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港台音乐”作为一个特定的词汇,成为人们一方面热衷追逐、一方面又小心触碰的特殊文化现象。在音乐界和歌迷那里,港台音乐往往是时尚、流行、悦耳动听的代名词。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家长们那里,港台音乐却又往往成为“靡靡之音”的负面典型,被屡屡痛心疾首地提起、严防死守地排斥。4 X/ |4 f, |0 Z3 W8 d( v
; K9 l5 i8 D' O 然而,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年,作为一个曾经的常用词汇和音乐类型,“港台音乐”的说法已经越来越少人提起了。港台音乐与内地流行音乐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模糊和消失。内地与港台音乐之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面融合趋势。港台音乐,已然是一个正在消失的概念。华语乐坛大势,正在这样的表征中显现。 " ?8 U2 m# O# S9 v0 d* u7 e( u4 e
金曲奖上的尴尬' z" @' _6 c1 O
+ n; y0 |( ^& G& t3 p) T2 | 几天前刚刚颁出的第24届台湾金曲奖上,林忆莲的专辑《盖亚》大获全胜,获得了包括最佳国语专辑、最佳专辑制作人、最佳国语女歌手、最佳编曲在内的四大奖项。表面上,这张由台湾环球唱片发行的专辑似乎代表了台湾流行音乐的荣誉。然而事实上,只要细看唱片的制作名单就会发现,这张被寄予厚望的专辑,其实真的和台湾流行音乐关系不大。 1 w7 v( Z$ n7 z0 ^7 b- _6 z0 y _6 w& _3 ?8 D* `
首先,林忆莲本人就是香港人,唱粤语歌曲出身。专辑制作人之一常石磊是出生在广州、工作在北京的年轻音乐奇才。而其他的主力创作队伍中,恭硕良、乔星、黄仲贤都来自香港,王平久等来自北京。甚至专辑的录音室也放在北京。这张被台湾金曲奖奉为圭臬的音乐专辑,其属地性质已经很不明朗。只能说,它是华语流行音乐的杰作,而不能再随便归类到港台音乐的范畴。 8 W+ Z8 b3 V$ M$ e7 _6 z) g! O' l ! } {5 h) i6 f2 _& e4 ~ 这并非个案。实质上,目前在华语乐坛能够打得响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多数都是内地、香港和台湾音乐人合作的结晶。近十年来,内地娱乐传媒的强势崛起和音乐市场的纵深扩张,已经对绝大多数的港台音乐人形成了巨大吸引力。从罗大佑、李宗盛这样的歌坛大佬,到新兴的歌手、乐手和制作人,工作重心多数已放在内地。而梁翘柏、江建民、黄贯中等港台乐坛的风云人物,则成为内地音乐选秀节目的核心。所以不难想见,此次金曲奖颁奖前夕,许多港台音乐人难免在北京飞往台北的飞机上“抬头不见低头见”,那是一种怎样的尴尬和会心知意。 $ ^# [( R+ L# l) r/ d# s % @' }! ?7 n3 q' p 在数字化大潮的冲击下,曾经繁荣兴盛的台湾、香港乐坛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流行音乐市场大幅萎缩,听众口味改变,专业音乐人才大量流失。而与此同时,内地乐坛却依然方兴未艾,尤其是大众化媒体的空前介入,为港台音乐与内地音乐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昔日的壁垒轰然而塌,你我之分不再重要,携手共赢最终成为主流,渐渐令“港台音乐”的概念流于空谈。 + ~' w5 ]4 I9 x8 y! u h" X7 {0 y# E3 p
华语音乐颁奖不妨整合 5 O: H1 N' o$ h( @ ' H0 n7 w0 Z" {6 L5 a 早在1989年,一档来自台湾的电视音乐节目《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让无数内地歌迷认识了童安格、小虎队等歌手,并为之痴迷。而谭咏麟、张国荣等洋溢着五光十色大都会气息的香港歌星,则影响了内地流行文化的一代风潮。在当时内地与港台的资讯、文化和人才交流信息都不是完全通畅的背景下,港台音乐无疑成为人们认识外面世界的重要管道。$ U! T8 q, M; o9 _; T/ {8 X: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