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无题 闲如野鹤
g( T; x e3 M+ W( U晨风夕月小桥横,万水千山景色新。4 T) n4 t/ U8 T4 j' O2 a" z
我读高唐三百首,抒怀也像大诗人。) \4 }% X. ]# B+ N. B0 y
一.有关诗韵的一些概念 2 c0 ]& L, m6 h6 g# w2 c; ~
a.押韵 0 e' w) j4 ]6 ^ S s
押韵又称压韵,协韵或叶韵。作诗或韵文时在句末或句中用韵,称押韵。押韵是我国诗歌在形式上的重要的特征和条件。从《诗经》到后代的词曲,一般都是押韵的。即使是民歌,也是押韵的。在北方的戏曲中,韵又叫辙,所以押韵又叫合辙。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诗句在音韵上产生回环往复的旋律,表现出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又悦耳动听,从而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古体诗押韵多种多样,变化很大;近体诗则要求押平声韵,隔句押韵,一韵到底。一般押韵字放在诗句的末字,故称为“韵脚”。诗歌押韵要遵循专门的韵书要求。大家可以用《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填词则可用《词林正韵》。
9 n9 p% E2 w) a2 A" o b.和韵
g3 B! x+ W: U* q* z% F 在作诗交流时,大家经常你唱我和。和韵指和诗时根据原韵来作诗,有三种情况:一是步韵,又称次韵;二是用韵;三是依韵。和韵诗中,步韵用韵较难,依韵最易。和韵诗,根据所和对象的时空位置又分“遥和”和“追和”。“遥和”是原诗作者与自己相距甚远,“追和”是指诗作者是古代人或虽是同代人但已去世。4 ]& Z5 ?* E$ Q3 C4 C" z
步韵,又称次韵,指用原诗的韵脚字并按次序押韵。“次韵”就是按原来诗韵的顺序作诗,“步”也是按照的意思。这样的诗就是完全按照所和之诗的韵字及先后顺序押韵,用韵一定和原诗相同,次序也一致。
6 v8 N/ L5 D+ w 用韵,指用原诗的韵脚字而不按次序押韵。
2 Y. R5 o' U; {0 \$ v) a! W. o5 @ 依韵,指依照原诗的韵脚所在的韵部押韵。 4 A7 W" z1 r4 Q
除此之外,还有“转韵”(换韵),“限韵”(限韵指人们群聚作诗时,限定或某韵中的几个字做韵脚。),“分韵”(分韵与限韵相类似,指数人相聚时作诗,事先规定用某些字作韵脚,每人分得一字,然后各按所分得的韵部作诗,古人诗中题“得某字”或“探得某字”者,都是分韵诗),“宽韵”(指韵书中那些包含字数较多,或字数虽不多,但其中常用字较多的韵部,作诗选用宽韵韵部的字作韵脚,选择余地较大,较为省力。),“窄韵”(指韵书中包含字数较少的韵部。),“险韵”等等。 . G9 ?6 n0 p, M5 P* `/ o1 w
二.近体诗的押韵规则 " b* j- A0 v- P: R3 I1 d7 j
近体诗的押韵要求非常严格,具有一定的准则,有些准则不能违反。
/ p! l s2 Y6 l& w a.韵脚位置固定
" g8 ?9 F" s+ J+ z8 ]7 M9 M5 N 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除首句外,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否则就破坏了平仄的规律。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一般来说,七律诗和七绝诗,首句用韵称为正体,而首句不入韵的称为变体;五律诗和五绝诗,首句不入韵的为正体,首句入韵的为变体,与七言正好相反。王力先生以为这两种相反的情形都各有其背景:五言诗自古是隔句为韵的,譬如《古诗十九首》的首句就都不入韵;七言诗在古代却是句句为韵的,唐人普通的七言诗虽已演变为隔句用韵,但是首句仍沿用着古代入韵的遗规。我们只要略知了解就行了。 7 v' H! g4 U, N! i1 E. {+ W- Q
b.一般用平韵,且不能换韵
; G0 m- }( ~5 E' O( f, d 格律诗的韵脚,都是用平声韵,而且是同一韵部的字,还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如果换了韵,称为“出韵”,出韵是不允许的。古人宁可避免险韵,决不能让它出韵,即使使用险韵,也不能出韵。有时可以通押邻部的韵字,称借韵,这样的通押不算出韵,也不算换韵。但这仅限于首句入韵的入韵字,可以借用,而其他韵脚字也是不能通押的。原来诗的首句可以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所以对用韵的首句放宽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如宋苏轼的《题西林壁》: 4 c, c# }2 ^$ }6 ^2 J* P; u/ T( D$ Y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当然如用新韵的人就不存在这一说了。古人的《平水韵》“冬”“东”不在一个韵部,分一东,二冬两部,现在看来却实有点怪且难以理解,我们学生不去追究为什么。) ) I* T6 g& x/ p6 r t( y' e0 h
c.不能凑韵,重韵与同义押韵
8 l! c' s4 A0 o2 G% Q& q 所谓凑韵是指勉强凑合的韵,指为了押韵,而所选的字与全句的意义不能自然贯通,这样势必使诗意不连贯,语言也不顺畅,所以应当避免。 ) N# G1 j b z% X
所谓重韵,又称叠韵,指一首诗里某个字做两次韵脚,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体诗还是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就可以当作两个字看待,虽然同在一篇里用于两个韵脚,也不算为犯重韵。这种情形也只适合于排律,因为排律的字多,同字的韵脚距离较远,不会给人以用同韵的感觉。
% }) N E2 v4 X# x9 h9 ^ 所谓同义押韵,指同韵而又同义的字,在一首诗里同时做韵脚。如“忧”与“愁”,“芳”与“香”,“仇”与“雠”,“花”与“葩”等等,因为这类韵字相押,读起来会觉得意义重复,而感到厌烦,所以也应该避免。
' ?. H; i5 O* }, d y2 i! a/ Q 三.诗法 9 U; l3 [# J) v5 J+ b$ a
a.语法
1 p! s, ?% X# j" H/ n; C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词组,句子的结构规律。它是语言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诗的语法,特别是近体诗的语法,受到格律的限制,与一般散文的语法是不同的。因为诗歌是极为凝练的语言形式,要求在极少的文字中蕴涵极为丰富的内涵,故与散文相比,虚词是不用或少用的(古诗中的副词与现代汉语不同,诗人常常当作实词来运用的)。格律诗又受到平仄,韵律,对仗等多方面的限制,语法的结构也不可能像散文那样按正常的语序和规律来安排,而常常用省略,倒装的形式,很多词还经常会活用。
/ Y6 E5 m* O9 @- Q+ ] 五言律诗与绝句,一般的句式是“上二下三式”。而其内部结构,可以是主谓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偏正关系或并列关系等。如杜甫《天末怀李白》诗:
# n1 e9 _1 W: u) H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二句的前二字与后三字的关系是主谓关系,而后三字内部则是动宾关系,每句的后二字又是主谓关系。又如李白《送友人》诗:
1 x. u3 ~& C4 W% d. }& u+ z+ _" Y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二句的前二字与后三字的关系是偏正关系,而后三字的内部也是偏正关系。又如杜甫《春望》诗:
3 d, y. n$ Y# h) j+ r) j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的前二字与后三字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而后三字内部则是主谓关系。
' O: A% ~( M/ W: n) R 除此之外,五言诗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上三下二式”,“上一下四式”,这在古体诗中可以见到,而近体诗中较为少见,如韩愈《符城南读书》诗:“在穷者孟郊”就是上三下二式的句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前二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杜甫的《旅夜书怀》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韩愈的《荐士》诗:“乃一龙一猪。”都是上一下四的句式。只是韩愈作诗喜欢别出心栽,像这样的句子太近散文化,不适宜我们初学者模仿,学多了容易误入歧途。 / `3 x1 i8 }* F% `3 p/ n
% O8 R _5 l6 d2 k& a% n2 j, ]- ~" \
|
|