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以下简称“展演”)中,聆听中央民族乐团江南丝竹小组与吹打小组“十八板”的演奏,笔者被参赛者对音乐文化的感悟能力所打动,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关于“双重乐感”的一些思考。1 [5 r; b& Y0 D# C, Z( J9 l
8 s* p0 v) d& S" M: } m: q8 W/ I
双重乐感(bi-musicality)并不是什么新鲜提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民族音乐学家胡德(Mantle Hood)便指出:音乐学家如果研究某个特定民族或风格的音乐,必须具有完全参与该种音乐体系的能力。援引此概念,“双重乐感”同样适用于专业演奏领域,且不可或缺。换言之,如果要演奏好某一地方性乐种,即便是当今优秀的职业演奏家,也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体味该乐种的音乐文化,而不仅仅一味地追求演奏技巧。 ' `( _: h5 I5 w# G$ A. r5 I7 S0 g8 S
之所以如是强调,源于专业院团新生代演奏家的教育背景。以中央民族乐团为例,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乐团,自然吸纳了众多顶尖的优秀表演人才,这些近年被吸纳进来的青年演奏家大多具有“纯正血统”:即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国内一流音乐院校,甚至按照附小、附中、大学、研究生的模式成长至今,可谓一步步登上中国民乐的“象牙之塔”。这批演奏家,接受了全国最好的专业音乐教育,拥有熟稔的演奏技艺和超强的试奏能力,具有相当的技术驾驭力与音乐感悟力……然而,具备上述优势的同时,他们却不可避免地存在另一方面的缺失:鲜有像老一辈艺术家那样的生活经历、很难真正在孕育民族音乐的土壤里体悟其中的音乐文化,一言以蔽之,他们所接受的民族音乐都是一种精英教育模式下的“二手习得”。& R% }/ M/ M* Z+ K# b: H3 {# ?
9 Q9 M5 i! E: l) h h
这是民族音乐现代化与专业化的必然,是音乐界必须勇于面对的现实。何况,在当今多元交融的时代里,我们应当拥有相当的条件与能力来反思诸如此类的问题。具体地说,从音乐文化层面而非演奏技巧层面来看,无论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还是“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广东音乐”“潮州诗弦”……这些蕴含着丰富“地方性知识”的乐种无可非议地将中性身份的职业演奏家定义成了“局外人”。由此,一个局外人要尽可能地达到“局内人”的要求,就必须“融入”局内,必须与局内人、局内文化充分接触,就像初涉世事的孩童那样不带先验色彩地感悟与学习,只有通过这种切身的接触与学习,才能达到演奏的最佳境界。3 ?# u& z- z. B3 r
) ~; t7 N; [7 G1 S 其实,无论如何,这类问题已经为部分专业艺术团体和职业演奏家所意识到。仍以中央民族乐团为例,该团的江南丝竹小组在此次展演中,荣获职业组“优秀演奏奖”,尤其是该小组在乐曲《咏南》中的出色表现,博得了在场评委的充分肯定,许多评委评价道,“韵味十足”“感觉到位”。中央民族乐团参赛领队、中国竹笛演奏家王次恒在研讨会上说:“丝竹小组的演奏员,虽以南方人居多,但毕竟都是从专业音乐院校的成长环境中走过来的,之前与江南丝竹的生长环境并没有充分的接触,因此,我们把真正的艺人请进来,还专程到上海城隍庙向民间社团学习。毫不夸张地说,在城隍庙待上两个小时,胜过关在琴房练习3个月!”" _6 c+ B h8 s# b6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