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87|回复: 0

[直播视频连接] 探索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的田园之声

[复制链接]
zgycgc 发表于 2015-7-13 07: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大学“贝多芬的田园情致”美学沙龙纪要* J6 M7 {/ Q1 [% Q3 q

, a3 ?; D- R1 _  编者按:近日,以“贝多芬的田园情致”为主题的“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举行。“美学散步文化沙龙”是2007年由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美学家叶朗先生发起的一个以交流、研讨、体验、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学术沙龙,旨在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学术氛围,发扬以宗白华、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北京大学美学和美育传统,倡导自由的、散步的、年轻的文化理念,促进多学科领域在美学层面的交流、融合与对话。沙龙名称取自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名著《美学散步》。沙龙开办至今,已产生了广泛影响。此次沙龙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刘小龙博士做主讲,通过对贝多芬音乐及手稿的再研究,从东方文化视野重新阐释贝多芬,揭示了他英雄主题背后隐匿的田园情致。
( p! n! X  y" `% x" K6 S& I$ q% V" v/ S  Y. K. q
  《c小调命运交响曲》是喜爱古典音乐的听众最为熟悉的贝多芬交响作品,其中充满的不畏艰险、顽强抗争的英雄精神成为作曲家中期创作的风格主流。然而,贝多芬紧接其后创作的风格迥异的《F大调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却在略逊一筹的传统地位上开始被当代学者重新认知。近日,北京大学燕南园“美学散步”沙龙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刘小龙博士通过对贝多芬音乐及手稿的研究,从东方文化视野重新阐释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揭示了他英雄主题背后隐匿的田园情致。) ^* R: G1 E9 ^! D; C2 X

9 j- e* U( z, _) o) J  贝多芬的交响作品一贯表达着炽热的情感,强调斗争性和英雄性。人们把贝多芬当做革命者的标记,在艺术氛围内树立起英雄的样板。然而,一个无法回避、让诸多音乐家感到困惑的问题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集中创作于1808年3月至12月中间,它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前后相继,在部分创作时段甚至发生重叠。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作曲家能够几乎同时创作两个在审美上截然不同的作品?
+ T1 L7 X% q/ N8 `" }! m: d3 I+ T  G/ g& u* `; b0 ]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刘小龙首先从贝多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谈起。他认为,田园在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中具有重要意义。早在童年时期,母亲就带他几次跨越莱茵河到乡间游玩,“泥孩”的昵称透露出作曲家的乡土特征。成人后的贝多芬更加热爱田园,他曾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自己对乡下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致友人特蕾莎-马尔法蒂信中,作曲家写道:“您能够如此快地前往乡间是多么幸运,而我只能等到8号才能欣享这份快乐,尽管如此,我依然怀着孩童般的兴奋之情期待此行,漫游在灌木、森林和树下,穿过草地和岩石,对我而言是何等的乐趣,没人像我这样如此热爱田园。森林、树木和岩石发出的回声的确令人心驰神往。”% n2 o) y; E$ D. k5 Z3 i

7 C1 H$ G7 O! N3 K8 k6 W2 C  贝多芬不幸耳聋后越发热爱田园生活,以此躲避城市的喧嚣和交际困难,专心投身音乐创作。多年的田园生活经历为作曲家带来丰富灵感,使他决定谱写一部超越常规、带有标题的交响曲。在创作《第六交响曲》时,他为每个乐章加上标题。第一至第五乐章的标题分别是“初到农村时被唤起的愉快的心情”“溪畔景色”“农民快乐的聚会”“暴风雨”“牧羊人的歌曲,暴风雨后欢乐和感恩的心情”。除了“暴风雨”乐章外,整部作品展现出欢畅、安宁、心情愉悦的表现特征,深刻反映出作曲家熔铸内心的田园情致。
2 b; W% |# N+ X2 Y
. k  p# H* K$ c2 @; |2 K/ x1 B  然而,贝多芬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创作技术表现这一主题的?刘小龙认为,《第六交响曲》中的旋律充满着轻盈的跳动感和内在的搏动。田园主题在音乐中一点一点展示出来。通过对贝多芬手稿展开对比研究,刘小龙发现,《第六交响曲》中很多小节仅是对音乐短小片段的简单重复,并且在乐章结构上有意扩充篇幅,减低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度。在配器方面,作曲家也尽力削减音响的力度和厚度,使得音乐听来更加单纯、柔和。通过对作品手稿中反映出的多处改动和补充,刘小龙认为,贝多芬在此曲创作的最后阶段,拥有一种明确的意向,即希望音乐在总体结构和内部细节上倾向一种内在的深刻性和同一性,用纯粹的音响和“呼吸”的起伏抒发和描摹心中怀有的田园,而这恰恰同东方艺术中经常谈及的“气韵”和“情境”不谋而合。2014年,刘小龙在美国波士顿访学时,曾和多位专家谈及此事,得到对方的认同和重视,并且引发人们对这部作品内在含义和构成方式的反思。刘小龙以为,正是作曲家通过音乐表现出的这种深层的呼吸,巧妙传达了其内心深处丰满、绵延的田园情致,以及对宁静、淳朴、欢悦、和谐等情感状态的追求。虽然贝多芬从没来过东方,亦对东方文化缺少了解,但今天的中国人却可以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东方的韵律和味道。
3 x) l0 `$ E+ W3 r! ]. S3 @1 F9 T" K1 j
  “贝多芬的田园情致”的主题沙龙引发了与会学者的深入交流和讨论。来自文化部、教育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人民音乐出版社、三联出版社、当代电影、智慧树网10余家单位的三十多位学者认为这种从手稿出发的研究方法,为思考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和中国美学的内在关系开启了一种研究的新角度。中国人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西方文化,从中找到我们所擅长挖掘和理解的东西。透过异文化之间的对比和通感,可以找到连作曲家自身都意识不到的审美特征,由此为音乐研究开辟更加多元的空间领域。
. B$ [! u( a0 A% Y
& P3 a/ ~5 h. f& t3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6-14 07:01 , Processed in 0.10852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