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筝曲新作。笔者以这批当代“筝曲新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究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民乐创作方面的有益结合。0 w. ]3 S: }5 Q
9 I. |! i& T3 f' g+ ?: j; j
关键词:筝曲新作 现代作曲技法 民乐创作
( o* r& s ^& n( i! S) ~( A/ j4 V$ h) A7 u: D8 D2 T
古筝以其“以韵补声”的独特音色魅力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日渐成为了民族音乐中的重要角色,而古筝的四个八度的宽阔音域又给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挖掘空间。在当代筝曲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运用人工调式定弦,直接为筝曲在音乐语言的塑造表现方面提供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筝乐的发展又突破了传统手法的局限,通过现代作曲技术手段的运用,赋予了筝曲以新的发展动力。
3 G' W1 [- {" P8 Z9 {5 X' ^ o. w- v" z& Y' t7 S
一、运用人工调式定弦1 n, W$ M' d1 U$ \2 \ ^
% O) ?7 r S9 B
“人工调式”是一种自行设计的有别于传统调式的新调式,它是西方现代作曲大师梅西安设计的一种作曲技法。在当代筝曲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们通过人工调式定弦,重新进行古筝的弦序设计,构建出新的古筝调式音阶,为当代筝曲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
4 y- b O- m% T' R/ `5 _0 n" V6 v5 {' N4 Y2 e2 N4 H
如《山的遐思》(庄曜曲),这里的人工调式定弦,采用了两种不同调式的五声音阶交替方式即d羽与d宫双调式的交替定弦。通过在相邻音区间采用#f与f交替出现的方式,使乐曲在发展中形成纵向调性复合效果来寻求色彩的对比,使作品音响新颖而独特。
5 C* X4 g9 d& I
3 `% a$ W: r; I5 B 如《戏韵》(王建民曲),此例采用人工模式化音组定弦,即按一定的音程比例关系以固定规律进行成组的连锁上行。如这里的原型音组模式为带有雅乐色彩的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音程关系的连续进行,然后在此原型基础上,以同样规律成组上行,形成音程组间的循环连锁进行。其中的音组中出现的三全音的音程关系,为乐曲表现戏韵的特定旋律风格所设定。而以这种模式化音组方法定弦,可以产生多种调式调性的循环。如这里的每个音组本身就形成一个调性,从bE羽-C羽-A羽-#F羽-#D羽,而音组之间的交替衔接同时也会有各种调式调性产生的可能。因此,这种定弦不仅拓宽了旋律音调的表现空间,也为乐曲调式调性的发展上提供了很大的余地。
% x! ?! e9 q2 t3 _; V; i' ? H$ ~5 x* n' c
此外,《乡月三阙》(改革箫与筝、扬琴三重奏吴少雄曲)中,运用了全音阶定弦,将五声音阶中用以确定调式宫音的大三度音程,引入这一人工调式中,造成旋律的多重大三度关系,形成了六全音音列;如《定》(单簧管、筝、低音提琴周龙曲)中,基于作者设定的十二音序列材料的无调性音调,又进行了十二音序列定弦,这样的弦序设计使筝乐能够轻松胜任序列音乐的创作需求。同样,《山魅》(徐晓琳曲)的定弦,又蕴含了一定的无调性风格,根据乐曲内容需要,这种音阶设计,其中包括多种可能性,如五声与七声的交替、多调的衔接、调式特性音及变音的运用等。
; u- O" t( T! |0 U0 Z+ r
5 A' O! b: x# d9 E# H- _ 这些丰富多样的人工调式定弦,突破了传统定弦的五声调式色彩,为筝曲创作提供了全新的音乐语言,从中也反映出作曲家们在筝乐创作中的精心构思,这一环节将创作所需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因素都布局与其中。可见,人工调式定弦直接奠定了筝曲创作的基础,成为当代筝曲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 Y# a$ r a) L# d6 p/ D
9 u2 ^8 O; c0 T' R4 W+ e 二、塑造丰富多变的和音效果# B6 Q/ u( B8 F( \
9 K& c$ K4 @, t
现代作曲家们在筝曲新作中,充分利用了古筝这件“和音”乐器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塑造出种种新的多样化的和音效果,创造出有别于传统的和声音响,多种和弦多重表达方式,变化丰富。
/ j9 ^ \) w- t- l
' C) F3 G1 }) l6 ^1 a" c% t 1.丰富结构内涵的和弦
. P+ z( O: k* U6 t$ i# L$ j+ D8 G- Y5 u/ r; q5 Q
这些多种形态的和弦中有复合和弦、复杂的高叠和弦,还有体现一定逻辑结构的序列和弦等,都突破了传统的和声音响,其不协和性给人以强烈的现代听觉效果。
/ y; p: H. N5 E- W
7 Q4 m& x8 b% w, y6 a 如在筝曲《山的遐想》(庄曜曲)中,采用和弦双调的复合,全曲建立在d宫与d羽的调式交替基础上,因此许多和弦均产生了纵向调性复合的效果。如作品中出现的高音声部的c—#f—a—b与低音声部和弦b—d—f—a的高叠复合,其中高音声部和弦本身就带有不协和的增四度及大七度音响,而纵向结合又有了f与#f的对置,因此这种结合更加强了和弦音响的紧张。如《南乡子》(古筝与箫谭盾曲)运用be—f—ba—bb与e—#f—a—b的两个五声性和弦的叠置,分别为ba宫系统与a宫系统的调性组合,因为小二度调性的复合,所以产生和弦纵向结合的刺激性音响。另外此曲中还出现和弦g—b—c—d与g—a—c—d的纵向同时结合的高叠复合和弦形态,纵向叠加的结果,形成g—a—b—c—d的复合音响,产生密集音块的音响效果。再如《山魅》(徐晓琳曲)中的高叠和弦的不协和音的碰撞;《定》(单簧管、筝和低音提琴周龙曲)中的序列和弦的运用等,都层层体现出和弦的紧张性音响特征。
* M+ v" i. _+ w+ Z2 H7 C
/ F* }8 L: H! x# ^% @ b" ? 2.多变的和弦组合: C3 Y5 Y2 [" O; n, Q
! y: v) V2 @+ R% o% @% u5 v
多变的和弦组合,形成横向连接中的交接变化,造成和弦音响瞬间转换,形成强烈的色彩感。' V* A y8 J O, u
: {2 k v# @3 V6 M6 w, ~: i7 y4 ]6 u 如《林泉》(叶小纲曲),这串和弦运用了不同性质的和弦交替,形成了一连串对比强烈的色彩变化,令人耳目一新。这里,按照和弦的组合可以给予分组,第一组采用带有三全音特性的和弦与纯五声性的和弦交替,有雅乐色彩;第二组是不同调内的两个小三和弦的交替,有小调色彩;第三组为民族五声性和弦与明亮的大三和弦在不同调性上交替,民族、西洋色彩兼得;第四组为民族五声性的宫商角三音组与小三和弦交替,民族、西洋色彩兼得,但从整个和弦组合看,偏小调色彩;第五组两组和弦交替,有小调色彩;第六组为纯五声与纯五声和弦交替,民族色彩鲜明。这一系列的和弦组合因内部性质不同形成色彩对比,同时每个和弦组间又形成进一步的变化对比,整体音响效果在明显的西洋色彩与民族色彩的交替对比中形成变化,因此和弦的色彩性很强,造成新颖的音响效果,这种多重和弦交替形成的新组合,似乎也透出作者一种“玩味”的创作意识,可见其巧妙。3 i" q+ n8 b7 [- v% N
( `0 a! e, O. @, F! }7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