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歌”是一种极为大众化的艺术活动。一个生理条件完全正常的人,自咿呀学语时起,就有意无意地进入到这种艺术活动的氛围之中,当她步入到中学阶段后,已经学会了不少歌曲,对音乐具有了一定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但与此同时,在歌唱发声上,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与指导,她们也往往会形成一些不良的发声习惯,影响其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声乐艺术。因此,在职高音乐专业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活动中,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发声习惯,便成为我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Q l4 ]; z: Z' [0 r
1 H0 Q4 L) F- c: d2 U* Q# d, K 一、引导学生克服盲目模仿
1 B0 r6 Y0 |' Z, p) v' w* a* v
4 ?( u: ?% J9 e& x' T# g; g 许多中学生喜欢“唱歌”,并常常模仿录音机、广播、电视等播放的歌曲进行演唱。由于她们鉴别能力低,难以分辨声音的正确与错误,盲目崇拜走红的歌星,因而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发声习惯。4 G' c6 ~0 v1 ]0 ^6 s
2 Y9 F- E+ K( u i1 @
中学生模仿和崇拜歌星是正常的。但作为学习声乐的学生,不管自己的声音类型和所学模式是否“对号”,把心目中的偶像作为“楷模”完全照学,这样,很容易走向误区。有些学生原有的声音可能很有特点,而特点又是唱歌的先决条件之一,但他们不重视自己的声音特点,盲目模仿别人。因此模仿的越像,失去的个性就越多,实际上反而是把自己的“本钱”丢弃了。更有甚者,一部分学生由于鉴别力较差,没有学到偶像的长处,反而误学了不少短处。, c% m8 ?% Y; |1 j
# \# a6 i6 _- {' G8 G; @8 f 好多学生的发声不良习惯根深蒂固,并且已经损伤了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面对这些现象,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歌唱的正确发声方法,而后逐渐讲解不同唱法的区别与联系。使他们明确认识到:从生理上分析歌唱的三种唱法在声带的要求上是相同的,均需要控制气息。然而,气息对声道的调节是有区别的。再者,传统的美声唱法强调一种共鸣和掩盖,因而在生理上充分打开喉咙,追求具有强烈亮度的“声音集中点”;民族唱法只要求声带不堵塞,强调的是一个“吐”字,把字放在“腔圆”的前面;流行唱法只要求像说话式的一种自然表现,现今多媒体的普及、扩音设备的高度发展,已完全取代了通俗唱法的共鸣问题,正因如此,它能帮助演员掩盖掉声音的缺点,美化演员声音。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我不断通过视频播放三种唱法的典型歌曲,用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使它们树立起正确的发声观念。! r, c C+ ~/ H3 ~; ~$ ?
! N0 {7 R8 d4 ~( S7 ^; y 二、教育学生克服自以为是的不良习惯
7 Y1 `' f; Y3 i- D+ ? E, N% `/ l! W2 V H& ~( w
初学唱歌,容易发生自我满足的现象,有些学生用手捂着耳朵唱歌,以为这样唱出的声音最好,以此,自我陶醉,岂不知声音包在嘴里,放不出来,这种声音唱的再响也没有多少音量,更不要说唱比较轻的声音了。我及时纠正她们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讲明用手捂着耳朵唱歌,一是影响美观,二是会出现头痛头晕的现象,三是容易使声音失去亮度走向歧途。在讲清错误的同时又及时教给她们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双手垂立,抬头收腹,声音顺着前额自然飞出,让她们真实的声音送出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 G* ?4 W; ^, A, _: A3 l. _* e& {& p6 U3 F8 r3 g1 S/ k, ~! p" x+ l
三、因材施教,纠正学生发声中出现的问题0 u2 M- ^& C- z, M# A2 Z
. W- T/ Q+ L& z+ j/ z! j6 N1 l 1.用气不当是学生的通病。
% ?9 h6 j/ x2 A6 ` J- X# r' a' w- }' k7 U- S3 J/ O/ d" c
正确的吸气方法是唱歌的前提条件,它必须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方能掌握。开始学习时许多学生担心气不够,于是拼命吸气,甚至连肩膀也耸了起来,唱起歌来非但缺乏气反而把喉咙憋住了。实际上掌握气息的要领不在于吸得多而在于吸得深,中国传统唱法强调气沉丹田就是一个“深”字,而西洋唱法要求气息放下来,也是这个意思。如清晨推开窗户深吸外面的新鲜空气,从容缓慢地将气吸入横膈膜、腹肌等,然后慢慢呼出,就像闻鲜花的香气那样将其香味慢慢吸入丹田,使腰部扩张,胸腔打开,然后向外送气。以上两种方法可以纠正初学声乐时气息的不稳定,并让学生做到均匀的将气吸进和呼出,让他们正确的理解呼吸应当自然、舒畅、不紧张,不僵硬这个道理。! F/ N0 b9 I3 @+ ~
$ X$ M/ U" d4 X' v' d
2.克服声音卡在嗓子里的毛病。6 U/ A' {+ D" a2 C$ y3 A
2 Z) D& T' Y% y7 Q8 c2 X8 \4 \
声音卡在嗓子里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毛病。这种卡在嗓子里的声音表现出僵硬感,缺乏灵活性,使声音狭窄、尖亮、刺耳。好多学生问我:“耳膜轰轰响是怎么回事。”其主要原因就是嗓音被卡住了,又去追求大音量,亮音色,拔高音等这就更容易犯嗓音被卡的毛病。为此,我让学生不要过早的,不切实际的去拔高音,指导学生多练平稳的柔和的,圆润的“a”母音和“u”母音,在低音区和中声区多打基础,然后让学生把卡在嗓子眼的声音拉出来,通过反复练唱耳鸣的毛病就被克服了,学生声音开始发生了变化。, T1 L! }3 j7 ~1 G; n% a
7 ~. ] W5 F0 I( O/ I A- K0 t 3.“白声”和“散音”的克服* }7 L2 A) C' G u7 {6 b
) q( i6 I, g+ O9 _/ c( `6 ?* s 大家都用“白”字来形容那种最原始的、没有接受过正规发声训练的歌唱方法。这也是学生中最常见的发声毛病这种声音乍听起来似乎比较“亮”,但音色粗糙、不圆润,缺乏色彩而显得干、直、苍白无力,所以叫“白声”俗称“大白嗓”。这个毛病主要跟气息缺乏控制而引致共鸣器官失调有关。针对这些问题我先让学生们把声音竖起来,不要为了盲目追求声音的亮而让气息使劲往外冲,要以膈肌及腹肌的力量来节制气息流量,追求声音轻柔、咬字清晰。强调声音共鸣部位不要集中在口腔而要有意识地利用胸腔及头腔的共振。让声音反射到眉间一带,充分运用各部分器官的共鸣练“哼唱”和“i”母音,同时我用手势来启发学生,我右手半握拳头在额头上方,学生马上领会了我的手势的含义,这是集中。如果我右手,左手的拇指合并,右手在额前,左手在胸前同时做相反方向的移动,学生们马上便领会了要把声音竖起来唱歌。不论是发声还是唱歌,我都用手势来提醒学生们练唱,这样既不中断练唱又能得到启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逐渐的克服了“白声”和“散音”的不良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