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音乐通过其自身独有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质,全面生动地反映出华夏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追梦历程,并作为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宣传、塑造中国梦价值理念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音乐应该以何种表现形式与文化价值观展示中国梦,才能为广大群众所青睐,在文化产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向全世界传达中国梦的内涵,正是我们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X% {- ~7 S3 t, t5 J
4 y: j- g' i; W6 m 群众是艺术的欣赏者与评判者,只有将音乐之美与人民满意相结合,中国音乐才能完成自身的良性循环/ q4 e2 Q, L: S- w. [% H
, y/ p# N ]% }2 u$ x 音乐市场要逐步培养和完善,听众也需要加以引导,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艺术性较强的音乐作品,群众接受起来也有一个认识与熟悉的过程。音乐家不能只关心粉丝和版税,更要看重作品对群众心理的影响,浸润人民的心灵,凝聚各方力量,用音乐的形式,讴歌中国梦、阐释中国梦、唱响中国梦,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2014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集中宣传推广活动,首批遴选出的20首歌曲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当年底,30首第二批遴选出的歌曲再度新鲜出炉,为用音乐手段传播、表达中国梦的精神内涵与美好愿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4 |& X5 O: m0 E% D0 t2 ]) J0 t
3 B3 X# j+ n! E4 H* w) }! K 在人民群众音乐审美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音乐市场的迅猛发展也引来世界乐坛的广泛关注,外国音乐公司纷纷来中国开发合作项目,音乐创作也更多考虑中国市场需求,贴近中国听众,推广中国音乐。《中国好声音》就是源于荷兰的音乐广播电视节目《荷兰之声》,一度成为我国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典范。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原创音乐节目《中国好歌曲》,自主研发新节目模式,首次聚焦原创作品,让音乐创作人成为主角,由传统的“造星”向“造曲”模式转型,推动新生代创作力量,重塑中国音乐的生命力与原创精神。- @7 k( ?) s \6 n& e2 \2 O, H' F+ {: Y2 S
6 f5 \4 Z. r% m% x 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开放的中国音乐市场正经历着大浪淘沙的发展转型,通过音乐制作实现着“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等多重价值观的激烈角逐。互联网时代,不仅使音乐传播速度加倍,也对音乐表现技法、美学观念、制作手段等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新的音乐技法作用于中国梦的宣传阐释,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尤其是被年轻一代接受并喜爱的作品,更成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 N1 P! D, [7 }2 r
- q# |8 c+ O8 z5 ^3 y0 W) N 中国音乐应从创作内容、数字化转型、投融资、传播推广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的国际化转型,这也是新的时代所赋予音乐中国梦的精神内涵: I& U# S8 P) m1 j
1 B& ?; ]6 y" ~* |' F, O) N$ d
早在五四运动之际,蔡元培先生在北大音乐研究会的演说中即高瞻远瞩地提出:“所望在会诸君,知音乐为一种助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乐理,而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庶不负建设此会之初意也。”在《整理国乐案》中,他再度重申这一观点:“果能及时整理,将我国高尚乐舞,从新发扬而张大之,必能在世界音乐史上,占一重要地位。且今专制推翻,民国成立,凡百设施,首重培养固有道德,振兴民族精神。”% T4 A$ t- I( l8 F9 y
; \; [5 V9 ^4 c2 @$ D7 x7 s 抗战期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总结左翼音乐创作实践和文艺民族形式讨论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加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成为老百姓的东西”,走音乐民族化之路。对于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他认为与发扬民族形式是辩证统一的,“研究世界各国的民族形式是必要的,尤其是他们的乐理及前进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发扬本国的民族形式”,他这样描绘音乐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中国音乐有长远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供我们利用,有伟大的民族气魄,有丰富的宝贵的民歌小调及旧形式的参考材料和现代抗战的新颖题材,并且有无数的、优秀的、聪明的、刻苦耐劳的人才。如果认清了这是每个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就必然地可以建立起中国新音乐。让我们在抗战艰苦过程中来锻炼出我们的新音乐吧,让我们更自由地歌唱新中国吧!”( B+ C l: w- J5 t3 _ b
$ c% O) j8 ]( A 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音乐中国梦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吕骥、李凌、马可、吴晓邦等关于乐舞艺术民族化的理论研讨,以及刘炽、李劫夫、施光南、印青、徐沛东、孟庆云等的创作实践,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和多样的音乐作品,不仅为音乐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马克思艺术理论中国化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成果。- t1 f/ Z, Q- G: r
+ a0 A: i# l' z" y* z% z 纵观百年中国音乐人的追梦历程,不难看出,音乐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是单纯地产生中国民族新音乐,让中国音乐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还涉及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发展与转型,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产生既有民族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民族新音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根本条件在于其亟须从民族国家音乐提升为国际化音乐,从创作内容、数字化转型、投融资、传播推广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的国际化转型,这也是新的时代所赋予音乐中国梦的精神内涵。
" t# ^& e* y5 i8 p
5 ~$ F, L6 l7 d- D7 b6 M3 a: _; o& j 18世纪的欧洲曾掀起过一场“中国文化热”,中国音乐也顺势走出国门,被西方作曲家有机地融入到创作之中。从表面上看,中国音乐元素似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与认同,甚至为西方晚期浪漫主义、印象派乃至现代派音乐风格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不容忽视的是,西方音乐家用中国音乐元素传达的却是“欧洲梦”“美国梦”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对中国音乐也仅是抱有一种猎奇取巧的心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