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新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教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 " s P" F: Q1 K0 E1 p
音乐新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具有新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充满了生机与新意的音乐课程。
+ D2 {$ T9 o1 c6 S: s多年以来音乐教学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的接受音乐知识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于是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8 B, ]5 a0 ~( T& x8 u一、从"教"与"授"转型为"探"与"究" 8 H# X. I' L) V3 `: U; ~6 h+ G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者"的形象,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知识,"教师"、"教书"、"授课"这些词语,一方面显示了长久以来的课堂状态,一方面则又使这种思想得以根深蒂固的延续。其实这种"行为主义"的做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了灌输的对象。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便始终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题,学生便自然形成了"从教师那学音乐"的思想意识。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是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的能力。 3 {$ F5 A. r, @) T( H8 L& i
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确立,音乐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创新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研究现代教学理论,要研究现代教学方法,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要具备创造性。 $ G3 B9 f8 Y' R; _+ V2 `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活动中去听辨,去体验,去感受,去思维,去理解,去表现,去学习,去创造。以"灌输"型转为"探究"体验型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因素,学生自主的探究探讨音乐,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学生参与创新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 r( w, H0 Z$ _. }二、巧妙运用旁类学科知识,感知音乐魅力 + l0 Q! v( |" O5 U1 ^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我们常说:教学有方,但无定方,贵在有效。
. X# _% I9 |" R2 h C, N/ P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势,对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要明确、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目的是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单纯传授其他学科知识,或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由各种学科之间的交*,互补,建立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 j6 I2 w& {" s0 l4 z0 Y以《半屏山》艺术歌曲一课为例,教师的切入点是:你了解台湾多少?学生收集了方方面面资料:台湾的地理位置、气候,台湾的特产、民族、民族语言及服饰,台湾是那年割舍出去的,为什么出现了哪些英雄?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有讨论,有争议,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旁类学科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教师在黑板划出台湾板块后,请学生填出"阿里山"、"日月潭"等风景地时,学生又一次领会到台湾之美,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9 k- N, C7 i/ J
有位学生大胆的说:其实没有"半屏山"这座山,它就像我们传说中的"连心锁"一样,无论走到哪儿,心连在一起,锁在一块。
1 v! w" b7 j1 }2 n( J课堂上,学生很开心,很主动,他们感到新鲜和乐趣,体验到音乐是一种享受和创造,面对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发出由衷的慨叹: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课堂氛围了!他们的评价是一种对音乐课的直接感受与体验。他们通过地理、历史、人文、诗歌等知识对台湾的剖析、认识,又从旋律的起伏跌宕中领悟到大陆人民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的心情,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 i; ]1 R* S8 H) ~/ J) q$ `' k三、抓住"关键词",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 D i- m; ~) J5 @0 v4 N6 I" S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让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才会和我们一起"动",这也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3 v. A9 {) e1 J, b) w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