斗故事。0 u1 B( o. F3 M) Z( d6 K
$ p' t* v4 A7 ^/ Q采访当天,因为刚刚参加社区活动而嗓子有些沙哑的他,坚持要让记者听一听那些战歌,拦不住地一连唱了《八路好,八路强》《8·15不能忘》等歌曲。# l; Q) `% p& V& \/ y
9 g! d3 Y% |" T' v1 [/ R“我希望别让那些鲜血写就的战歌失传。”分别时,刘长俊一个劲儿地叮嘱记者“好好呼吁呼吁”。( q! j; w( W, t
: S' x$ M8 r$ Y, i1 \0 W9 f8 |8 E;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