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建议上海试办合唱学院以解合唱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
7 L( H% }9 |. s/ W' i
S# C$ P) A8 C4 z- l# q 近日,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由新加坡名家林曜指挥,在音乐厅上演了“一根丝线牵过河”端午合唱音乐会。此前,这次演出还对全市各区县40多位合唱指挥开放了排练。一些群众合唱团队指挥感叹:上海合唱团队已达3000多支,有几十万人在唱歌,跟缺好指挥相比,缺乏具备专业素养的合唱队员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 m1 ^) E7 w7 o( Z0 T, s x' X! Y
上海好小囡合唱团指挥赵家圭曾随国内团队赴德国交流,德方专家听了演唱后曾对他实话实说:“论嗓子,每一个中国合唱队员都远远好过德国合唱队员;但合在一起,你们没有达到德国合唱团的水准。”国内合唱人才不缺嗓音,缺的是应对“百人一声”的专业训练。这一状况不改观,中国群众合唱水平总是在低水准徘徊。0 ?+ ]2 V- h: z! V* N! P
& v7 F% j, S; I6 y5 U 业余合唱热情高水准低
6 r) s+ q. G, V4 `9 j2 w2 l
! \& D% v" h2 ]. E$ J1 ?4 ^ “好的合唱团队除了要有一个能使大家‘合’在一起的指挥外,了解合唱性能、加强自身修养的好的合唱队员们必不可少。”著名合唱指挥吴灵芬说,“目前在中国,能视谱即唱,声音和谐,演唱许多原文合唱文献的合唱团屈指可数;许多业余合唱团热情高涨,但要如意地演唱自己喜欢的作品、准确诠释作品风格、尽情地表达内心的感情,仍然十分困难。”
& B- J! J" N/ a: X
) _. C& {1 Q Z# ~3 Y 她说,我国有许多好的合唱作品由于合唱队无法胜任,不得不拿到外国去视唱;对于比交响乐作品多得多的合唱作品,国内团队也无法掌握;几乎所有合唱团的指挥都在花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教歌与搞训练。“合唱队的‘合’字之深意,至今未被充分揭示,影响着中国合唱水平的提高。许多指挥至今的工作一直是训练,不能排练。”她认为,合唱基础的“ABC”没有必要到了合唱团从头教起,这一功能,必须由新的教学模式来替代。
0 D' G* Y7 @) h/ q9 x' r$ Q% Y$ W. {( S, p z, i1 z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张庆新说:“看简谱唱唱简单的双声部,这就是国内绝大多数群众性合唱团队的水平。”代表国内专业合唱水准标杆的上歌合唱团每一次开合唱音乐会,票子都很抢手,而且全是散客,说明社会上大量合唱队员非常“饥渴”。但是,只靠观摩演出不足以弥补他们的水准缺失。) _. n! [ v7 C: r
) e6 ~+ G8 N' c, F& ?, v- o
合唱学校欧洲热国内无$ J8 i6 V& l7 k! c- z) Y9 N
3 N+ x4 }& K& w2 f8 y( k
从事几十年少儿合唱工作的赵家圭建议,国内应该借鉴欧洲合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音乐院校乃至社会上设立“合唱学校(院)”,以解合唱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奥地利才700多万人口,却有300多所合唱学校。他们的合唱团队里不论老少妇孺,张口能唱复杂的合唱曲。”
; R G* M, T9 W* ? C+ x4 M1 _
3 x4 z5 n! r; C7 M. j5 x! ~( a 吴灵芬指出,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里许多音乐院校都把注意力放在能显赫声名的独奏独唱学科,而对合唱极少过问,甚至有些权威人士至今认为合唱事业是业余学校的事,指责参加合唱队的学生在毁坏自己的嗓子。“只要看一看世界各地的合唱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他们就不至于这样发议论了——欧洲绝大多数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都少不了合唱,为合唱设有音响极好的排练厅,总、分谱齐备的图书资料库;为了视唱新作,还组建有实验合唱团,同时也可供合唱指挥锻炼实践。”
/ }+ H/ S! X& s+ a6 |* p* H9 Q% ~. W3 Q" a/ B! k; y
合唱学校学什么?据了解,高水平合唱队员应该具备能读总谱的能力,要有复调及和声学知识,要有很好的文学知识及对中外各民族语言的快速反应能力,规范科学的发声方法,一定的体态律动训练等等。吴灵芬说:“我们必须以国际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发展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模式。”% G* Z# r, {2 s5 _# f
0 `# U3 C; t9 T- c* D
赵家圭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孟波等老一辈音乐界领导的倡导下,上音合唱班曾经招收过60人的三年制大专班,所培养人才提供给当时的上海合唱团。“上海完全有可能培养出很多合唱人才。”他说,“上海音乐学院或上海歌剧院等机构是不是可以试办合唱学院,让社会上那些乐感好、条件好的嗓子组合起来?”
5 S# |6 c9 _7 Y- C: K! \. g3 }# ?. f/ g5 q! j2 W+ Z"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